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个人就是傻,与下面关系处理得不错,一点架子也没有,连司机也可以骂他笨,直到现在,他当年部下还经常找他。到纪念馆工作后多少人劝他要注意形象,起码把头发染一下,他不愿意,说:“一张老脸,头发染黑有什么用?我就要以本来面目示人,不染。”家里的房子只有77平方米,几十年如一日住着没挪窝,吃着别人的乔迁喜酒常犯糊涂:“他们又不比我工资高,哪来那么些钱买那么大的房子?”他收入也不低了,钱哪里去了,他说“要钱不要人,要人不要钱”,直白点就是说,钱是用来交结朋友的。他到别人家去,看见景况不如自己的,都不要别人掏烟泡茶。
有车的时候,妻子就在他上班的路途中,他可从来不捎带一下。外面吃饭的机会多,他也不带妻儿老小。但是有舞会等活动,他是非带妻子不可——便于成双入队呀,监督自己不出轨,也让同事们不自在,但他就是屡教不改。在生活上不谋私利,在工作中却固执己见认死理,不唯上,不唯书,牛脾气犯了,敢顶撞领导、敢斥责权贵,有时,“该出手时就出手”,为下属,有时忍气吞声,赤膊上阵据理力争……为这些不可能不影响仕途。但是,他控制不住,觉得人不能压抑自己天性,不能委屈自己的情绪,只是找个理由释放出来而已。但是,尽管与过去的领导产生过非常严重的矛盾,当对方因犯过错受到处分时,别人都认为他应该出口气了,他却说:“我不高兴,我为他惋惜,也为组织上疏于管理郁闷。如早点对他提醒挽救,他不可能走这么远……”因此同事们都说:王善德,厚道啊!
再一次调动性质全变了,让他主持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他依然是副职,王善德呆性不改,既不跑官也不讲价钱,总在想,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气馁,是人生比较高的境界,只要做一些事情就对得起人了。
他可算是旅游专家了,却放弃自己的专长另起炉灶,开始有点恼火,认为失意了。后来一想,是黄金哪里都发光。没几天气消了:失意不失志,研究党史,真是学习的好机会哩。每天看书的时间多了,接触老领导时间多了,给自己补上一课吧。走近他们,少了光环,却多了一份亲切,就像长辈一般,他们丰富的阅历,正是自己人生的欠缺,吸收他们的能力,借鉴他们的言行,设想他们是怎么能工作怎么处理问题的,悟出经验来给自己充电!
他安心工作了,梳理现有记录,挖掘芜湖党史材料时,发现有家乡的不少革命先辈,王善德与过去的工作结合,想用现实的东西发挥党史作用,把芜湖的资源利用起来,于是编辑出版了《芜湖党史大事记》、《战斗在沿江地区》等史料。其间看到,作为中国共产党要纪念的38个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革命领袖王稼祥,早年读书及革命活动都是在圣雅阁学堂(今芜湖十一中)开展的,但王稼祥纪念馆场地小,没有大门对外开放,根据大形势,需要对青少年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这是很好的载体。
老馆长带他去王稼祥夫人朱仲丽家里,老人已经耄耊之年,却依然睿智贤达,很看重这新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提供了王稼祥很多新的资料,增加了王善德的深度了解,以后两代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引起他崇高的敬意。每年节日都去北京陪她看她。
王善德看见,原来王稼祥纪念馆不能反映其斗争的一生,便想扩大规模,建设成红色旅游胜地,征得了领导们的同意。2006年,中央投资了1930万改造建设资金,他和同志们费尽心机收集资料、布置展览。当年8月,在王稼祥诞生100周年的日子里正式开馆了,被纳入国家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点之一、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还被评为4A级景区,不仅给芜湖乃至安徽人民提供了精神财富,也给国家开创了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而今,这里接待了数万全国各地来瞻仰的人,连给政治局讲课的专家也评价:“在全国人物纪念馆的布展中是比较超前的”。2007年王善德被评为全国红色十大旅游人物,全省党史先进工作者。
2006年,他正式接任王稼祥纪念馆馆长,他深入研究后决定,当好馆长,不仅要管理好纪念馆,更要研究人物,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情操,这样人物才有生命力,纪念馆才有后劲,当官一场,能留下历史资料,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主持王稼祥纪念馆工作后,他与老一辈革命家接触多了,认识许多开国元勋。将帅家属及子女,有的把他当晚辈,有的把他当哥们。有人说他攀上高枝了,他却只是笑笑,因为从来没想到要找谁给自己谋利益,也不需要谁给自己个人解决问题。反而多了些人来人往的接待,他也是一般饭菜,不成负担,在他看来,大家都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的平常人,只有平等相待才便于沟通。到是为王稼祥纪念馆争取了一大笔建设资金,扩大知名度。有资金有人建议他来掌管与使用,王善德坚决不粘边,为了避嫌,也为了公正,有权不用权,只愿意当跑腿办事的,在他的心目中,清正廉洁的王稼祥是所有干部的榜样,自己更应该学习。纪念馆名声远扬,媒体要来采访他,他出语惊人:“采访我,要给纪念馆资金!”“我们给你宣传,你们不给资金还问我们要钱?”他傻笑道:“我就是我,自己份量自己清楚,你们宣传我,浪费精力不值得,宣传纪念馆免费开放可以,要钱免谈。我们要把纪念园建设好,更需要资金。”
但是,对历史负责,对先烈负责,他是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的。虽然王稼祥夫人对他不错,又是老革命,但对一些早有定论的问题,他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比如说“遵义会议上,王稼祥投了关键的一票”的说法王善德就认为不是那样的,因为王稼祥是策划了那次会议,提出建议,得到大家支持才开了遵义会议,毛主席才确立军事领导地位。王善德坚持党史也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老革命们共同探讨问题,保留自己的观点,最终统一了意见。
因此,他坚定了信念,守馆不是目的,他的责任更应该发掘革命领袖的价值,因此写下了建国后的王稼祥文章,5000多字鲜为人知的事实,证明了一个坚持真理的革命者的高风亮节,为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以正党风,让后人学习与敬仰。
今年清明,老同学都在马鞍山聚会,他要赶到北京去为领袖扫墓,却先与同学相聚。我们依然拿这个呆同学取笑,他也不恼,与所有人平等相处。他说他是独子,同学就是他的兄弟姐妹,没什么混得好与差的区别,当官只是一时,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只是,当大家说他是个清闲干部时,他说他要做的事情很多:为省纪委“党风廉政教育”资料片正撰写王稼祥资料片脚本;打算重走王稼祥长征路发掘新资料再现长征精神;加大文物征集力度扩大展示面积和内容;策划成立王稼祥思想研究会……这时我才明白,他守卫的不仅是一个英灵,更是守卫着一片圣洁的历史天空,这对今天干部的党性教育党风廉政建设,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具有多么大的作用啊。
明白了这点,我对老同学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