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
13882400000004

第4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思考(4)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做了科学回答,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其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有可能和必要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用先进思想、组织性和纪律性来提高农民群众的觉悟水平,建立农村根据地,长期进行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还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看作中国革命的“三个法宝”。由上可见,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被称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就在于这一理论回答了国内实践所提出的重大课题。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不论从时代主题转换,还是从国内实践主题转换来看,都要求理论适时提出并回答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思想进行了不懈探索,但由于时代和实践的局限性,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这个问题上的探索屡屡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其探索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的。换句话说,当国内实践主题转换,以及由此引发出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发生转换以后,毛泽东思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不深入、不系统的。从邓小平对毛泽东的下述反思中,我们似乎能够管窥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落差:“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是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

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系统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着力解决的时代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内实践主题真正转换到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建设上来。从十二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的报告来看,所围绕的主题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实践课题。

党的十二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报告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总任务紧扣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实践课题。邓小平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更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突出强调了这一总任务的核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大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提出,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认为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提出我们要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进一步确定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坚信正确解决这个任务,将有力地促进全党团结和党与各族人民的团结,保证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十三大报告系统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

党的十四大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报告提出,这次代表大会的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命题,并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五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报告提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报告认为,确定这样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大会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并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提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大会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思想地位,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题目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提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提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地位,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通过以上十二大以来的历次代表大会的题目、主要任务及主题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所围绕的一个主线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都在回答着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也不断深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重要理论飞跃。

(三)具备促进理论飞跃所需要的丰富经验

理论来源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丰富实践经验。从已有的实践来看,促进理论飞跃的丰富经验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量度:

一是促进理论飞跃正面的经验。正面的经验是一个科学的理论走向成熟、实现飞跃的源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走向成熟,实现飞跃,是党在长期革命过程中积累的正面经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理论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邓小平在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成就时说:“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理论飞跃的成果首先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总结正面经验的结果。

二是推动理论飞跃负面的经验。负面的经验也叫教训。恩格斯曾言,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中学习来得快。当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而言,这种负面经验,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自身的。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成熟,有对世界民族革命教训的反思,更主要的是离不开对来自中国革命“左”、右倾教训的总结。对此,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曾总结说:“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期间发生过的两次历史性转变,一次是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在那两次转变中,当党和人民的力量遭到惨重损失,革命陷于危机的时候,国内外敌人都曾认定我们必将彻底失败,我们自己队伍里也曾有不少人动摇悲观。但是,党并没有被巨大的困难所压倒。在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领导下,党以超乎寻常的革命胆略和革命毅力,顽强地继续战斗,独创性地寻求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终于扭转危险的形势,使革命事业获得新生,开创了胜利发展的新局面。”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其形成与发展也是既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教训的反思,也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教训的总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负面经验始终起着警戒的作用,提醒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

三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离不开实践经验,所以要尊重经验。但是,所有的经验,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来源。为此,要把尊重经验与经验主义区别开来,把真正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使飞跃之后理论具备应有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