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时局2014:问题、困境和必然抉择
13476800000008

第8章 近现代强国“六大阶段”之一:洋务运动时代

历史学家喜欢按历史事件划分国家发展阶段,而经济学者则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划分国家发展阶段,按这一标准,我国自洋务运动至今,可以非常明确地划分为五大发展阶段,既洋务运动时代、革命与战乱时代、赶超战略时代、比较优势战略时代、自主创新时代。

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无疑,工业大革命成为时代的大潮流,而且这个大潮流是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必须紧跟这一潮流,而由于对这一大潮流认识不清,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走了太多的弯路。本章就从世界工业革命大潮流的角度来讲述中国的近现代强国之路。

近代国家史其实就是工业革命发展史,如果错过了工业革命,国家必然走向落后,赶上了工业革命,国家就可以强盛。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正处于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期,在这一时期诞生了采煤、炼钢、铁路、火车、轮船、纺织等产业。虽然工业革命没有最先发生在中国,但洋务运动(指1861年至1894年)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在各个方面基本上赶上了西方国家。

总理衙门是当时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地方的总督和巡抚。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慈禧明白,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运动的策略。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有了自己的煤矿、钢厂,可以自己制造轮船、枪炮,有了现代化的铁路。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势力的扩张。如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3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收购”。湖北织布局成立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挫败洋商,这在当时被视为“创见之事”。另外汉阳铁厂的钢铁还曾远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其采用的“煤铁联营”模式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洋务派还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了不少留学生,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又开现代教育的先河,创办了新式学校,培育了一批新人才,这对中国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孙中山曾对洋务运动评价道:“比见国家奋筹富强之术,月异日新,不遗余力,乎将与欧洲并驾矣”,并认为“快舰、飞车、电邮、火械,昔日西人之所恃以凌我者,我今亦已有之,其他新法亦接踵举行。则凡所以安内攘外之大经,富国强兵之远略,在当局诸公已筹之稔矣”。

我能自强,则可以彼此相安

洋务运动期间,国内无大乱,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主要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冯子材大败法军;日本在朝鲜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要强于日本。英国人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19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5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这一切其实都是洋务运动的成功所致。洋务运动基本上达到了“我能自强,则可以彼此相安”的目的。

近年,战争题材电视剧热播,在这些电视剧中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那就是“汉阳造”。从1895年开始,湖北枪炮厂开始生产一种型号的步枪,一直到1944年,该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主要生产者为汉阳兵工厂,因此一般称之为”汉阳造“。这只小小的步枪虽然落后,但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军队使用的主要武器。这些小细节足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对中国影响之深远。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连年战乱,国民党在短暂的统一期内,实行买办经济路线,不注重民族工业,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发生。到解放时,我国的工业基础仍然是洋务运动留下的老底,解放后洋务派兴办的这些企业都收归国有,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宝贵基础,比如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并作为中国最久的航运企业一直存在至今,并已经形成了跨陆港两地及众多行业的综合性大型国企,拥有资产近千亿,而且名称沿用至今,也可算是洋务运动仅存的硕果。

附录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的一些具体企业。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从1862年起,用3年时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外交机构。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专门培养翻译人员的“同文馆”,这是清代最早的“洋务学堂”(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1863年,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第二年又在广州设立一个“广方言馆”。“广方言馆”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培养通晓外语的人才。

1865年,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同年,又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在福州建立马尾船政局。

1870年,在天津建立军火机器总局(后改名为北洋机器制造局)。

1872年,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洋,由容闳指导选派。创办《申报》。

1875年,建议在各省设立洋学堂;创立科举考试中“洋务进取”一项。

1878年,在兰州建立兰州织呢局,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

1880年,在上海建立机器织布局,这是中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同年,在天津设立京师学堂,购置军舰;设立南北电报局。

1881年,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2年,建立旅顺军港。

1885年,清政府新设立了海军衙门;在天津设陆军武备学堂。

1890年,在汉阳建立湖北枪炮厂;在湖北、江西设立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以上这些当然不是完整的洋务运动内容,而仅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实际上当时小一点的厂矿企业还有不少。

甲午战败谁的失败?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日渐颓微。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也自此破产,开始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获得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的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领土的欲望。

历史学家往往将甲午战败看做是将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甲午战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清政府的轻敌及武器装备的落后。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得到较快发展,封建武士道精神逐渐演变为军国主义,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中国成为日本的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政治家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这一思想,对后来的伊藤博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中国,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军力不敌日本

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军力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洋人几艘炮舰就都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而此时的日本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日本在几十年中,前后实施了8次扩军。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军费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日本天皇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日元作为海军补助费,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达100多万日元。日本就像一架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弹丸小国的阶段,不以战争为意。

笔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不是洋务运动的失败,是洋务运动阻挠者的失败。如果海军的军费用来添置或更新武器设备,中国在军事上怎么可能与日本有那么大的差距?!可惜日本在发展军备的同时,中国的统治者却在修建皇家园林和忙着为自己做寿。同样是皇帝,做人的差距真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