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早期现代化历程的回顾: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研究
13927200000002

第2章 导论(2)

陈哲夫等主编的《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 [15]则概述了陈独秀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简要评价了陈独秀政治思想的得失,重点突出了陈独秀的“托派”政治思想,对研究陈独秀的政治民主化思想有一定的启迪意义。陈哲夫、江荣海等著《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 [16]通过20世纪启幕前后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中国思潮、十月革命后的中国政治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出现的各种思想等章节,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陈独秀所处时代的剧烈变化,反映了各种思潮之间的相互碰撞,有助于剖析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演进的原因、揭示陈独秀对社会发展规律与道路认识的由来、了解陈独秀推进政治民主化和文化改造的目的。

高力克所著《五四的思想世界》 [17],以陈独秀与启蒙民族主义的困境、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与社会革命、陈独秀民主观念的演变等多个章节,展示了五四时期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变化及其与各种思潮之间的激烈交锋,对于探寻陈独秀政治民主化思想急剧变化的原因,从社会历史背景下来理解陈独秀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所作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许全兴、陈战雄等著《中国现代哲学史》 [18],对陈独秀早期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想及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进行了介绍,较为客观地肯定了陈独秀在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所作的贡献,对于研究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演进及理解陈独秀在文化改造上所持的基本立场,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此外,郭湛波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朱志敏著《五四民主观念研究》、马克锋著《文化思潮与近代中国》,以及刘见清、李振亚主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陈独秀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对于研究陈独秀的社会发展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在论文方面,关于陈独秀政治思想的研究,萧贵清的博士论文《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 [19],从陈独秀政治思想曲折发展的脉络、陈独秀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陈独秀政治思想复杂多变的原因、陈独秀政治思想的总体评价等方面,对陈独秀的政治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陈独秀政治民主化思想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在研究陈独秀思想演进的过程中,张敬让认为陈独秀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形成应分为三个时期:1896—1900年是陈独秀由追求科举转到尊崇康梁维新阶段,1901—1903年是陈独秀由改良主义逐步转向民主革命阶段,1904—1915年为陈独秀民主与科学思想正式形成和实践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较为详细地剖析了陈独秀从信奉改良主义到信仰科学与民主思想的转变,其成果对于研究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演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

在如何看待陈独秀政治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方面,刘际钢从陈独秀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首倡、勇敢地捍卫的角度出发,展现了陈独秀作为一个民主与科学斗士的形象,颂扬了陈独秀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并认为“当我们面向新世纪的时候,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21]该文有助于思考陈独秀政治民主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关于如何看待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陈亚杰认为,在1920年夏秋之交,陈独秀完成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并开始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建党时期集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该文强调,陈独秀具有可贵的唯物主义态度和求实精神,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中国革命的基本看法,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贡献。该文认为,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上之所以名不见经传,其原因在于陈独秀的失误过多:一是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透彻或产生了错误理解;二是犯了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三是在探索中国革命理论的过程中也有失误,最严重的就是他的“二次革命论”。该文最后指出,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与失误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分析和总结其功过得失,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 [22]。陈亚杰的观点,有助于正确评价陈独秀的历史功绩和反思其失误的深层次原因。

第五,关于陈独秀经济思想的研究。徐光寿从当代视角出发,在分析陈独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陈独秀经济思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23]。该文对于认识陈独秀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生产方式的客观评价,认识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均有较大的启发作用,有助于本文对陈独秀政治民主化思想及社会经济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评价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其历史局限。

叶庆则从陈独秀社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陈独秀社会经济思想的历史意义两个方面,分析了陈独秀对生产力、生产关系所作的论述、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对在中国国情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 [24];方小教也从中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中国经济的性质、中国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法等方面勾勒了陈独秀经济思想的大致轮廓 [25]。叶、方二文对陈独秀经济思想所进行的初步探索,对于深入研究陈独秀的经济思想具有启迪意义。

总体而言,上述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成果尚不多见,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其政治、伦理和文化思想领域。而在研究陈独秀政治与文化思想的基础上,综合探讨陈独秀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道路、动力以及经济等方面思想的成果还比较缺乏。

(2)对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所涉及的局部问题的研究也以介绍居多,评价较少,特别是缺乏对陈独秀政治民主化理论、文化改造理论以及其社会发展理论历史地位与局限性的评价。

(3)从研究方法上看,还未完全做到历史审视和现实关照的结合,缺乏在宽广的历史背景下对陈独秀思想进行研究的成果,缺乏完整而系统地论证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

第一,历史文献法。本文对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研究,首先立足于对陈独秀著作的仔细研读,在准确把握陈独秀对各类问题所持观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条分缕析,梳理出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所涉及的各主要方面。其次,是将陈独秀的社会发展思想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进行分析,力求合乎逻辑地勾勒出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因此,阅读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文献,特别是与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联系紧密的有关史料,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思想所进行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文献,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由于这类文献数量众多、重点各异、水平不一,也应在甄别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参考和借鉴。

第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既要研究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本身的具体内容和变化轨迹,也要研究致使其思想发生变化的社会动因,力求在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结合的基础上,对陈独秀的社会发展思想作出比较完整的解读。

第三,历史审视与现实观照相结合的方法。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研究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根由则在于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我们既要客观地看待陈独秀社会发展思想的历史地位,也要客观地判明其当代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估和把握陈独秀的社会发展思想。

注 释

[1].朱洪.陈独秀风雨人生[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贾兴权.陈独秀传[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胡明.正误交织陈独秀———思想的诠释与文化的批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朱文华.陈独秀评传———终身的反对派[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5].郑学稼.陈独秀传:上册[M].台北:时报文化企业出版有限公司,1989:2.

[6].贾立臣.陈独秀思想发展轨迹[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7].敖军章.“五四”前陈独秀对文化问题的体系建构[J].求是学刊,1996(3):3035.

[8].朱洪.陈独秀与东西方文化论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3):115120.

[9].敖军章,赵桂荣.“五四”前陈独秀伦理思想述评[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5(3):6469.

[10].陆文培,赵光元.陈独秀教育思想初探[J].安徽史学,1998(2):8386.

[11].孙超.陈独秀科学观述评[J].安徽史学,1998(2):8790.

[12].胡赛莹,孙霞.五四时期陈独秀对青年一代的引导[J].安徽史学,1999(2).

[13].杨乐平.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J].理论学刊,2004(2):103106.

[14].阿明布和.晚年陈独秀与苏联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陈哲夫.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16].陈哲夫,江荣海.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17].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18].许全兴,陈战雄.中国现代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9].萧贵清.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J].中国期刊网学位论文栏目.

[20].张敬让.论陈独秀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形成[J].安庆师院学报,1995(2):28.

[21].刘际钢.“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J].新东方,1999(5):6063.

[22].陈亚杰.试论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与失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5660.

[23].徐光寿.陈独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特点[J].中共党史研究,2006(2):7480.

[24].叶庆.陈独秀社会经济思想初探[J].安徽史学,1998(4):7678.

[25].方小教.陈独秀经济思想之轮廓[J].安徽史学,1998(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