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保教知识与能力辅导用书
13929500000010

第10章 学前儿童的发展(6)

(四)口吃

主要表现为言语节律失调,语音或字句的重复,中断,阻滞而不流利,可伴有言语助动的动作,如跺脚、拍腿等,口吃患儿常表现胆小,退缩,自卑心理或其他情绪障碍。

引起口吃的诱因主要有:精神创伤、模仿、疾病等。要注意的是幼儿3—4岁因表达能力有限产生口齿不清的现象不是口吃,但如果成人担心,经常提醒他说话,或叫他再说一遍,使儿童产生紧张心理,很可能发展成为真正的口吃。

治疗幼儿口吃,首先要消除幼儿心理紧张,不要提醒,更不要耻笑、责骂;其次多让儿童朗诵、唱歌练习;多鼓励。

(五)孤独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因脑部功能异常而引发的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左右就会被发现。幼儿孤独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疾病。根据美国孤独症学会进行的调查,每出生166个婴儿,就会有1个患有孤独症,其中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4∶1。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0—14岁的儿童有3亿,孤独症患儿约30万。

孤独症的基本特征有:对他人(包括亲人)普遍缺乏情感反应;言语发育严重缺陷;经常做刻板、重复仪式性的动作或游戏。

有的儿童胆小、恐惧、焦虑、活动过度,特别喜好或依恋某种东西,而对某些事物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疾病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但由于人们对此症缺乏正确认识,往往容易将其误诊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精神分裂症、多动症等病症,从而延误了治疗。

孤独症发病年龄早,似乎从出生就预示了其发病倾向。主要由生物学因素所致,根据脑科学的最新研究,孤独症的产生可能与脑的不同区域之间缺乏联系与协调有关。研究者考察了脑部涉及语言的区域与处理图像的区域之间的互动程度,结果表明,孤独症患者要比普通人更加依赖脑的视觉和空间区域。同时,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六)多动症

注意缺陷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hyperkinetic syndrome) ,简称多动症。特发于儿童学前时期,活动量多是明显症状。注意缺陷障碍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能力差,伴随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基本正常等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儿童多动症多数在3岁左右的幼儿期出现,男孩比女孩多。因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多数多动症儿童伴随有学习困难。多动症的主要表现为:身体扭动不停,暴怒或做出不可预料的行为,容易分心,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妨碍其他儿童,撇嘴或生气,情绪变化迅速激烈,经常坐立不安,容易兴奋或冲动,做事有始无终,容易灰心丧气等。

多动症的病理原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遗传因素(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脑部损伤或中毒(产后过度吸氧或铅中毒),此外,教育方法不当及与儿童期智力开发过量(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幼儿力所能及的程度)等可能都是造成幼儿多动症的主要原因。

治疗多动症主要运用心理治疗,通过调整环境,消除各种紧张刺激;或进行动作训练,如排球、跳绳、穿衣等可训练手眼协调能力和培养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也增强语言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根据儿童多动症的表现还可进行专门的注意力训练,如视觉注意、听觉注意、动作注意、混合注意等。

第七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伴随状态,如注意看、注意听。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对注意对象的选择,集中性是指注意在一定对象的保持。

2.注意的分类

注意根据其意识性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是不由自主的注意,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如听到汽车喇叭声引起的注意;有意注意是需要意志努力,有目的的注意。如儿童观察辨别不同类型的叶子。有意后注意则同时具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既有一定的目的性、任务性,又不需要或较少需要意志的努力。

(二)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性质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二是对象的变化,即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复杂化。

2.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发展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对象范围不断扩大。

儿童2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儿童注意发生变化,心理能动性增强。

(三)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无意注意占优势

幼儿的无意注意主要有两个特点:

①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鲜艳的颜色、生动的形象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活动室里如果有人走来走去也能引起注意。

②与幼儿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如有的幼儿喜欢汽车,有的幼儿喜欢芭比娃娃,幼儿总会注意自己喜欢的事物。

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幼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于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

①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有意注意是由大脑额叶控制的,而额叶要到7岁时才能达到成熟。

②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成人的作用在于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

③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例如幼儿会提醒自己,或用动作帮助自己注意。

④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积极的活动状态有利于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例如通过对形象直观的学具的操作来学习。

(四)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1.注意的选择性

注意具有选择性,在众多事物中只选择一定对象进行注意。幼儿注意的选择性: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和情绪引起的;②与理解水平和经验有密切关系。因此,幼儿教育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要注意到幼儿在注意物体特征方面的个性差异。只有了解、研究幼儿的兴趣及当时的情绪状态,教师才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2.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段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都是注意的广度。幼儿注意的范围表现为:①注意的广度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在20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4~6个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黑点,而幼儿只能看到2~4个。②注意广度还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以及注意主体的知识经验。注意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律,越具有内在的意义联系,注意者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广度就越大。懂英语的人对英文字母的注意广度比不懂英文的人要大得多。

注意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但总的来说,幼儿注意的广度还比较小。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或教学中:①要求要具体而明确,不能要求幼儿注意很多的方面;②同时呈现的刺激物的数目不能太多,而且排列应当规律有序;③帮助幼儿获得知识经验,以逐渐扩大他们注意的范围。

3.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的自身状态都有关系。

注意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一般认为,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5~10分钟,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0~15分钟左右。但总体而言,幼儿的注意稳定性不强,特别是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比较低,容易受到外界无关刺激的干扰。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①学习内容难易适当,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②学习方式方法要新颖多样,富于变化;③活动时间根据年龄段有一定差别。

4.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幼儿掌握的熟练技巧较少,注意的分配比较困难,常常顾此失彼。如跳舞时,注意动作,就忘了表情;做操时,注意了动作,就无法保持队形的整齐等。

注意的分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要培养幼儿注意分配的能力,提高幼儿活动效果,要注意:①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幼儿注意的意识性;②使幼儿对所进行的活动比较熟练,至少对其中的一种活动掌握得比较熟练,做起来不必花费多少注意或精力;③要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基本概念

1.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包括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触觉、痛觉、温觉等)、动觉、平衡觉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产生的,受经验的影响。

2.感觉的作用

首先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其次感觉保证了集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再次,感觉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3.知觉的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以后才相继出现记忆过程及与记忆相联系的表象,再进一步发展最简单的思维以及最初的想象。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感觉和知觉是人对世界的感性认识。两岁以前,儿童主要依靠从感官得来的信息对周围世界做出反应。

3.感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3岁后,幼儿的思维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其思维是紧紧依靠知觉形象的。比如,同样数量的一堆珠子,如果集中堆在一起,幼儿会认为较少,而如果把珠子分散开来,幼儿就会认为较多。这就是思维受直接的知觉所左右。

(三)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阶段

1.原始的感知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新生儿在此基础上发展最初的知觉。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阶段

知觉的概括是指依据感知事物外部特性产生的认识,如婴儿认识汽车的颜色或喇叭声。当儿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尤其是语言发生后,认识过程就出现了思维的概括,如成人说“这苹果是甜的”,儿童即使不尝,也知道是什么意思。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幼儿的物体的知觉逐渐和一些概念联系起来,他们会发明自己的标准或学习成人的标准,如一儿童说“太阳是饼干(圆形)形的”,随着认知发展,观察力也迅速发展起来。

(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视觉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视敏度和颜色视觉的发展上。

(1)视敏度。视敏度即通常所说的视力。新生儿最佳视距是20cm左右。6个月内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3—5岁,12—13岁以后难以治疗,治疗弱视常用“单眼遮盖法”。

(2)颜色视觉。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发展上,儿童对颜色的辨别和掌握名称结合起来。

2.听觉

新生儿喜欢听柔和的声音、高音调的声音、妈妈的声音。通过聋儿和正常儿童语音发展的对比发现,七个月以后听觉的发展和语言发展联系密切,所以要关注早期儿童是否有听力障碍等问题。

听力保护要做到:避免噪音污染;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进行专门的听觉训练,学习语言。

3.触觉

触觉在儿童早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认识事物的手段。儿童的触觉发展是先口腔触觉,再到手的触觉。眼手(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到东西,大约出现在生后5个月左右。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是生后头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