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全书(第三卷)
13158400000004

第4章

一〇、一鸣惊人

周襄王的儿子周顷王六年(公元613年),楚穆王商臣死了,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楚庄王。赵盾趁着楚国正忙着料理丧事的时机,召集了宋、鲁、陈、卫、郑、蔡、许七国诸侯,重新订立盟约,晋国又做了盟主。楚国的大臣很不服气,三番五次地请楚庄王去争霸,以便让楚国扬眉吐气。楚庄王不采纳这些意见。他白天出去打猎,晚上花天酒地,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就这样胡闹了三年,大家都非常痛心,都认为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其实,他自有他的主张,他早就认为楚国令尹的权力太大。现任的令尹斗越椒更是大权在握,势力太大。楚庄王深深知道,仅凭他自己两只手根本干不了大事;而在楚国的大臣当中,他一直没有发现谁有本事、有胆识,可以重用。所以他干脆饮酒取乐,不问朝政。也有几位大臣劝告过他,然而他们的话,都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他连听都不想听。后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张贴在朝堂上,说:“谁敢再多嘴,就定死罪!”吓得大臣们噤若寒蝉,都不敢说话了。楚庄王大失所望,难道就没有一个不怕死的大臣吗?他觉得心寒意冷,只好再多喝几杯热酒,暖暖身子。

有一天,大夫申无畏来见楚庄王。不等申无畏开口,楚庄王就先问他:“你是来喝酒的呢?还是来听音乐的?”又挤着眼睛笑了一下。申无畏弄不明白楚庄王的心情如何,心想豁出去了,于是他回答说:“有人叫我猜个谜语,我猜不出来。大王多才多艺,请您猜猜吧!”楚庄王说:“什么?猜谜语?蛮有意思的。你说吧!”申无畏说:“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色,遍体荣耀。一停三年,不飞不叫,谁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鸟?”

楚庄王哈哈大笑,说:“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别着急!”申无畏磕了个头,说:“大王真是英明!”

一一、有备无患

春秋时代,晋悼公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的臣下司马魏绛也是一个执法严明的官吏。有一次,晋悼公的弟弟杨干在曲梁扰乱军阵,魏降就把替杨干赶车的仆人,抓来斩首示众。

杨干向悼公哭诉,说魏绛目中无人侮辱王室。晋悼公听了火冒三丈地,说:“我的弟弟受了侮辱,有什么羞耻比得上?我一定要杀死魏绛才能出这口气,快把他抓来。”

羊舌赤道:“魏绛是个忠臣,他绝对不会逃避责任的。”话未说完,魏绛到了宫门外,他呈给悼公一封奏书,然后就拔出佩剑,准备自刎。外门卫士,立即劝阻。

悼公看了魏绛奏书,得知是杨干无理取闹,魏绛秉公执法,于是悼公连鞋子也没穿就急忙跑到宫外,扶起魏绛,说:“这是我的过失,不关你的事呀。”从此悼公对魏绛更加信任,派他去训练新军。

北方戎族无终国,向晋国献礼,请求与戎族和睦。悼公道:“戎族没什么情义,又贪心,不如攻打它。”魏绛劝谏说:“戎狄既然求和,是晋国的福气,为何还要攻打它呢?”悼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从此断了外患,专心于国事。

晋国在魏绛的辅助下,国势日渐强盛。有一次郑国出兵侵犯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晋悼公招集鲁、卫、齐、曹等十一国的军队,由魏绛率领围住郑国都城,逼郑国停止侵略宋国。郑国害怕了,就同宋、晋、齐等十二国签了和约。

楚国见郑国倾向北方,非常生气,便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见楚兵强大,无法抵抗,只好又和楚国订盟。郑国的做法引起北方十二国不满,北方十二国又出兵伐郑。郑国更是惶恐不安,郑国只好又派使臣向晋国求和。晋国答应了,战事于是平息。郑国为了感谢晋国,送给晋国大批珍宝、歌女等。悼公便把一半歌女送给魏绛。魏绛不肯接受,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晋悼公听了,觉得魏绛言之有理,便把歌女送还郑国。悼公在魏绛的辅助下,终于完成了晋国的霸业。

一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齐景公有个宰相名叫晏婴,他聪明、公正、廉洁。他诛杀了跋扈的武人,搞好了邻国的关系,谏止了齐景公的奢侈。景公三十二年,彗星出现,景公觉得这是灾害将要到来的象征,打算祈祷免灾。晏婴说:“如果你一个人祷告上帝请求免灾,而数以万计的百姓却在叫苦连天,上帝听谁的呢?与其祷告,不如减轻百姓负担,减少他们的冤苦。”景公听了他的话,齐国就强大起来。

景公认为晏婴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看到他生活很贫困,就赏赐给他千金。晏婴三次都谢绝了。齐景公很不高兴地说:“你未免太固执了。过去我国著名宰相管仲,国公赐给他钱,他从来没有推辞过,你为什么要推辞呢?”晏婴说:“千金之赏,是应该立功才受奖的,我没有立功,所以我不配得到赏赐。谚语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当然比不上管仲,我或许是个愚者,但在拒绝奖赏这事上,我或许比管仲做得对呢!”最终他辞掉推辞了千金之赏,一生过着贫寒的生活。

一三、远交近攻

张禄准备到宫里去,路上遇到秦王坐着车过来。他既不迎接,也不躲避,大模大样地照旧走他的路。卫士叫他躲开,说:“大王来了!”张禄回答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正在争执之中,秦昭襄王到了。张禄还在嚷嚷说:“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呢?”正说在秦昭襄王的心坎上。一问,他就是张禄,就很恭敬地把他迎接到宫里去。

秦昭襄王叫左右都退出去,向张禄拱了拱手说:“请先生指教!”

张禄说:“哦,哦!”他一句话也不说。秦王见他不说话,就又说:“请先生指教!”张禄依然不说话。秦王第三回真心诚意地请求说:“难道先生认为我是不值得教导的吗?”张禄说:“从前姜太公碰见了文王,给他出了主意,文王灭了商朝,得了天下。比干碰见了纣王,给他出了主意,反倒被纣王杀害了。这是什么缘故?还不是因为一个信服一个不信服吗?如今我跟大王的交情还不深,而我要说的话非常深。我怕的是‘交浅言深’,也像比干那样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大王问了我三回,我都不敢张嘴。”秦昭襄王说:“我仰慕先生的才能,才叫左右退出去,诚诚恳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是什么事,上自太后,下至大臣,请先生直言不讳,我没有不愿意听的。”张禄说:“大王能给我这么个机会,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说着他拜了一拜,秦王也向他作了个揖。君臣俩就谈论起来。

张禄说:“论起秦国的地位来,哪个国家有这么多天然的屏障?论起秦国的兵力来,哪个国家有这么多兵车、这么多强壮的士兵?论起秦国的人来,哪个国家的人也没有这么遵守纪律、爱护国家的!除了秦国,哪个能够管理诸侯、统一中国呢?虽然大王渴望要这么做,可是几十年来也没有多大的成就。因为秦国光知道一会儿跟这个诸侯订立盟约,一会儿跟那个诸侯打仗,根本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听说最近大王又上了丞相的当,发兵去打齐国。”

秦王插嘴说:“这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张禄说:“齐国离秦国这么远,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如果出去的兵马少了,也许被齐国打败,让各国诸侯取笑;如果出去的兵马多了,国内也许会出乱子。就算顺利地把齐国打败,也不过叫韩国和魏国捡点便宜,大王又不能把齐国搬到秦国来。当初魏国越过赵国把中山打败了,后来中山反而被赵国吞并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中山离赵国近、离魏国远吗?我建议,大王最好是一面跟齐国、楚国交好,一面去打韩国跟魏国。距离远的国家既然跟我们有了来往,就不会去管跟他们没有关系的事情。把近的国家打下来,就能够扩张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一尺就是一尺。兼并了韩国和魏国,齐国和楚国还站得住吗?这种像蚕吃桑叶似的由近而远的法子叫‘远交近攻’,是个最合适的办法。”秦昭襄王拍着手说:“如果秦国真的能够兼并六国,统一中原,全在乎先生的‘远交近攻’了!”立刻就拜张禄为客卿,依照他的计策去做,把攻打齐国的兵马都撤回来。从此以后,秦国只把韩国和魏国当做进攻的目标了。

一四、孙膑装疯忍辱

孙膑变成了残疾人以后,天天依靠着庞涓过日子,老觉着对不起人家。有一天,庞涓对他说:“大哥,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凭着记忆写出来?不但能给我拜读拜读,还能传于后世呢。”孙膑恨不能做点事情好报答报答庞涓。那十三篇兵法,据说是鬼谷子传给孙膑的,孙膑早就背得滚瓜烂熟。庞涓这么一说,他就满口答应了。从此,孙膑便开始写他祖传的兵书。可是那时候写一篇东西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再说孙膑心里烦得慌,天天唉声叹气,写了一个多月,也没写几篇。伺候孙膑的那个老头儿叫诚儿,他见孙膑受了冤屈,倒挺可怜他的,时常劝他歇息,不要老坐着,辛辛苦苦地写兵法。

有一天,庞涓把诚儿叫去,问他:“他每天写多少?”诚儿说:“孙先生因为两腿不便,躺着的时候多,坐着的时候少,一天只写三五行。”庞涓一听,十分恼火了,骂着说:“这么慢条斯理地要写到什么时候?你得催着他,叫他快点儿写!”诚儿嘴里答应着,心里可不大明白。他想:“干吗死命催他呢?”诚儿那股傻劲叫他心里有点不踏实。可巧服侍庞涓的一个手下来了,诚儿就问他:“嗨!我跟你打听一件事。军师干嘛老催孙先生?”那个手下说:“傻瓜,你还不知道吗?军师为了要得到一部兵书,才留着他的命。等到兵书写完了,他的命也就完了。这话你可千万别跟人说!”

诚儿一听,替孙膑捏了一把冷汗。他偷偷地告诉了孙膑。孙膑到了这时候,才如梦初醒。他想:“原来庞涓是这么一个人!唉,我真瞎了眼睛,交上了这么一个人面兽心的东西!”他又想:“如果我不写,他必定要我的命。怎么办呢?”他越想越气,越气越没有主意,急得直流眼泪,一下子气晕过去了。醒过来时,他瞪着两只眼睛,连喊带叫,把东西全扔在地下,把他写好了的兵书扔在火里烧了。吓得诚儿赶紧跑去告诉庞涓,说:“不好了!孙先生疯了!”

庞涓亲自来看孙膑,就瞧见他趴在地下哈哈大笑,笑完了又哭,庞涓叫了他一声,他一个劲儿地磕头,哭着说:“鬼谷老师,救命啊!救命啊!”庞涓说:“你认错了,我是庞涓!”孙膑拉着庞涓的衣裳,揪着不放手,嘴里乱喊乱叫。庞涓怕他装疯,就叫人把他揪到猪圈里。孙膑披头散发,竟然趴在猪圈里睡着了。庞涓暗中派人给他送饭。那个人小声地对他说:“孙先生,我知道先生是冤屈,我瞒着军师,给你送点酒菜来,请你吃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说着又唉声叹气的,还流了几滴眼泪。孙膑做着怪样把送来的酒和饭都倒在地下,骂着说:“呸!谁吃这种脏东西?我做的比你那个好得多了。”说着,他就抓了一把猪粪,揉成一个圆球,往嘴里塞。庞涓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他真疯了。”

从此,孙膑住在猪圈里。有时候,爬到外边晒晒太阳;有时候,自己跟自己傻笑,或者是哭。一到晚上,又爬到猪圈里去睡觉。庞涓叫人给他一点吃的,让他疯疯癫癫地爬进来爬出去。他还想等孙膑好起来给他写那部兵法呢。要是孙膑到街上去,就派人跟着他。后来庞涓让手下每天把孙膑到哪儿的情形报告他。孙膑老在街上躺着,一到晚上,他就知道爬回来,有时候也在外头过夜。人人都知道他是个疯子,两条腿也不能行走,挺可怜的,如果有人还给他吃的。他高兴了,就吃点儿;一不高兴,嘴里嘟嘟嚷嚷地唠叨一阵,把吃的倒在身上。他变成了一个迷迷糊糊又脏又可怜的疯子了。

孙疯子总是躺在街上。有人跟他说话,他也不理。有一天后半夜,他觉得有人揪他的衣裳。那人就坐在他旁边,流着眼泪,低声地说:“孙先生,你怎么到了这步田地?我是禽滑厘,墨子的门生,你还认得我吗?一听说你在这儿受苦,我的心里真难受。我已经把你的冤屈告诉了齐王。齐王打发淳于髡上魏国来聘问。我们一切都安排妥当了,想把你偷偷地带回齐国去,给你报仇。”孙膑一听禽滑厘来了,顿时泪如雨下,对他说:“我自以为早晚会死在这儿了,没想到今天还能够见着你。你们可得小心,庞涓天天派人看着我。”禽滑厘给孙膑换上衣裳,抱他上了车,那套脏衣裳叫一个手下的人穿上,让他假装孙膑,披头散发的,两只手捧着脑袋躺在那儿。

第二天,魏惠王招待了齐国的使臣淳于髡,送他一点礼物,叫庞涓护送他出境,那天庞涓得到手下的报告,说孙膑还在街上躺着,他就十分放心地去送齐国的使臣。淳于髡叫禽滑厘的车马先走,自己和庞涓谈了一会儿天,从从容容地辞别了庞涓,动身走了。

过了两天,那个手下人脱去孙膑的衣裳,偷偷跑回去了。庞涓的手下一见那套脏衣裳扔在地上,孙膑却不见了,立刻去报告庞涓。庞涓一想,他到底哪去了呢?大概是跳井了吧,于是叫人四处打捞尸首。可是哪儿有孙膑的影儿?他又怕魏惠王查问,就撒个谎,说孙膑淹死了。

淳于髡、禽滑厘他们带着孙膑到了齐国,大夫田忌亲自到城外去接他。孙膑洗个澡,换了衣裳,坐着软轱辘车,跟着田忌去见齐威王。齐威王跟他一谈论兵法,真是有种相见恨晚。齐威王要封他官职。孙膑推辞说:“我一点功劳都没有,哪能受封呢?再说,庞涓要是知道我在此地,必然又会出现坏主意。不如我不露面,只要大王有用着我的地方,我一定尽力。”齐威王就让孙膑住在田忌家里。

一五、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战国时期,赵国曾一度准备攻打燕国。著名的说客苏代不很赞成,他赶到赵国替燕国说情,劝阻赵国攻打燕国。他对赵国国君惠文王说:“我这次来贵国的时候,路经易水,见到了这样的情景:一只河蚌从水里出来,在河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鸟看见了,伸嘴去啄蚌肉。河蚌急忙合拢蚌壳,紧紧地夹住鹬鸟的嘴。鹬鸟用尽力气,如果也拔不出嘴来。于是它对蚌说:‘还不松嘴?怎么甩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活活晒死你!’河蚌脱不了身,无法回到河里去,还是硬着头皮对鹬鸟说:‘还不服气?如果能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活活夹死你!’它们两个谁也不肯示弱,谁也不肯放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两个一起捉走了。”

苏代讲完这个故事,对赵惠文王说:“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两国争战,长期相持不下,最终会把两国的老百姓弄得财力衰竭,疲惫不堪。那时,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夫那样,乘机把赵、燕两国一起吞并掉。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一六、把握机会

三国时,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率十多万大军出兵斜谷,与魏国争夺中原。魏国的军事统帅是后来被追尊为宣帝的司马懿。司马懿一向都畏惧诸葛亮,这次见诸葛亮来势凶猛,更是心急如焚。当他知道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以后,为了安定军心,便故意对将士们说:“如果诸葛亮从武功沿山往东,我没法不担心;如果从五丈原过来,大家可以放心。”当将士们得知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时,便放心多了。为了消耗蜀军的力量,司马懿向将士们下了“只守不战”的命令。诸葛亮虽然带了充足的粮草,但这样长时间地相持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便向司马懿挑战。

魏明帝曹叡知道诸葛亮远道而来,一定会急于求战,便命令司马懿要持重待变,不可轻举妄动。诸葛亮屡次挑战,司马懿都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一些妇女的衣服和首饰、脂粉,对其进行嘲弄。司马懿恼羞成怒,上书请战,明帝仍然不准许他出战。就这样对峙了三个多月,由于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不战自退。

一七、东山再起

谢安,字安石,晋代阳夏人。青少年时代就聪慧颖悟,才识过人,尤其擅长书法,名气非常大。官府屡次召他做官,他都不肯答应。谢安在浙江会稽东山隐居二十多年。后来,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做司马,谢安只好答应了,当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谢安即将到新亭去见桓温,朝中官员都去送行,中丞高崧也亲自送他。高崧出发之前,多喝了几口酒,借着醉意,和谢安开玩笑说:“您多次违背朝廷旨意,在东山隐居,大家经常互相谈论说:‘安石不肯出仕,让天下百姓怎么办呢?’如今您出仕了,天下百姓又让您怎么办呢?”谢安笑而不答。后来,谢安担任征讨大都督,在淮河、淝水一带打败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为东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接着,谢安趁着前秦国力衰弱之际,命令谢玄等率诸将北伐。公元384年,收复徐州、兖州、青州、司州、豫州和梁州六个州。公元385年,猛将刘牢之进入河北名都邺,东晋王朝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谢安功绩卓越。那时朝廷内部的和睦状态出现危机,晋孝武帝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并重用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也是一个整天只知喝酒的酒徒,专横跋扈,合力排斥、陷害谢安。谢安为了躲避灾祸,外出镇守广陵的步丘。谢安虽然在朝廷处于依附的地位,但是当年在东山立下的游山玩水的志向始终没有泯灭,经常从言语和神情中表现出来。他在步丘筑起新城,把全家老小都接了过去,并制作了浮游沧海的服装,准备在安排好镇守之事后,取道长江东还。不料,雅志未酬,染重病死去,享年66岁。

一八、李愬估吴元济

唐肃宗时期,陈许节度使李光颜在各军当中最为勇敢,敌人拿全部精锐部队去对抗李光颜。因此,李愬趁着敌军没有防备,十月,将要袭击蔡州。这月七日,派判官郑懈向裴度报告军队行动日期。十日夜里,任命李佑率领突击队三千人作为先锋,李忠义辅佐他,李祐亲自率领中军三千,田进减率后军三千压阵而行。开始从文成栅出发时,大家请问进军方向,李愬说:“向东六十里就停止。”

到了敌军境内叫做张柴砦的地方,全部杀死那儿的守军,命令部队稍作休息,修理马具盔甲;持刀张弓,又打起旗帜出发了。这天,天气阴沉,下着雨雪,大风吹裂了旗帜,马战栗而不能跳跃,士兵为寒冷所苦,抱着武器冻僵倒在道路上的到处可见。那里的河流桥梁道路艰险难行,张柴以东的地方,士兵未曾进人这境内,都认为投入到无法预测的危险地方。当初到张柴的时候,各将领请问军队去向,李愬说:“进人蔡州捉拿吴元济。”各位将领听后大惊失色。监军使哭着说:“果然落人李伯的诡计中!”李愬不听,敦促命令进军,都说一定不能活着回来;然而已经听从了李愬的命令,无人敢为自己打算。李愬在路上分派五百人阻断洄曲路桥,当天夜里冻死的人有十分之二、三。又分派五百人截断朗山路。从张柴前行了七十里,等到悬瓠城,正是半夜,雪下得更大了。靠近该城有一个鹅鸭池,李愬命人惊动打击鹅鸭,用来掩杂部队的声音。敌军依仗吴房、朗山的险固,安逸得没有一个人知道。

李佑、李忠义首先登上城墙,敢死勇士跟随他们,全数杀死守门的士兵,登上城门,留下巡夜打更的人。天亮时,雪也停了,李愬进人城中,停止在吴元济的屋外面。蔡州的官吏告诉吴元济说:“城已被攻陷了。”元济说。“是泅曲的士兵回来要求冬衣罢了。”一会儿听见李愬军队在命令将士说:“常侍传话。”就说:“什么常侍能够到达这儿?”于是率领身边的人依仗内城进行抵抗。田进诚率军包围攻打他。李愬估计吴元济还期望董重质来救援,就派人找到查重质的家人并安慰抚恤他们,让他们带着信件召降董重质,重质单独一人回来归降李愬,穿着白衣,用泥涂面,李愬用客礼对待他。

田进城焚烧内城南门,吴元济在城上请罪,田进城用梯子让他下来,于是用槛车把他押送到京城。申、光二州和各镇的士兵还有二万多人,相继来投降。

一九、书法比赛的齐高帝

齐高帝萧道成,明帝时为右军将军,先后镇会稽(今浙江绍兴)、淮阴(今江苏清江西),以军功累官至南兖州刺史。明帝卒,他与尚书令袁粲等共掌朝政,并领石头戍军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平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的反叛,进爵为公,迁中领军将军,掌握了禁卫军,督五州军事。与袁粲、褚渊、刘秉号称“四贵”。

萧道成戎马生涯,却饱读经书,对于书法也勤学苦练,且水平颇高。他经常写一些字赐给臣下,一些人看了夸他写得好,都说:“陛下的字天下无双。”因热爱书法,萧道成倡导经常举行书法比赛。

一天,他听说有个叫王僧虔的人是个大书法家,于是下诏让其到宫里来进行了一场书法比赛。王僧虔,官至侍中,为“书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既继承了祖法,又有创新,在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

王僧虔满口答应。这下急坏了他的夫人,夫人说:“你好糊涂,怎好答应与陛下比赛?若你要赢了,就会大祸临头——倒不如寻个借口不去了吧。”王僧虔摇摇头:既已领旨了,一定得去。夫人想了想说:“那就故意写得差些,认输算了。”王僧虔又摇摇头:“既是比赛,就应该全力投入,若是弄虚作假巴结主上,不是有丧人格了吗?夫人忧心忡忡,他自己反倒很轻松:不必担心,我自有办法应对。”

皇宫里,文臣武将都到齐了,金銮殿正中的案上,已摆好了文房四宝。比赛开始,萧道成先出场,他趋步案前,右手提笔,左手挽起袍袖,屏息凝神挥洒起来。刚搁下笔,群臣叩拜于地,山呼万岁,齐声叫好。

萧道成面露得意之色,目视王僧虔:“王爱卿,请吧。”

“臣领旨。”王僧虔说完,饱蘸浓墨,欣然落笔,龙飞蛇走,一气呵成。围观的大臣,又发出阵阵赞叹,碍着萧道成的面子,声音低了许多。

萧道成端坐龙椅,向群臣发问:“众卿来评一评,是朕写得好,还是王爱卿写得好?”有人附和说:“陛下写得好,陛下第一。”萧道成看了王僧虔一眼:“王爱卿,你说说谁第一?”王僧虔却回答说:“臣书第一。”

此言一出,许多大臣有些担心,暗自嘀咕:王僧虔,你怕是要惹恼皇上了。

萧道成脸色有些挂不住,面露温怒,正待质问,王僧虔又说:“不过陛下也是第一。”

萧道成疑惑地问:“此话怎讲,怎么会两个第一?”

王僧虔答道:“自古君有君纪,臣有臣纲,君臣怎可相提并论。臣的书法,在文武大臣中可称第一。陛下写的字,自古以来没有哪个帝王可以胜过,所以陛下的书法,是皇帝中的第一。”

萧道成呵呵笑道:“历代帝王怕是没有一个比朕写得好的,朕就当仁不让了。”

不过萧道成自己心里明白,他的书法是不如王僧虔的好。

性格深沉为人宽厚的萧道成,常与手下大臣下围棋,直阁将军周覆、给事中褚思庄都曾和萧道成下过棋,而且一下就是很多局,并不觉得疲倦。一天,萧道成与周覆下棋,下到中途,忽然发觉不妙,想撤回走了棋子,这时周覆却用手按住了萧道成的手。萧道成笑笑,作罢。

二〇、赵鼎建议高宗

宋高宗任命赵鼎为川、陕都督,赵鼎上书说;“当初张浚出使川、陕,国势强于今天百倍,张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互信任,古今没有第二例,但张浚最终还是被非议。被流放。如今,我没有张浚的功劳,却担任同样的使命,远离朝廷,怎么能避免被人议论呢?”又说:“我所要求带走的军队不过几千人,其中一半都是老弱之兵;携带的金银丝帛也很少;荐举的人刚刚提名,就遭到别人弹劾。我每天跟随皇帝,想提点意见已感到十分艰难,何况现在要去万里之外呢?”当时,人们都力赵鼎外放而感到可惜。正好边境吃紧,告急文书纷至沓来,赵鼎每天忙于建议用兵的战略。等到告辞出发的这天,高宗突然改变主意,说:“你怎么能远离朝廷呢?我准备拜你为相。”九月,任命赵鼎力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消息传开后,大臣们纷纷庆贺。

这时,伪齐王刘豫之子刘麟与金人合兵大举人侵,举朝震惊。赵鼎召集大家讨论计策,诸将都主张防守,唯独张俊主张进攻,赵鼎同意张俊的意见。有人劝说高宗逃跑,赵鼎说;“战斗如果不能取得胜利,再离开都城也不迟。”高宗也表示:“我当亲自统帅六军,在长江上与敌人作战。”赵鼎高兴地说;“长年以来,我们不断因胆怯而退却,使敌人变得日益骄横,今天陛下亲征,一定会取得胜利!”于是,高宗下诏,命令张俊率部队支援韩世忠,命令刘光世进驻建康,并且督促韩世忠进兵。韩世忠前进到扬州,在大仪镇大败士兵。当初,敌人人侵,警报交驰的时候,刘光世派人讥讽赵鼎说:“相公自己人蜀任职,为什么要替别人担当忧戚呢?”韩世忠也对别人说:“赵丞相真是个敢做敢为的人。”赵鼎听说后,恐怕高宗改变主意,乘机对他说:“陛下养兵十年,正好用在今天。如果稍微表示出一点退却的意思,马上就会人心涣散,长江天险也就挡不住敌人了。”等到报捷的消息不断传来,高宗正在平江,马上下诏声讨刘豫叛逆之罪,并准备亲自渡江决战。赵鼎劝阻道:“敌兵远来,速战速决对他们有利,与敌人正面交锋,不是好计策。况且刘豫只派了儿子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烦劳陛下亲自出马呢?”不久,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从长江上回来,说金齐军队正在大批集结,高宗这才信服了赵鼎的先见之明。

张浚被贬官后,很长时间内没有事做。赵鼎对皇帝说张浚可以委以重任,高宗便重新任用张浚参与枢密院的工作、并命令他到长江上视察部队。敌人久驻淮南,知道来兵有了防备,渐渐开始考虑撤退。赵鼎说;“金人不能再有所作为了。”命令请将沿淮河狙击,连败金兵,敌人逃跑。高宗对赵鼎说:“近来将士们奋勇争先,各路地方官员也十分尽职,看来是我任用了你的缘故。”赵鼎辞颂说:“都是陛下决断圣明,我没有出什么力。”有人问赵鼎:“金人发动全部军队来进攻,大家都十分畏惧,你却说不足惧怕,这是为什么呢?”赵鼎回答:“金兵虽然众多,却是被刘豫邀请而来的,并不是他们的本心,所以,打起仗来就不卖力,因此,我断定金兵不足惧怕。”高宗曾经对张浚说:“赵鼎是个真正的宰相,苍天派他来辅佐我中兴,可以说是宗庙社稷的荣幸啊!”金兵撤退后,赵鼎及时地建议高宗,尤其应该博采群言,制定善后的良策。于是,高宗诏令日颐浩等商议攻战防御的策略计划,制订战争与和平的两手战略。

二一、陈子昂的推销

陈子昂是唐代的大文学家,他年轻时上京赶考遭到排挤和阻碍,被取消了考试资格,然而仅隔了两个月,陈子昂不仅名声大振,甚至还得皇帝特赦,取得了补考机会并高中进士。那么,陈子昂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

陈子昂虽然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但却非常好学。24岁时,他带着自己的300篇文章来到京城考试,然而同时参考的还有好几位高官子弟,他们在预考中尝到了陈子昂的厉害,那些高官怕自己的子孙考不过他,就设计取消了陈子昂的考试资格。

一个月后,在京城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上,出现了一位卖筝的老者,那是一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珍贵古筝,开价一百万两银子。路人纷纷围观。

就在这时,陈子昂走进了人群,他仔细观察了一番古筝后,喜出望外地说:“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古筝了!一百万两银子,我买下了!”随后,陈子昂当场拿出银票,递到老者的手中。

陈子昂的慷慨引来了围观者的阵阵惊叹,他们纷纷提议陈子昂在这里演奏一段曲子。陈子昂四下里看了看说:“如此好筝,又怎能在这种场合演奏呢?明天来我住的酒楼,我大摆宴席,请大家听曲。”说完,陈子昂把自己入住的酒楼告诉了大家,就带着古筝离开了。

围观者哪儿知道,那位卖琴的老者,只是陈子昂家的一位老管家而已,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陈子昂的安排。

次日,陈子昂抱着那把古筝,居高临下地坐在二楼主宾席上。酒宴开始后,他先是抚了抚古筝,做出要演奏的样子,又突然一把举起古筝,“叭”地一声砸在地上,古筝碎得稀巴烂。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时,陈子昂站直了身子,大声地对大家说:“四川陈子昂,最擅长写作,有诗文三百,区区一把古筝,又怎么能与我的文章相比?”

“你还会写文章?”在场的人更加好奇了,他们纷纷请求让陈子昂把文章拿出来让他们拜读。

陈子昂见时机成熟,立刻命酒楼老板把事先准备好的文章发放给大家阅读。因为之前陈子昂给大家的印象就已经是非比寻常,现在看他的文章,更觉得陈子昂高人一等,何况陈子昂的文采也确实是无可挑剔,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折服了。

就这样,陈子昂名声在一天之内就传遍了整个北京城。三天之后,一位书商主动找到陈子昂,要求整理出版他的那三百篇诗文,也由此,陈子昂的首部传世著作《伯玉初集》问世了。

没有多久,陈子昂的文采随着这本书被当时的皇帝唐睿宗获知,求贤若渴的唐睿宗当即下令给陈子昂一个补考机会,最终,陈子昂高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并且写下了《陈子昂集》、《感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等等流传千古的诗文集,成了一位名留青史的大文学家。

二二、皇太极招降祖大寿

明朝庄烈帝崇祯继位,提升祖大寿为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清太宗皇太极曾致书祖大寿,商议派遣使节为明熹宗吊丧,同时祝贺新君继位,被祖大寿口书拒绝。过了两年,皇太极讨伐明朝,逼近首都北京。

袁崇焕率祖大寿人京护卫,崇祯帝在平台召见他们以示慰劳,命令他们在城东南列兵抗敌;袁崇焕中了清太宗的反间计,朝中大臣又议论他的“弓;敌议和”,于是崇祯帝对他不再信任,召他人宫严辞责问,然后将他捆绑下狱。祖大寿在一旁吓得毛骨惊立,唯恐连他一并诛杀,待出城之后,又听说吴三桂做为武经略,统率驻守宁远的兵将,不肯听从朝廷节制,而率部下东进,毁坏山海关出边,远近闻之,莫不震动。崇祯皇帝拿袁崇焕在狱中的书信招抚他,孙承宗也派人安抚他,私下里命令他上奏章自己检查错误,请求立功来赎袁崇焕所犯的罪过。祖大寿照着命令指示的办了,崇祯皇帝特地降旨答复他。第二年春,清军攻克水平等四城,太宗皇太极听说祖大寿家族居住于永平城的三十里村,派人前去将他们拘捕,共捕到祖大寿哥哥的一个儿子,他自己的的两个儿子以及家属和亲戚等,分出一处房子让他们居住,并用兵士来监督他们。清军出塞以后,由贝勒阿敏等率请将来驻守四城。孙承宗命令祖大寿与山西总兵马世龙、山东总兵杨绍基两军会师之后,率副将祖大乐、祖可法、张弘漠、刘天禄、曹恭诚、孟严等人攻打滦州,滦州攻下以后,便逼近永平城,阿敏等放弃四城引兵回师。于是祖大寿再次驻守锦州。

另外,第二年七月,祖大寿统率士兵在大凌河边筑城。皇太极决定趁他们的工程没有完成的机会去攻打他,亲自率兵渡过辽河,从广宁大道出兵,贝勒德格类等率领偏师从义州出兵。八月,清军到达祖大寿城下,这时太宗皇上说:“如果硬去攻城,恐怕会伤亡很多士卒,倒不如长期围困他们。如果城里的士兵出来,我们就与之交战;如果他们的援军来到,我们就迎头痛击。”于是便分别命令诸贝勒、将领们环城周围驻军扎营:冷格里抵挡城北往西部分,达尔哈抵挡城北的东部,阿巴泰在他的后面;觉罗色勒抵挡城的正南端,莽古尔泰、德格类在他的后面,篇古抵挡城南的西部,济尔哈期在他的后面;武纳格抵挡城南的东部,喀克笃礼抵挡城东的北部,多择在他的后面;伊尔登抵挡城东的南部,多尔衮跟随其后;和硕图抵挡城西的北部,代善在他的后面,鄂本兑抵挡城的正西,叶臣抵挡城西南部,岳托在他的后面,各蒙古贝勒率领各自的部下穿插于上述各支部队间的空隙。佟养性率乌真超哈携炮横跨锦州大路设营,众将各自在驻地周围就近挖壕筑城,深、宽各约一丈。壕外为城墙高约一丈,设置了望孔;距离墙内侧五丈左右为堑壕。壕宽五尺,深六尺五寸。各营以外,又筑一道堑壕,宽、深都是五尺。皇太极登上城南山岗。对身边的明朝降将麻登云、黑云龙说:“明朝善长射击的精兵几乎都在此城。关内兵力强弱,我早就知道。”麻登云回答说。“此城的明军,犹如枪虽有锋,而锋已受挫,只剩下一个空柄,有什么用呢?”皇太极命人用箭向城中射进一封书信,意在招城内蒙古兵出来投降。众将攻击城外的炮台,城堡,都相继攻下;城内明军出城砍柴的,都被清军俘获。设围十几天后,皇太极致书祖大寿,声言愿意与明朝议和,祖大寿对此置之不理。

明朝援军从松山来到。被阿山、劳萨、图鲁什击败;从锦州来的明朝援兵,被贝勒阿济格等击败。这年九月,明朝的辽东巡抚邱禾嘉,总兵吴襄、钟纬,合军七千人赴援,被皇太极亲自率领贝勒多铎及图鲁什等人用巴牙喇兵二百渡过小凌河,乘势击败了他们。由于对祖大寿的围困已经一个多月了,皇太极估计祖大寿一定期待援兵的到来之时,派城内兵士出城夹攻清军。于是令手下士兵到距城十里左右的地方,发炮树旗,让战马飞驰使烟尘四起,假装成从锦州来救援的明军,同时,皇太极却亲自率领巴牙喇兵在城外设下埋伏。结果祖大寿果真把城里的兵力派出攻打城西南端炮台,叶臣以及蒙古各贝勒督兵抵抗,皇太极亲自率领巴牙喇兵从山上冲下。祖大寿此时方知中计,急忙收兵回城,但已死伤了一百多人。从此他只好城门紧闭,不敢贸然出来。又过了一些天,明朝监军道张春和吴襄、钟纬等共有骑、步兵四万人前来援救,渡过小凌河,步步为营向城外逼近,皇太极与贝勒代善等用二万人迎战。皇太极率领两侧骑兵直闯敌营,箭射明军。明军枪炮齐发,皇太极率领骑兵纵横驰骋,箭如雨下,明军被打败。吴襄首先撤退,佟养性驻军在明援军东部开炮,顿时天边黑云四起,加之天刮西风,明军趁势放火,火势越来越猛,即将逼近清军阵地。此时突降大雨,风向转向明军,明军顿时大乱。清军右翼攻人张春大营,向北追出三十多里,俘获了张春及其副将张弘漠、杨华征、薛大湖和参将姜新等三十三人,杀死了副将张吉甫、满库、王之敬,剩下的吴襄等人全都败走。

十月,皇太极再派人去招降祖大寿,并且让张弘漠等人用自己的经历劝写成书信劝祖大寿投降,’祖大寿率领属下将官在城外会见清军使者时说:“我宁愿死在此也决不投降!”皇太极又一次致书祖大寿希望他前来归附,并许诺决不杀他。不久又有个叫王世龙的明将出城投降,据他说城中粮食已吃光,商贾杂役等人很多都被饿死,剩下的人甚至吃人活命,马匹已经全部死光。明参将王景又举于子章炮台来投降。清军攻克了护城炮台,同时征集钱粮,加固壕垒。祖大寿企图突围,始终无法冲出。于是皇太极再派姜新去招抚祖大寿,祖大寿在城外接见姜新,并派游击韩栋与姜新一起回到清军大营,韩栋被清军布防之严所震慑,回来告诉了祖大寿,这才决定投降。于是派他的儿子祖可法出城,要求石廷柱前来商议,皇太极派库尔缠、龙什、宁完我与石廷柱一起前往。石廷柱越过堑壕与祖大寿相见,祖大寿说:“人哪有长生不死的,如今虽不能为国尽忠,只指望保住自身性命及妻子儿女罢了。我的妻子儿女在锦州,皇上准备用什么办法得以与妻子儿女们团圆呢?”皇太极于是命石廷柱前去告诉祖大寿,让他自己想办法。祖大寿派他的中军副将施大勇来说他投降以后,准备率随从假装败亡到锦州,然后寻找机会举锦州城投降。当时大凌河城众将都愿意投降,只有副将何可刚不从,祖大寿便派人将他绑到城外杀了。祖大寿派人送来誓言,皇太极也率领诸贝勒发誓说:“明朝总兵官祖大寿,副将刘天禄、张存仁、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曹恭诚、韩大勋、孙定辽、裴国珍、陈邦选、李云、邓长春、刘毓英、窦承武、参将游击吴良辅、高光辉、刘士英、盛忠、祖泽远、胡弘先、祖克勇、祖邦武、施大勇、夏得胜、李一忠、刘良臣、张可范、萧永柞、韩栋、段学孔、张廉、吴泰成、方一元、涂应乾、陈变武、方献可、刘武元、杨名世等人,今天举大凌河城投降,所有这些将领无论官民不可加害,将吏官民也不许欺负他们。如果我们违背了誓言,必遭老天报应!”发誓完毕,皇太极派龙什前去告诉了祖大寿,祖大寿当天便出城拜见皇太极,皇太极与他交谈了很久,决定了取下锦州的对策,并将自己所穿戴的黑狐帽、貂裘、金玲珑鞋带、缎靴。雕鞍、白马赏赐给祖大寿。

二三、机不可失

“机不可失”这个典故出自《旧唐书·李靖传》,意思是时机不可错过。

这个典故的主角是唐初著名军事家李靖,他是曾经帮助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的功臣。

李靖是陕西三原人,生于公元571年,死于公元649年,著有一部兵书,叫《李卫公兵法》,原书遗失了,只是《通典》中还保留了部分内容。

高祖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李靖上书给李渊,献计平定割据长江中游地区的萧铣。

李渊采纳了李靖的计策,并任命他为行军总管,兼任行军长史,随李渊的堂侄儿李孝恭,率兵南下去平定萧铣。

这年的八月,唐军开到夔州。萧铣以为秋汛江水上涨,三峡路险,唐军必然不敢轻易冒进,因此丝毫没作防备。

到了九月,李孝恭、李靖继续领兵前进,准备渡长江,下三峡,直捣萧铣的巢穴江陵。但许多将领觉得水涨时渡江太危险了,要求等水位下降后再进兵。

李靖听后,坚决反对。他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也就是说,打仗时军事行动一定要快,遇到好的时机就决不能让它失掉;只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打胜仗。

李孝恭听从了他的意见,进兵夷陵。萧铣派部将文士弘率领精兵数万,屯扎在清江,准备抵挡唐军。

李孝恭打算出击萧铣,李靖却不赞成。他说:“文士弘是萧铣手下的一员猛将,他的士兵很勇敢,最近他们刚失掉荆门,官兵们肚子里都憋着气,要跟我们拼一拼,恐怕我们一时还很难打败他们。不如暂驻扎在南岸,等敌军士气衰落时再出击。”

李靖这次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李孝恭命令李靖留守大营,自己带了部队出战,结果被杀得大败而归。敌军乘机前进,大肆抢掠。

李靖看到敌兵将抢来的东西大包小包带在身上,就乘机出击,大破敌军,此战共缴获四百多艘战船,杀死敌兵近万人,挽救了危局。

接着,李靖率五千精兵为先锋,轻装前进,向江陵进发。他接连打败萧铣手下的几员大将,把萧铣包围在城里。萧铣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只好出城请降。唐军整队入城,秋毫无犯。

唐太宗时,李靖被任为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后封卫国公。他的“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的作战指导思想,至今仍被军事家们奉为至理名言。

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进攻商城的战斗,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当时,国民党河南商城县地方实力派与暂编第2旅发生内讧,双方在商城北乡展开了一场混战。红军32师认为这是一个攻取商城的大好时机,于是在12月24日夜,从商城东南的余子店出发,奔袭商城。第二天,红军先以少数兵力化装成商人、农民,潜入城区,迅速消灭守卫城门的哨兵。控制南城门后,红军主力趁机突入城内。经过激战,全歼国民党守军三百多人,占领了商城。

二四、风流人物

此典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成语“风流人物”中的“风流”二字,原是杰出的或者是英俊的意思,“英俊”在这里,不是就相貌而言的,而是指一个人的文韬武略出众。杰出的或英俊的人物,一般是指对一定时代有一定影响的人物。说起“风流人物”的典源,就是苏轼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唱的名词佳句,《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中一例。在这首词中,诗人面对三国时期赤壁大战的古战场,由衷地发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大江,当指长江,意思是说,长江滚滚,终日不停地向东奔流,那汹涌澎湃的浪潮,淘洗尽了千古以来无数的杰出人物。诗人笔下的大江东去,代表着时间巨流的无情流逝,它带走了岁月,也带走了像周瑜这样的千古英雄。苏轼借这句词,感叹世上英雄人物的盛衰无常。可以说是气势雄伟,意境悲凉,从古以来为人称道,影响至今。罗贯中后来写《三国演义》,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就是由这句词演变而来的。1998年,在那场人与自然的生死大搏斗中,军旅诗作家张卓娅、王祖皆在题为《你就是英雄》这首歌里,写下了“大江东流去,千古看英雄,惊涛拍岸谁人勇,人民子弟兵”,也是借鉴了苏轼的《赤壁怀古》,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抗洪英雄无限崇敬的心情,不过,这首歌里提到的英雄,却不是古人所说的英雄,在对象上有了不同。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应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的要求,毛泽东亲笔书写了他初到陕北看到大雪时写下的一首咏雪诗,赠给柳亚子先生。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全文刊登这首诗,这就是《沁园春·雪》。全文是这样的: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诗的上半段,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妩媚壮丽,景色万千;下半段写江山如此秀美,无数英雄为之倾倒,争相为其奔走操劳。诗文发表之后,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一时轰动了山城重庆。议论的焦点,是诗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究竟指的是谁。

因为诗中说,论起古往今来的一辈辈英雄,可惜宏图大略的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文治方面要比他们的武功差一些;开创基业的唐太宗和宋太祖,辞藻和才华要欠缺一点;号称天之骄子的成吉思汗,不过懂一些挽弓射猎的武艺,历史上的这些英雄豪杰都已经随着时间逝去了。而真正的英雄豪杰,要看今天。为此,人们纷纷猜测,今天的英雄豪杰究竟是谁呢?后来,毛泽东自己注解,是指人民群众。在他的眼里,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那时,他就预见到,一个中国人民主宰自己命运和决定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他满怀喜悦迎接这个时代,在自己的笔下把风流人物的对象从帝王将相改变为人民大众,还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也赋予了“风流人物”这句成语更广阔更深刻的内涵。

二五、白鱼入舟

“白鱼入舟”比喻用兵的吉祥征兆。

此曲出自《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率兵东进到黄河孟津渡口(现在的河南省孟县西南),大会诸侯。据说到会的有八百诸侯,盛况空前。这既是一次示威,又是一次政治攻势,目的在于集结力量,伺机征伐残暴无道的纣王。两年以后,周武王发动了灭商战争,纣王走投无路,自焚而死,商朝至此灭亡了。

在周武王率兵东进孟津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武王率兵渡河,当船渡到黄河中间的时候,一条鳞光闪闪的白鱼跳到武王乘坐的船上。武王立即捉住这条鱼用它来祭天。

二六、白雁落网

“白雁落网”告诉我们,猎人用诡计欺骗了大雁;狡猾的敌人也常常是用诡计欺骗我们的。

此典出自《燕书》。

具区湖畔是大雁经常聚集的地方。到了晚上,它们总在那里选择合适的地方栖息。大雁怕被人捕获,就安排一只雁在周围巡夜放哨,一旦发现有人来,就鸣叫报警。

猎人们熟悉了大雁的这一套方法,于是在捕获大雁的时候,就先举火照耀。这时放哨的大雁看见了火光,立刻叫起来,猎人便很快把火灭掉。群雁被叫声惊起,环顾四周,发现毫无动静,于是又睡了。这样折腾了好几次,群雁以为雁哨故意欺骗它们,就都去啄它。

没过多久,猎人们举着火把来到雁群跟前,雁哨也不再叫了,于是正在酣睡的大雁们就会被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