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常识
13526900000015

第15章 常见礼俗

日常生活中的礼俗,最能引起今人的兴趣,而且其中生动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拜揖

古代见面或分别时表示礼节的方式,包括跪拜、拱手、作揖等形式。跪拜,是叩头礼,有“九拜”的不同,包括稽(qǐ)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古人相见行跪拜礼是严肃的礼节,通常只在庄重的场合施行。平常见面,为求简便迅捷则行拱手、作揖等礼节以表示礼貌。拱手礼比较简便,形式是人站立,两手合抱于胸前,通行的惯例是左手抱住右手。作揖和拱手相近,以双手抱拳上下左右晃动的动作表示礼貌。对不同的对象行作揖礼在动作上有区别。

稽首

最隆重的跪拜礼,臣拜君,子拜父,郊祀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庙祭拜祖,弟子拜师,对死去的亲人拜墓、拜坟,都需行稽首礼。先拜,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前边停留一会儿,头至地停留一定的时间,整个动作较缓慢。

顿首

指地位相当之人互用的跪拜礼。顿首只须俯身引头至地,随即便起。因头触地时间短暂,故称顿。后代在书信的结尾书“顿首”,作为尊敬的客套语。

稽颡(sǎng)

颡即额头。居父母之丧时跪拜宾客之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悲痛。后也用于请罪。

相关知识

【三跪九叩】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为最重的礼仪。朝廷大典时臣下朝见皇帝时的正式礼节。

【清代跪拜礼】清代大臣晋见皇帝行跪拜礼后,不再站起来,只能跪着回答皇帝的问话,这是中国历代官僚在皇帝面前最卑微的表现。

【再拜】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再拜之礼,用于平辈之间。书信结尾处常用的“再拜”,为对尊长的客套话。

【百拜】多拜的意思。

【膜拜】一种拜礼的方式。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鞠躬】表示恭敬、谨慎、庄重的礼节的形式。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弯曲的幅度越大表示礼越重。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

【唱喏】男子给人作揖的同时出声致敬的一种民间礼节。

【道万福】女子礼节。唐宋时妇女与人见面行礼的同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

【请安】即问好,为卑幼对尊长的问候礼,平辈之间有时也以此为礼。始于辽代,盛于北方。一足跪,另一足立地,垂手近踝关节。后来又演变为垂右手屈左膝。妇女则“请双安”,即以手抚双膝,且同时屈之。

【握手】古人运用较少,一般是表示互相友好欢快的心情,如有“握手言欢”的成语。

两膝着地,直立身子,股不沾脚跟,为跪。跪而耸身,挺腰,则称跽,又称长跪。跪一般是人有急事或表示谢罪时用,直身,两股离开脚跟。跽是跪起,准备站起的姿势,但膝仍然在地上保持较长时间。跪是从古代的坐法演变而出的。

相关知识

【坐】古人在正式场合中席地而坐,姿势为两膝着地,两股着于脚跟。

【踞】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

【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种随意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不尊重,这种坐法又是不拘小节的表现。

趋即快步走,近似小跑地走向尊者、贵者、长辈、宾客,表示一种敬意,是一种卑贱者见尊贵者的礼仪。古代各种交际礼俗中,趋礼较为常用。

相关知识

【走、行、步、奔】古代的“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跑。古人所说的“行”,就是今天说的走。古人所说的“步”,相当于今天的漫步。古人所说的“奔”是飞跑、狂跑的意思。

座次

中国很讲究座次,以此体现尊卑之别。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称王称帝叫南面,称臣叫北面。但在室内安排的各种活动,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知识链接

【鸿门宴的座次】《史记》的记载是:项王、项伯东向坐,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次宴会显然在室内进行,项王座次最尊,范增其次,沛公刘邦再次,张良座次最卑。

【左与右】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如“左迁”即表示贬官。如《史记》说:“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但是古人乘车的礼俗则又不同,乘车时以左位为尊。因为在乘坐车辇时,主座居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陪坐,称车右或骖乘。一般情况下,御者用右手拿鞭,主位居右的话,就会妨害君王,因此主位就居左了。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如下图所示,若宴会在堂上,尊席面南,主人席位在末;若在室内,则尊席面东。另外,多桌的宴席,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讲究席次,散座则不分。

投刺

投名帖求见或代为拜贺。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写在削好的竹片上或纸上,叫“谒”或“名帖”。唐宋以后,名帖的使用相当盛行。学生、下属拜谒老师和上级,都得先投递名帖,然后方能谒见。到明清之际,又有只投刺、不见面的习俗。拜客者并不是真的想拜客,只望门投刺,表明来过了,于礼不失。所拜之人,有的根本就不认识,拜客者甚至连马都不下。

寒暄

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多在拱手的同时说“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询问对方家人是否安好等。与人初次见面,还包括“请教尊姓台甫”的话,问对方的姓、字。

见面执挚

古人见面礼仪。挚通“贽”,即礼品。古人拜谒尊长及走亲访友应携带见面礼物,各种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规定。

回拜

古语有“来而不往,非礼也”之说,所以,客人来访后需要回拜。最初回拜以异日为敬,后世则以同日为肃,近代回拜日期较为随意。另外,客人来访带有见面礼,起初回拜时应送还客人带来的礼物。但后世回拜时若原物送还,是拒绝对方、不受礼的意思。

拥彗

古代迎宾礼仪。彗即扫帚。宾客至,家中仆人双手拿着扫帚躬身门前迎接,意思是说家中已打扫干净,欢迎客人光临。

祖道

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如《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率军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有时简称为“祖”,如《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一节载:“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后引申为饯行送别。

饯行

也称“饯别”,泛指以酒食送行。有亲友出远门,必办酒席为之送别。

侍饮

指晚辈应邀在长辈面前饮酒。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酒桌礼仪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接着把酒倒出一点洒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为祭。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叫啐;最后仰杯而尽,叫卒爵。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