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出曜经
13446100000062

第62章 乐品(2)

诸佛兴出乐者。如来出现甚不可遇。犹若优昙钵花数千万劫时时乃出。尔时群生见优钵花。各各欢喜自相谓言。如来降世将在不久。瑞应以现岂有虚乎。古昔经籍自有成文。若有此花出现世者。如来出世亦复不久。诸天世人共相庆贺。皆设供养之具。迟睹如来光相形容。是故说曰诸佛兴出乐也。说法堪受乐者。佛初得道众相具足。七七四十九日寂然入定。不与众生敷演法味。后为梵天所请。便与四部之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龙神揵沓和阿须伦旃陀罗摩休勒人与非人。畅演善法群生蒙恩靡不济度。是故说曰说法堪受乐也。众僧和亦乐和则常有安者。众者其事非一。或四或八或生无数。如来众者为最第一。如来众中。有四[雨/隻]八辈十二贤士。诸有众生之徒竞来供养。修敬圣众者获福无量。如斯福田出生道果。为良为美为无旱霜。随意所愿靡不克获。圣众所贵唯和为上。是故说曰众僧和亦乐和则常有安也。

持戒完具乐多闻广知乐

睹见真人乐解脱行迹乐

持戒完具乐者。其有众生遇持戒者承事供养。随时瞻视后获其报。安处无为快乐自由。是故说曰持戒完具乐也。多闻广知乐者。复有众生遭遇多闻之人承受其教。一一不失名身句身味身。义理通达寻究畅义。闻便即寤不复重受。是故说曰多闻广知乐也。睹见真人乐解脱行迹乐者。设有众生宿殖德本。遭遇贤圣值彼罗汉。得灭尽定及空寂定。其有众生施真人者现身获报。钱财集聚所愿从意无愿不果。于诸结使永无所染。是故说曰睹见真人乐解脱行迹乐也。

駃水清凉乐法财自集快

得智明慧快灭慢无邪快

驶水清凉乐者。犹若驶河澄静清凉。声响微细不伤害物甘甜极美。学者所贪多所成就。是故说曰驶水清凉乐也。法财自集快者。所谓法财者。以法合集不抂物理。不为县官盗贼水火灾变所见侵欺。何以故。皆由正法获其财利。不抂人物故使其然。是故说曰法财自集快也。得智明慧快者。如彼学人得世间。第一智。尽能分别一切众法。普放光明有所接寤是故说曰得智明慧快也。灭慢无邪快者。人怀憍慢必倰蔑人。从永劫以来怀善德不究竟皆由兴怒。是故说曰灭慢无邪快也。

得睹诸贤乐同会亦复乐

不与愚从事毕故永以乐

得睹诸贤乐同会亦复乐者。贤圣之人道果以具众德悉备。曩所修学积行乃致其有恭敬。承事贤者后受其乐财业无数。家人和穆宗族日炽。是故说曰得睹诸贤乐同会亦复乐也。不与愚从事毕故永以乐者。善人修德慕求良伴。见恶知识终以远离。所以然者恶人所禀终无善行。堕人在冥不睹大明。是故说曰不与愚从事毕故永以乐也。

如与愚从事经历无数日

与愚同居难如与怨憎会

与智同处易如共亲亲会

如与愚从事经历无数日者。若彼行人与愚从事。昼夜堕落坠在生死。亿佛过去不蒙济度。是故说曰如与愚从事经历无数日也。与愚同居难如与怨憎会者。怨憎会苦难。皆由无明故。不逐良师不与善知识从事。是故说曰与愚同居难如与怨憎会也。与智同处易如共亲亲会者。智人所学必当上及相见同欢。先笑后语和颜悦色。内外清泰无有诤讼。是故说曰与智同处易如共亲亲会也。

人尊甚难遇终不虚托生

设当托生处彼家必蒙庆

人尊甚难遇终不虚托生者亿千万劫不可遭遇。所谓人尊者诸佛世尊是。所谓生之处其种清净父母真正。其家饶财多宝七珍具足。金银珍宝车磲马瑙真珠虎珀象马车乘无所渴乏。所生国土上下和穆共相顺从。是故说曰人尊甚难遇终不虚托生也。设当托生处彼家必蒙庆者。眷属成就处在中国不在邪僻。是故说曰设当托生处彼家必蒙庆也。

一切得善眠梵志取灭度

不为欲所染尽脱于诸处

尽断不祥结降伏内烦热

永息得睡眠心识悉清彻

昔佛成道未久。初度五人次后五人江村十三人贤士众中三十七人。通佛六十一人。尔时世尊告诸弟子汝等各各四面教化。度阎浮利地人。吾欲独往诣江水侧。度三迦叶师徒千人。次度舍利弗目揵连。次度洴沙王。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尔时阿那邠低长者。有少俗缘来至罗阅城中。造大长者欲得寄住。正值彼家男女仆从各各作役。或破薪然火。或吹生熟食。或有布置坐具氍毹毾[登*毛]是时长者躬敷高座悬缯幡盖香汁洒地是时阿那邠低长者问彼长者。贵家今日办具待宾之调亦非小节。为欲请国王过舍。为是贵家男欲娶妇女欲嫁乎愿闻其意。其主报曰我今所办肴馔之具。亦非天及世人所能测度。亦非国王群臣百僚。男不娶妇女不出门。我所以办具甘馔饮食者。清旦请佛及比丘僧在家供养。阿那邠低闻佛名号及比丘僧。衣毛悚竖悲而且喜。寻往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斯须退坐前白佛言。伏惟天尊兴居轻利游步康强。闻侨在此得善眠乎。尔时世尊与阿那邠低而说斯偈是故说曰。

一切得善眠梵志取灭度

不为欲所染尽脱于诸处

尽断不祥结降伏内烦热

永息得睡眠心识悉清彻

慎莫著于乐当就护来行

当念舍于世观于快乐事

慎莫著于乐当就护来行者。夫人学道不苦不成。要当须苦然后乃成。舍世俗禅及俗解脱。修无漏禅无漏解脱。是故说曰慎莫著于乐当就护来行。当念舍于世观于快乐事者。人遇小乐当更求索增其乐本。是故说曰当念舍于世观于快乐事也。

如世俗欢乐及彼天上乐

此名为爱尽十六未获一

如世俗欢乐及彼天上乐者。世俗乐者欲界之乐。及彼天乐者色界之乐。众生之类长夜之中。迷惑五趣不知禀真。贪著世俗禅福之报。流转五趣周而复始。谓为得道永灭不起。是故说曰如世俗欢乐及彼天上乐也。此名为爱尽十六不获一者。其有行人先断爱根永去枝叶。执意怀惧防恶未然。后得无漏之乐游心自然。于十六分中未得其一。是故说曰此名为爱尽十六不获一也。

能舍于重担更不造重担

重担世之苦能舍最快乐

能舍于重担更不造重担等者。如人负重担经过险难处。所负既不要世俗不急货。亦非金银珍宝车磲马瑙真珠琥珀。乃是世俗不要之货。傍人谏语观君所负。非是真宝何不舍之。更求真者。其人即舍。更求真者。观此众生亦复如是。负五阴身游处欲界。宛转生死不能得出。圣人告曰汝今所负五阴之形。秽漏臭处荷负是为。宜可速舍更求轻者。尔时众生即设方便。舍欲界形受色界身。已受色界之形。圣人复往就彼教化。使令舍身就无漏智五分法性。是故说曰能舍于重担更不造重担重担世之苦能舍最快乐也。

尽断诸爱欲及灭一切行

并灭五阴本更不受三有

如彼行人以无漏慧观。灭欲爱色爱无色爱。身行口行意行。除身三口四意三永尽无余。解知五阴兴起本末。更不复著三有之行。是故说曰尽断诸爱欲及灭一切行并灭五阴本更不受三有也。

义兴则有乐朋友食福乐

彼灭寂然乐展转普及人

苦为乐为本

义兴则有乐朋友食福乐等者。犹若商贾之人劳形苦体。冒涉危险采致重宝。安隐还家宗族庆贺。男女大小靡不欢喜。朋友同伴悉皆蒙恩。若使开意惠施普及一切。无复众苦以乐为本。宗族娱乐不能舍离。是故说曰义兴则有乐朋友食福乐彼灭寂然乐展转普及人苦为乐为本也。

犹彼火炉赫焰炽然渐渐还灭

不知所凑

如是等见人免于爱欲泥

去亦无处所以获无动乐

犹彼火炉赫焰炽然者。犹若彼匠火烧铁丸。极自炽然甚难可近。是以圣人观众生类淫怒痴火。而自烧炙不自觉知。是故说曰犹彼火炉赫焰炽然也。渐渐还灭不知所凑者。如彼热铁丸渐渐至冷。不知热之所凑。亦复不知冷之所在是故说曰渐渐还灭不知所凑也。如是等见人免于爱欲泥者。彼修行人得等解脱无复挂碍。免于爱欲之深泥便得离于生死之岸。是故说曰如是等见人免于爱欲泥也。去亦无处所以获无动乐者。如是之类神与冥合识与空体。亦复不知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亦不知所从来。去亦不知所从去。犹如热铁丸渐渐欲冷不知热之所凑。亦复不知冷之所在。是故说曰去亦无处所以获无动乐也。

中间无有恚有变易不停

除忧无有愁寂然观世有

中间无有恚者。所谓恚者。染污人心不至于道。唯有无垢之人。乃能免此恚怒之心。是故说曰中间无有恚也。有变易不停者。世多有行行有轻重举操不同。或有冥契运至不造结使。或有知而故犯以兴尘劳。是以圣人布诫后生。欲令执行之人改既往之失。绝将来之祸。贪学之人玩之宝之未坠于心。便能进适贤圣之室。然后方知圣法之可崇。秽法之叵近。是故说曰有变易不停也。除忧无有愁者。如彼修行人。永拔愁忧之本。与乐根共相应。寂然观世变。如彼幻野马也。是故说曰除忧无有愁寂然观世有也。

有乐无有恼正法而多闻

设见有所损人人贪于色

有乐无有恼正法而多闻者。如彼入定人。昼夜禅寂不离定意。空无相愿以为游观。当时虽复身遭苦行。神寂无为无所伤损。如彼行人无嗔怒心。慈愍群萌与己无异。是故说曰有乐无有恼正法而多闻也。设见有所损人人贪于色者。如彼学者。观彼根原淫怒痴病众祸之首。皆起欲怒心意。共相染污以成大患。便不能脱生老病死愁忧苦恼众患之原。是故说曰设见有所损人人贪于色。

无结世善寿大法知结原

人当明结瑕人人心缚著

亦缚于色本

无结之人淫怒痴尽。不复乐俗众结之本。怨仇恚心亦复不兴。明人所鉴能断斯病。既自去病复治他人使无有病。亦复不念著于众色。利衰毁誉其心不动。是故说曰无结世善寿大法知结原人当明结瑕人人贪缚著亦缚于色本。

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乐

胜负自然兴竟不有所获

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乐者。人遭困厄意不得舒。瞻人颜色恒恐失意。自恣之人随意所欲。如念即至如响应声。是故说曰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乐也。胜负自然兴竟不有所获者。如人处世贵贱无常。或为转轮圣王。后便为粟散诸王。一尊一卑或高或下。唯有贤圣之道无有尊卑高下。是故说曰胜负自然兴竟不有所获也。

诸欲得乐寿能忍彼轻报

忍者忍于人不忍处诸有

取要言之略说其义。无害而生害无恼而生恼。无恚而生恚无怨而生怨。如上无异。

诸欲得乐寿于惑而无惑

惑者惑于人我斯无有惑

诸欲得乐寿终己无结著

当食于念食如彼光音天

恒以念为食意身无所猗

村野见苦乐彼此无所烧

虽值更乐迹无迹焉有更

村野见苦乐彼此无所烧者。人之修道或在城傍依村而住。或在旷野无人之处。或时遇苦众人痛心。时复遭乐不以为欢。不兴更乐起十二种病。彼者彼六尘此者此六情。是故说曰村野见苦乐彼此无所烧也。虽值更乐迹无迹焉有更者。人之处世心恒放逸。先更后乐遂增罪根。或时生彼地狱更乐。无更则无迹。亦复无有地狱更乐。是故说曰虽值更乐迹无迹焉有更也。

所在有贤人不著欲垢秽

正使遭苦乐不兴于害心

所在有贤人不著欲秽垢者。圣人处世多自隐遁。不著欲想不兴欲垢。所谓贤人阿那含阿罗汉是。故说曰所在有贤人不著欲秽垢也。正使遭苦乐不兴于害意者。虽遭苦乐不兴想著。是故说曰正使遭苦乐不兴于害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