书城美食茶艺大观
13942400000006

第6章 茶的制造(1)

茶是人类生活必须饮料,茶叶的制造加工受到人文环境、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以及品种、消费者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多端,复杂无比,因此,要讨论茶的制造的过程,必须包涵多个角度,如市场、产地、栽培品种、形状等,但由于茶的制造始自中国,中国茶叶加工发酵过程为骨干。因此本章系以发酵为主要介绍内容,而推及其他内容。

发酵在茶叶的制造上可解释为茶叶中所含的酵素作用,引起茶叶成分的变化,因此茶在制造上依此分成三大类

1.不发酵茶:

绿茶所属之龙井、瓜片、珠茶、眉茶、碧螺春、煎茶、玉露番茶、抹茶皆包括在类。

2.半发酵茶:

乌龙包种、冻顶、铁观音、青眉、白毛猴、白牡丹、莲心、银针武夷、水仙等为主。

3.全发酵茶:

红茶所属小叶种红茶、阿萨姆红茶等皆包括在内。

一、不发酵茶

不发酵茶的制造,以保持大自然绿叶的新鲜,重现新绿为原则,自然、清香、清纯、而不带苦涩是其最高要求,我国高级绿茶如杭州龙井以及太湖东西山的碧螺春的制造,以手工为主,少量加工,从有明一代以后,发展成固定技艺,至今绿茶的制造,仍不脱其范畴。

(一)炒青

茶叶脱离母枝后,酵素开始作用(水分开始蒸发),为了中止其发酵,必须杀青。以蒸气行之,称为蒸青,以热锅宝行之,称为炒青。中国高级绿茶的制造,一向以小锅炒青,从明代传下来的制茶绝艺,光是炒青一项就包含了散、抖、带、甩、挤、挺、抠、扣、抓、扪、荡、拓、捏、压、磨、搓、揉等18种不同手法。日本制造绿茶,则用蒸青。台湾绿茶以外销为主,杀青系以滚筒加温,由自动给叶机送人。杀青后的茶叶重量约减少1/3,杀青后的叶质柔软均匀,不焦不黄,无青臭味。

(二)揉捻

杀青后的茶叶以输送带送人揉捻机揉捻,揉捻的目的在成形及破坏茶叶细胞组织(使茶汁易溶),揉捻可分3~4个步骤。初揉及再揉,中揉及精揉。揉捻的过程中,原料的判断,如叶的老嫩,时间的控制,必须恰到好处,以保持色泽及滋味。

如粗老茶叶,要加长时间;在揉捻中,必使茶叶条型聚结而不碎,弹性良好,有光泽而无异味,若带银灰色则为精揉过度。

(三)干燥

再干整形为绿茶最后步骤,以回旋方式,用热风吹拂反复翻动,让水分逐渐减少,直至茶叶颜色鲜绿而富光泽,茶片成叶梗干燥完全者,易揉成茶末。在干燥中,最重要的是不可让茶叶有焦叶或其他人工异味。

绿茶之制法单纯品质较易控制,在品种的选择上,以叶绿素含量多,茶单宁含量少为佳。最适制的品种有青心乌龙、台茶五号、青心大有,日本薮北种等,不适合制造的为条枝红心、台湾山茶、阿萨姆大叶种。

在低温茶区,在低温时间(16℃~22℃)较适制造。须注意露水及雨水对品质的影响,在形状上条型为眉茶,珠形为绿茶,茶角、茶末、茶梗、茶头为副茶。

二、半发酵茶

半发酵茶的制造,为中国制茶的特色。全世界的茶叶制造,没有能较其做法之繁复,变化之复杂、手段之细腻,也当然无一能及其品质之优越者。套句俗话说正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中国茶叶在唐时即已盛行民间饮用,由于民生之富庶及王室对茶之要求,遂使茶叶之产制日益精进,从陆羽茶经之制造法到宋蔡襄“茶绿”,可以看出制茶方式、形态之演变。自宋以来,武夷山产制之茶,已开始驰名天下,如龙团、凤饺、御苑玉芽等贡品,都是武夷茶区的特产。台湾居民祖先,远自大陆移入,制茶技术,亦传自大陆。半发酵茶的鼻祖,应始自严茶,依此为蓝本,再参照铁观音或白茶的加工技术,可依各地传人不同之品种,配合季节,茶芽的特性,靠经验之累积及技术的修正,才演变成今日文山包种、老田寮的乌龙,一定型式不同色香味的半发酵特色产品。

顾名思义,半发酵茶的发酵应在50%。其实,半发酵茶只是一泛称,轻酵如包种茶,重如铁观音,举凡在红茶与绿茶之间,皆可称之。

发酵之定义,换言之就是酵素的氧化,其科学依据假定,绿茶中,儿茶素的含量是100%,则包种茶减少12.7%左右,乌龙茶减少58.7%左右,红茶减少87.2%左右,换句话说,以儿茶素为依据,包种茶的儿茶素含量为87.3%,乌龙茶为41.3%,红茶仅为12.8%。儿茶素含量越多,水色越浅,反之越深,松柏长青茶与冻顶青茶,属较特殊之一种,其儿茶素含量在70.80%,氧化了20%~30%。

半发酵茶的制造,前述的氧化作用只是过程中,诸多化学变化的一种,由于其成品多属高级茶,品质之控制无法随心肼欲,即使加工技术已非常高超,尚须加上天时、地利的配合,工作辛劳,人工成本高、效率低一直是尚未克服的难题。

制造半发酵茶的首先要考虑的是茶树之品种,这也是半发酵茶四种类型中相同的要件,这样才能保持优良品种的特质,产制技术亦以品种为中心,从育苗、栽培、采摘,均有一定法则。如银针之摘一心,乌龙之一心二叶,寿眉之采至第三叶,包种茶之嫩叶对口开面存点芽为优。

三、包种茶的制造

包种茶系半发酵茶类中属发酵程度较轻的一种茶类,茶叶中儿茶素类8%~18%被氧化,外观色泽碧绿,茶汤水色由蜜绿至蜜黄或金黄锴,滋味甘醇有活性,香氧清纯具茶香。我国包种茶区分布极广,而以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包种茶最具代表性,其他如冻顶茶、松柏长青、苗栗明德茶等亦属包种茶类。

制造方法:

1.茶菁原料

(1)制造包种茶,茶菁之选择以对口叶质矛盾,叶肉肥厚、色呈淡绿者为佳。

(2)如施用氮肥过多,鲜叶颜色呈浓绿,水分含量高,制成茶叶色泽蝉黑,香气不扬。

(3)茶菁原料品质不同者(如不同品种,上午菁、下午菁、晚菁等)宜分别制造,以利品质控制。

(4)适当控制茶菁入厂量,以当日菁当日制完为原则,茶菁入厂后应立即摊开散热(尤其是气温高时),以免鲜叶因闷热红变成“死茶”。

2.日光萎凋(或热风萎凋)

(1)日光萎凋法:将茶菁摊于麻布埕或笳□上(每平方公尺摊放0.6~1.0公斤生叶)置日光下晒萎凋,萎凋叶面温度(或称日晒温度)以30℃~40℃为宜,日晒温度高于40℃:时宜用纱网遮阴以免晒伤变成“死菜”。萎凋过程中视茶菁水分消散情形经翻二至三次使萎凋平均,萎凋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太阳微弱时可延长至30~40分钟,视茶菁水分消散情形而定)。

(2)热风萎凋法:日晒温度在28℃以下或阴雨天气时,宜以热风萎凋代替日光萎凋。利用热风萎凋的方式有二种:一为设置热风萎凋室,利用干燥机或热风炉之热风以风管导入室内萎凋架下方(切忌热风直接吹向茶菁),室内另设新鲜空气的入口及出口,使空气对流,热风萎凋室之温度以35℃~38℃为宜(热风温度40℃~45℃)。摊叶厚度每平方公尺0.6~2.0公斤生叶,萎凋时间一般为20~50分钟。另一种方式为设置送风式萎凋机,将生叶平均摊放于萎凋槽内,摊叶厚度5~10厘米,热风温度35℃~38~C,风速每分钟40~80米,萎凋所需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热风萎凋进行中宜轻翻茶菁二至三次使茶菁萎凋均匀,雨水菁宜多翻几次使叶表水分容易消失而易于萎凋之进行。

3.室内萎凋及搅拌

(1)茶菁经日光萎凋或热风萎凋,即移入常温的萎凋室薄摊于笳苈,摊叶厚度每平方米0.6~1.0公斤,静置1~2小时叶缘因水分蒸散而呈萎凋起微波纹时行第一次搅拌,动作宜轻,时间宜短(约搅拌一分钟)。

(2)随搅拌次数之增加而动作渐次加重,搅拌时间亦随之增长,摊叶亦逐渐增厚,而静置时间可逐渐缩短,一般搅拌次数为3~5次,每次搅拌后静置时间为60~120分钟。

(3)最后一次搅拌已午时夜分,气温猛降,故静置时摊叶宜厚,若为初春,冬初低温期中,则搅拌后宜将茶菁装入高60公分之竹篮中静置,以提高叶中温加速发酵作用的进行而产生包种茶特有的香气与滋味。

(4)最后一次搅拌后静置60~180分钟,俟臭菁味消失而发出清香时即予炒青。

(5)室内萎凋,第一次与第二次搅拌程度,包种茶极为轻微,仅将鲜叶轻轻拨动翻转而已,若初时下手过重则生叶容易受伤而引起“包水”现象,致使外观色泽暗黑滋味苦涩,但室内萎凋时若搅拌不足则包种茶特有之香气不扬,甚而具臭菁味,因此须视茶树品种、茶菁性质,季节与天候状况调整室内萎调所需时间及搅拌次数。

4.炒青

(1)炒青可利用手炒锅或炒青机,炒青温度以160℃~180℃:初炒时具“拍,拍”声响为宜。

(2)炒青时间随茶青性质及投入量而异,炒至无臭菁味,以手握之叶软有疏松感,芳香扑鼻即可,包种茶切忌炒青过度,叶缘有刺手感或炒焦,亦不可起锅太早,茶菁未炒熟致成品带菁味及红梗。

5.揉捻

(甲)条型包种茶之揉捻法:

茶叶炒青完成出锅后,以手翻动2~3次使热气消散,随即投入揉捻机胴内揉捻,包种茶之外观不重视芽尖及白毫,故稍重揉捻无妨,即初次揉捻6~7分钟稍予放松解块扬去热气,再加压揉捻3~4分钟,可增加外形之美丽。

(乙)半球型包种茶之揉捻:

半球型包种茶是将茶叶经此特殊的团揉过程,才能获致其独特的外观与风味。团揉时火候(温度),压力及水分消散速率之控制,对半球型包种茶的外观及滋味影响甚大,半球型包种茶之揉捻包括:初揉、初干及团揉(包布揉及覆炒)等三大步骤,兹分别说明如下:

(1)初揉:

半球型包种茶之初揉与条型包种茶之揉捻法相同。

(2)初干及静置:

将揉捻叶解块后置乙种干燥机(手拉式干燥机)初干至茶叶表面无水握之柔软有弹性不粘手(俗称半干)。茶叶加工制造至此时已深夜,可将初干之茶叶摆于竹制容器里,置避风处静置,隔日再行团揉。

(3)团揉:

将初干之茶叶先以圆筒炒青机或焙笼或乙种干燥机加热回软,加热至叶中温达60℃~65℃,再装入特制之布球袋中,以布球揉捻机或手工行团揉。团揉时宜不时解袋松茶。再覆火,再团揉之,使茶叶中水分慢慢消散,茶叶外形逐渐紧结。

6.干燥及焙火

(1)干燥机干燥法:

使用甲种干燥机干燥茶叶,于干燥机热风进口温度在100℃~105℃时,将茶叶依干燥机之能量(摆叶厚度2~3厘米)进行干燥,所需时间为25~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