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冯至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 )
【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年)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 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 年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了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其诗集有《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中篇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散文集有《山水》《东欧杂记》,论文集《诗与遗产》等。
【赏析指要】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冯至曾回忆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比亚兹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的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蛇,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生物。在西方它诱惑夏娃吃了禁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不给人以任何美感。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写出后没有发表,后来收在1927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里。”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的起首就给出一个令人惊诧又耐人思索的意象,将“寂寞”比喻为“蛇”,新鲜而又形象。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奇异的比喻通过想象展开。
的确,蛇的形象会让人产生阴冷狡猾的联想,但蛇同时给人以来去无声、游移不定、难以捉摸的奇幻感觉。这种感觉也恰如一个青年的寂寞和相思,变化不定,时时缠绕着却又似乎捕捉不住,如同“忠诚的侣伴”,不离不弃,如影随形。第三节借助于“月影”“梦境”这样优美的画面,展现了“寂寞”之“蛇”的温柔与羞涩。诗歌的语言色彩也极富有美感,“绯红”“月影”“梦境”构成了优雅而静默的意境。
【辑评】
《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
(选自何其芳.诗歌欣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
“蛇”的冰凉、阴沉、无声的潜行,给予人的只能是恐惧而神秘的感觉联想。冯至在这首诗中,却竟然说“蛇”是“我”忠诚的伙伴! 还“轻轻地”向“你”走去,把沉睡中“你”的“梦境衔了来”,这些表现潜在地反映着《蛇》里没有正常人怀春的艳美,而是心灵严重受损者阴郁的病态抒情。但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的。想把人郁积的心力发泄于适当的行动就是欲望;人心成为欲望同社会影响的激斗场,而当后者取得了胜利,就会造成欲望的压抑。为了摆脱这种压抑,欲望只得逃入隐意识里躲起来,但它又随时要想乔装一番,通过检查作用而闯到意识中去,以求得满足。可是又毕竟出不去,这时它只有通过求梦或白日梦———幻想来获得满足。于是,这些以具体的意象为标志的梦或白日梦,作为一种欲望的满足,以显像代表隐义,就出现了象征。现在对《蛇》要进一步考察的,就是白日梦中一个蛇的显性意象究竟象征什么意义或者情绪。不妨注意一下诗人写“蛇”对“你”的示爱:“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如果承认梦中的图像都是睡眠中器官状态的象征,梦中的“戏剧化”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欲望的,那么《蛇》中这些图像和“戏剧化”表现就可以解释成某种白日梦中性行为的象征,而隐义则是追求超文化的动物本能这一主体怪异情结的泄露。
(选自骆寒超. 20世纪新诗综论.《蛇》的意识流幻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1]
穆 旦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北方的田野是枯干的,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村庄,
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
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
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
他想什么? 他做什么?
在这亲切的,为吱哑的轮子压死的路上。
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
木格的窗子堆着沙土,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
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呜—呜—从屋顶传过屋顶,
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
从屋顶传过屋顶,
风这样大,岁月这样悠久,
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
火熄了么? 红的炭火拨灭了么? 一个声音说,
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
所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剩下了灰烬的遗留,
在我们没有安慰的梦里,在他们走来又走去以后,
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
锄头,牛轭[2] ,石磨,大车,
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1941年2月
(选自穆旦诗全集[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
【注释】
[1] 腊月: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
[2] 牛轭(è):驾车时搁在牛马颈上的曲木。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年) ,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著名诗人、翻译家。祖籍浙江省海宁市。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赏析指要】
诗歌写于1941年2月,此时正是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苦的时刻,中国大地陷入灾难与苦痛之中。诗歌描绘了一幅凝滞、衰败、困窘的北方原野的冬夜图,这正如同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如同摄影一样,诗歌由远而近地展现了一幅幅画面。先是远镜头———总体上扫描北方平原的田野、村庄、河流等,在这冷清的背景下忽然闪现“一盏灯光”,露出“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他想什么? 他做什么?”与其说是一种提问,不如说是为了提醒读者注意这位农夫在“岁月尽竭”“牲口憩息”后的劳作。镜头拉近,诗人让我们的目光停留在“低矮的小街”“木格的窗子”“泥草的屋顶”上面,婴儿的一阵啼哭打破了小街的沉静。似乎带来了某种憧憬,但随着“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这种憧憬又受到了质疑,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比岁月更“悠久”。最后像是特写,从室内一群围着炭火讲故事的人,移向室外门口的种种劳动工具———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车,这些“静静”的劳动工具。仿佛久远以来,这群人就这么祖祖辈辈地静默而坚韧地生活着、劳作着。“就要长大”的婴儿也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如同“我们的祖先”,岁月“悠久”而生命生生不息。
春鸟
臧克家
当我带着梦里的心跳,
睁大发狂的眼睛,
把黎明叫到了我的窗纸上———
你真理一样的歌声。
我吐一口长气,
拊一下心胸,
从床上的恶梦,
走进了地上的恶梦。
歌声,
像煞黑天上的星星,
越听越灿烂,
像若干只女神的手
一齐按着生命的键。
美妙的音流
从绿树的云间,
从蓝天的海上,
汇成了活泼自由的一潭。
是应该放开嗓子
歌唱自己的季节,
歌声的警钟,
把宇宙
从冬眠的床上叫醒,
寒冷被踏死了,
到处是东风的脚踪。
你的口
歌向青山,
青山添了媚眼;
你的口
歌向流水,
流水野孩子一般;
你的口
歌向草木,
草木开出了青春的花朵;
你的口
歌向大地,
大地的身子应声酥软;
蛰虫听到你的歌声,
揭开土被
到太阳底下去爬行;
人类听到你的歌声
活力冲涌得仿佛新生。
而我,有着同样早醒的一颗诗心,
也是同样的不惯寒冷,
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
我想唱,像你一样,
但是,我的喉头上锁着链子,
我的嗓子在痛苦地发痒。
(选自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年) ,笔名少全、何嘉等。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山东诸城人,有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古树的花朵》《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有散文集《甘苦寸心知》《克家论诗》《乱莠集》等。
【赏析指要】
《春鸟》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作者正在战地进行宣传活动,政治空气十分沉闷,人们感到抑郁和窒息。《春鸟》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象征,含蓄地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喉头上锁着链子”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郁愤的心情。
诗的开头写春鸟的歌声把“我”从恶梦中惊醒,可是睁眼一看,眼前的现实生活也正如恶梦一样,于是“从床上的恶梦,走进了地上的恶梦”。诗人接着转笔写春鸟的自由歌唱:春鸟用真理一样的歌声,叫来了黎明,唤醒了大地,给人们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在诗人笔下,春鸟已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成了为真理和自由而歌唱的诗人。然而,作者却没有这种歌唱的自由;“我也有一串生命的歌”,但是,“喉头上锁著链子”,“嗓子在痛苦的发痒”。在与春鸟的对比中,诗人揭露了政治高压下摧残民主、钳制言论的罪行,抒发了向往自由、渴求真理的心情。
全诗运用比喻、想象、拟人等手法,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感染读者。例如,描述歌声给人的感觉,“像煞黑天上的星星那样灿烂”;形容歌声的优美动听,就“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描绘万鸟齐鸣的情景,“美妙的音流汇成了活泼自由的一潭”。又用拟人的手法,说春鸟“把宇宙从冬眠的床上叫醒”,“寒冷被踏死了”,“到处是东风的脚踪”,“青山添了媚眼”,“大地的身子应声酥软”,形象地描绘出“春鸟”的歌声使大地回春、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寻梦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选自戴望舒.望舒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年)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赏析指要】
《寻梦者》是诗人精神追求的形象写照,也是一个群体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自白。诗人把“梦”具体化为一枚金色的贝,于是寻梦的过程变成追寻珠贝的过程。最后诗人写道,当你衰老了的时候,梦就开出了花。这支美丽的歌揭示了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采莲曲
朱 湘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妖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拌,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摇动了叶上珠圆,
拍紧
拍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柳树婆娑,
云鹊呀欢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蓬,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飔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选自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卷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作者简介】
朱湘( 1904—1933年) ,字子沅,安徽太湖人,现代著名诗人,致力于探索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提倡诗歌的“形式美”。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1926年与人合办《晨报诗镌》。1929 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执教于安徽大学。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主要作品有诗集《石门集》《草莽集》,散文书信集《中书集》《海外寄霓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