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辉煌60年
12976700000004

第4章 一等奖(3)

90年代初, 国家决定歼11飞机研制任务, 这给机载设备的发展再一次提供了极好的机会。通过执行该任务, 使我国机载设备以全新的思想和方法又一次学习了国外的航空产品技术。外方技术转让合同中未包括机载设备工装和非标准设备资料和产品计算机软件, 各承担任务的厂所立足国内, 经过两年多艰辛努力, 攻克了200多项工艺关键, 特别是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不畏艰难, 奋勇承担起攻关任务, 终于将有关计算机软件研制成功, 受到了总装备部领导的赞扬。在各方大力支援下, 机载设备厂所按时配合飞机完成了有关机载设备配套, 并到21世纪初进一步开发出了我国自己的一种新型战斗机。

在整个20世纪80~90年代至21世纪初, 我国机载设备除配合歼10、歼11飞机完成了相应配套任务外, 还配合完成了一系列新飞机、发动机和导弹的配套研制和生产任务, 包括歼7系列、歼8系列、歼轰7系列战斗机, 轰6系列轰炸机, 运7系列、运11、运12、运8系列运输机, 直8系列、直9 系列、直11 和直12 直升机, 教8 教练机, 空中加/受油机、预警机、无人机和一系列导弹等。此外, 还积极参与了空中加油工程任务, 特别是襄樊航空附件研究所 (后迁至南京), 由于掌握有坚持了十余年预先研究的科研成果, 任务下达后,在中央军委、总装备部、空海军和航空工业部领导亲临现场指挥以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及时研制出了关键配套产品———加油吊舱, 配合确保了工程按时取得成功, 为部队提供了急需的重大装备。另外, 行业还开展了机载设备“定寿延寿”工作, 组织了由杨为民教授牵头, 有北航、西工大、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和航空标准化研究所等单位教授、专家组成的技术组, 与各有关厂所结合, 并在空军、民航配合下, 对运7、运8与运12飞机机载设备寿命和可靠性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科学分析和试验研究工作, 大大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使我国机载设备在可靠性和寿命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 并已推广应用于歼轰7等飞机。

通过各型飞机、发动机的机载设备配套研制和生产, 我国机载设备行业的职工队伍得到了不断的充实、更新和锻炼, 人员水平不断提高, 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改进、创新, 实现了几代人的新老交替, 整个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制造能力不断更新补充, 上了一级级台阶, 到2000年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不仅配套完成了各型飞机、发动机、导弹配套机载设备的研制和生产, 还针对我国21世纪初新飞机、发动机和导弹的发展需求, 进行了一系列新系统、新成品、新元件、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以及新理论、新规范、新标准的科学研究工作。至此, 我国机载设备行业已初步扭转了20世纪50~80年代初大大落后于飞机发展的落后被动局面, 走上了比较主动的自主发展的道路。

经过60年的发展, 我国机载设备行业在段子俊、陈少中等老部长、老专家率领和全国各方大力支持下, 现已形成了一支十多万人的行业队伍, 拥有大致20个大系统及多类元器件 (各类系统专业包括: 通信、导航、显示/控制、记录、数据传输、干扰/对抗等航电设备; 机载雷达; 惯导系统; 飞行操纵/控制系统; 火控系统; 航空武器/导弹及悬挂/发射装置; 航空电源/电器系统; 机舱环境控制系统; 液压/气压系统; 机轮和刹车系统; 燃油及空中加油系统; 防护、救生/供氧、抗荷/空降、空投系统; 辅助和应急动力装置系统; 发动机起动/点火/燃油/滑油及控制系统; 螺旋桨/旋翼及控制系统等。各类元器件专业包括: 接插件、开关、继电器、断路器、熔断器、接触器、灯具、电动机构、微电机、电位器、光电器件、电子器件、惯性器件、电液伺服器件、气/液过滤器件、红外/激光器件、压力/温度/流量/速度/位置/位移等信号传感器等) 的专业工厂、公司 (包括部分中外合资公司) 的资产, 建有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南京机电液压中心、洛阳光电自动火控系统研究所、上海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苏州机载电子雷达研究院、西安计算技术研究所、西安航空电源研究所、襄樊防护救生研究所、洛阳空空导弹发展中心等科研机构和系统发展中心, 形成了从科研生产到销售服务配套比较齐全的高端技术产业体系。

目前不仅从事对现有各型号的飞机、发动机、导弹的配套研制生产服务经营, 还针对21世纪初新一代战斗机、舰载机、大型运输机、大型直升机、无人驾驶机的研制所需, 开展了一系列新系统、新技术的预先研究与研制。此外, 还从事一系列军民结合的民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营销活动, 以及一系列第三产业和资本经营等活动, 并与时俱进, 进一步改革开放, 不断进行机构和管理改革, 横向联合、资产重组, 加强创新和竞争能力, 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新发展与新需求。现在我国航空机载设备行业已成为我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实现机载设备基本自主完整配套的航空工业大国之一,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不断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航空机载设备行业与国外先进的同行相比, 无论在技术和能力上, 还是经营和管理水平上, 仍有不小的差距, 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飞机发展的需要 (尤其在民机方面)。但是只要我们行业全体职工永远坚持行业理想, 抓住一切有利机遇, 利用好一切有利条件, 勇于克服一切困难, 继续团结, 努力奋斗, 我们就一定能够建立起国际上领先的一流机载设备行业,为我国和人类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航空机载设备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 20多万员工、几代人的参与, 事迹浩瀚, 英雄辈出。本文仅是几个写作者个人亲身点滴经历所了解事迹的简记, 挂一漏万, 还有无数可敬可学的人物和可歌可颂的事迹可写而未能述及, 进入21世纪以来的人和事更未能记述。写作人对所有未被述及的人们为发展我国航空机载设备所做的事衷心钦佩, 对他们为我国航空机载设备行业的无私奉献深表崇高的敬意。

仅以此文作为献给中国航空工业60周年的贺礼!

作者附记: 2011年春节前后, 在几个航空工业机载人聊天时, 论及是否为庆祝航空工业60周年写一篇关于机载设备方面的纪念文章, 经金击强、季留法、阎治孝、徐冠华、张德全、郑金刚、杨增复等同志多次议论, 又得到了几位工厂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并听取了冯培德、潘绪武、钟盈如、蔡美生等同志的意见, 由杨增复同志汇总大家提供的材料执笔起草, 徐冠华打字整理, 金击强校阅修改, 成文后又由周日新、潘娟同志帮助对全文进行了最后修编, 因为我们的经历, 仅写了2000年前的情况。由于水平、时间等各方面原因, 错漏难免, 诚恳欢迎批评指正。

亲历第三代战机

———歼11起飞

徐秉君

适时实施空军装备发展战略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的工作重点实施了战略性转变。与此同时, 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现在军队沿用过去的经验是不行的”, 因此, 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也要下决心实行战略性的“重要的转变”。1979年1月18日, 邓小平在谈到中国空军发展战略时, 从国家根本利益和现代战争的要求出发, 明确提出:“今后作战, 陆海空军, 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 要取得制空权, 否则, 什么仗都打不下来。”从而把优先发展空军摆在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

“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贯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他所设想的“强大的人民空军”主要是从军事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的, 其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是建立一支夺取制空权的空军。然而, 发展空军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大空军装备建设的投入。为此, 邓小平指出:“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航空工业和发展空军, 要取得制空权。”尤其是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取得制空权”的思想, 不仅使我军的军事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 而且还开辟了空军新的空疆视野和制空范围。对现代化空军的要求是, 不仅要取得水平空间的制空权, 而且还要在垂直空间制空权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他还多次强调要“加强科学研究, 改善武器装备”。当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制订高科技发展计划时, 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等, 他敏锐地指出:“高科技技术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 中国不能落后, 必须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事实证明, 航空武器和航天武器的飞速发展, 均已构成对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因此, 重点发展航空和航天工业, 建立一支能够夺取制空权和制天权, 并具有防空与防天一体化作战能力的空军势在必行。

第二, 是建立一支既有协同作战能力, 又有独立作战能力的空军。未来战争对空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谈到空军的作用时, 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陆军需要空军掩护、支援, 海军没有空军的掩护也不行,”因此, 要“把天上地下协同起来”, 使现代空军无论是争夺制空权、实施空中掩护, 还是进行纵深空中打击、直接火力支援, 以及实施航空侦察、电子战, 甚至于在独立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时, 都能发挥主要作用以至于发挥决定性作用。

第三, 是建立一支攻防兼备的空军。中国空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施的是积极防御战略。对此, 邓小平指出: 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 ‘积极防御’ 四个字”,“积极防御本身就不只是一个防御, 防御中有进攻”,“你有, 我也有, 你要毁灭我们, 你自己也要受到报复”。基于积极防御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加速建设“强大的空军”的新思路。集中在一点上, 就是要在一段时间内重点发展空军。他一方面强调, 要在经费上倾斜, 也就是说,要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分清轻重缓急, 优先发展空军。他多次指出:“陆海空军, 首先要有强大的空军”,“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航空工业和发展空军”。另一方面, 强调发展空军要与国家科技进步和建设大局同步协调。再就是, 强调发展空军要坚持自力更生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 这样才能加快发展的进程和速度。邓小平在谈到航空武器装备发展时指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同时指出“自己不行, 可以引进外国的新技术”,“引进产品要考虑周到, 要配套、搞全, 同时要和我们的制造结合起来”。

正是在邓小平新时期军事战略思想的指引下, 空军装备发展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多年的徘徊不前之后, 开始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新形势下的军事合作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 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后,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 正是我军军事装备的发展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实施阶段。特别是在集中力量发展空军装备上都已经形成共识, 但在如何发展上却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 从空军的现状来看, 装备已经明显落后于西方各国和我国台湾地区, 如果不能尽快缩小差距, 势必对国家防空安全和维护台海地区的稳定带来影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必须尽快拿到可靠顶用的飞机, 因而赞成从国外购买部分先进的作战飞机。

另一种意见认为, 买国外的飞机不仅花钱太多, 而且还会带来维护保养等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受制于人。如20世纪60年代苏联为了卡我们的“脖子”, 背信弃义在一夜间突然撤走全部援华专家, 给我国的各方面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又如, 80年代末与美国合作的“八二工程”, 在项目进行到关键时刻, 人家说终止合同就单方终止了, 尽管责任在美国政府, 可是损失却是我们自己的; 再如, 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之战, 阿空军在战争的关键时刻, 正是由于法国中断了导弹的供应, 从而使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这样的教训必须汲取。因而主张坚持独立自主, 自行研制。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 必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引进部分国外先进飞机和先进技术, 加速空军装备的更新换代, 并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提升空军的现有战斗力。另一方面, 在引进先进装备的基础上, 尽快消化吸收新技术并加速国产化的进程。与此同时, 还要坚持独立自主、积极吸收先进的技术成果, 继续自行研制我们自己的飞机, 以避免将来受制于人。

最后的结果是采用了第三种意见。中央军委的决策是, 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 但考虑到现有的基础条件, 还必须要引进有关的先进技术。引进的前提是, 把先进技术先拿到手, 然后再消化吸收, 但不是完全仿制, 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