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道德真经注
13883800000004

第4章

三十八章#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明古之皇道,宅太虛以為心,凝至一而為體。不言均天地之化,無事成萬物之功,未規揖讓之名,豈有干戈之争。雖復處宗處極,而乃非爭非名,無為自然,故云上德。為而不恃,成功不居,故云不德。畜養萬物,物得以成,故云有德。內明德與道合,厥義可尊,故云上德。道既無象,德亦虛玄,韜光藏用,故云不得。雖藏於用,無用之用用矣。乃韜於光,不耀之光光矣。有用有光,濟人濟物,故云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道德之風幾乎將失,仁義之化殆欲斯興,文字既彰,澆漓漸矣,故云下德。以德為德,以功為功,恃德伐功,故云不失德。執言有德,不及無為,故云是以無德。內明體同虛寂者德之上,事有紛累者德之下,封執在心故云不失德。執者失之,是以無德也。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以,用也。上用無為以化下,下用無為以事上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用有為以導下,下亦以有為以事上,何者?草則逐風以西東,影則隨形而曲直,故知君海內者不可以多事,理歸虛靜,訓弟子者不可以非禮,義存忠孝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兼愛博施仁也,賞善罰惡義也,恒其道德,其宜上也。上德下德亦澆淳之化有殊,無為有為明得失之政斯別。下德之稱有為者,是上德之劣也,上仁之稱無為者,是上義之優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上禮經三百,威儀三千,以此教人,故曰為之。禮煩則亂,下不能行,故云而莫之應,可謂信不足有不信。相信自可忘言,不信則生忿争,是以揮拳攘臂,更相牽引。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

玄古淳和,物情誠實,人皆自足,不假仁義以煦濡,家悉無為,各懷道德以游泳,爻象不作,教迹未興,混親疏,忘貴賤,此則太上下知,大道之化也。此風既散,謐號乃興,畜養之義行焉,成濟之功見矣。聖人濳被,黎首自安,此上德之化也。親惠情生,泛愛功起,親則有所不普,愛則有所不同,澆風以漸也。親愛不足以化俗,賞罰于是以理人。又喪賞罰之義,廢仁義之禮,教之以折旋,行之以玉帛,而君欺于上,臣誑于下,淳源已遠,澆浮孔熾也。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人皆敦厚,各懷忠信,亦無煩曲禮,但忠信已薄,澆浮更厚,惑亂滋甚,以禮理之,賤質貴文,轉增邪亂,故言亂始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始。

道德者,道之實也。仁義者,道之華也。先知仁義者,識華不識實也。夫明者自然合理,暗者方俟師教,知禮非上智之基,乃是下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云去彼取此。

散樸以為器,原其始也至淳,失道而後德,要其終也澆薄。是以仁非本性,義異自然,信不由衷,禮飾於外,是非戰争,奸巧紛紜,父子失慈孝之心,君臣乖忠義之道,于是大聖老君痛時命之大謬,愍至道之崩淪,欲抑末而崇本,息澆以歸淳,故舉大丈夫經國理家,修身立行,叉須取此道德之厚實,去彼仁義之華薄,則捐俗禮,歸真道。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靈#3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一,元氣也,未分無二,故言一也。天地雖大,所稟者元一。萬物雖富,所資者冲和。王侯雖貴,所賴者真道。是以清澄以廣覆,寧靜以厚載,變化以精靈,虛豁以盈滿,安樂以全生,無為而正定,何以致其然?皆得一於道。

其致之,

道無興廢,物有得失。得之者益如前,失之者損如後。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將恐蹶。

真一之道,不可失也。失之,成象恐之於破裂,成形恐之於動發,不測將恐以絕歇,虛間將恐以枯竭,生靈將恐以死滅,尊貴將恐於顛蹶。

故貴以賤為本,

此則國以人為本,亦言從賤以至貴也。

高以下為基。

九重之臺起於累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孤寡不穀,王侯之謙稱,此亦不忘於本也。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言貴實以賤為本也。

故致數譽無譽。

王侯實貴而以賤為名者,此有道之君也。歌謠頌德,不以為譽,此則數譽。懸謗從諫,不以為數,此則數毀也。明體道君子外寵辱,得失不驚,心忘毀譽,喜慍不形色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玉琭琭少故貴,而石#4落落多故賤,賤者人所惡,貴者物可政,俱不安也。處貴而謙退,不欲如玉之被致。在賤而惡齊,不欲如石之被奔。得之以一,處之以中,唯上與下無不安。

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以柔弱為用,動皆反俗,以剛強在心,舉皆失道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者,天地有形故稱有。天覆地載,物得以生,故言生於有。無,道也。道非形相,理本清虛,故曰無。天地從道生,有生於無也,故曰虛者天地之根,無者萬物之源。迷者失道,不識本元。聖人垂教,明於祖始,若能道超生死而出有無,必其昏俗,淪有無而繫生死。形神合而見相,故言生於有,形神散而無體,故言有生於無。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能行;

信道彌篤,強行有志,寒暑變而不革其心,金石銷而不移其操,始終常一,確乎不拔。勤行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素絲無恒,逐玄黃而改色。中士不定,隨好惡而異心。聞真道,存身以安國,則存道而忘俗。見財色,悅性以娱情,則存俗而亡心道。

下士聞道,大笑之。

心迷得失,知近不知遠,情昏真偽,識淺不識深,但悅塵垢之小行,反笑清虛之大道。

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深甚奧,下士#5之所難知。微妙玄通#6,下愚故非易識。今笑之,不能令真使混濁,適足彰道之清遠也。

是以建言有之:

物情不一#7,取捨異心。聖人設法,無教無不教,凡情向背,有信有不信也。

明道若昧,

智無不周,明。光而不耀,昧。勤行,進,大成若缺,退也。

夷道若類,

緬平一等,夷道也。和光同塵,若類。

上德若谷,

無不容也。

大白若辱,

廉而不穢,大白也。混若於濁,若辱也。

廣德若不足,

大滿若冲。

建德若偷,

潜行密被。

質真若偷。

偷,變也。性無潔濁,體實常存,質真也。亡死生,合變化,若偷也。

大方無隅,

寰寓有象,有方也。至道無形,無隅也。

大器晚成,

積習生常,美成在久,故知脩心脩行,非一朝一日可以致。

大音希聲,

鳴鐘應節而鳴,玄教隨機而作。

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虛無羅於有象,故言大象。大象無象,故曰無形。不可睹,故言道隱。絕於稱謂,故曰無名也。

夫唯道,善貸生。

夫進而若退,進無進也。若退而進退也。明若昧,非明也。昧若明,非昧也。至真之道,非進非退,非明非昧,無色無聲,無形無名。雖復無名,亦何名而不立?雖復無象,亦何象而不見?是故布氣施化貸生於萬有,為而不恃,付之於自然。

四十二章

道生一,

虛中動氣故曰道生。元氣未分,故言一也。

一生二,

清濁分,陰陽著。

二生三,

運二氣,稱三材。

三生萬物。

圓天覆於上,方地載於下,人主統於中,何物不生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陽氣熱孤,亦不能生物,陰氣冷單,亦不足成形,故因大道以通之,借冲氣以和之,所以得生也。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

抱冲和之氣,無好無惡。失一元之道,有愛有憎。但敦富貴之名,不悅孤寡之稱。唯有道王公,卑以自牧,義存謙退,以為名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有道以富貴而稱孤寡,損也。謙光日新,益也。無德處貴,自以為益。材下位高,必至傾覆,損也。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

人間所行之教,理歸仁義,事剛強。然剛強者死之類,仁義者道之華。亦我義教之者,欲使去剛強而存柔弱,遠仁義而安道德也。亦言聖人是於能教眾生,是於所緣教得宜。義者,宜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學父。

不從君父之命,不順聖人之教,貪榮而守勝,尊己以陵人,強梁也。違科犯法,不盡天年,中道而夭,不得真死也。物皆合道,聖人無不設教。凡情失理,化主所以興言。由仁義之華,彰道德之實,因強梁之性,演柔弱之法。父,本也,以強梁為教本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有象之至柔者,水也。無形之至柔者,道也。水至柔而能消金穿石,破彼堅強。道至柔而能貴彼忘我,破玆固執。言人若能鑒之於水,體之於道,足然洞之於人我,經之於丘山,微妙玄通,都無滯礙,此謂馳騁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

水無有礙,道無有形。有間無間,無處不入。

是以知無為有益。

道無形,物得成;聖無為,人得化。此乃無為之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前稱無為之益,未知何曰無為。行不言之教,教即忘言。任因循之事,事即無事。吾安於上,臣悅於下,此為之益也。

天下希及之。

行有為者多,及無為者少。

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名者,外之稱譽。貨,俗之財帛。身為忠孝之本,抑德之基,理須外名利,存身神,反無為,脩至道,而弱喪者不反,逐欲者失真,遂為名以殺身,因財而害己#8。迷淪者眾,聖人懷之,故詳問云為得利為病,為失名失利為病。俗以得名利為善,而得之則身亡;失之為惡,亡之則己立。得失病利,誰然定乎?亡,失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

為名以殺身,斯大費。

多藏必厚亡。

為財以傷己,斯厚亡。

知足不辱,

不分外以求名,遠恥辱。

知止不殆,

不非理以規財,無危殆。

可以長久。

外之於名利,遠之於危殆,理國可以長存,脩身可以久視。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道圓德備,名曰大成。備如不足,故云若缺。然大壑酌之而不竭,明鏡應之而忘疲,不弊。

大滿若冲,其用不窮。

四達是方而俱照,六通無幽而不燭,斯大滿。不以照為照,不以盈為盈,若冲也。用不以心,故無極。

大直若屈,

直同正道,大直。以欲從人,若屆也。

大巧若拙,

匠成萬物,大巧。似不能為,若拙。

大辯若訥。

談天暢理,大辯。言即無言,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

陰陽二氣,遞相為用。陽氣躁而熱,陰氣靜而寒。陽氣盛則靜勝而躁劣。此則氣序遷移,平為勝劣。夫大成若缺,大滿若冲,則盛無盛也。其用不弊,其用不窮,則衰無衰也。不盛不衰,不寒不熱,遺成而不敗,忘勝而無劣。

清靜為天下正。

為陰陽之所寒熱,未清也。為生死之所流動者,不靜也。明聖人生死無變於己,寒熱不累於身,清靜也。有輪轉處,生死皆為耶也。無輪轉,絕死生,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君上有道,除奔命之馬。臣下無為,糞桑田之業。修真者去馳騁之浮情,糞身神以道德。務學者絕飄蕩之懈惰,糞心虛以藝文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生,起也。不用道而脩文,專飾兵而好武,四郊多壘,五兵斯起,戎馬生於郊也。內明心王無道,馳六識之馬,遍萬境之中,得失紛紜,是非#9交争也。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10。

有道之人,遺情去欲,禍自除。無識之徒#11,縱性任心,殃咎斯至。善積成慶,幽顯咸享。惡積成殃,存亡俱累。罰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孫,禍也。上誤先祖,咎。

知足之足,常足。

除可欲則外無所求,清本性則內無所乏,故言知足,動皆合道,事無不圓之足也。無不足之時,常足也。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觀之以道,則理無不達,照之以智,則事無不知,所謂不行而知者。

不窺牖,見天道。

二景麗天,五星耿漢,寧須窺牖,方始見乎內明。窺牖者,穿鑿求解也。天道者,自然之理。不假筌蹄得魚兔,無勞言教悟至理,此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跡周於宇宙,未識山川,覽遍於經籍,寧知至理,此謂無知。

是以聖人不行而行,

獨悟也。

不見而名,

玄覽也。

不為而成。

自內就也。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增之以卷軸,長之以見聞,利之以名聲,加之以嗜欲。

為道日損。

行不言之教,文理雙忘。體虛玄之道,物我同遣。為無為百為兼喪,事無事萬事都損。豈惟憍盈奢侈也。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

捨有歸無,損之者也。有去無忘,又損之者也。有去,無也。理冥真寂,至無為也。

無為無不為。

夫欲去有累,所以歸無為,而惑者聞無為,兀然常拱手,以死灰為大道,土塊為至心,理恐其封執無為不能懸解,故云無為而無不為也。不為非無為也,有為而歸無為,非有為也。此則為學為道,道學皆忘,唯動與寂,寂動俱息者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攝也。忘則無捨無不拾,用則有可有不可。若以無為攝天下,無有而不可皆可也。若以有事取天下,無有而不可皆不可也。

四十九章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君上無心於有為,任百姓之自化。聖人無情以分別,逐萬有而感通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若有心分別,有善善有不善,不得以為善#12。今既無心分別,非唯善於善,亦善於不善,善與不善皆善,是以謂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信,順也。物情既有可有不可,從事則有順#13有不順。有順有不順,不得以為俱順。今聖人無可無不可,皆可;無順無不順,皆順,是以名為大順。

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混其心。

惵惵,不住也。凡情分別,見善見不善,信有信不信。聖人惵惵不住,泛泛隨機,混其分別之心,齊其是非之意也。

百姓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百姓不能以性制情,而乃縱心逐欲,注耳目於聲色,專鼻口於香味,因玆惛惑,以此聾盲。聖人逐病行醫,隨機演教,因心救物,說己化他,乃云我止如嬰孩赤子,不知聲色悅於耳目。

五十章

出生入死。

從幽至顯名出生,自有歸無稱之入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九竅四關為十三也。若能絕欲則為生之類,必其放蕩,則為死之徒也。

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所以流死地者,由十三種造過。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何為得至於死地?言用之九竅,運之四關,多取有為之生業,愛養無常之生死,後(厚)過其分,動之死地也。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不能養性,內為情欲之所傷,外為毒蟲之所害。善攝者不躭染,性不傷,無毒心,物無害。

兕無所駐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言養生以道,積善以行,是故前顯不與惡遇,今明雖遇無傷。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夫生我者神,殺我者心。我殺由心,心為死地。若能灰心息慮,不構有為,無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孰成之。

至道運而無壅,何適而不能。玄德動而不滯,何事而不可。今約事分用,通生則理歸於道,長畜則義在於德。生畜於物,物各有形。既秀而不實曰孰,生畜具全曰成也。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父母所生,天地覆載,誠可尊也。今道德恩隆於父母,功蓋於天地,理當尊貴人也。

道尊德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德虛忘,自然尊貴,非由爵命方見敬重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育之,成之孰之,養覆之。

此廣明道德生畜之義也。進益曰長,撫恤曰育,構立曰成,圓足曰孰,資給曰養,衣被曰覆。

生而不有,為而不侍,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夫伐其功者,非至功也。恃其德者,非大德。今既生既長,不恃不宰,深妙之德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道為物本,故云始。德能畜養,故云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其子。

道德生畜,母之義也。物從道生,子可知也。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子從親生,必須孝於親;物從道生,必須守於道。子孝於母,母慈於子,通天地,感神明,物無傷也。人守於道,道愛於人,積功行,著幽顯,物無害者,故言不殆也。此明母子相守,本末相收。能行此者,家國安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掩目閉口,外患不生。既無疲勞,又絕勤苦。會無名之始,歸有名之母,修身之道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失道滯俗,去本行末,通六情之兌,開五欲之門,雖成有累之事,終失無為之道。亡沒此身,難可救拔。

見小曰明,用柔曰強。

禍亂初起為小,預能防患曰明,順道無違曰柔,始終不損曰強也。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

智能照機,以之防禍,用其光也。睹見未萌,皎然無失,內視反照,復歸其明。以不罹患,無與身殃也。

是謂襲常。

放情極欲,遣本徇末,患難斯至,歸無常也。塞兌閉門,守母依始,潔身入道,襲真常也。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甚畏。

老君傷時王不從夷路,唯履險途,服文綵而帶利劍,厭飲食而積貨財,農田荒穢,倉凜空虛,此乃誇盜之人,豈純粹之行。若使我微知政事,必行無為之大道,不涉有為之小徑,有所施為事,尤畏不行。

大道甚夷,其人好徑。

正道平而易,邪徑險而難。理國者多履其難,修身者少從其易。斥無道。

朝甚除,田甚蕪,

雕墻峻宇,除故造新。下人妨農,良田蕪穢。殉名好利,棄少求多。道業不修,丹田荒廢也。

倉甚虛。

年登則稟實,農廢則倉虛,行薄則業虛,德充則道實。

服文綵,帶利劍。

捐素以事華,賤文而貴武。修真者內不存於道德,外唯飾以威儀,毒意末松,帶利劍也。

厭飲食,資貨有餘。

夫味無味者,飲和浴德。為無為者,禮士愛賢。鄙芻豢,以簞食為樂,散貨財,以不貪為寶,此則內外無不可也。而厭之以芳鮮,積之以珠玉,是盜誇之行,非家國之基。

是謂盜誇。盜誇非道。

取不足積有餘,盜之謂也。愛文綵,事貪侈,誇之義也。唯盜與誇,俱非道行。

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能立行於至道之境,則根深而不拔。妙樹功於玄德之鄉,則蒂固#14而不脫。為國則百代宗廟而常安,為家則萬葉蒸嘗而不絕。師資結影於真氣,授繼響於玄風。

修之身,其德能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能長;修之國,其德能豐;修之天下,其德能普。

夫道不可不修,德不可不立。立德修道,自家形國,何往不安。死生無變曰真,慶及後昆曰餘,邇安遠至曰長,物皆自然曰豐,惠無不周曰普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至道之源,實自無善無惡;建德之始,理須知是知非#15,知非者則去惡慮不遠,知是者則就善恐不及。察邪察正,照存照亡。修道之身則歸真,不修道者則入偽。修道之家則有餘,不修道者則不足。修道之鄉則久長,不修道則短促。修道之國則豐大,不修道則窮儉。修道之天下則周普,不修則缺少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如何得知修道者昌,不修道者亡?觀一身則百身可知矣,觀一國萬國斯睹矣,豈唯三代乎也。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懷道抱德,積行深厚,氣專精固,絕欲無貪,不散真童,類於赤子也。

毒虫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以毒曰螫,以足曰據,以爪曰博。孾兒所以無害者,一為內無毒意,二為慈母加護,故不傷也。含德之人,既其無復惡心,又以天靈垂祐,是以毒蟲不得流其毒,猛獸無以施其猛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孾兒筋骨弱而握拇指牢固者,非由力也,本為心專,人雖欲開,不可得也。含德之人,屈身以順物,柔心以從道,可欲不能開,全真自然固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竣祖雷反之作,精之至。

牝牡之合,即陰陽之會也。竣,小兒陰也。作,動也。赤子未知男女之禮而動作者,至精不散也。精散則身枯,身枯則命竭。含德之人外情欲而愛其精,去勞弊而寶其氣。無心於動,動不妨寂,虛己於寂,寂不妨動。寂不妨動,雖動而非動;動不妨寂,雖寂而非寂。非動非寂,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嘎於葛反之,和之至。

啼極無聲曰嘎。赤子旦夕恒啼而聲不嘎#16者,和氣未散也。含德之人演玄言而不疲,流法音而無絕,此抱冲和之所致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亡精損氣歸無常,知和不死保#17真常。含德既知和理,人體常義,物無不可,故曰明也。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祥,善也。強,盛也。此明流俗有為之徒,不能同赤子之握固,似含德之知和,逐欲喪其精,運力傷其氣,益生以滋味,補氣以藥石,中心欲使氣盛而不衰,體善而不惡,其可得乎?故曰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物壯則老,謂之非道,非道早已。

物極則反,體盛則衰。此時俗塵之怛累,豈虛寂之常道。老君痛眾生未解知常,不能受氣,以有為益生,益之損。既乖至理,戒以止哉也。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得意忘言,悟理遺教。

言者不知。

多言則喪道,執教則失真。

塞其兌,閉其門。

杜欲路,絕禍源。

挫其銳,解其忿。

折貪欲之鋒,釋是非之争。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争得失則或可或不可,競是非則一彼一此。今和光則無知無分,同塵亦共愚不別,通萬有而齊致,亦何法而不同人。

故不可得親,不可得疏;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貴,不可得賤。故為天下貴。

天有遠近則親疏明矣,存得失則害利生矣,定上下則貴賤成矣。今解忿挫銳,和光同塵,愛憎平等,親疏不能入,毀譽齊一,利害不能干,榮辱同忘,貴賤無由得。能行此者,可以為天下貴也。

五十七章

以政理國,

養百姓者,妙在於平均。宣風化者,要歸於正直。此所謂諸侯牧宰導德齊禮,文之教之也。

以奇用兵,

奇,變詐也。臨難制變,兵不厭詐。三略六奇,九政百勝,上將軍師靜難息寇武之功。

以無事取天下。

明君之攝化天下,論道宣風則賢相,守方討逆則名將,垂旒坐朝於萬國,塞耳凝神於九重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何以得知無事可以取天下?即以此下文云我無為人自化,我無事人自富也。

天下多忌諱,而人彌貧;

忌諱多端,政煩納密。煩則人勞,密則人懼。從法妨業,焉得不貧也。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機權不可多與人,兵器不可家皆有。家有兵器思為賊,人多執權恐至亂也。

人多知巧,奇物滋起;

多奇巧,異物生。上玩物,下起欲也。

法物滋彰,盜賊多有。

珍好之物為法物也。多貴金玉,盜賊斯起也。亦言法所以息盜盜更多,禮所以整亂而亂作。

故聖人云:我無為人自化,我無事人自富,我好靜人自正,我無欲人自朴。

前忌諱下是四種有為之病,是故聖人說四種無為之藥,欲令除亂得化去動之靜,家安俗樂,無事無為。付自然之運曰化,人皆知之曰富,無偏曰正,遺華處實曰朴也。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人醇醇

其政寬,其人悅。上恬靜,下淳一也。

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其政急而煩,其人困而乏。

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

倚,用也。伏,匿也。言人在苦而思樂,改惡而從善。因禍以得福,若處樂而荒;在貴而驕縱,則禍匿於福中矣。

孰知其極?

行善惡之因,得禍福之果,輪迴苦樂之境,來去誰知窮極也。

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訞。

奇,異也。訞,惡也,善惡往還之業,此並是邪?寂寞立之真始乃正,言人多積塵垢之行,少有清虛之基,故云其無正事耶者。眾從正者,寡設命為正。正不常正,俄然變異,故曰為奇。並皆行惡,不肯修善,設令為善,善不恒善,還即造惡#18,故曰為訞也。

人之迷,其日故久。

迷禍福之源,惑邪正之路,此非旦夕,其日故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方,正也。割,傷也。邪行則物我俱傷,正道則彼此無割也。

廉而不穢,

凡情貪而濁,聖道廉而清。

直而不肆,

大直若屈,不顯正以示人。

光而不耀。

明道若昧也。前標得失之政,次指禍福之門,而沒溺者既多,昏迷者已久#19,訞奇則繫累之境,倚伏悲懸解之場。是以廉而不穢,始體清虛之道;光而不耀,方識惠源之路。冥得失,何禍何福乎?混是非,孰邪孰正乎?泛兮無繫無不繫,蕭然無可無不可也。

五十九章

治人及天,莫若式。

下理於人,上事於天,莫過以道用為法式。

夫唯式,是以早伏。

以道為式,物先以歸。

早伏謂之重積德。

道輕德薄,人不依重。積深厚,物自伏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

德重仁深無不勝。克,勝也。

無不克莫知其極。

四夷賓伏,國無邊,與道玄同,有何窮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境土無邊,德、無際,始可以有於家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有道則國安,無道則國危。國由道生,道為國母。以道為母,所以久長。

是以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夫根枯則拔,蒂朽則落。今理國以道為根則根深,修身以德為蒂則蒂固,蒂固則長生,根深則久視。天人之式,家國之要也。

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鮮,魚也。烹鮮不撓,撓則魚爛。故曰理國煩則下亂,修身煩則精散也。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君上用道臨下,鬼不見其精靈以害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鬼無精靈而不害人,由上用於正道,所以邪不為害。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非其神鬼不能害人,但聖人在上,德被幽明,鬼神無害,由聖不傷也。人能利物,亦自不傷。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

鬼神聖人,兩者也,俱能利物,不相傷也。聖人慈善鬼正直,慈善處顯而光潤,正直在幽以濳資,俱以德澤

交歸眾人。

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交,會也。海在乎眾流之下,百川於是交歸。理國者自視缺然,萬國所以同會。

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

牝雌而靜,牡雄而動。夫靜可以制動,陰可以屈陽,故知謙撝伏跨企,柔弱勝剛強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以下大國,則聚大國。

以謙為德,則可以容人。未能卑退,不可取聚。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結二國也。

夫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入事人。

國之大也,又欲遠扇於皇風。境之小焉,不過遐欽於道化也。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扇皇風者,遠覃於聲教。欽道化者,來服於禮儀。俱稱所懷,各得所欲。衣冠是一,文軌大同,仍恐大者蔑小,貴者陵賤,重誠大者以為下也。

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所不寶。

寶,重也。道本無形,理唯虛寂,無形苞之於有象,虛寂納之於動殖,故言萬物之奧也。淑人君子體正,可以重真,不肖下愚從邪,於焉輕道,故有寶不寶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體道忘言,信言不美。飾非之辯,未可契真。喪實之言,豈足稱道。華辭惑眾,飾偽以為真。浮說亂人,以惡而善。適為可用之於市肆,焉能達德而懷道也。達至德者,忘之於彼我。悟自然者,混之於和同。豈可尊己而卑人,是我而非彼,自加於物上也。

人之不善,奚棄之有?

聖教所設,本以開曉於無知;妙道遐通,亦乃匠成於未悟。欲使善不善而皆善,知不知而共知,常善救人,寧容有棄#20。

故立天子,置三公。

上古至淳,賢愚平等,身不失道,行合自然,人皆寶道也。逮乎三五已降,物漸澆漓,無君不可導人,有主方能化物。故上樹垂拱之君,下設論道之官,示之以好惡,誡之以禮,化彼不善,陶此淳風。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徵士,先進以璧,次進以馬,故言以先駟馬也。夫倒置之徒,必須發之以蒙蔽。抱愚之者,亦宜耀之於智矩。作君上之心腹,為元首之股肱,義在匡救其惡,易宣風教。然而尚名者不安其分,妄規非次之榮。好寵者不以其道,唯希高貴之爵。驕奢自貽伊戚,遂並危亡之禍,未若增修至道,寵辱不驚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故為天下貴。

自昔至今,重於此道者何謂也?求之非一日而得,行之,免百年之禍,保於福祿,絕於危亡,今古同尊,天人並貴也。

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息躁動,凝神於安靜。絕繁務,虛己於自然。除嗜欲,躭之於玄妙。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怨之生,或大或小。仇之起也,乍少乍多。涉有事之境,即拘斯累,怨怨相報,無有盡期。若能歸無為之大道,保自然之無累,遺玆混濁,味此清虛,咎過不生,怨讎不起,此報怨德也。

啚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小。

作,起也。事之起也,必自易成難。物之生也,亦因小至大。所謀欲除難罪,必息於易。所慮欲除大惡,先折於小。根本若除,枝葉自喪也。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定辭必必信,輕諾必虛。難於所為罪業,生死皆易為。非法#21之事,終始皆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輕為惡事,動入罪因。聖人叡哲聰明,猶尚難於有為之事,故得終始無難。况盲瞑之徒,不能重慎,欲免禍難,其可得乎也。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安,靜也。未兆,機不動也。患難防,惡難止。思除其惡,制之於未動。慮息其患,持之於安靜。惡兆無由得起,不謀自然無患,此謂上士防患。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罪小易滅,惡長難除。不能防之於未動,必須制之於微脆,此中士#22除患也。

為之於未有,

所謂其安易持也。

治之於未亂。

所謂微脆易破。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合抱之木,自小而成大。九重之臺,因下以至高。千里之行,從近以及遠。若制之以靜,毫末之罪不生,止之於微#23,一簣之基易破。安然不動,千之行無至,若不能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為有為而不已,必至敗亡。執惡行以為是,終歸喪失。此謂下土闇於成事,以至敗亡。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凡庸闇之於即事,故有敗失之非。聖人玄鑒於機前,無復有為之患。

人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幾,近也,凡人為惡,不能早除,惡事近成,自然已破。若能伺聖,去危求安,始不為非,終不獲罪,無得無失,何敗何成。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備眾人之所過。

凡情逐欲,賤道貴財。聖人不食,沉珠擲玉若也,修不為己,學乃為人。貪利則過生,争名則咎至。聖人無欲則遣利,絕學則忘名,不耀一己之能,防備眾人之過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物之性也,本乎自然,欲者以染愛累真,學者以分別妨道,遂使真一之源不顯,至道之性難明,不入於無為,但歸於敗失。聖人顯自然之本性,輔萬物以保真,不敢行於有為,導之以歸虛靜也。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人,將以愚之。

欲教今俗,先引古人。古人用道修身理國,不將奸智役心眩物,此非以明人也。含光藏耀,全真抱朴,分別智息,將以愚之也。

人之難治,以其多知。

君上守質,臣下歸淳。未假威刑,自然順化。若也不行虛寂道德,唯明奸巧智慧,智多亂甚,故難理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

智慧奸巧傷害人深,國之賊也。質朴無知,任物自化,各事其業,俗樂家安,物我無傷#24,君臣俱泰,國之德也。

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遠,與物反,然後迺至大順。

用智不用智,兩者也。用之則賊害,不用則無傷。能知百姓無傷,此知理國楷模法式也。能知法式,本固邦寧,德之妙也。德妙不測曰深,尋求不逮曰遠。人皆用智,此獨用愚,學與物反也。不逆物性,任之自然,斯大順也。亦言道本虛玄,俗使滓穢,順俗求道,失之於真,反俗修德,入之於妙。入妙則無可無不可,歸真則無通無不通#25。既其虛應無方,故能大順平等。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此舉喻也。但海處卑下,故能為百谷之王。明聖人謙虛,為萬國之主也。

是以聖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後之。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謙居物下有德,故推之以為上。退身度人懷道,故尊之以在先。百姓樂戴不以為重,人皆忠孝,誰有害心也。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無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無德,物所同厭。有道,人皆樂推。行揖讓之風,順萬物之化,誰當與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以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其細。

老君道尊德貴,誠可以為大也。然晦迹同塵,隱顯不測,不似於智,不似於愚,故言不肖不似。唯當大聖之人,故無所似。若形有定質,智有常分,的有所似,道有所對,此乃細碎之小人,豈是虛通之大聖也。

我有三寶,寶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俗存於利,貴之以七珍。道在於真,重之以三寶。三寶之義,未是外求。若能仁惠於萬物,好生而惡煞,慈之義。薄賦輕傜,謙身節用,不奢不侈,儉之義也。忘己濟物,退身度人,不敢為天下先。持行修身,用此三者,安國寧家,寶之大。

夫慈,故能勇;儉,故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慈心於物,物無害身。物既無害,自無前敵,以無敵故,故言勇也。用之奢侈,於事不足,行之儉約,處理有餘,周於遠大,故言廣。尚之於謙退,守之於雌柔,其德能普,謙光日新,為物所尊,故能成器長也。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

前明得三寶者,處慈而得勇,守儉而致廣,居後以至先。今明失三寶者,必竟不能行慈,苟且後知好勇;節行不能履儉,無度但當廣費,未解卑身處後,銳意欲在物先。好勇而不仁則亡,用#26廣而不節則困,無德而居物先則危,故云死矣也。

夫慈,以陣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以慈為用,不失其道。在於戰陣,必克前敵,故勝也。以之守固,無復傾危,遂言固也。以慈為心,玄天所以加護,故曰救之。至道於焉保守,故曰衛之。內明是非交戰為陣,解能破惑為勝,身不失道為守。與道同久曰固。自然無害,天將救也。外物不傷,道之衛也。

六十八章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

以慈來物,以德伏人,無鬥以力,不好以勇,無為而化,斯不武也。

善戰不怒,

能息寇亂,善戰。救物用慈,不怒。

善勝敵不爭,

道濟天下,四海來王。德綏寓內,五兵不作。物則靡之而不刃,故言勝敵。無心自然自受推,故言不争。

善用人為下。

使人不失方員之器,任物各得文武之村,善用。寬則得眾,謙則無咎,故言為下也。

是謂不争之德,

此結上不武不怒而能勝敵也。

是謂用人之力,

此結善用人為下,人為之盡力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懷物以道,來遠用文。不戰而自勝,無争而獨尊。其德高大,近之上天。其化淳和,比之極古。內明虛心實腹,坐忘合道,不假威權,無勞勇猛,故言善為士者不武。泯是非之情,除愛憎之見,善戰不怒。物無害我,順而不逆,善勝敵不争。心王既靜,志在沖虛,耳目無擾,手足不勞,善用人為下。合自然之理,故曰配天。契首之真源,古之極也。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引古兵法。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在國先舉為主,在陣先動,為主。先舉先動憍盈必危,今欲保全,故云敢為主。和而不唱,後而不先,故言而為客也。

不敢進寸而退尺。

不以兵強外侵,故云不進寸。而以

積德內守,故云退尺也。

是謂行無行,

兵由彼起,我實不行,應物而行,無心而動,行無行也。

攘無臂,

怒而行兵,用兵所以攘臂,為客退尺,不假臂以攘之,故言攘無臂。

執無兵。

傷彼無道,為此執兵。兵以息兵,刑期無刑。未失慈義,慕道自歸,無兵可執也。

禍莫大於侮敵,侮敵則幾亡吾寶。

於煞不可常行於有事,道貴幽靜,是故制物以無為,務在安人,不令有害。若退失無為之道#27,進無靜寇之兵,輕侮前敵,國破人亡#28,禍之大也。國實人富,主聖臣賢,是名得寶。人亡粟盡,臣辱主危,近失吾寶。

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

兩邊舉眾,名曰抗兵。多少均齊故云相若。輕敵無備,貪而好煞者,劣也。靜必依道,動皆以律,不失於慈,慈能制物,哀者勝也。內明煩惱多端,非智不破,欲陳其法,故云用兵有言。為主必雄強,作客多雌弱。行人欲息動歸靜,知雄守雌,故云不敢為主而為客也。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學無所學,修無所修,不敢進寸而退尺也。識因緣之皆假,達理教之俱空,行無行也。非唯萬境虛寂,抑亦一身空淨,攘無臂也。內忘智慧,執無兵也。外絕情塵,仍無敵也。放情極欲,失道喪身,亡吾寶#29也。智慧煩惱,二種恒隨,抗兵相若也。方便於智慧,微妙不失慈悲,漏盡或祛,蕭然無累,哀者勝。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聖人設教,詞約理舉,照然義見,易知也。抱一#30絕於多或,無為斷於有累,故易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凡情不遵於玄教,守愚未開於智慧,不識此道,莫能知也。迷倫有欲,弗習無為,棄正從邪,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宗,本也。君,主也。以道德為本,其實易知。以無為為主,其實易行。失本逐末者多矣,不禮真宗,放情違性者眾焉。寧知君舉眾并皆如此,故云天下莫能知行。

夫唯無知,是以不吾知。

物皆闇或,內無一豪之鑒,故云無知。迷理失道,外無萬境之智,故不吾知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役役之輩,所重者名。喪眾之徒,所愛者利。少能體道,故言知我者希。若喪不歸,歸之由於正路;漂浪不返,返之入彼真源,道也。

是以聖人披褐懷玉。

順俗同塵,外示粗服,披褐也。玄德無染,純白光生,懷玉也。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慧徹空有,智通真俗,知也。所照之境,觸境皆空,能鑒之智,無智不寂,能所俱泯,境智同忘,不知也。照然

知如無照,知如不知,此為上德也。不知強知,多知多失,傷身損命,知之病也。

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聖本遺知,是以不病。痛彼眾生有強知之病,以其病病也。痛惜眾生雖為軫慮而分別,塵累不染,聖人是以不病。亦言以其病病者,言眾人為分別之病所病也,故言是以不病也。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威,刑法也。若不畏於小罪,積惡不休,犯綱觸羅,亡身損命,大威至也。內明不懼塵累,縱欲不止,歡縱則精散形穢,形穢則神離,神離則形敗#31,精散則體枯。入真道而無緣,為生死之所害,大威至。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人以所生為樂,愛為真,不能閑居以養生,修善以防死,流宕失鄉,愛他處為廣大,以本鄉為狹陋,此狹其所居也。長惡傷行,縱欲傷身,動之死地。不存久視,厭其生也。勸言無者,莫令如此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道生由道,成形藉神。若能愛道存神,故云夫唯不厭。除垢止欲,志靜形清,神既附人,道亦愛己,放言是以不厭也。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凡情失道,乃為無識。聖智達理,故曰自知。忘於人我,泯於聞見,故曰不自見。寶神惜氣,固精志道,不輕此生,故云自愛。不自貴大以賤小,不尊行以忘於高下,故言不自貴。自知自愛者悟理,自見自貴者迷方。聖人說己化物,使物知皈,去彼自見自貴之忓物,取此自知自愛以全真。

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煞,勇於不敢則活。

不懼為勇,心果為敢。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列士之勇也。然智非計策,力異驍雄,貪利而前,必喪身命,故言則煞。義不争,必以慈,或以道德來人,或以智策伏物,於物無害,在我全身,故言則活。內明勇於聲色者煞身,不敢於倩塵者活己。

此兩者,或利或害。

謂煞活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言天道好生惡煞#32,人多不能就利遣害,此乃不識天之意故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

天道無心,與物不竟,自然尊貴,而居物先。

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春生冬謝,寒往暑來,往者既非所遣,來者亦非命召。

坦然而善謀。

大道甚夷,故曰坦然。圖人之得失,嘗罰無差,鑒人之善惡,灾祥不爽,

故曰善謀。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羅之以太虛,網之於有象,既寬且大,故曰恢恢。罪有么私,僣之大小,微著皆盡,疏密無遺,故言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時逢有道,物皆愛生,代屬無為,人咸惜死。若不能綏之以至德,而制之以嚴刑,人不聊生,故言人不畏死。人不畏死,本由罰酷,宜須在宥用德忘刑。如何還以酷法理人,欲懼之於死,此嘆當時#33之失。

若使常不畏死而為奇,吾執得而煞之,孰敢?

奇者,詭異亂群也。若時王用道,人盡全生,名為畏死也。其有強梁之者,亂群之人為於罪業,彌更奇異,天不長惡,故執得煞之。懼死自無為過之人,修生孰敢為非之者也。

常有司煞者煞。

司,主也。賞罰之理是.常,生煞之官有主,不可以為非#34,犯法者合死,而欲擅代煞之。

夫代司煞者,是代大匠斲。代大匠斲,希不傷其手。

天道雖遠,玄鑒孔明,賞善罰惡,著在於冥司。春生夏長,鄣之於見代。時政不能任之以天理,而代之以人功,亦失之於道也。然則頑人少能從化,奸黠多有難防,隨時定宜,制之法令,自有司刑之職、主煞之官。若推之不以其司,煞之不由其主,而擅煞者猶拙夫之代巧匠,必有傷手之憂,少有不傷,所傷多矣也。

七十五章

人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百姓飢窮,四民困乏,非他由也,稅重賊多。

人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

有為撓物,所以難理。無為正身,自然易化也。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重生之人,利浮情於正性,輕死之士,溺邪識於愛流。取彼有生命#35,以養虛假之生身,故言生生之厚。厚者積也,多也。事積則亂心,味多則爽口,不能重慎以保長生。縱欲喪身,輕死之地也。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夫以生為有,而厚養過其分,遂致傷生,此未能重生也。達至道者,視身非有,悟理無生,不見虛假之形,自祛染愛之累,與虛净而合德,共至道而同根,雖不養生而生自養,此所謂能重生也。賢,能也。貴,重也。

七十六章

人之生柔弱,其死堅強。

天下柔弱莫過於氣,氣莫柔弱於道。是以人之受生,必資道氣,氣存則屈申由己,道在則動靜任神。順心無逆,從事靡違,故言柔弱。不能保氣,氣竭則身亡,未解怡神,神逝命殞。命殞身亡,不能轉動,故曰堅強也。

萬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無情之物,有氣故生,無氣故死,是知有識之類,得道於焉柔弱,失道所以堅強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結上有識無情,生死二理,各有徒類。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

不以德而固,乃恃兵為強。暴於天下好煞,物之所惡。聚寡為眾,扶弱為強#36,反共攻之,則有不勝。是以木之強也,枝葉共生其上;柱之強也,梁棟鎮之於下。以下以斯曉喻,欲令務脩德以柔弱,不飾兵以堅強。

故堅強居下,柔弱處上。

生者人之所欣,柔弱者生之徒,豈非上耶?死者物之所慼,堅強者死之徒,寧非下耶?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

人事近而淺,面之而不測其情;天道遠而深,仰之豈觀其理。迷徒莫曉,正道難明,故借彼張弓以為之喻。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用弓之道,高者恐過,故抑之令不高。下者不及,故舉之令不下。不高不下,中前期也。為國之者,損有餘之富,益不足之貧,貧被益而不貧,富經損而不富,不貧不富,中於為國之政也。太高恐於邈空,抑之令不空也。極下慮之滯有,舉之令不有也。不有不空,合於中道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釋天道以合喻。

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言人為行與天道反,未能損強#37益弱而乃减貧增富。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誰能法天道以為行,損盈益謙,唯有道之君當能知此。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成功不處,斯不貴賢。

聖人為德不賴其報,成物不處其功。所以爾者,欲隱其聖德,晦其賢才。上既如此,下自法之。争名之患自除,尚賢之憐不作也。

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

觀之於一切,總之於萬有,柔弱之至者,水之為最也。銷之金石,破之丘陵,無能過水,水最勝也。破堅強法水,既為勝,故不可易之。理國者若能以謙為德,以道為用,必可破之於強敵,摧之雄而道最為先,故無易於道也。修身者能守唯柔之至道,自破剛強之人我,解宅虛靜之至理,妙絕是非之交爭。唯道為勝,無以代之也。

故柔勝強,弱勝剛。

此結上文。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多好剛強,少存柔弱,不能謙退,競處物先。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天下王。正言若反。

體柔弱之道,則物無不苞。悟幽玄之境,則事無不納。含非遏惡,受國之垢也。罪己責躬,受國不祥也。適可以為物主,故言天下王也。此言反於俗而合於道,故云正言若反也。垢,穢也。祥,善也。修身者,雖復歷之於穢淨,净穢兼忘,經之於善惡,惡善同捨。照一理之元寂,達萬境之皆空,可以成道,為法王也。俗以垢净善惡,咸以為有,以道觀之,並悉是空,故云反也。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物我齊一,則是非不起。彼此紛紛,則怨讎斯作。故禮有報怨之義,法有償死之刑。怨往怨來不可息,思欲息怨和之,令去逆以順平之,使反惡而為善。然口善而心不善,面從而意不從,不善不從餘恨,此則更起於惡,何得用之為善?欲得為善,未若元不為怨。元不為怨,何須和順,亦無忤逆。逆順斯忘,怨讎自息。不知善之為善,始可名為至善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

古者聖人刻木為契,君執於左,臣執於右為信,合之符契,不復制之以法律,於物無罰,故言不責於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司,主也。契,合也。徹,離也?有德之所主,上合無為之道,混然冥一,下為萬物所歸,信之符契。若其無德,不能行善,非唯不契於道,抑亦眾離散也。內明有德合理,故云司契。無德乖真,故云司徹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平等,無有親疏,惡人遠道,致有疏名。善者近真,故生親稱。至理為語,不疏不親,但以善人行善,天乃福之#38,故云與善人也。然善不與不善,是知輔德不輔無德。若能行於德善,善德自然歸之也。

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聖人理國,用無為之道,所有軍戎器械或少或多,若伯若千皆悉不用。小國猶爾,况大國乎也。

使人重死而不遠徙。

政有事,物乃輕生。化屬無為,人皆重死。父既保子,妻不失夫,各得樂業安居,無復流亡遷徙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夫水行用舟?陸行用輿,無為之代,山無蹊隧,澤無舟梁,本絕去來,何乘之有#39。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兵以討逆,武以靜亂。上既行道,下乃好德。自然從化,何事陳兵也。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古者書契未作,結繩為政。文字既興,澆薄滋甚,人設聖教,義在無為。欲使反澆還淳,去華歸實。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物情不悅,食玉衣錦不以為美;人心既適,飯蔬被褐足可為甘。今陶聖化過大鈞,人無貴賤,所食者皆甘也。服無好惡,所衣者皆美也。家無貧富,所居者皆安也;鄉無豐儉,所住者皆樂也。既無遠徙之者,自絕弱喪之人也。

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使人至老死,不相往來。

兩國為鄰,望之在目,雞鳴狗吠,聽之耳聞。從始至終,以少及老,不相往來,人人皆自足,家家俱有。故曰人相忘道術,魚相忘於江湖,其斯之謂者也。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以宣心,非關妄作,務存實理,不在華詞,故云信言不美。甘言失真,輕諾寡信,故云美言不信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大辨若訥,無勞詞費,善者不辯也。偏詞過當,多言數窮,辮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子能知一,萬事畢,知者不博也。文滅質博,博溺心迷,至理不知也。

既以為人己逾有,既以與人己逾多。

日月流輝,照臨萬嵎,物得以見,轉益光華,猶聖人智徹於物,法施無窮也。江海灑潤,善利萬物,物得以生而源流不竭,亦猶聖人財施不盡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天道施生,利也。常善救人而不害#40也,争由心起,為因事生。聖人無心,自然無#41事。事既無事,為亦無為也。

三十七章#42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至道玄寂,真際不動,道常無為也。應物斯動,化被萬方,隨類見形,于何不有,種種方便而無不為也。無為而為則寂不常寂,為而不為則動不常動。動不常動,息動以歸寂;寂不常寂,從寂而起動。寂既動也,不成於寂;動復寂焉,不成於動。至理為語,不寂為化。眾生能動能寂,須知動與不動,非動非不動。宣識此為非為,非為非不為也。

王侯若能守,萬物將自均。

德能伏物,道在則尊。皇王守道,不令自均。公侯懷德,不嚴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作,起也,言有不能從化,欲起有為之心。當以無名之樸鎮之,有為之心自息。保道畜常,見素抱樸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理本空靈,體非無有。無真無真,無俗何捨。但以起有之心者是病,以聖人將無名之朴為藥,藥本除病,病去藥忘,故云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也。亦言與名之朴者,何裁不欲是也。

無欲以靜,天下自正。

用智理國國之賊,有為撓物物恒動。在上若能無欲守靜,百姓不須整理而自齊,萬國無煩教令而自正也。內明若捨茲有累,歸彼無名,有歸還成有欲。若其有欲則非安靜,則失正道。今不見有累之可捨,不見無名之可取,取捨既忘,則情欲不起。情欲不起,自然安靜。無心欲合於道,云將正道相合,故云天下自正也。

#1 此卷題係整理者擬補。案本卷經注以敦煌P.2594、P.2864、S.2060、P.3237、P.2577、P.3237 號抄本為底本。此六件抄本原為一卷,拼合後尾部完好,首部仍略有殘缺。殘缺部分為《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經注及三十九章部分經句,以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以下簡稱強本)補足。敦煌本不分章,經注連書,注小字雙行。今並改動。

#2 此章經注據強本補。

#3 敦煌本始於『地』字下。

#4 石:該字原脫,據強本補。

#5 下士:原作『上士』,據強本改。

#6 玄通:原作『玄道』,據強本改。

#7 不一:『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8 遂為名以殺身,因財而害己:原本『教』作『殺』,『割』作『害』,據強本改。

#9 是非:『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10 咎莫甚於欲得:『甚』字原脫,據強本補。

#11 無識之徒:原作『無之識徒』,據強本改。

#12 此句強本作『若有心分別,有善有不善。有善有不善,不得以為善』。

#13 有順:『有』字原脫,據強本補。

#14 蒂固:原作『華固』,據強本改。

#15 知非: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16 嘎:原作『極』,據強本改。

#17 保:原作『深』,據強本改。

#18 造惡:『惡』字原脫,據強本補。

#19 已久:『久』字原脫,據強本補。

#20 常善救人,寧容有棄:『人』、『棄』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21 非法:『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22 中士:『中』字原脫,據強本補。

#23 微:此字原脫,據強本補。

#24 物我無傷:『傷』字原脫,據強本補。

#25 無不通:此三字原脫,據強本補。

#26 亡,用: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27 無為之道:『為』字原脫,據強本補。

#28 國破人亡:『亡』字原脫,據強本補。

#29 亡吾寶:『亡』字原脫,據強本補。

#30 抱一:『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31 神離則形敗:『神離』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2 惡煞:『惡』一字原脫,據強本補。

#33 當時:原作『當地』據強本改。

#34 為非:州非」字原脫,據強本補。

#35 取彼有生命:強本作『取彼有生之生命』。

#36 為強:此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7 損強:『損』字原脫,據強本補。

#38 天乃福之:『福之』二字原脫,據強本補。

#39 之有:原作『乘有』,據強本改。

#40 救人而不害:『人而不害』原脫,據強本補。

#41 無:『無』字原脫,據強本補。

#42 敦煌本以《道德經》上卷第三十七章附於下卷第八十一章後,按唐人對老子書篇章有不同看法。或以為八十一章象征陽九之數。道經象天,德經法地。天有四時,故道經三十六章。地有五行,故德經四十五章。為此將三十七章移置德經之後,以應天地之數。參見董思靖《道德真經集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