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边宠边吼育英才
13935000000008

第8章 宠”孩子最讲究章法——不要以“爱”的名义误读孩子的行为(1)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有一些行为让我们抓狂。在这些看似“不乖”的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其实,从容面对这些“秘密”,不以“爱”的名义误读孩子的行为,实质上,“宠”孩子是最讲究章法的。

家有宝宝爱玩脏东西

笑笑四岁的一个双休日,我趁休息有空,想把家里彻底整理一下。只要翻出没用的东西,就会顺手扔在客厅的地上,打算全部收拾好后再一起处理。

可是,就在我回过头再收拾这些废弃物品时,却发现里边的一大半早已被儿子给“相中”了,原来,他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转移到自己的房间去了。

笑笑的这一行为让我很是好奇,趁他不注意时,我悄悄地拉开他的专用储物抽屉,当我看到眼前满满一抽屉的“垃圾”时,不由得叫了一声,有糖纸、塑料空瓶、牙膏盒、易拉罐,还有破损的包装纸、五颜六色的吸管。那一瞬间,我有些目瞪口呆,但又哭笑不得,“我家孩子可真是一个‘破烂王’!”

其实,早在笑笑两三岁的时候,他就把这些废旧物品视为宝贝了。记得有一次,笑笑在小区花园里玩,玩着玩着,他开心地向我跑来,而且边跑边喊:“妈妈,妈妈,你看,我找到了一个宝贝!”

我很认真地看着儿子手里拿的“宝贝”,令我吃惊的是,竟然是一个脏瓶盖。当时,奶奶也在一旁,表情紧张地对笑笑说:“这个东西,多脏啊,我们不玩它,快把它丢掉!”但是,当时笑笑正玩得开心,哪里肯听奶奶的话。

其实,生活中,不只笑笑爱收集一些废旧物品,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带孩子出去玩时,经常会发现他们对地上的一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往往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捡起来再说,对此,做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些东西太脏了,你不能玩,赶快扔掉”。之后,不是对孩子好言相劝就是对孩子的“心爱之物”用武力剥夺。结果呢?孩子哭得唏哩哗啦不说,大人也跟着头疼不已,而孩子照旧喜欢搜集各种瓶瓶罐罐作为自己的玩具。

不可否认,父母顾虑这些脏东西不卫生而担忧孩子的身体健康,这种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之所以把这些“破烂”当做“宝贝”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首先,孩子的思维与成人的是不一样的,孩子通过游戏、玩耍来锻炼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当他们玩“脏东西”的时候,也是在调动大脑的思维,这对其创造力的发展也是大为有利的。其次,从孩子的成长特点来看,他们是通过游戏、玩耍来认知事物的。而且孩子在玩耍这些成人眼里的“破烂”时,也是亲近自然、了解自然的一种途径。所以说,玩“脏东西”是孩子认知自然的需要,孩子越是亲近大自然的这些“脏东西”,越能增强他们对自然的感知力。再次,在孩子眼里,物品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有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那些在大人眼里的“破烂”在孩子眼里很可能就是好玩、有用的东西,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宝贝”甚至比买来的高级玩具更能激发孩子探究与活动的兴趣,摆弄起来也更有乐趣。此外,孩子喜欢“脏东西”也意味着他们正在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收集这些东西的背后恰恰说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么看来,当我们做家长的看到孩子玩脏东西或是郑重守护自己的“宝贝”时,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把孩子的“宝贝”给扔掉,也不要武断地禁止孩子玩,而是要认可孩子的这种行为。要知道,这些“脏东西”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生命,也是源于大自然的。可以这么说,这些“脏东西”与孩子有着一种不解之情,孩子天生就喜欢亲近它们,把它们视为自己最好的玩具。从那之后,有了我的这份呵护,笑笑的收集热情愈发高涨,总会时不时地“抱”回一些“宝贝”,像小石子、树叶、瓶瓶罐罐什么的。

不过,在我鼓励笑笑探索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些东西多脏啊,孩子怎么能把它们放在抽屉里呢?”“这也不肯丢,那也不能扔,你这个当妈妈的,实在是太惯孩子了!”每每听到这些质疑声,我总会站出来替孩子辩解,“现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住在高楼大厦里的孩子,尽管物质生活远比我们那代人富裕了,但是,他们既不能上树掏鸟窝,又不能下河摸鱼虾,对于这种单调生活,家长更应该理解、支持孩子的这种行为。而且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在孩子的幼年时期,频繁地给予限制和否定,对其心理发育也是极为不利的,而且还会无情地扼杀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探求。”

后来,我渐渐发现在笑笑的这条探索之旅中,面对收集来的“破烂”时,也可能“玩不出什么名堂”,这种时候,我就会给他一些点拨和指引。比如,笑笑搜集了一堆牙膏盒、香皂盒,可能除了在里面装些小东西摇晃外,就再也玩不出什么花样来了。

这时我就会启发他,牙膏盒和身边的哪些东西相似,可以用来做什么?通过我的启发和引导,笑笑学会把两支牙膏盒粘在一起,制成了望远镜;把三四支大小不同的牙膏盒贴在一起,制成了笔筒。随着此类游戏的增多,既锻炼了孩子动脑思考、动手尝试的能力,也让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

当然,虽说我这个做家长的会积极鼓励笑笑收集“破烂”,但是也一定会以该物品对孩子安全无害为前提。这个年龄的孩子由于认知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够丰富,不能准确识别物品的安全隐患,所以,家长一定要为孩子把关确保安全无害。与此同时,我还总是在肯定笑笑收集热情的前提下,提示他某些物品该如何正确使用,比如,塑料袋不能套在头上以防窒息;小颗粒不能塞进嘴里,以防异物入体等。

总之,每每看着孩子陶醉于“瓶瓶罐罐”时,我总会尽己所能地参与其中,不仅孩子的聪明才智大增,就连亲子感情也随之升温。而且更微妙的是,受儿子的影响,也让我再次重温了童年生活,领略了一种别样的风景。

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

记得有一次,我在小区花园陪笑笑玩耍,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小女孩排队等着骑木马,这时,木马正被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玩着。等了一会儿,小女孩见男孩没有下来的意思,就急着问:“哥哥,你还要玩多久?”

男孩看都没看小女孩一眼就说:“我要玩很久。”女孩听后,眼泪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怯生生地说了一句:“我想骑木马。”

男孩自顾自地玩着,根本不理会身边这个小妹妹。

小女孩见男孩不理会自己,还说要玩很久,忍不住就呜呜地哭了,而且边哭边说:“我要骑木马,我要骑木马!”

这时,女孩妈妈来到女孩身边,赶忙安慰说:“宝宝乖,你再等等,哥哥这么大,知道公共玩具是要轮流玩的,一会儿他就让你玩了。”

谁知男孩听了,接茬道:“我不给她玩,我还要玩很长时间!”

小女孩听了这番话,当即泪水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边哭边喊:“我要骑木马!我要骑木马!”

小女孩妈妈见状,一把将女儿揽入怀里,轻声细语地说:“宝宝今天排了这么久,妈妈知道,你很有耐心。可是,哥哥还是不让给你,妈妈看得出来你很难过。”女孩听了,点了点头。

女孩妈妈接着说:“小哥哥不和别的小朋友轮流玩玩具,这样不对。要不我们再跟小哥哥商量商量?”

听了妈妈的话,女孩哽咽着问男孩:“哥哥,让我玩一下好不好?”

可是,小男孩满脸的不情愿,态度生硬地说:“不好,我还要玩很长时间。”显然,这个回答让女孩很失望,又大哭起来。

就在这时,旁边一位家长实在看不惯了,就让自己的孩子把木马让给女孩玩,并笑着对女孩说:“小朋友,别哭了,来这儿玩吧。”

谁知,女孩妈妈反倒很冷静地说:“没关系,可以哭。”

这时,周围家长用惊讶的眼神看着女孩妈妈,不解地说:“孩子都这样了,你还让她哭啊,你可真够有耐心的。”

女孩妈妈点了点头说:“是,让她哭吧。”那些家长听了,更是不解了。

这样的情景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但是,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往往会因为惧怕孩子的哭闹,习惯性地说上几句“不哭,不哭”,并试图想出各种办法来止住孩子的哭泣。比如,逗孩子笑、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当然,还有一些家长会用大人的权威命令孩子“不许哭”,甚至把“哭”和孩子的品质牵扯到一起,一旦孩子哭了,他们马上就会给孩子戴上一顶“不乖”的帽子,并口口声声地威胁说:“爸爸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

其实,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也需要宣泄,也需要大人的共情,如果内心的不良情绪不能及时得到宣泄,积累久了是非常容易生病的,而哭恰恰是孩子表达内心需求、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家长不妨想一想,当我们成人伤心、愤怒的时候,不也常常会哭泣吗?如果这种时候,身边的人极其理智地对你说“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纵然你的心中有着千言万语,你还会找他诉说吗?

所以说,好父母就要善于“不止哭”。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止哭”是在强调家长要和孩子产生共情,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弄清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再逐步帮他去除掉。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孩子的需求被满足了,或是不良情绪被宣泄掉了,他们自然就不会哭了。

还记得笑笑5岁左右时,一天,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小家伙”独自坐在那里,呜呜地哭了,这可是他的杀手锏,每当受了委屈或是表示抗议时,便会使出这招来。笑笑的哭泣与一般孩子很不一样,哭起来总是嗯嗯呀呀,没完没了,最长一次,甚至连续哭了一个多钟头,直哭得你心烦意乱,主动上前赔不是,表示妥协为止。

跟以往不同,笑笑这次哭泣的时候,身边没有了爷爷奶奶的帮腔,他们到乡下走亲戚去了,三五天后才回来。于是,我想了想决定趁此机会治治笑笑这个“毛病”,便捧起一本杂志看了起来。

笑笑哭了一阵儿,见没人理睬他,又偷偷地转身看了我一眼,看样子,他大概是指望我能给他一个台阶。我装作没看见,非常投入地读我的书。争强好胜的儿子一时面子挂不住,只得继续他第二轮的哭泣。不知道,是不是想起平日里爷爷奶奶对他的宠爱,“小家伙”越哭声音越大,搞得我一个字都看不进去,干脆放下书,打开音响,边哼歌边整理房间。

过了一会儿,笑笑爸回来了,看到我和儿子一个欢天喜地,一个哭哭啼啼,赶忙问我,怎么回事?怎么孩子哭得那么伤心也不管?笑笑见爸爸回来了,哭得更起劲了,那表情就像是隐藏着满腹的冤屈等着有人来替他撑腰。

后来,我笑眯眯地接过笑笑爸手中的葡萄,对他说:“哭是儿子的权利,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剥夺他哭的权利呢?”笑笑爸顿了一下,大概是意识到我话中有话,于是,不再多问,只是草草地说了句:“把葡萄洗洗吧。”

等我把一盘晶莹剔透的葡萄端上桌时,笑笑爸假装露出一副馋相,嚷嚷着要跟我平分那盘葡萄。不知什么时候,笑笑早已站在我们身后,撅着小嘴说:“你们就不给我留几个吗?”笑笑爸听了,赶忙朝他嘴里塞了一颗葡萄,并说:“我们怎么会忘了宝贝笑笑呢!”刚说完,笑笑就破涕为笑了。后来,我和笑笑爸像事先约定好了一样,避口不提他哭的事。

几天过去了,爷爷奶奶也回家了,当他们得知这件事情后,还不由得赞许着:“笑笑好像没以前爱哭了,你们是用什么法子改掉他这个毛病呢?”笑笑爸和我相视一笑,微笑着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哭的权利还给了笑笑。”

那么,对于孩子的哭泣,家长到底要不要阻止呢?在实际教养中,我认为一定要学会审时度势,拿捏好分寸。对于孩子“要挟”式的哭,家长可以不予回应,不过,前提是家长一定要彻底读懂孩子,确定他是在要挟。要知道,绝大多数时候,孩子之所以会哭并非因为他们真正受到了伤害,而是想通过“掉眼泪”得到父母的关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善于识破孩子的小聪明,不被他们的眼泪所蒙蔽,更不要由于孩子的眼泪而改变自己原来的决定。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而不是动不动就哭哭啼啼、哼哼唧唧。对于孩子难受时的哭,比如,摔跤、打针、生病,或是受了委屈时的哭,家长要尽可能地陪在孩子身边,试图接纳他,并给予恰当的安慰。

总之,要使孩子改掉爱哭的坏毛病,父母就不应被孩子的哭泣所迷惑和软化,不应让孩子把“哭”当做要挟家长的武器。反倒是,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他们才能成长得活泼开朗,容易与人相处。

爱你我就黏着你

不久前,我收到这样一封年轻妈妈的来信,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一直以来,儿子斌斌就是个不怎么黏人的小孩,15个月以前,他完全可以自己玩一会儿,不需要大人陪。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斌斌明显有些不对劲,越来越黏人了,很多时候,一早醒来,就会带着哭腔说:“找妈妈。找妈妈。”要是哪一次,我不回应了,小家伙估计撑不了几秒就要呜呜地哭了。可是,即便我应了他,也得马上把他抱起来,否则他照样还是会哭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