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3927600000010

第10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9)

[导读]

一、枟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枠的写作背景

枟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枠(以下简称枟费尔巴哈论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列宁把该书与枟共产党宣言枠和枟反杜林论枠合称为“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三本书”。枟费尔巴哈论枠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枟费尔巴哈论枠由恩格斯于1886年写成,1888年出版单行本时写了序言,说明了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一)为了实现历史的夙愿———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从前信仰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中创立的。早在1845年,他们就决定共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在合著的枟德意志意识形态枠一书中,对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批判。但由于当时反动当局的阻挠,书稿未能出版。之后40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再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因此,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的愿望,就一直未能实现。恩格斯写枟费尔巴哈论枠,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这是该书写作的历史原因。

(二)为了进行思想战线斗争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40多年来,思想战线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也迫切需要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武装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另一方面,德国古典哲学在欧洲各国开始复活起来,新康德主义者和新黑格尔主义者竭力混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区别,污蔑马克思抄袭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这种思潮已经浸透到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工人运动内部。因此,回击各种思潮的攻击,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就成为恩格斯写作该书的现实原因。

(三)恩格斯借评述施达克的枟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枠一书的机会,完成了上述任务

丹麦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施达克1885 年写了枟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枠一书,批判德国哲学界对费尔巴哈的攻击。但由于他不懂得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错误地把费尔巴哈看作唯心主义者。枟新时代枠杂志编辑部邀请恩格斯写一篇评论文章,恩格斯就借此机会实现他和马克思多年的夙愿。这是写作该书的导因。

二、枟费尔巴哈论枠的基本内容

枟费尔巴哈论枠共分四章和一个结束语,恩格斯在本书中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详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本章主要分析黑格尔哲学。全章共18段,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所起的历史作用(1—2段)

1.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这一部分,恩格斯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把黑格尔哲学同当时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其阶级本质,恰当地肯定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作用,这是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全面分析的出发点。

恩格斯首先指出,施达克的这本书把我们带回到1848年德国革命以前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虽然相距不久,但前后情况却大不相同,现在一代人对此似乎很陌生了。1848年以前,19世纪30—40年代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高峰期,这是德国资产阶级积极准备革命的时期。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集中体现。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日益发展起来,这与德国封建制度必然发生尖锐矛盾。当时德国仍然是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贵族掌握政权。德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割据状况非常不满,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家,废除封建制度,实行民主政治,改变其经济上受抑制、政治上无权的状况。从1840年起,德国资产阶级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各省资产阶级联合起来,要求普鲁士王国实行代议制,颁布宪法,宣布出版自由等。从1840到1847年底,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极为活跃。

但是,德国资产阶级与英法资产阶级相比,有两个特点:①诞生时间晚,18世纪末才形成;②它不如英法资产阶级那样富庶和集中,造成了它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因此,德国资产阶级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不敢采取法国大革命的方式,而是与封建贵族妥协,走改良主义道路,希望通过“和平革命”而与国王分享政权。这明显地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即革命性和软弱性。黑格尔哲学正是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2.黑格尔哲学的历史作用和阶级本质

首先,黑格尔哲学的历史作用在于“哲学革命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从而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质。德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发生了一场哲学革命,即从康德到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黑格尔的辩证法正体现了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有力地冲击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这场哲学革命为1848 年德国政治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其作用与法国哲学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

其次,德国哲学革命与法国哲学革命表现状况有很大不同。法国资产阶级随着经济上的强大,具有较彻底的革命性,向封建专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8世纪法国哲学家以战斗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无神论姿态直接向唯心主义、宗教神学发起了攻击,因而受到反动政府和教会的迫害。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德国哲学革命表现出不彻底性。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用自己的哲学为德国现存制度辩护,认为普鲁士王国政府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顶峰,是理性的完美体现,因此,黑格尔本人及其哲学受到官方的保护,他本人成为“国家任命的青年导师”,他的哲学被抬高到“国家哲学”的地位,他的著作成为各大学“公认的教科书”。之所以成为这种状况,是由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决定的。

最后,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虽是唯心主义,直接为普鲁士国家服务,但在里面却包含着革命的因素,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这种革命因素,普鲁士王国政府和资产阶级自由派都没有看到,都认为它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因而黑格尔哲学受到普鲁士政府的感激和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坚决反对。当时,只有进步的作家、诗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海涅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因素。海涅在1833—1834 年写的枟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枠中指出,黑格尔哲学是即将到来的德国民主革命的思想准备,说“德国人的政治革命将从那个其体系常被人斥为空洞的烦琐论证的哲学发生”,他在1842 年写的枟教义枠诗中把黑格尔哲学比作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战鼓。

总之,恩格斯在这里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把黑格尔哲学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是代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哲学,黑格尔哲学的特点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特点在哲学上的反映。

(二)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以及方法与体系之间的矛盾(3—9段)

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1821年黑格尔在枟法哲学原理枠序言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从表面上看,显然是为德国当时的政治制度作辩护,因此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及其拥护者十分感激这一命题,而反对专制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对此感到愤怒。

但是,黑格尔的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其哲学的两重性:革命性和保守性。保守性在于:他所谓的“理性”,即指绝对观念,“合乎理性”即合乎绝对观念,他认为,普鲁士国家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绝对观念的完美体现,因此,显然这一命题有替普鲁士政府辩护、妥协的一面,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软弱性和保守性。因而这一命题必然会引起政府的感激和自由派的愤怒。

但为什么恩格斯称政府和自由派是“近视的”呢?因为,他们只看到这一命题的保守性一面,而没有看出蕴藏在命题中的革命性方面,即该命题中包含着“合理内核”的因素。

要发现“合理内核”,关键在于对“现实”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现实不等于现存,在黑格尔看来,现实性是指符合规律性、具有必然发展趋势的东西。这样,黑格尔这一命题应理解为:凡是具有必然性的东西都是合理的,而凡是合理的东西,必然要发展壮大起来并继续存在下去;反之,如果丧失了发展的必然性,就必然要衰落下去,就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黑格尔著名命题的革命因素。

根据黑格尔的观点,普鲁士王国只有在具有发展的必然性、符合规律性时才是合理的,但是,现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封建王国已丧失了必然性,成了阻止历史发展的腐朽的东西,因而是不合理的,是“恶劣的”,而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就是非常现实的、合理的。但是为什么已经变成“恶劣”的普鲁士王国却仍旧继续存在呢?恩格斯指出,主要原因在于存在着“臣民的相应的恶劣”。这里“臣民”指德国资产阶级,“臣民的相应的恶劣”,指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敢公开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幻想在保留君主前提下参与政治,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

接着,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实质上就是辩证法思想。恩格斯首先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现实性不是固定不变的,现实性是发展变化的过程。恩格斯举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共和国和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两个历史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就是他的辩证法思想。这段论述包含了三点思想: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是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第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三,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有两种基本形式———暴力和和平,揭示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两种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根据黑格尔一切都是变化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命题就走向自己的反面,“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样,该命题中所蕴涵的辩证法思想的革命性就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恩格斯在第6段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首先,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在于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即结束了形而上学在哲学上的统治地位,确立了辩证法在哲学领域的主导地位。其次,人类认识和历史实践领域的进步说明,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恩格斯在论述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阐述辩证法的真理观的两点基本思想:①真理不是现成的僵死的教条,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体现在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②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转化的过程。恩格斯用这种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样阐述了两点思想:①任何社会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是需要不断完善发展的;②任何社会制度都不能永恒存在,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暂时阶段,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它的衰亡也是必然的。每一社会制度都有存在的理由,但必然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更高阶段的制度也要走向衰亡。最后,恩格斯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①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发展中,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暂时性;②发展是发生和消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③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无止境的前进上升的过程;④事物发展过程是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统一;⑤辩证法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以上是恩格斯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所阐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2.黑格尔哲学中方法与体系的矛盾

恩格斯首先分析了黑格尔哲学方法与体系矛盾的表现。①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过程;体系却认为,只有绝对精神才是真正的发展主体,自然、社会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绝对精神发展的外部表现。②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无止境的,而体系却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有终点,最后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顶点。③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发展的基础,而体系却认为矛盾在正反合的三段论公式中达到了调和。在黑格尔哲学中,唯心主义体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法服从于构建体系的需要,“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从而揭示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

黑格尔哲学产生方法与体系矛盾的阶级根源,在于“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庸人”指德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黑格尔在哲学上、歌德在文学上都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他们都是德国人,必然无法摆脱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这就是产生方法与体系矛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