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本草害利
13756600000010

第10章 脾部药队〔补脾猛将〕(3)

干姜

〔害〕性大辛,辛能僭上,亦能散气动血,损阴伤目。凡阴虚内热,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痛漏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用。孕妇尤忌。痈疽人多食,则生恶肉突出。八九月多食姜,至春多患眼损寿,减筋力。又云秋不食姜,令人泻气。

〔利〕辛热,宣肺气,燥脾湿,温经逐寒,开胃扶脾,消食去滞,理翻胃腹痛,具消痰破血之功,除积胀瘕症,有下气温中之效。

炮姜干姜本辛,泡之则苦,大热大燥,守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守也。除胃冷,祛寒湿,能去脏腑沉寒痼冷,能止血。所谓止血者,血虚则热,热则妄行,炒黑则能引补血药入阴分,血得补则阴生热退,此阳生阴长之义。且黑为水色,故血不妄行也。能去恶血,生新血。

血寒者多用,血热者宜少用,不过三四分,为向导而已。引附子,则入肾能通脉回阳,多用则耗散元气。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

〔修治〕九月采母姜,晒干姜,白净结实者良。如惧其散,炒黄用,或炒微黑。市医将干姜泡淡用之,殊属可笑。干姜炮黑,为炮姜,一名黑姜。

巴豆霜

〔害〕元素曰∶巴豆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滥用。郁滞虽开,真阴随损。从正曰∶伤寒风湿,痘疮,产后用之,下膈不死亦危。观二公之言,则巴豆之为害,可畏也。此禀火烈之气,触人肌肤,无有不灼烂。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肌,须臾即发出一泡。况肠胃柔脆之质,下咽徐徐而走,无论下后耗真阴,及脏腑被其熏灼,能免溃烂之患耶?凡一切汤剂丸散,切勿妄投。即不得已急症,欲借其开通道路之力,亦须炒熟,压令油极净,入少许,中病即止。

〔利〕辛热,入肺、脾、胃、大小肠五经。荡五脏,涤六腑,几于煎肠刮胃,攻坚积,破痰癖,真可斩关夺门;气血与食,一攻而殆尽;痰虫及水,倾倒而无遗;立坠胎儿,善拔疔毒。

〔修治〕八月采,阴干去心皮,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或用壳、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炙,烧存性用。压去油,名巴豆霜,如去心、去膜油、生用、炒用,为急治水谷道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用,为缓治消坚磨积,可以止泻也。

肉豆蔻

〔害〕香燥偏阳,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温热积滞方盛,泻利初起,皆不宜服,多服则泄气。

〔利〕辛温,入肺、脾、胃、大肠四经。功专温中,亦能下气,脾得补而善运,气自下也。

又能涩大肠,止虚泻冷痢。

〔修治〕六七月采,出岭南,似草蔻,外有绉纹,内有斑纹,糯米粉裹,或面煨熟,须去油净,忌铁。

草果

〔害〕辛热破气,若疟不由于岚瘴,气不实、邪不盛者,并忌。市医不审病源,用以截痰疟,则成气虚膨胀者,比比矣。

〔利〕辛温,入脾胃二经,破瘴厉之疟,消痰食之愆,气猛而浊,用宜慎之。

〔修治〕形如诃子,皮黑浓而棱密,子粗而辛臭,面裹煨熟,取仁用,忌铁。

草豆蔻

〔害〕辛燥犯血,阴不足者远之。凡疟不由瘴气,心胃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泄泻暴注口渴,而由于暑气湿热,法咸忌之。

〔利〕辛温,入肺、脾、胃三经。散寒止心腹痛,下气驱逆满之 ,开胃而理霍乱吐泻,攻坚而破噎膈症瘕。辛能破滞,香能达脾,温能散寒。

〔修治〕形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辛香,气和,去膜微炒用。滇广所产名草果,闽产名草豆蔻也。气异而功用亦别矣。

苍术

〔害〕辛温燥烈,大便燥结多汗者忌用。余与白术禁例同。

〔利〕苦辛温,入脾胃二经。燥湿消痰,发汗解郁,除山岚瘴气,弭灾 恶疾。

〔修治〕出茅山,坚小有朱砂点者良。糯米泔浸焙干,同芝麻炒,以制其燥。本草经不分苍白。陶隐居分两种施用。

胡椒

(见肝部)

木香

(见肝部)

煨姜

〔害〕见前干姜条。

〔利〕辛温燥散未甚,止呕和中,温脾胃最平安。并枣用,宜煨姜。

〔修治〕取生姜洗净,用粗纸包裹,浸湿入火灰中,煨熟切片入药。

乌药

〔害〕辛温,散气之品。病属气血虚,而内热者忌之。时医多以香附同用,治女子一切气病。然有虚实寒热,冷气暴气,用之固宜;虚气热气,用之贻害。故妇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内热、口渴、口干、舌苦,不得眠,一切阴虚内热之病,皆不宜服。

〔利〕入肺、脾、胃、膀胱,通温三焦,辛温芳馥,下气温中,治膀胱冷气攻冲,胸腹积停为痛,天行疫瘴,鬼犯虫伤。

〔修治〕八月采,根有车毂纹,形如连珠,天台者香白,不及南海之力大,酒浸一宿炒,亦有研用者。

藿香

〔害〕芳烈升阳,虽能止呕,治吐逆,若胃热作呕,法并禁用。中焦火盛,及阴虚火旺,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并禁。

〔利〕辛微温,温中开胃,行气止呕,禀清和芳烈之气,治心腹绞痛,霍乱吐泻,为脾肺达气要药。梗达气为长,而芳烈逊之。

〔修治〕出交广,方茎有节叶,微似茄叶,古惟用叶。今枝梗亦用,因叶多伪也。六七月采,晒干,乃芬香。

益智仁

〔害〕其气芳香,惟性本燥热,病属血燥有热,而崩带遗浊者,皆当忌之。凡呕吐由于热,而不因于寒;气逆由于怒,而不由于虚;小便余沥,由于水涸精亏内热,而不由于肾气虚寒;泄泻由于湿火暴注,而不由于气虚肠滑;法并忌用。

〔利〕补肾扶脾胃,温中进饮食,摄涎唾,缩小便,安心神,止遗浊。辛能开散,使郁结宣通,行阳退阴之药也。

〔修治〕出岭南,形如枣核,取仁盐水炒。五六月熟,其子如笔头,两头尖,长七八分。

砂仁

〔害〕辛窜性燥,血虚火炎者勿用。胎妇多服耗气,必致难产。凡腹痛属火,泄泻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滞下由于湿热;上气咳逆,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所滞;皆须详察鉴别。误则有损无益,宜慎之。

〔利〕芳香归脾,辛能润肾,下气化食,治心疼欲呕,开脾胃要药,和中气正品。若肾气不归元,非此向导不济,胎喜疏利,故主之。阳春砂仁,即缩砂仁,其性同,而长于开胃。砂仁壳力缓。

〔修治〕出岭南,七八月采,炒去衣,研入药。

白蔻仁

〔害〕辛热燥烈,流行三焦,凡呕吐不因于寒及阳虚者,皆不得入。如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气虚诸症,法咸忌用。

〔利〕辛温,入脾胃,通温三焦,宽中气滞,温中除吐逆,开胃消饮食,治疟症,除目翳。

蔻壳力稍逊。

〔修治〕番舶来者良,去衣微焙研细用。

米谷

甘平,得天地中和之气,平和五脏,补益气血,除烦清热,利便止渴,是无害于病症。

惟患霍乱之后,忌粥及米饭。有早中晚者,得金气,多性凉,尤能清热。

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凉, 糯温,陈廪平。

除霍乱症外,余皆有益于人,而无损也。

焦谷芽

甘温消食,与麦芽同功,而性不损元。温中偏长,为消食建脾,开胃和中之要药。生谷芽,长于开胃。

蜀椒

〔害〕纯阳之气,虽除寒湿,散风邪,然肺胃素有火热,或咳嗽生痰,或大肠积热下血,咸不宜用。凡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虚冷者忌之。阴痿脚弱,由于精血耗竭,而非命门火衰虚冷所致者,不宜入下焦药用。一切阴虚阳盛,火热冲上,头目肿痛,齿浮口疮,衄血耳聋,咽痛舌赤,消渴、肺痿、咳嗽、咯血、吐血等症,法所咸忌。阴虚火旺之人,在所大忌。

诜曰∶五月食椒,损气伤心,令人多忘。

别录曰∶大热多食,令人乏气喘促。闭口椒有毒,能杀人。

〔利〕辛热,入脾、肺、右肾、命门,温脾胃而击三焦之冷滞,补元阳而荡六腑之沉寒。

燥湿发汗,消食除胀;治肾气上逆,能导火归元;止呕吐泻利,消痰饮水肿,通血脉而消痿痹,行肢节而健机关,破症瘕,安蛔虫,虫闻椒即伏。

椒禀纯阳之性,乃除寒湿,散风邪,温脾胃,暖命门之要药。

椒目苦辛少毒,善消水胀肿满定喘,可塞耳聋。塞耳聋者,通关补肾之功也。

〔修治〕蜀产,肉浓皮皱,为川椒,比秦椒略小。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捣去里面黄壳,取红用,名椒红,得盐良。中其毒者,用凉水麻仁浆解之。

秦椒,俗名花椒。比川椒味短,纹低,禁忌俱同川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