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13138800000010

第10章 一座不同寻常的书院

在中国各地,形形色色的书院非常多。可是,在兴国县,却有一座不同寻常的书院。这个书院和毛泽东这位伟人紧紧相连在一起。这,就是潋江书院。

潋江书院位于兴国县城横街小井头,是清代古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朱门丹窗,占地面积4903.8平方米,依山造型,五重递进,由门厅、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宫和崇圣祠组成。

潋江书院当时是兴国县革命委员会的办公驻地。1929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从闽西回师赣南,第一次来到兴国,组织上从安全角度考虑,就安排他住在潋江书院文昌宫左厢房。

当时的兴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死亡线上挣扎。一听说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当地群众革命的热情一下子就因为红军的到来迅猛地点燃起来。毛泽东就利用在潋江书院生活的那段时间,经常带着警卫员走村串户宣传革命道理;经常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疾苦,调查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经常参加春耕劳动,和当地农民下到田里车水、插秧;经常接待劳动群众,听取群众反映的情况和问题,真正将革命理论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时间,潋江书院不仅成为毛泽东办公生活的地方,而且成为毛泽东当年接待来访群众以及召开干部会议的地方。

在这里,毛泽东指导制定了《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纲》,指导县委筹备并成立了兴国县第一个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在这里,毛泽东曾向兴国县委干部和全县党团活动分子传达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阐述了党在红色区域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发展红军,建立红色政权的主要任务,提出了进一步借势扩大和巩固赣南闽西红色政权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这里,毛泽东还起草和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这一土地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继《井冈山土地法》之后出现的我党的第二个土地法,对赣南初期土地斗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后来推广到了整个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此,土地革命的风暴迅猛地席卷了赣西南。

为了从理论上武装广大干部,毛泽东还在位于文昌宫左侧的崇圣祠主持举办了兴国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为组织上培养了一批土地革命的骨干力量。为了办好培训班,毛泽东亲自编写讲义。在训练班上,毛泽东首先强调学员必须牢记重要的一条就是“群众观念”,然后重点讲解了《兴国县土地法》和当前开辟新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任务。

1930年3月中旬,毛泽东从吉安第二次来到兴国,仍旧住在潋江书院的文昌宫里。当时,蒋冯阎军阀大战已经拉开了战幕,全国革命力量趁此机会得以迅猛发展,已经形成了湘赣边、鄂豫皖、闽赣、海陆丰、左右江、海南岛、湘鄂赣、陕北等八块革命根据地,红军也发展到了十万多人。他一落脚就召集县委、县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开会,仔细听取了兴国土地革命情况的汇报,及时地指示:分田地“一要分,二要快”。同时,基于对革命形势的分析和判断,毛泽东郑重指出: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应当加速根据地的建设,抓紧壮大红军,以粉碎敌人将要发动的大规模进攻。

潋江书院,是一座不同寻常的书院,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现代革命意义。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座永恒的丰碑,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红色记忆。

(王罗旺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