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趣味心理学
13934500000008

第8章

很长一段时间,李楠都无法忘记这个男人。大学的最后一年人人都在忙着论文答辩找工作,只有她浑浑噩噩,整天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路过任何地方所有的思绪就会陷入回忆,总是想着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想到这件事两个人曾经一起做过。

太多的怀念让李楠根本无法面对现实。她整天在幻想,想着门突然打开,男人回来了,他们再像以前那样生活在一起。

终于在毕业几年后,李楠在一家百货商场和这个男人偶遇。他长胖了,满脸的邋遢相,然后很明显地回避她,嘟囔着说:“我得走了,我太太特别爱妒忌……”

李楠突然觉得什么都放开了,甚至连他的背影都不愿回头去看。念念不忘的过去并不是因为太美好,只因自己太执着,不愿对伤痛放手。

有些人经常是拒绝忘记现在,只沉浸在往事当中。他们无法翻开新的一页,一味地怀念旧的感情。尤其是一个非常亲近的人离开了他们,不管是因为何种原因离开,他们都不愿意正视现实,就像李楠一样,总是沉浸在过去中,不断地怀念,只是试图证明这个人从未离开,还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因为迈步前行太困难,而只有回头看看过去,才觉得会开心起来。我们并不是阻止人们去怀念旧情。但怀念过去,绝不只是因为过去有多美好。所以,不管多怀旧,都应该抽身出来正视现实,前方的路是你必然要去走的。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那些一直纠结在过去中的人,其实是拒绝正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拒绝把从前和现在作对比,拒绝相信从前那个如何成功如何幸福的自己如今会过到这步田地。因为现在很不堪,所以宁愿沉浸在过去的事情当中。

问题是只回忆过去已成的事实,它只会让你朝着错误的方向走去,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期许自己现在也像原来一样那么辉煌,这只会让你养成逃避的习惯,成为你无法再努力的借口。

活在当下,而不是总活在过去,正视现在的自己,当下的生活并没有太糟糕。

我最喜欢做白日梦了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在大白天的想一些异想天开的美事儿,一边想一边还忍不住偷偷地乐,我们把这种没有依据的、一厢情愿的行为,叫作“做白日梦”。即使不是睡着,但是想想美事,也是会让人神魂颠倒。

通常人们都认为做白日梦是没有意义浪费时间的事情,心理学家却并不如此认为。研究发现,人们的精神活动有一半时间会花在白日梦上,它会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揭开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恐惧。白日梦是一扇通向创造力的大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难题,甚至帮助我们找到你所不知道的内在潜能。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克林格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白日梦能使我们的生活安排有序。人们都以为白日梦是胡思乱想,杂乱无章。但实际上,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提前规划我们的生活,提醒我们将要发生的事,帮助我们熟悉新的环境,给未来做计划,审视过去的经验,让人们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触发白日梦:一句话,一个场景,或是一段文字……白日梦瞬起忽灭,平均只持续14秒。“白日梦和我们自身的目标有关,所以,不可能大家都做一种白日梦,白日梦完全因人而异。”克林格解释说,“白日梦更多的是在确认我们已经知晓的东西,而不是传递新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留意它们,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自我交流的方式。”

各种各样的白日梦总会令人们神魂颠倒,比如,你坐在办公桌前,却想象着自己买了一套别墅,你的作品获得了很高的奖励,你站在领奖台上领奖,正陶醉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或者,你正和前女友共进晚餐……

这种情景好像只能生活在梦中,一旦醒来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你所做的白日梦,你心中所想的故事。正如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对作家村上春树所说:“正是有些人不能再讲故事了,所以他们就有了心理问题。”讲故事的本质就是某种白日梦。

王丹是一名建筑方面的工程师。在参加工程师等级考试的前一天中午,他去超市购物。因为没有零钱,收银员就找给他四张当天晚上出号的彩票。他把彩票随手塞进口袋里,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可是他回到办公室后却无法像往常一样工作。他的眼睛尽管是盯在文件上,脑子里却是另一幅景象:“他找回来的这四张彩票中了大奖,然后他就开始筹划中奖之后这些钱怎么花……”这种景象反复出现,甚至让他怀疑,还有没有必要为第二天的考试做准备。

这就正如阿纳尔所说:“在面对压力、挫败和单调时,我们会做逃避式的白日梦,它能让我们转向另一个世界,一个理想化的情境。产生逃避式的白日梦,意味着你需要在生活中做些改变。不必非要大张旗鼓,也许只是做点什么,或者找一个新的爱好,好给你的生活注入一些推动力,让你得到自以为缺乏的社会承认。”王丹正是因为考试方面的压力太大,所以才导致自己在换到彩票后做起了白日梦。

其实,对做白日梦的行为,并没有单一的说是对还是错。白日梦既可以让人赏心悦目,也可以令人沮丧、愧疚、抑郁或者恐惧。两种白日梦我们都会经历,这取决于我们的情绪和环境。据估计,只有3%的白日梦会集中在令人焦虑不安的念头上,比如过马路时被车撞了或是老板炒了自己的鱿鱼怎么办?

这就是白日梦中虚构出来的负面事件,这种事件并不会让我们产生忧虑,相反地,还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然而,总是沉迷在消极的白日梦中,对解决情绪问题反而不利。所以,缓解紧张的更好方法是让自己的思想放松下来。

有时候,白日梦本身就会产生治疗的效果。就像在脑海中过电影一样,做梦者也能改变自己的心情——白日梦能令人放松,让我们开心。重温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愉悦感的白日梦,可以帮助我们应付现实生活中难以克服的局面。按克林格的说法:“白日梦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大脑,这是生活中很基本的个人资源。”

白日梦可以帮助你完成那些特别沉闷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作出决定,因为它设想了各种不同的结果。它也可以增加创造力。因此,它也是一种有益的自我交流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难题。

“轻装”上阵的感觉更好

压抑可能会让人暂时忘记烦恼,但是长久地压抑却会使烦恼变成潜意识,人也跟着变得古怪和消极,压抑症便随之而来。这个时候人明显会感到心情沉闷,烦恼不堪,牢骚满腹。似乎什么东西都看不顺眼,对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还会有绝望之感。因此,我们要适当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轻装上阵。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委屈、不平、失意的事情,如果遇到这些事情后得不到及时的发泄,内心深处会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影响自己在其他事情上的发挥。在精神病理学上,烦恼被定义为“一开始并不太困难就忍受下来却一直拖延着的挫折感和轻微心理冲突的产物”。理性对烦恼似乎没有什么控制能力。

在短时间内,烦恼并不会构成什么精神压力,人自身有很多办法来舒缓自己的烦恼,甚至因为一些外在因素的作用,烦恼会自动隐退。比如,做几分钟的剧烈运动之后,或者身体某方面有强烈的不适感,或是手边有什么事情很忙时,都会暂时忽略烦恼。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发一次脾气或跟人吵架,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来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就高兴地告诉了爸爸。爸爸说:“今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于是,父亲牵着他的手来到后院,告诉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看看篱笆上的坑坑洞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从前的样子了,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那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其实,口头上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与伤害人们的肉体没什么两样!”从此,男孩终于懂得管理情绪的重要性了。

事实上,人们总是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烦心的、让人压抑的事情。这个时候学会一点幽默很重要,看看笑话书或幽默电影笑一笑,不佳的情绪也许就荡然无存了。

但是,很多人面对烦恼时习惯首先压抑自己的烦恼。因为压抑是一种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只有当压抑发生,其他任何的一种防御机制才可能发生。

压抑是心理学上普遍存在的社会病态心理,专门指那些个人遭遇烦恼以后,不是将变得不舒服的思想释放出去,而是将其压在心头,不愿承认这些烦恼存在的行为。压抑可能会让人暂时忘记烦恼,但是长久的压抑却会使烦恼变成潜意识,人也跟着变得古怪和消极,压抑症便随之而来。这个时候人明显会感到心情沉闷,烦恼不堪,牢骚满腹。似乎什么东西都看不顺眼,对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久而久之,还会有绝望之感。

因此,我们要适当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轻装上阵。所谓“发泄”,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情绪的释放,其作用在于能够把压抑在人们心中的愤怒、忧愁、痛苦、憎恨、悲伤、焦虑、烦恼等负面情绪排泄出来,进而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发泄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们自我安慰、自我调节、自我放松的过程,这是摆脱恶劣情绪和消极心理的有效途径。

尽管发泄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缓解心情,但发泄的过程中注意尺度,不能随便胡乱发泄,要讲究时间、地点、方法和场合,还要讲究适度。正确的发泄方式为:利用闲暇的时间,向亲戚、朋友、知己大胆地倾诉,也可以通过写信、日记、博客等方式,让那些消极的不良情绪流淌在文字中,进而得到排解,还可以通过运动放松身心,像打球、跑步、爬山、瑜伽等,还可以情绪转移,例如拼命地工作,积极学习,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戏曲等,这都利于心理平衡,缓解压力,让自己更好地学习、生活、工作。

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有句老话说得好:“人倒霉时喝凉水都会塞牙”。而美国工程师墨菲则告诉我们,面对人类自身的缺陷,最好想得更周全一些,采取多种保险措施,尽量防止偶然发生的人为失误。

大部分定律都是由哲学家、文学家或者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但是墨菲定律则不然,它是由一名工程师不经意间说出的,最后经过人们的传播确定下来的。

1949年,美国空军进行MX981实验,空军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也参加了这次实验。有一天,在通常认为无误的测试过程中,却没有记录下任何数据。墨菲检查发现,原来竟然是一位同事将16个记录电极全部放错了位置。墨菲开玩笑地和同事说:“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这句话很快成为一个著名的论断而流传。在流传扩散的过程中,这句玩笑话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局限性,变成了著名的“墨菲定律”: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如果你的书包里有两支笔,一支是铅笔,一支是碳素笔,如果你想拿出碳素笔,结果是往往拿出了铅笔。

作家罗伯特·马地欧斯曾经提出过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如果你有10双袜子,并且不管你怎么保管,还是丢了6只。那么你会剩下几双袜子呢?

最幸运的一种情况是还剩7双完整的袜子,也就是说,丢失的6只袜子刚好是3双;最不幸的一种情况是你只剩下4双完整的袜子,因为6只丢失的袜子来自6双不同的袜子。

他根据概率论进行计算,结果如下:剩下7双袜子的概率是0.003,剩下6双袜子的概率是0.13,剩下5双袜子的概率是0.52,只剩下4双完整袜子的概率是0.347。也就是说,最终剩下4双袜子的最坏可能性,比剩下7双袜子的最好可能性要大100倍。这是偶然的吗?当然不是了,其实这也是墨菲定律的一个佐证。

一双袜子如果丢了其中一只,就不能再穿。在一个庞大的由或多或少个部件接成一串的总体中,一部分失效,那么整个部件就会失效。有些系统甚至更为脆弱,在一个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体系中,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螺丝,甚至比这个还微乎其微的一个因素就能导致一个系统完全失效。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必须知道,这不仅仅是悲剧,而是人为因素。

有些人在工作中,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零错误,制订了一系列计划都没有防止意外发生时的处理情况。结果,一旦意外发生就会手忙脚乱,无法妥善处理,进而就会耽误原来的工作计划,最后得不偿失。其实错误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出现失误,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出错之前假设可能出的错,尤其要注意那些自认为最不可能出错的地方,要么找出来纠正,要么盯紧,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