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兵器科技解密
13146200000027

第27章 战列舰

战列舰的兴衰

战列舰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较强的突击能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亦称战斗舰,战列舰在历史上曾作为舰队的主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进行炮战,因而得名。

战列舰经历了风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舰两个阶段。风帆战列舰出现于17世纪后期,是帆船舰队中最大的战舰。其满载排水量为1000吨左右,至19世纪中期发展到4000吨左右。风帆战列舰的舰炮,19世纪初期以前是发射实心弹的前膛炮,装有数十门到上百门;19世纪初期以后,改为发射爆炸弹的后膛炮,多达120~130门。蒸汽战列舰出现于19世纪中期。1849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装有舰炮10门,是蒸汽战列舰的先驱。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推动了蒸汽战列舰的发展。以后,蒸汽战列舰装备了有螺旋膛线的舰炮和能旋转360°的装甲炮塔,装甲厚度大,突击威力和防护能力得到不断提高。20世纪初,英国建造了无畏级战列舰,战列舰成为海上霸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有了很大发展,其满载排水量由2万吨增大到7万吨,最大航速由25节提高到30节以上;主炮口径由280~381毫米增大到280~457毫米;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483毫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舰载航空兵和潜艇的广泛使用,战列舰成为海、空袭击的有利目标。在参战的约60艘战列舰中,约有1/3被击沉或击毁。战后,各国尚有的战列舰均先后退役,并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战列舰独霸海上的辉煌时代划上了句号。

日德兰海战中的战列舰

1916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北海日德兰大海战,充分显示了无畏级战列舰的辉煌,使战列舰的海上威力几乎达到了顶峰。

日德兰大海战是蒸汽动力战列舰第一次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最后一次以主力舰为首的双方舰队在水面大规模交锋。此役集结了英德两国海军的精华,双方出动战舰共254艘,其中包括44艘无畏级战列舰。战事历时12小时,双方相距远达18千米,以强大炮火互相轰击。但是,速度、火力和军舰数目使双方的指挥官来不及观察、联络和有效指挥。尤其是双方的主力舰都不敢进入对方驱逐舰鱼雷的射程。结果是德国宣称胜利,击沉英舰14艘,可是本身损失11艘,它的舰队始终受到英国舰队的压制。

日德兰之役进一步确立了“大舰巨炮”主义理论,使各国海军更加重视发展以战列舰为核心、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突击兵器的海上舰队。

早期的战列舰

早期的战列舰也称铁甲舰、装甲舰等。在航空母舰出现以前,战列舰成为主宰海洋的巨型战船达数百年之久。

17世纪~19世纪中期,是风帆战列舰主宰海战的阶段。战船为木质船体,最大为3桅帆船,通常设2~3层甲板,带有轮子的火炮置于甲板之上,通过舷侧门进行射击。17世纪,战列舰最大为1750吨,装有80~100门火炮,舰员600~700人。18世纪,排水量增至2000吨以上设3层甲板,装120~140门火炮。火炮多为固定炮塔的滑膛炮,需从炮口装填实心炮弹。19世纪中期,战列舰排水量已达4000~5000吨,装有120~130门从炮尾装填爆炸弹的火炮。由于炮塔不能旋转,所以作战时必须将战列舰一字排开,用舷侧舰炮进行射击。

英国1860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铁壳装甲舰“勇士”号;1873年建成世界上第1艘完全去除风帆、采用蒸汽动力的“蹂躏”号铁壳装甲舰;1892年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钢质装甲舰。至此,战列舰的发展趋于成熟,各国开始向大吨位、猛火力、重装甲、高航速方向发展。

有史以来,战列舰吨位最大的是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达69万吨,航速达27节,续航力为7200海里;装有9门主炮,口径460毫米,射程45千米。此外,还装有12~20门中口径副炮和100门左右小口径副炮。战列舰在水线以上的船舷、甲板、炮塔、指挥塔等部位都装有装甲防护,一般为150~400主毫米厚,个别部位达400~500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战列舰曾作为海军之魂称雄于世长达200多年,主宰着世界海洋。1941年12月8日英国当时最新型的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反击”号,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驶离新加坡,阻止日军在马来西亚半岛北岸登陆。12月10日,英国这两艘军舰被日本海军岸基轰炸机发现。尽管英国军舰向飞机猛烈开炮扫射,也抵挡不住日本飞机的狂轰猛炸,很快被击沉了。事实证明,用战列舰和巡洋舰夺取制海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二战后,由于核动力、舰载机、导弹及电子装备的大量装备使用,使战列舰的优势所剩无几,很快处于从属地位,并被航空母舰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