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2000年12月召开的统战工作会议,从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党的工作全局对统一战线重大理论和实践等一系列问题都作了深刻阐述,也给参政议政等具体领域预留了广阔的空间,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使近年来的统一战线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但是,在欣慰之余,我们也应冷静地看到统战政策的落实与人们所希望的理想状态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的实际做法与中央统战政策之间的反差;参政职数的稀缺与参政需求的持续增长的反差;议政方式的务虚性与议政内容的具体性的反差”。凡此种种,虽然只是前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所形成的副作用还是较为明显而不容忽略的,如果不予以正视和重视的话,极有可能影响统战工作的“质量”。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领导统战理论的灌输和教育,对上级指示精神的落实与否严加督办;对中央确认的可由统战对象担任的职位应立即开放,政策要用满用足;逐步拓宽议政渠道,使之实现由“以虚为主”到“虚实相间”的转变。这样,参政议政的道路一旦进一步拓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得到了疏通,统战对象的本质需求与执政党的目标就会达到高度的融合与统一,人民的事业将如虎添翼。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及其随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时代摆在统战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在这个人口集聚、经济发展、文明提升的过程中,伴随着统战对象人数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为完成党在特定条件下“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任务,统战工作的密度、强度和难度势必都会相应地得到提高。但只要我们紧紧扣住了“满足统战对象的需求”的前提,使党的目标与统战对象的利益有机地得到统一,努力化解前进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爱国统一战线这“三个绝不能”“四个离不开”的法宝定会再次显示出其呼风唤雨般的“灵验”,党超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把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投身到统一祖国、建设祖国的宏图大业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发〔1989〕14号《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89年12月30日。
[2]刘延东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会上的讲话《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开创新世纪初叶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新局面》2000年12月。
[3]尹继佐.城市管理与市民素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中央统战部.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问答.
[5]深圳市委统战部.深圳统一战线二十年(历程篇)(探索篇).
[6]王拓.爱国统一战线与深圳统战工作[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
[7]任涛,等.新编中国统一战线基本教程[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5.
[8]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等.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沈明明.改革发展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INTERNET有关“城市化”方面的内容。
[11]郑宪,等.中国参政党运行机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政治的本质显现及其显现的空间———论区域的政治发展
政治作为人类自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历时性的角度考察,它与世界上其他的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性;从共时性的角度考察,它同样地存在着发展时的那种错综复杂的不平衡状态。怎样理解、把握这些现象,继而把人类社会引向美好的未来,这正是政治学研究的目的所在。
出于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关切,具体研究政治实现途径及其应然目标的政治发展理论,引起了政治设计者和操作者的极大兴趣。为此,笔者也试图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一
政治发展,现在也有人将其学术化地称之为“发展政治学”。它原本是产生于比较政治学的一个范畴,意思无非是把所考察的政治共同体按某种价值标准来加以区分和归类,然后从中找出一个(或几个)符合考察者口味的“模特儿”,并加以理想化的粉饰与打扮,最后对照这个特定的“就是好”的参照物,为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共同体设计出一条达到此种状态和目标的途径。从西方政治学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当今的一些从事比较政治制度的名人学士们,大都是这么干的。正因如此,研究政治发展理论的场所就变成了不同价值观的荟萃之地,每一个政治学家都将自己心爱的“模特儿”推到了这个政治选美的T形台上。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某些“模特儿”的动人之处,人们冥思苦想地找出了许多具体的指标来说明和界定政治发展。如罗伯特·杰克逊和米歇尔·斯塔因认为政治发展意味着政治体系形成结构分化和角色专门化,政治体系通过政治发展来不断达到实现非政治目的的策略。路辛·派伊断定政治发展指大众从臣属地位变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变为对政治参与、平等原则和法律有更多要求的公民,政治系统能强而有力地行动,满足人民的要求,政治组织结构分化和功能专门化。亨廷顿把政治发展归结为制度化,制度化本身又表现为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凝结性四个方面。詹姆斯·科尔曼相信政治发展就是结构分化,平等至上,政治系统的一体化,适应和反应能力的提高。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则断定政治发展是角色分化、次级体系自主性和文化的世俗化这样一个双重的过程。马丁·尼德勒把政治发展规定为维持宪政和参与程度两个要素的发展。
通过对各派观点的归纳和综合,派伊又把政治发展规定为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①具有能保证经济发展的政治前提;②具有工业化社会的政治结构;③政治的现代化;④单一民族国家的存在和运转;⑤行政和立法的发达;⑥大众的流动与参与;⑦民主政治的建立;⑧稳定以及有秩序的变化;⑨升迁与权力;⑩多维的社会变化进程的一个方面。
凡此种种,可以说均在某个方面和某种程度上揭示并反映了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对政治的理想目标和实现途径都作出了难能可贵的抽象和规范。但可惜的是,这些归纳和界定都远远未能对“什么是政治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作出应然的正面回答。
二
那么,政治发展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所谓政治发展,实际上是人们用历时性的方法来考察政治问题时所看到的一种现象;它是政治的本质按照自身的逻辑,向着既定的价值取向,在现实中不断地展示和显现,从而使政治的终极目的与人类的根本需要被无限接近的运动过程。
大家知道,政治作为一种本质上是人的共存的社会现象,普遍地存在于社会之中,整个人类都在它的规范和作用下活动着。但是,由于它的具体表现与其本质相去甚远,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至今仍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不可否认,政治在人们最容易观察和把握的情况下往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但这仅仅只是政治本质的外部表现,是一种表层和局部的东西。从较深的层次和较广的空间着眼,政治只是把个体与个体、团体与团体(包括国家与国家、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构成一种“权威—服从”关系作为实现其本质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当这种关系建成之后,政治本质和终极目的的实现才具备应有的条件。任何个体、团体的生存和价值只有在这种“权威—服从”的关系之中,只有在更高层次的政治共同体中,才有可能得以存在与实现。
当然,这种“权威—服从”关系的构建远不是轻而易举的。人世间大量地存在着那些“天生”的权威的代表者,他们是不愿意屈居服从地位的。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和斗争就成了一种政治进行自我选择的“自然”形式。冲突和斗争一直要进行到参与各方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为止。一定范围里的“权威—服从”关系建立和理顺之后,这个新的共同体又会在更大的范围里去寻找自己的位置。人类社会不断进行的这种政治的自然选择,一直要延续到全人类都被理顺在这种全球性的“权威—服从”关系之中的时候才会终止。
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无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一方吃掉另一方的暴力形式绝不是人们建立“权威—服从”关系的唯一选择。事实上,只要现实存在的政治实体找到并服从于一个更高的权威,它们的价值就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实现。政治只有运行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它的本质才有可能被广泛地认识。这个最高的权威不是别的,正是政治本质的自身———人的共存。
人的共存,作为政治的本质属性和终极目的,一旦被推演和揭示出来之后,它的光芒必将反射到政治自身的思想、活动和制度上,它的真理性必然包含在政治运作赖以存在的时间及空间的每个阶段和部分之中。在实践中,人们完全有可能在这种共存的原则和精神的指导下进行任何程度的政治操作,哪怕原本是势不两立的各方,只要本着这种精神,就一定会找到那共同服从的权威、共同享有的利益以及共同实现的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原则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人们常说的民主政治。反过来也可以说,民主政治就是人的共存的基本原则和普遍精神在现实政治运作中的理性化和具体化。任何一个类型的政治共同体为了不被次一级的政治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所摧毁,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和推行这种原则与精神。笔者相信,随着人类认识政治、认识自己的眼界和水平的提高,尽量减少或降低冲突的范围和强度,而从更大的范围和层次上去追求共同利益的行动,肯定会成为人们进行政治操作时更加普遍的自觉性。当民主既作为手段,又作为目的,贯穿、融合于政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时候,整个人类才会从政治的必然王国进入到全新的自由王国。
通过以上论述,大家可能对政治发展的理论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本文提供的框架中,过去的政治发展理论所设定的所有的目标和途径(甚至各种乌托邦的政治设计)都可以无一例外地成为此框架里的一种部分的可能性,成为一种具有过渡性的阶段和环节。这一点是显而易见、无须赘述的,因为任何一个政治共同体(包括那些即使自称是发展得最充分、最完善的国家及其制度)都不可否认,它们还将继续存在着与人类社会一道进步、一道发展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三
上面我们已经从历时性的角度对什么是政治发展的问题给予了理性的规范和界定。下面我们再从共时性的角度对政治发展赖以存现的空间,即所谓的区域问题进行一番讨论。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区域的含义也随之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尽管它的意义总是指“整体中的部分”,但是“整体”的范围却随着人类思维的进步从原始的部落迅速跨越到了连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都观察不到的遥远空间,于是这种整体中的“部分”也同时具备了极大的相对性。从政治学的一般视野来观察,次一级的政治共同体均是高一级的政治共同体的部分,这个部分所占据的空间范围无疑就是某种特定的政治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区分区域与整体是不可能有什么现实意义的,因为区域与整体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即区域是整体的区域,整体是区域的整体。区域中的任何变化与发展也直接就是整体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我国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但是这些成就不仅仅属于中国,它还属于整个世界,它是全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和体现;美国科学家月球探险的壮举,也不仅仅属于美国,它同样地还是整个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水平的标志和体现。
不过,所有这些都只是区域政治发展问题的一个侧面,不管怎么讲,区域毕竟不是整体,并与整体有着明显的区别。
虽然整体并不是所属部分的简单相加,但正是由于有了部分的有机结合,才构成了整体丰富多彩的景象、充满生机的活力和争奇斗艳的发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妨碍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正常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人、任何政治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存在和进行的,以至于任何政治行为的目的和努力也都是如此的明确、直接和具体。一个政治共同体如果没有其部分和区域的发展而获得发展的情况是难以想象的,区域政治是政治运作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区域政治发展也是政治发展的一种最有效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