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清水微澜
13877000000007

第7章 江南之旅

从静止的海开始

旁边的父亲已然入眠,我也昏昏欲睡,安静的机舱内唯有偶尔翻动杂志的声音,星星点点的阅读灯闪耀出刺眼强光。喝掉手中加冰可乐,收起小桌板,缓缓扭过头,透过身旁舷窗瞥一眼窗外。舒畅的晴空万里,没有云彩。目光不觉投向地面,不觉一惊。自己看到大片碧色的绸缎,中间包裹些许尘土,平坦铺在地面,让人顿时安静下来,平和淡定。再仔细观看,才倏地明白原来,那是海。

此刻,若是突然内心纯净,便也不足为奇。海是土地上万物的母亲。自己见到上古前的居所,见到自己的起源,那一刻便不会有杂念吧。更重要的是,此刻的海与往昔见到的汹涌大物截然不同。此刻的海即静止眸前,好似伸手便可触得,却又不忍破坏她的宁静安详。她衍生出万物,又包容万部,原本便应该是平和沉静。没有人可以在这样的海前心生杂念,就好似没有孩童会在生母前做出反抗。

人一生,若是见到此样的海,便不枉忍受存活之痛。

海的一端连着齐鲁大地,另外一端我的目光也无法触及,只是感觉她与天空相连,海天一色,接合恰当。从高空俯视夕日汹涌澎湃的海,竟似一片静止的江南绸缎。在这片安谧的平静下,是简单的如同表面的平静,抑或是另一番惊人景象,我无从得知。就真的好似自己将要着陆的那片土地。他人口中的富饶、柔和、僻静之中,若无法亲自探求,便永远得知“江南”这两个字的深刻韵味。

我知道我的江南之旅从这片静止的海开始,我的发现之旅亦从这片静止的海开始。

已然褪色的周庄

于周庄的了解,最初只限于四维的小说里略提两句,后来拜读赵丽宏先生的《周庄水韵》,“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至此,这个文章里幽静、古朴的地方令我神往,梦见自己在这个古色古香的小镇里,沿着井字排列的小溪散步,两旁是黑白相间的古建筑,里面有着淳朴的周庄人。

然而,当周庄成为我的首站,自己对这里的印象便有所转变。

依然是井字排开的古式建筑,可并不是民宅,而是小店铺,里面陈列各式商品。色彩斑斓的围巾,店里的老板说是用杭州的丝绸做的,10元5条。旁边贩卖紫砂壶,也很便宜。

村庄周围高楼林立,一条小溪贯穿始终,倒是无法相称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吵闹的叫卖声。看来,如今的周庄已不是原来那个古朴的有着黑瓦白墙,木制楼板的周庄。自从周庄被题字“中国第一水乡”之后,便开始被逐步商业化。老人将自己的房子高价租给外来商人。商人经营买卖,大多薄利多销。此刻的周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商铺,充斥着肉食气息。

开发周庄商业显然是在毁灭这个小镇,被商化的周庄虽然布满了五颜六色的商品,但独有的江南水墨式魅力却在褪色。我分明看到一幅别致的国画被镶进装饰有彩色螺纹和各式贝壳的相框。

安静的夜里,当商铺纷纷停止作业,我独自走在井字排列的街道上。柳树下,听到流水静静哭泣。

水墨苏州

苏州是江南城市的典范。一路颠簸,进入市内,沿途的劳累便顷刻消散。街道两旁尽是嫩绿色草坪和木本。所有的建筑大都呈朱红色和白色相间,偶尔有浓重而纯正的乌黑点缀。公车站时统一的样式——古式的跷脚屋檐和镂空墙壁。这一切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像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没有蜡笔的腥味、没有油漆的腐臭,唯有墨香。也许这个城市本身,便是一道标准江南式的风景。

我知道,有这个美丽画卷里,一定藏着特殊的工艺和故事。

在苏州的狮子林里我拍到了这张图片,是两个并排的垃圾桶,一个标明有机垃圾,另一个标明无机垃圾。我在扔口香糖包装时,将外面的包装纸仍进了有机垃圾桶,将铝箔纸扔进了无机垃圾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若有天堂,苏州的园林便一定可以与天堂媲美。若可以生活在这座城市,清晨漫步街道,白天或是舒适工作,或是安逸面对窗外写作,夜晚枕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入眠,便是古城的激流岛,也无法比拟。

苏州的城市规划是由贝聿铭先生完成的。贝先生不仅仅在规划一个城市,而是用软毛笔在宣纸上游走,创造一幅绝世的水墨极品。即使是苏州的垃圾桶,也尽是像像照片上的一样,既有古城韵味,也具有科学性。

苏州这幅作品,须得用一生时间,坐下来细腻品尝。

大上海的繁华

上海城隍庙附近,三个外地人在挑着篮子卖水果。一个身着白色衬衫的女子手托着扁担,向远处张望,另一个挑着扁担的男人好像要换个地方。手中篮子里都还有很多水果,已然是傍晚,若继续无人过问采买,水果可能便会烂掉,这与他们来说,意味着需要熬过一个饥饿难耐的夜。

我来到上海,便以为占据了繁华和富足。

其实,上海,只是小众的天堂。

有人认为大上海很繁华,在这片寸土寸金的大地上,无论如何,也可谋生。

于是,南下至沪谋生的外地人并不少见。其中不乏幸运儿,在酒店里作服务生,或是营运起小生意,也不乏如他们一样沿街叫卖的商贩,更多的是看不到希望,空手归乡。

于是,上海市常住人口有两千万,流动人口四百万。

然而,在我看来,上海的繁华是一种激情的繁华。这种繁华是竞争中渐渐诞生的繁华,是许多人用失败的眼泪铸起的繁华,是成功与失败、机遇与挑战并行的繁华,是成者为王败者寇的繁华。

这种繁华,不可容忍懒惰、欺骗、侥幸,更不可容忍无所作为。

一位城隍庙商业街上的清洁工,将自己扫到的垃圾倒入垃圾桶。在衣着光鲜的人群中,这身着简单工作服的女子似乎已没有自卑或不适。她是上海本地人。

同样生于上海,有人可以享受上海,这个国内最现代化的大都市,这个在中国最早拥有两个机场四条跑的国际枢纽,也有人要为昂贵的支出隐忍度日。

类似的环卫工人,从凌晨开始重复工作,直至傍晚,一个月才或可取得微薄的六百元的工资。而上海的物价高不可言。平均房价即每平方米一万三千元,一个人要想在上海最便宜的地段,买最简陋的房子,也要数十万元。这样算来,这些清洁工人即使每日节衣缩食,没有消费,也要连续工作41年才能支付其自己的小窝。上海0号柴油的价格要高于沈阳97号汽油的价格。上海沿街所有小商品的价格基本是沈阳同样物品价格的两倍。也许那六百元是某个上海人一件衣服,一杯好茶,半顿饭的价钱,而对于她来说,这维系着一个月的简陋生活。

大上海的繁华,是无数人的无奈叹息后的繁华,是精英群体间的繁华。

请原谅我抓拍下他们乞讨时的场景。也许不能想象,上海,这样一个高度文明城市,仍有成群乞丐。男子暴露出经生活扭曲和蹂躏过的表情,抽搐着脸上的肌肉。女人,多少流露住不为人知的无奈,可仍然伸出乞讨的手。被抱着的孩童,似乎还不可理解眼前的处境。我看出,他的神情很特别,里面透露着些幼稚的单纯。我似乎不能完全理解,其中或许是包含着渴望一种轻松的生活,或是对新鲜事物的惊奇,抑或是对生活在这个都市里的人们的羡慕,甚至是一种嫉妒。他们的衣着,皮肤的颜色,似乎都与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但他们身处此地,便归属于上海。即使他们必须摒弃尊贵,伸出双手,尽管,他们会遭人唾弃,受尽眼色。但,他们仍是上海土地上的一份子。

其实,上海不仅仅拥有繁华属性!

外滩原是英国租界,后归还中国。所以这里充斥了哥德式建筑。这些建筑原来都插着各色国旗,是各国在英租界里建造的。那时,外滩是全中国最繁华的地方。现在,钟楼里住进了中国海关,旁边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英国汇丰、渣打,美国花旗,中国人民银行等。这里是上海的百老汇。这里的房子有有着值得向别人炫耀的年龄,有着可以向世人诉说的传奇。但,在100年前,这里被挂着“华人与狗,禁止入内”的牌子。

彼刻,日本租用闸北区,英国租用黄浦区,法国租用青浦区,美国租用松江区等等。

那是上海人不愿提及的历史,那是中国人无法忘却的往事。然而,不得不承认,昔日的租借区便是现在的闹市,当年的帝国势力范围就是现在的经济中心。

大上海的繁华,是以上海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屈辱和血泪为代价的。

“使上海清洁起来”,这是在上海某个公共卫生间指示牌子上的一句话。这句话是简洁的,却又尤为细腻。每个寻找卫生间的人都可以看到它。

上海人不愿看到一个大都市的腐坏。上海,这个属于全世界的经济城市,不希望以环境和人文的退化作为发展的代价。

不知你我是否看到,大上海,正努力让自己走进国际一流城市的行列。

“431”,不要看这只是平常的一个数字,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条商业磁悬浮列车的试运营最高时速——每小时431公里。从龙泉路到上海浦东机场60公里的距离只需7分20秒。这就是世界最高水平。431公里,这凝聚了几代科技人的心血。在安静的车厢内,眼望着列车两旁飞速倒退的树木与建筑,头倚靠在舒适的座位靠背上,回忆着几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想。

大上海的繁华,是一种健康的有内涵的繁华,而绝不是简单的经济繁华。

作别静止的海

2005年5月,一段难忘的江南之旅意外展开,又匆匆结束。

我坐在返沈的班机上,不时向窗外望着,机舱外是白色的云雾,没法看到地面上的情形。身旁不断有人走动,时时打断我的思绪。

这是一次同家人一起的幸福旅行,也是一个充满惊喜和意外的发现之旅。

江南有别于东北。细致入微,小巧玲珑,让人难忘。

这旅行从静止的海开始,那就允许我也作别这片静止的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