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禅林宝训笔说
13348700000007

第7章

此節謂授受必須親證。且而觀探詳聽。此四種道理。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得的。所以南嶽讓見大鑒之後。猶然執侍巾瓶一十五秋。南嶽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嗣六祖大鑑禪師。大鑑六祖慧能大師。范陽盧氏子。嗣五祖弘忍大師。且馬祖見讓之時。亦相從淘汰十有餘載。江西馬祖道一禪師。漢州什邡縣馬氏子。嗣南嶽讓禪師。是知先聖上授下受之際。固非淺根薄德。所能傳持。所謂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猶如以此一器水。傳入於彼之一器。無欠無餘。此喻為子者不妄受也。如此之人。始能克紹大法弘規。擔當佛祖家業。又如畊田者之的當人家。收存好種。種好則苗必秀。此喻為師者不妄傳也。如此觀探詳聽之理既盡。始為明驗不誣也。且能克紹。能繼續之人。豈容巧好其言。令善其色。便佞偏僻。諂屈媚悅之徒。可能當其任哉此不徒謂師家知人。實要弟子耐久。如是則水合水矣。如今人纔到門便付法。吾不審是何知也。

此篇誨住持者。須德專兼行。以為興教傳道之本也。

演祖曰。住持大柄。在惠與德。二者兼行。廢一不可。惠而罔德。則人不敬。德而罔惠。則人不懷。苟知惠之可懷。加其德以相濟。則所敷之惠。適足以安上下誘四來。苟知德之可敬。加其惠以相資。則所持之德。適足以紹先覺。導愚迷。

此節明德惠相資而互用。謂為住持之大權柄。大主宰。在恩惠與德行兩種。此兩種必欲兼行。如鳥之兩翅。廢一則不可也。若但有恩惠與人。而自不修德。則人雖懷而不敬。若但有德於己。而無惠以及人。則人雖敬而不懷。罔。無也。果知惠澤。能使人懷慕。更加修德以相兼濟。則所施之惠澤。自然安撫人心。上情下通。誘引四來之眾矣。果加修德。能令人恭敬。更加惠澤以相資助。則所修之德行。自足以繼紹先覺。興隆佛種。開導愚迷之人矣。

故善住持者。養德以行惠。宣惠以持德。德而能養則不屈。惠而能行則有恩。由是德與惠相蓄。惠與德互行。如此則德不用修。而敬同佛祖。惠不勞費。而懷如父母。斯則湖海有志於道者。孰不來歸。住持將傳道德興教化。不明斯要。而莫之得也(與佛眼書)。

此節明德惠併施而同感。故所以善為住持者。自己養德。又能行惠。宣通恩惠。以持其德。德既能養。則德用不竭。惠既能施。則惠有餘恩。由此將德與惠共相蓄養。惠與德互相流行。如是則德已具於惠中。德即不修。而人敬之慕之。如同佛祖矣。惠既發于德內。惠雖不費。而人懷之愛之。如同父母矣。斯則五湖四海。有志於道者。誰不來歸。住持將要宣傳道德。興揚教化。若不通明德惠二種之要妙必不能得也懷恩敬德。人情皆然。住持能兼之。是將引天下人。歸之敬之也。

此篇見師嚴子敬之道。足為後人典則也。

演祖自海會遷東山。太平佛鑒。龍門佛眼。二人詣山頭省覲。祖集耆舊主事。備湯果夜話。祖問佛鑑。舒州熟否。對曰熟。祖曰。太平熟否。對曰熟。祖曰。諸莊共收稻多少。佛鑑籌慮間。祖正色厲聲曰。汝濫為一寺之主。事無巨細。悉要究心。常住歲計。一眾所係。汝猶罔知。其他細務不言可見。山門執事。知因識果。若師翁輔慈明師祖乎。汝不思常住物重如山乎。

此節明家教有方舒州太平佛鑑惠懃禪師。龍門佛眼清遠禪師。竝嗣五祖演禪師。南嶽下十四世。值演祖自舒州海會寺。移席往東山之日。二師詣東山省覲。詣。往也。省。視也。秋見曰覲。祖集本寺中之耆舊。竝主事者。備湯果夜間聚話。祖問佛鑑今歲舒州地方。田稻成熟否。鑑對曰熟。祖曰你太平常住熟否。曰熟。祖曰諸莊其收稻有多少。佛鑑籌慮間。籌量思慮。不敢妄答。祖即正其色勵其聲曰。汝濫為一寺之主。濫。泛也。既作主人。凡事無大小。盡要究竟於心。稻谷乃常住一年家計。大眾關係。如此緊要。汝猶不知。其餘瑣末細務。不言可見矣。山門中汝雖作長老。亦職事也。須當知因識果。如楊岐師翁輔弼慈明師祖。始於南院。終于興化三十年總柄網律。汝豈不聞乎。汝亦不思常住物粒米重如山乎慈明潭州石霜楚圓禪師。金州李氏子。嗣汾陽善昭禪師。南嶽下九世。

葢演祖尋常機辯峻捷。佛鑑既執弟子禮。應對含緩乃至如是。古人云。師嚴然後所學之道尊。故東山門下。子孫多賢德而超邁者。誠源遠而流長也(耿公與高葊書)。

此節見師徒有德。上是東山父子酬答之實事。此是耿公判美師徒之至言。葢演祖平常機用辯才。孤峻而又迅捷。佛鑑既執弟子之禮。應對之問。從容含緩。理宜如是也。學記云。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人知敬學。故東山門下。子孫多賢德而超羣越眾者。實是來源遠而流故長也模範既正。則傚自端。所謂有賢父乃有賢子也。

此篇見師家取捨有道。愛之拒之各有深意存也。

演祖見衲子有節義而可立者。室中峻拒。不假辭色察其偏邪諂佞所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愛重。人皆莫測。烏乎。葢祖之取捨。必有道乎。

謂師每見衲子。有節操誼義而可以成立者。凡入室必多孤峻拒止之。不假些毫和言喜色。此正是要作成長養之心也。察其一種偏邪諂佞。所為卑猥鄙屑。終不可教者。師轉加愛重。人皆不能測度。是何等意。烏乎。葢師之一取一捨。必有道理存焉至人作略。不是意想得的。以情擬之則失矣。

此篇見古人天資厚重。不以得喪易其心志也。

演祖曰。古人樂聞己過。喜於為善。長於包荒。厚於隱惡。謙以交友。勤以濟眾。不以得喪二其心。所以光明碩大。照暎今昔矣(答靈源書)。

謂古人好樂聞人說己之過。如子路然。喜於為善。如禹聞善言則拜。長于包荒。如周公謂。君子處泰之道。必有包荒之量。厚于隱惡。如大舜隱惡而揚善。謙以交友。如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勤以濟眾。如端木賜能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又不以得喪易其心。所以亘古今來。總見其光明廣大而能照暎之也此章只有四十三字。丈夫事業備之矣。

此篇言住持當存誠克己。不假威力而自尊嚴也。

演祖謂佛鑑曰。住持之要。臨眾貴在豐盈。處己務從簡約。其餘細碎。悉勿關心。

此節明持身行事之體。謂凡為住持。臨蒞大眾。貴乎要豐盛要盈滿。處置自己。宜簡省宜儉約。其餘細末瑣碎之事。不必要關係于我心也。

用人深以推誠。擇言故須取重。言見重則主者自尊。人推誠則眾心自感。尊則不嚴而眾服。感則不令而自成。自然賢愚各通其懷。小大皆奮其力。與夫持以勢力。迫以驅喝。不得已而從之者。何啻萬倍哉(見蟾侍者日錄)。

此節明發言用人之實。用人須加推選其至誠者用之擇言必當徵究須鄭重者言之。言若重。則為主者自然而尊。用人實。則於眾心自然而感。主既尊。則不必故用威嚴。而人自然悅服。人既感。則不必更加命令。而事自能成就。如此行去。致使賢與愚。各人通其所懷。小與大。皆得奮勇其力。較之那一等持以威勢之力。迫以驅喝之情。使人不得已而相從者。何止一萬倍哉。啻。止也用人誠。發言重。損己益人。達於眾機。如響斯應矣。

此篇言學者。當確志操修。期於必悟而後已也。

演祖謂郭功輔曰。人之性情。固無常守。隨化日遷。自古佛法。雖隆替有數。而興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成。

此節標教化勢必由師。郭功輔諱正祥。號淨空居士。官至提刑。嗣白雲守端禪師。演祖與之言曰。凡一切人之性情。本無一定所守。隨教化而遷移之。自古來佛法。或有時興有時廢。原本乎理數而致。興衰之理。未必不從人之教化而成也。

昔江西南嶽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風。節以清淨。被以道德。教以禮義。使學者收視聽。塞邪僻。絕嗜慾。忘利養。所以日遷善遠過。道成德備而不自知。

此節舉師承施教有方。當初如江西馬祖。南嶽石頭。以及諸祖。利生接人之時。扇字妙。有吹拂之意。每每吹人以淳朴之風。節人以清淨之操。被人以道德之心。教人以禮義之學。使學者收攝其視聽。不妄見聞。塞絕其邪僻。不妄動止。絕其嗜慾之私。忘其利養之想。日復一日。遷於至善。而遠諸過失。不覺道日成。德日備。使學者之性靈潛移默化。而不自知。所以佛法必然興矣。

今之人不如古之人遠矣。必欲參究此道。要須確志勿易。以悟為期。然後禍患得喪。付之造物。不可苟免。豈可預憂其不成而不為之耶。纔有絲毫顧慮萌於胸中。不獨今生不了。以至千生萬劫無有成就之時(坦然葊集)。

此節明乏師各宜自勉。今之行教化者。大不如古人遠矣。既乏其師。而必欲參究此道。須是自己立堅確志。勿半途改易。以悟入為期限。即或有禍患得失之事。總付之於天數。儒言天命。釋言定業。既有定業即不可逃。不可苟且求免。豈可預先憂其不得成辦。便不肯勉力而求之乎。若有一絲毫顧惜念慮之情。萌動於胸中。不獨今生不得了悟。以至千生萬劫。似無有成就之時也顧慮是最愚癡的根本不可存。而所當存者堅確志耳。

此篇見伊針芥相投。是機是教也。

功輔自當塗(太平州也)絕江。訪白雲端和尚於海會。白雲問公。牛淳乎。公曰淳矣。白雲叱之。公拱而立。白雲曰。淳乎淳乎。南泉大溈。無異此也。

此節明箭鋒相值。絕江。是直渡。訪。參求也。舒州白雲守端禪師。衡陽葛氏子。嗣楊岐方會禪師。南嶽下十二世。功輔現宰官身而作佛事。可謂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亦是他宿植德本。有大因緣。方能根塵脫卸。一念無依。但到此橋斷路窮。不免求人指示。故絕江訪白雲於海會。白雲具通方正眼。運匠石斧斤。既無礙辯。別資一路。便問公牛淳乎。公非麤心鹵莽。已到不疑之地。即全身擔荷。脫體承當。應之曰。淳矣。白雲居養子之緣。恐他見道未穩。故以雷轟電掣之機。奮獅子威而叱策之。所謂把關須用精嚴吏。不驗分明不放行。公已是鼻孔撩天。脚跟點地。縱使八面風吹他亦不動。遂拱然而立。真可謂鐵牛不怕獅子吼矣。白雲至此。雪後始知松栢操。便應許他道淳乎淳乎。實知他有主宰。可與祖師把手共行。故曰南泉大溈無異此也南泉即池州普願禪師。鄭州王氏子。嗣馬祖道一禪師。一日上堂曰。王老師自小牧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犯官家苗稼。擬向溪西牧。亦不免犯官家苗稼。不如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大溈潭州靈祐禪師。福州長溪趙氏子。嗣百丈懷海禪師南嶽下三世。一日上堂曰。老僧百年後。向山下檀越家作一頭水牯牛。右脇書五字。曰溈山僧某甲。當時喚作溈山僧。却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却是溈山僧。畢竟喚作甚麼即得。時仰山出眾禮拜而退。

仍贈以偈曰。牛來山中。水足艸足。牛出山去。東觸西觸。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禮也(行狀)。

此節是格外提持。仍贈以偈曰。牛來山中。水足草足。此頌他見地明白。謂饑飡嫩草遙山去。渴飲寒泉遶澗回。牛出山去。東觸西觸。頌他放曠今時。所謂放曠不耕空劫地。暮天何用牧歌催。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禮也。一是歸美之辭。二是出身活句。可謂大冶精金。還他作者獅絃撥動。聽者為誰。只見羣音響絕。大地山河總作琴聲。且道。他二人相見處。作何話會。

此篇訓人學道。貴在實悟。若大法不明。終一死漢也。

白雲謂功輔曰。昔翠巖真點胸。耽味禪觀。以口舌辯利。呵罵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實不明了。

此節明實悟未證。洪州翠巖可真禪師。福州人嗣石霜楚圓禪師。點胸。因欲裝點胸襟。高過於人。故有是名。躭。樂也。禪。止散亂也。觀。照心昏也。謂尋常躭樂取味於禪觀。以其口舌辯利。競爭機鋒。呵叱諸方禪德。覺無有一人。可如己意者。其實自家于向上大法。未得明了。

一日金鑾善侍者見而笑曰。師兄參禪雖多。而不玅悟。可謂癡禪矣(白雲夜話)。

此節明點罰得人。金鑾善侍者。金鑾寺名。善乃慈明之高弟。福州人。道吾真。楊岐會。皆推伏之。一日遊山次。善拈一瓦礫置於石上謂真曰。向此下得一轉語親切。許你親見慈明。速道速道。真擬議。善呵曰。佇思停機。情關未透。何曾夢見先師在。師兄參禪雖多。而不玅悟。誠可謂躭枯守寂之癡禪矣。宗鏡云。背教而唯成暗證。只為己眼不明。守默而單坐癡禪。所以慧燈不朗而今木不識丁者。也要如是亂做。讀此。置身於何地也。

此篇言道在人弘。要教之至行之力也。

白雲曰。道之隆替豈常耶。在人弘之耳。故曰。操則存捨則亡。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

此節明道本不易。謂道之或時興隆。或時衰替。豈一定之常法耶。在人真操實踐而弘揚之耳。故子輿有云。人能時時操守之。則此道自存。或放逸捨置之。則道自喪亡。且不是道欲遠人。而人自遠於道也。

古之人處山林隱朝市。不牽於名利。不惑於聲色。遂能清振一時。美流萬世。豈古之可為。今之不可為也。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

此節明行之在人。試看上古之士。或深隱於山林。不為名利所牽引。或獨處於朝市。不為聲色所惑亂。斯其任道真而立志穩。遂能清譽振於一時。美名流於萬世。然此事豈獨古人可為。而今人不可為耶。非也。殆由人之教化未到。而我行之不猛力耳。

或謂。古人淳朴故可教。今人浮薄故不可教。斯實鼓惑之言。誠不足稽也(答功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