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孟维礼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3595400000001

第1章 一世鼻祖孟子章

家传史略

在中医文化底蕴深厚的三秦大地上,关中槐里有一位远近闻名的中医世家,相传至今,已历四代,为当地众多病家解除疾苦,深受大家赞誉,其家学的代表人物就是如今已年逾九旬,德高望重的妇、内科疑难病名医孟维礼先生。他自幼承继其父孟子章先生之临床经验,勤于实践,在医术方面颇多建树。槐里孟氏中医世家自清光绪十二年起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跨越了两个世纪,三个朝代。孟氏中医世家,初居西安南大街粉巷,后来开门鼻祖孟子章随父移居兴平,和长子孟维贤开设“天成亨”,后改名“保安堂”药铺,服务于乡里。孟子章先生行医约五十年,他比较精通妇科和胃肠病,并把验方制成“调经促孕丸”和“开胃健脾丸”,广为流传,颇多效验。

孟维礼先生于1932年在其家兄孟维贤病故后, 辍学回家, 立志学医, 随父孟子章学习八年, 尽得传授, 继续办好“保安堂”,并于20世纪50年代加入联合医院。孟维礼精研祖传妇科,扩大胃肠病治疗范围,其日门诊量常达百人。1958年参加全县中西医乙型脑炎治疗小组,治愈病人颇众。他继承和发展祖传经验方,使之成为全民之共同财产。孟维礼先生1978年应邀出席咸阳市首届老中医座谈会,1979年调至兴平县医院工作。从1982年至今,他连续担任兴平市政协常委20年,秉公直荐,参政议政,为党分忧,为民代言,深得一方群众信任。2002年12月2日,在其九十大寿之际,西安和兴平地区数百人联名敬赠由长安书法大家吴三大亲书的“德高望重”牌匾一通。他高超的医技、良好的效验和高尚的医德,使其闻名遐迩,成为一代名医。

孟氏中医世家至今已传四代(详见传世图)。一世鼻祖孟子章创立家学;二世名医孟维礼老中医,承前启后助父创业;三世医哲孟国栋副主任医师,医论累累,其大弟孟国庆医师、二弟孟国顺医师和小妹孟清雅医师等皆承家技;四世医秀孟彦荣医师,学验渐丰,其姐孟蕊蓉医师、其弟孟彦武医士互相帮助、切磋,其小妹孟艳燕正在卫校苦读,共同努力继承孟氏中医事业。

纵观孟氏中医世家十余人,皆刻苦钻研家传医技,中西会通,不断提高,创新发展。与此同时还培养和带动了家属中的另外七人学医业医,并培养弟子20多人,形成兴旺发达之势,一代更比一代强。

孟氏中医世家在中医妇科、胃肠病方面,每代都有验方记载,临床医案记录及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类学术论文。这些资料,许多都刊登在北京古籍出版社的《现代针灸论坛》、《新世纪海峡两岸中医药》和香港中医药出版社的《中国获奖名医论文宝典》、《世界传统医药成果研究》等专著之中。三世孟国栋和四世孟彦荣均入编《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辞书,并在《中国针灸》、《北京中医》、《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世界名医论坛杂志》、《国医论坛》、《世界卫生杂志》、《内蒙古中医药》、《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中华医药研究与创新》、《陕西中医药研究》等十几种杂志上发表论文,在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有的论文业已入选“北京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北京首届创新医药大会”、“北京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大会”,被大会作为重点交流论文并荣获奖励。

为了促进继承优秀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发展中医药经验绝技,振兴中医药事业,我们特将关中槐里孟氏中医世家的从医之路、历史渊源、临床经验、理论见解介绍给大家。

说起孟氏中医世家的产生,最初还要从其开山鼻祖孟子章老先生创立家学说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善敬孝,立志学医

孟子章,字希康,生于1865年,陕西西安南大街人,其远祖从山西迁来,自幼出身于书香之家。其父亲以文谋生。由于孟家为数世单传,因此对孟子章这个独生儿子珍爱有加,望子成龙心切,故起名有子有章。孟子章刚一懂事,父母就对他严加管束,经常关上房门,诸如“融四岁,能让梨”、“孟母三迁”等内容,其母按章进行教育。聪明伶俐的孟子章也习惯了父母的这种教育方法,经常在家安心听母亲讲解孔孟之道的有关知识;8岁时,他被送到当地私塾上学,开始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知识的增多,孟子章似乎越来越懂事了,也越来越能体味到母亲心中的喜怒哀乐,其中有一件事就能说明这个特点。还在他5岁的时候,由于不慎,无知的他不小心从高空跌下,左脚被摔伤,当时虽然经过治疗,却留下了跛行的残疾,这便成为其父母心里的终身遗憾和内疚。每当放学回家,看见母亲暗自流泪时,他就觉得母亲的伤痛是在自己的病脚上。为了尽可能地不让母亲伤心,他忍痛学着正常人一样行走,经常咬着牙流着汗,慢慢形成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然而当他从睡梦里惊醒,摸着病脚,便在幼小的心灵里对疾病产生了仇恨。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慢慢树立了如何战胜疾病的信念,这也是他后来步入医道的缘由。15岁时,他已将《四书》、《五经》及唐诗、宋词熟记在心,并能写出一手好字。我国古老的孔孟之道使他从小就知书达理,树立了为国尽力的崇高理想。但是他究竟能干什么,却成了全家人最头痛的问题。17岁时,其父任兴平县知事。在供职过程中,父亲目睹了“官府笔下有冤鬼”的不平事,在日益不满之中形成了积德行善的信念。他认为在三百六十行之中,唯有医生才是“积善成德”的好职业,遂决定让儿子从医行善。孟子章虽在西安家中,却听到了许多身残学医,终于成为能解除百姓病苦的一方名医的故事,其父的指点和教诲,更使他萌发了立志学医的念头。不为良相,但为名医,下了决心的孟子章暗暗发誓今生一定要做一名能除病救人的好医生,为百姓解除疾苦,为父母尽子之孝。

二、投师求教,悬壶坐堂

要想学医,谈何容易!孟子章的父亲经过多方打问,得知学医先认药、认药先抓药的内在道理,将孩子放到自己身边开始学医他才最放心。于是父亲把孟子章从西安接到兴平,在兴平西关“世兴利”药店当学徒,先学调剂。当学徒的他早起、迟睡、勤快、不爱闲逛、不惹是非,很快得到主人的信任,不久便让他管理药店,又雇了别人来抓药。他有了闲暇时间,便特意向坐堂张先生问学医之道。张有亮老中医自学成才,深知学医之难,但见子章一片诚心,便指点迷津,子章遂拜他为师,开始苦读经典。当时药铺规定晚上不准点灯,他就到店主所办的油房磨子旁油灯下看医书,直到深夜停磨,白天又按时在药铺上班,一有空闲时间就向张先生请教书中难题,遇到病人就主动和先生一起诊脉看病,抄写方子。三年后,他已读完《黄帝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傅青主女科》,并出口成章,背完了“汤头”和“药性赋”。但在20岁出头时,遇到病人,张先生问他时,却和书对不上号。张先生对他说:读书三年,无可看之病,原因还是见识少。于是子章更留心多看、多想、多查书,到了23岁时,他已能单独诊病开方。后来,通过其父又投师西安名医张国珍和回民医生马老先生门下,利用回家机会,多次请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长时间的随师学习,他终得名医点拨,尽得其传。

四年后,张老先生年老回家,不到30岁的孟子章便独立坐堂“世兴利”药铺。由于他认真钻研,医术大增,加之生性善良,待人真诚,病人渐多,疗效显著,名声渐起,“世兴利”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在以后的十年中,其父母亲相继去世,店主也转行做油坊生意,于是把药铺转给孟子章,子章于是安排大儿子孟维贤随自己学医,继承家业。为了进一步为患者服务,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随着形势的发展,孟氏父子遂把药铺搬至现在的兴平市西大街54号街房,改称“天成亨”药铺,孟子章带领儿子维贤坐堂应诊,新老病人纷至沓来,生意日益兴隆。据《兴平县志》记载,到1920年,“天成亨”药铺已在当地几十家铺号中排于前列。其后孟子章深有体会地对人说:“天生我才做何用,能保百姓安康,是我终身的追求。”此后又改店名为“保安堂”,刻成黑色金字牌匾悬挂铺面正中。1932年关中霍乱流行,由于旧政府预防无力,死人无数,街上行人谈病色变。孟子章先生对店员和儿子叮咛,目前的这种情况,正是人们对“保安堂”进行考验的时刻。在疫病流行期间,他照样和儿子热情应诊,对于病情重危、不能来诊的病人,他们就前去出诊,尽可能用自己的验方减少病人痛苦,使许多病人脱离危险。儿子孟维贤既要经营药店,又要陪父出诊,还要给病人送药,终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霍乱,英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孟子章悲痛异常,几乎支撑不住,但在悲痛之余,唯一让他得以安慰的是“保安堂”济世救民的举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片赞扬。

三、贫富同视,乐善好施

孟子章老先生经常教育儿女,患者患病吃药我们无法减免,但对贫苦病人少收或不收药费才是对病人的真正帮助。“保安堂”柜台上放有赊账本,如果病人未带钱或药费不够,可记账取药,平时不催,由自己来清账,到年底腊月,对实在有困难的病人,就消去欠账,全当奉献。这些赊账免费的事,直到60年后仍让现在的三子孟维礼激动不已。他当时因长兄病故,便从西安师范辍学回家,看到这些事实,深感济世救民并不比教育救国差。他还清楚记得塬上王胡村农民井万水服药赊账,疾病痊愈后,于第二年麦收季节背着一大袋麦子相谢的感人场面。正由于孟子章老先生这样处事待人,才有1940年去世之时,百名群众自发抬灵送葬的感人场面。

四、练方制药,精研医术

纵观孟子章老先生的一生,初入医药殿堂,对医学的好奇与渴望是他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学医的原动力。他从医济世的时代,正是晚清到民国时期。其间灾荒、疫疠、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百姓食不饱腹,所以肠胃病最为多见。社会动荡,妇女也奔波流离,经带之疾更无暇顾及,因而妇科病成为第二类多发病。他一生就是在这两类疾病方面,求古训、博众方、努力实践,结合自己的经验并创制了新方新药。

在熟读了《内经》等中医经典后,中医的阴阳辨证、《易经》的致中和及孔孟之道中的儒理中庸思想、同源互根,使他对中医进一步加深了理解。他深深地认识到:阴阳中阴为物质,阳乃功能,阴为阳之根,阴易耗散,保养阴气实为关键。在学术上他推崇养阴派代表人物朱丹溪,在用药上以平和养阴之法选方用药,在肠胃病上擅长用益气养阴法治疗脾胃病症;在妇科病上主张采用和解肝脾之法治疗气血不和诸证。他的养阴和解学术思想,一直发展至今,成为孟氏中医一大学术特色。

在肠胃病方面,师东垣《脾胃论》“调中益气汤”,运用荒疫之年,临床应用广泛,加入黄芪、附片为培气汤;加入香附、槟榔为消积保中丸;加入当归、川芎、阿胶为滋血健脾丸。根据他的临床经验,在古方健脾丸中加入薏苡仁一味,除湿醒脾而不燥,特别对吐泻后余邪残留、脾胃虚弱者效果显著。为了方便患者服用,特将它们制成丸药,销量大增,远近闻名。

滋养阴血、和解肝脾理应贯穿于妇女病治疗的始终。孟子章提出调经为治疗妇科病中心的观点,在古方“四逆散”及“四物汤”基础上,临床加减,创制出了“室女经闭方”、“妇人经闭方”、“补血汤”方剂,在应用上述汤药的同时,又创出“调经促孕”方,并制成丸药,效验甚佳。

在医事方面,有两件事令孟子章之子孟维礼至今仍记忆犹新。其一是大约在1936年夏末,兴平出现战乱,驻守了一个团的军队封城门影响了粮食交易,城里百姓因粮价飞涨叫苦连天,时逢团长之妻因患肠胃病久治无效,经孟子章老先生细心调治后得以治愈,使该团长非常感谢,欲赠银两以表心意,孟子章老先生并未动心,力辞而不受,却趁机向其反映群众吃粮之苦,晓以大理,终唤起其爱民之心,命令部队开城门放宽粮食进出,使城内群众稍得温饱。另一件事是1937年桑镇东桥村刘某之妻结婚多年未能怀孕,来“保安堂”诊治,孟子章老先生诊断为月经不调、子宫虚寒,遂始用家传调经促孕丸,后用培坤丸连续调治,月经期间则内服家传调经种玉汤,使其顺利怀孕生子,一家人非常高兴。为感谢“保安堂”孟老先生的菩萨之恩,他们遂给孩子取名刘保山,奶名宝(音保)娃,两名均有保字,有纪念“保安堂”之意。在其学医、行医的50年中,孟子章先生在肠胃病、妇科和其他病方面,均师古不泥古,在实践中组方制方,古方新用,并留有《保安堂经验方》一书,成为孟家中医经验的宝贵遗产。

五、崇尚大医,舍己为民

孟子章老先生既接受了中国先进传统文化的熏染,又熟读了《黄帝内经》、《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古代杰出医家之著作,逐步形成了他一生重医德、诚做人、精医术、勤为民的人生规范。他一生严格律己。在家中,他经常教育子女后人,学医重医德,终生修两条:第一,学医要一生首做高人,即做人要“实”,要诚实磊落,才能业医重德,一生牢记“医者仁术也,济世之道,当重其德,毋计其利”;第二,学医要争做大医,即做医要“精”,要业精勤奋,才能尽好人道,以免行医伤人。也就是清代名医叶天士先生所告诫的:“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书万卷而亦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他的这些名言,已经成为孟氏中医后世子孙相传的座右铭。孟子章老先生的一生,也正是实现“精实”的典范。他自幼立志学医,刻苦攻读,潜心钻研,拜师求艺,练方选药,精于医术,特别在女科病和胃肠病方面颇有建树。他生性善良,平易近人,待病人和气,不分老幼贵贱,均一视同仁。坐堂应诊一丝不苟,待人如同至亲,到了晚年更是如此,因此深得一方群众赞誉。对病人从来就不分时间,节日还坚持出诊,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于75岁时突发心脑病不幸溘然长逝。孟子章老先生虽已逝世60多年,但他高明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却长期受到当地群众的赞扬和怀念,并激励着他的子孙后代像他一样勤勤恳恳学医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