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嘉靖时期青花龙纹大缸嘉靖时期的大件就是龙纹大缸,由于烧造难度高,后朝烧不出龙纹大缸出现窑工跳进炉窑的事情,导致后来停烧。特点:1.采用回青料,侧光可以看见蓝中泛紫。2.龙纹的鳞片呈现圆形立体效果。3.胎土有颗粒,比较粗,含沙量大,类似于高岭土的比较粗的沙粒性。就像建筑里起到钢筋的支撑作用,加强拉裂的关系。4.厚度根据器型体积决定,烧造直径60公分,会增加其厚度。这件瓷片1.5公分,大缸约为直径40到50公分。5.瓷片下落时感觉是比较轻。6.料性在走的时候由于乳浊会产生宽的晕染开的色带。7.内部和外部釉面不同,内部偏白,外部釉面为了配合蓝色青花多了30%的灰色度。8.缩釉点四周是圆的,1300度把釉面掀开,掀开时比较大缩回去比较小,所以呈现外面小里面大的缩釉情况。
*2。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斗笠凤凰盏
南宋剪纸贴花,将剪好的纸覆贴在釉面然后进行烧制,烧制完纸化开后产生毛絮状升腾状的立体花纹效果。吉州窑刚开始是烧白瓷,在北宋时期。到了南宋由于宋代喝茶的风气,烧造了这些具有代表性和创意性的茶盏,吉州窑在宋代具有很高的地位。这种茶盏施釉后会产生窑变,由于火温不能控制,在窑变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蓝色,这种蓝色非常少见且在宋代时期就非常昂贵。
茶盏在火焰作用下,随着温度升高产生铁离子运动向上的釉纹,块面状当中有丝状,排列由底部逐渐向四周变得稀疏。由于铁离子集结,沉淀下来形成口部有类似于深色点彩感。(鉴定吉州窑釉色的方法)
背部黑底白斑状,非常浪漫唯美。这是宋人创造出来的美学价值。斑块里有毛絮升腾状,白色部分是温度高烧开后的效果。
底胎削切部分:底胎是沙底,吉州窑含沙量大,如果看到细的胎就不是吉州窑。如果长期在土里,由于土壤的酸性会让釉面失去光泽,但是会呈现颗粒性皮质包浆的效果,这是鉴定的要素之一。
釉面油亮的吉州窑往往是在河道及水下被发现,测光看包浆。图案以对称设计,这个瓷片属于凤毛麟角,非常少见。底胎使用竹刀削切,留下老竹刀分岔的竹丝痕迹,底下釉面削切规范。
*3。文房杂件竹雕笔舔,竹雕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传承的,特别是明代的“三朱”,竹刻名家,其竹雕笔筒拍卖至上千万。
竹雕比较温润,手感轻巧便于携带,成为文人追逐的品种。
这件器物为竹根随形而雕的笔舔,它并不拿来使用,而是文人写字书画时放在案头用于欣赏之用,竹和松又象征高洁和长寿之意。
竹型难得,竹雕师将内部挖空,用枝脉的厚度用于松枝的雕刻创作。蘑菇式的松针特点大部分是清中期,比较写实,一片压一片,有层次地叠加,有落差感,不同于明代时期的特征。
鉴定老竹器方法:颜色红艳,包浆浑厚,份量轻;竹丝显露(用手长期把玩触摸后竹肉压陷磨损);点状的竹节(竹筋)部分比较坚硬就会突露出来。此鉴定竹器的这几种方法,目前市面无法模仿。
竹雕是清代主要的文房品种,由于战火、运动等原因竹雕精品很难保存下来。这件竹雕完整保留下来没有被损害,是传承有序的作品,具有高雅的文人气质,极为少见。
*4。浅绛彩茶托
晚清至民国时期出现了大量浅绛彩的优秀作品,这对茶托中间镂空然后隔热烧造。浅绛彩老化现象是由于底下材料需要铅作为附着剂,时间久了铅逐渐老化使表面产生丰富的蛤蜊光(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在瓷器表面产生的一种彩色膜状物。随着“瓷龄”增加,这种彩色膜状物也会慢慢地增加、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彩光”,故人们称它为“蛤蜊光”。)
画面中的山景与楼阁具有清代时期的传统典型画法,浅绛彩茶托十分稀少,将茶杯置于其中颇为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