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禅林宝训笔说
13348700000022

第22章

死心新和尚曰。秀圓通嘗言。自不能正而欲正他人者。謂之失德。自不能恭而欲恭他人者。謂之悖禮。夫為善知識。失德悖禮。將何以垂範後乎(與靈源書)。

汴梁法雲寺圓通法秀禪師。秦州隴城辛氏子。嗣天衣懷禪師。青原下十一世。秀師甞言。為善知識者。自家身心不端正。而只要人端正。謂之失德。自家身心不恭謹。而只要人恭謹。謂之悖禮。夫為人天師表。既失德悖禮。不知將何為法則。以垂于後乎讀之使人寒毛卓豎。不端不謹者。自然無容身地。

此篇誨學者心不可存物。恐害其正也。

死心謂陳瑩中曰。欲求大道。先正其心。少有忿懥則不得其正。少有嗜慾。亦不得其正。然自非聖賢應世。安得無愛惡喜怒。直須不置之於前。以害其正。是為得矣(廣錄)。

謂人欲求無上大道。必先要正此心。勿存疑礙。稍存些些外境於其中。此心則不正矣。忿是怒之甚。懥是怒之滯。少有忿怒于胸中。此心則偏于忿怒矣。少有嗜慾于胸中。則此心偏于嗜慾矣。然則自非聖賢應現於世。安得無愛惡喜怒之心。設或有之。直須勿安之于胸中。以害吾所守之正。如是者可謂得之矣此中玅在直須不置之于前一句。果爾如是。何患乎心之不正。而道之不辦者哉。

此篇謂學道以節儉為要。乃可造其所以也。

死心曰。節儉放下。最為入道捷徑。多見學者。心憤憤口悱悱。孰不欲繼踵古人。及觀其放下節儉。萬中無一。恰似世俗之家子弟。不肻讀書。要做官人。雖三尺孺子。知其必不能為也(廣錄)。

節儉。即是放下。放不下即捨不得。安能稱為節儉。要知節儉輕。而放下二字最重。如佛語外道云。我教你放下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並者放下的亦須放下。外道從此悟入。是知放下最為入道之直捷路徑也。多見學者。心中憤憤然。欲通而未能通。口裏悱悱然。欲言而未能言。誰不欲相繼接踵于古人。及觀其他尋常行履中。要個放得下有撙節儉約者。萬中難得其一。恰似世俗之家子弟。不肻讀書。只要想去做官人。不但智者為之可咲。雖三尺孺子。也曉得必無此事不能為也放下二字中有百千解脫門。百千三昧門。證入者即亞聖矣。

此篇謂學者要有才識雅量。懷邪逐勢者無用也。

死心謂湛堂曰。學者有才識忠信節義者上也。其才雖不高。謹而有量者次也。其或懷邪觀望。隨勢改易。此真小人也。若置之於人前。必壞叢林。而汙瀆法門也(實錄)。

死心禪師謂湛堂曰。大凡學者之性情不一。有才學見識。有忠信。節義者。此為上也。又或才識不高。但能恭謹而有度量者。次之也。若是一種胸中所懷者私邪。傍觀窺望于人。隨其勝敗之勢。而更改其心者。此真小人也。若將此輩安置于眾人之前。必破壞叢林。而汙瀆法化之門庭。不可不慎。瀆。混也舉此要人各知所守。始見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然敗德其誰之過歟。

此篇謂住持以誠信為本。感人必深也。

死心謂艸堂曰。凡住持之職。發言行事。要在誠信。言誠而信。所感必深。言不誠信。所感必淺。不誠之言。不信之事。雖平居庶俗。猶不忍行。恐見欺於鄉黨。況為叢林主。代佛祖敷宣法化。發言行事。苟無誠信。則湖海衲子孰相從焉(黃龍實錄)。

凡當住持之職。非尋常人物。于發言行事之間。要在誠信。言若誠實。而取信于人。則感發者必深。言不誠信。則感之于人必定是淺。至于不誠之言。不信之事。雖是尋常庶民俗子尚不忍行。何也。恐見欺于鄉黨。一萬二千家為鄉。五百家為黨。況為叢林主人。本為代佛祖宣揚法化者。發言行事。假若無有誠信。則湖海中之衲子。誰與之而相從焉誠信存則正而不譎。孰不感之以義也。返是。遇物則落落不合矣。

此篇謂道與利不得兼行。此一定之理也。

死心曰。求利者不可與道。求道者不可與利。古人非不能兼之。葢其勢不可也。使利與道兼行。則商賈屠沽閭閻負販之徒。皆能求之矣。何必古人。棄富貴忘功名。灰心泯智。於空山大澤之中。澗飲木食而終其身哉。必謂利與道行之不相違礙。譬如捧漏巵而灌焦釜。則莫能濟矣(與韓子蒼書)。

師謂求利者。乃世間心。只知欲利不可與言道也。求道者已知利為害道之機。焉得復與之言利乎。古人非不能兼此二者並行于世。葢其事勢不能並也。若使利與道可以相兼而不悖。則世間一切人皆可行之。如行為商人。坐為賈客。與夫屠宰者。沽酒者。閭閻即里巷之門。肩荷背負賤買貴賣之販人。俱能求得此道。何必古人。要棄卻富貴。忘了功名。灰世間之心。泯技巧之智。深入空山大澤之中。以澗而飲。以木為食。而終此一生以求道耶。設有人必竟說利與道。不妨共行而不相違礙。如是者好似甚麼。譬如有人手執漏壞之酒巵。欲要灌救焦紅之巨釜。豈能濟其事哉。漏巵。注酒之器。古云。江河不能滿漏巵焦釜者。昔秦伐趙。趙取救于齊。齊不明。周子曰。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救趙之急務。宜若捧漏巵而沃焦釜果可兼求。則釋迦翻為不智。奚為必欲捨王宮而入雪山耶。必欲兼求。非愚即狂。

此篇見有德者。人所感慕。有如此也。

死心曰。晦堂先師昔遊東吳。見圓照赴淨慈請。蘇杭道俗爭之不已。一曰此我師也。汝何奪之。一曰今我師也。汝何有焉(一本見林間錄)。

謂晦堂先師昔遊東吳姑蘇時。見東京慧林寺圓照宗本禪師。常州無錫管氏子。嗣天衣懷禪師。青原下十一世師因漕使李復圭。請開法瑞光。武林守陳襄。以承天興教二剎命師擇居。蘇人擁道遮留。赴杭州淨慈請日。蘇杭兩處道俗共相爭之不止。蘇人曰此我師也。汝何奪之。杭人曰今已受吾等之請。乃我師也。汝何有焉。杭州郡守移文。諭蘇人曰。借師三年。為邦人植福。不敢久占道體。蘇人始從看他是甚麼奇貨爭之不已。畢竟知可爭者。人獨無而師獨有也。

此篇見古人以道義處人。無所私也。

死心住翠巖。聞覺範竄逐海外。道過南昌。邀歸山中。迎待連日。厚禮津送。或謂死心喜怒不常。死心曰。覺範有德衲子。鄉者極言。去其圭角。今罹橫逆。是其素分。予以平日叢林道義處之。識者謂死心無私於人故如此(西山記聞)。

死心住江西翠巖時。聞覺範被貶竄逐海外。路經南昌。遂使人邀迎入翠巖山中。欵待數日。臨別盡禮以津送之。或謂死心和尚喜怒不常。死心曰。覺範是有德之衲子。鄉與向同。向者我雖極力非之者。正所以愛惜之也。意欲使他勿露圭角于外。冀其以免禍難。今一旦遭此橫逆。乃是他素分。不可逃也。我今以平日藂林道義處置之。固無他也。識者聞之。謂死心和尚一片公正之心。無有私事于人。故所以如此至人之情。真無二用。以愛憎擬之。是以常情度至人。不達其所以同也。學者當深體會。

此篇謂人有生成之性。不可強移使之為善為惡也。

死心謂艸堂曰。晦堂先師言。人之寬厚。得於天性。若強之以猛。必不悠久。猛而不久。則返為小人侮慢。然邪正善惡。亦得於天性。皆不可移。惟中人之性。易上易下。可從而化之(實錄)。

晦堂先師言。世人所賦之性。有寬宏厚重者。咸皆本乎天造。非勉強能之。若其性本柔。而強之以猛。原非本性。故不能悠久。若使一回猛然高舉。不久之間。則頺然息矣。返為小人輕慢。謂汝志力衰微。行之不恒耳。然不惟此者。即人之邪正善惡。亦皆得于天性。俱不可強移。惟有中人之性。隨其邪正善惡之氣以熏之。則易得而上易得而下。可以從其類應而變化之也天賦之性。固是一定。抑性而行之過也。上智下愚。俱難移易。要知率性。亦非智人妙用。

此篇教人治心當于未萌。情生念起。難以處置也。

艸堂清和尚曰。燎原之火。生於熒熒。壞山之水。漏於涓涓。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沒丘陵。火之微也。勺水可滅。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與夫愛溺之水。瞋恚之火。曷常異乎。

此節舉事以騐其微。隆興府艸堂善清禪師。南雍州何氏子。嗣黃龍祖心禪師。南嶽下十三世。謂世人本有貪欲之水。瞋恚之火。極難調伏而處置之。故先舉喻以明。燎。燒也。熒。火星也。譬如燎燒原野之火。始發于一星。崩壞丘陵之水。初漏于一滴。夫水之未發。在細流之微滴。則一捧土可以塞絕之矣。及其盛大將來。漂流木石。沉沒丘陵而不已。火之未然。在一星之微小。則一勺水可以沃滅之矣。及其猛烈將來。焦燎都邑。燔爍山林而不已。天子所居曰都。周禮云。四縣曰都。四井為邑。然世人愛溺之水。瞋恚之火。又何常異乎此者也。

古人之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收功甚大。及其情性相亂。愛惡相攻。自則傷其生。他則傷其人。殆乎危矣。不可救也。

此節教防情以正始。然古人治其心也。防其念之未生。絕其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其實収功甚大也。若使情與性相亂于其境。愛與惡交攻于其心。自則傷其吾生。他則傷其同人。殆乎其危必矣。豈復能救之哉人固無情乎。所謂防之治之者。制其嗔愛之水火。不可使之逸也。逸則禍延無際。不可救矣。

此篇謂住持欲經大傳遠。當察人情知上下為要也。

艸堂曰。住持無他。要在審察人情。周知上下。夫人情審則中外和。上下通則百事理。此住持所以安也。人情不能審察。下情不能上通。上下乖戾。百事矛盾。此住持所以廢也。

此節以審察人情為用。住持人沒有別法。只要審實詳察其眾人之情。周遍深知通其上下之意。則事可濟矣。夫人情若能審知。則中外無不和合。上下若能周通。則百事自然調理。此住持所以安矣。若使人情不能審察。下情不與上通。使上下乖違背戾。而百事自然矛盾。此住持所以廢矣。

其或主者自恃聰明之資。好執偏見。不通物情。捨僉議而重己權。廢公論而行私惠。致使進善之途漸隘。任眾之道益微。毀其未見未聞。安其所習所蔽。欲其住持經大傳遠。是猶却行而求前。終不可及(與山堂書)。

此節教去其私蔽為要。其或作主人者。自恃我有聰明之資格。一味好執自己偏見不通人情。僉。眾也。捨眾人之公議。而重一己之私權。而且又廢公眾之正論。行私己之小惠。如此者。致使進善之路途。漸次隘塞矣。任眾之大道。益加微薄矣。便成箇孤陋寡聞漢。本來未見未聞之事。而返毀之以為非。自家所習所蔽之過。而返安之以為是。若如是。必欲住持之道經大傳遠。猶如轉背而行又欲求前到者。終不可及也孔子在衛時。冉求言于季孫曰。國有聖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行而求前。豈可及乎審人情知上下義無不合。何往而不達。失於義徒恃聰明。安其所蔽。則氣勢所至無不敗也。

此篇教學者處心端正。則不落異議也。

艸堂曰。學者立身。須要正當。勿使人竊議。一涉異論。則終身不可立矣。昔太陽平侍者。道學為叢林推重。以處心不正。識者非之。遂致終身坎坷。逮死無歸。然豈獨學者而已。為一方主人。尤宜祗畏(與一書記書)。

草堂和尚曰。學者欲成立一生人品。須要正當。勿使人私竊議論。一有落于異論。則終此一身便不可立矣。昔太陽平侍者。預明安之室有年。雖盡得其旨。惟以生滅為己任。擠陷同列。忌出其右。時瑯琊廣炤。公安圓鑑。居眾時。汾陽昭禪師令其探明安宗旨。明安曰。興洞山一宗。非遠即覺也。二師曰。有平侍者在。安以手指胸曰。此處不佳。又揑拇指叉中示曰。平向去當死於此耳。既明安遷化。遺囑曰。瘞身十年無難。當為太陽山打供。入墖時門人恐平將不利於師。遂將李和文都尉所施黃白器物書于塔銘。實無也。後平住太陽。忽云。先師靈骨風水不利。取而焚之。山門耆宿切諫。平云。與我有妨。遂發墖。見師顏貌如生。薪盡儼然。眾皆驚異。平以钁破其腦。益以油薪。俄成灰燼。眾以其事聞於官。坐平謀塔中物。不孝還俗。平後自稱為黃秀才。謁瑯琊。瑯琊曰。昔年平侍者。今朝黃秀才。我在太陽時。見你做出來。遂不納。又謁公安。安亦然。平流浪無依。後于三叉路口遭大蟲食之。竟不免太陽手叉之記。悲哉。且而論其平之道學。亦為藂林推重。然由為人處心不正。故為識者非之。遂致終身坎坷。坎坷。不平貌。逮死無歸。然此豈獨學者而已。為一方主人。于立身行事之際。更當要謹慎而敬畏之也心誠身正。則氣葢山河。竊議何從而施也。不誠不正者。乃自喪乎身。宜無容于天地間矣。

此篇教住持當親賢遠侫即得大體也。

艸堂謂如和尚曰。先師晦堂言。稠人廣眾中。賢不肖接踵。以化門廣大。不容親疎於其間也。惟在少加精選。苟才德合人望者。不可以己之所怒而疎之。苟見識庸常眾人所惡者。亦不可以己之所愛而親之。如此則賢者自進。不肖者自退。叢林安矣。

安吉州道場法如禪師。衢州徐氏子。嗣雲蓋守智禪師。南嶽下十三世此節順理必得。謂先師晦堂言。稠人廣眾中。所謂龍蛇溷雜。賢與不肖者接踵而同居。接踵者。步履相隨也。以其此法化之門庭廣大。于中不容簡擇以親之疎之也。惟在主人略加精選。衲子果有才德。能合于眾人所仰望者。自當親之。不得以己所怒。而疎之也。若果見識庸常。是眾人共所惡者。自當疎之。亦不得以己所愛。而親之也。如此使賢者自然進趨。而不肖者自然退去。則叢林即安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