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罗曼·加里(Romain Gary),原名罗曼·卡谢夫。二战中,毅然加入由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空军,多次参加空战,屡有战绩。战后,在从事国家外交工作的同时,涉足文学领域,极高的文学天赋一下被释放出来。后来索性辞去高官,专事文学创作,给世人留下了一大批极为优秀的作品。
恨不能战
1914年5月8日,罗曼出生在立陶宛纽斯的犹太人社区。父亲是鞑靼人,做皮货生意;母亲是犹太人,经营妇女服饰。当时立陶宛处于沙皇俄国统治之下。1915年,父亲应征加入俄国军队,他和母亲与巴尔干国家的众多犹太人一道,被流放到俄国中部地区。1921年,他们回到已划归波兰的维尔纽斯(维尔诺),在那里住到1927年。父母离异后,罗曼与母亲迁往华沙,两年后定居法国尼斯。他先后在普罗旺斯地区的艾克斯和巴黎攻读法律,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35年加入法国国籍。
1938年,也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24岁的罗曼在完成大学学业后应募参军入伍,来到了空军航空学校,成为了一名飞行学员。经过一年左右的训练,他以优异成绩从航校毕业,并留校担任飞行射击教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空军随即投入了战斗。1939年9月8日,法、德战斗机进行了首次空战。法军4架“霍克”-75战斗机,击落了2架德军Bf109D战斗机。然而,从1939年9月中旬到1940年5月上旬,法、德互相宣战之后,一直对峙着,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的军事冲突,只是两国空军时不时发生小规模的冲突。根据法军公布的数据,这一阶段法军约击落70架德军战机,自己损失74架(包括地面损失),共有79名飞行员丧生。另外,因飞行事故损失了89架飞机和78名飞行员。
遗憾的是,法国政府并没有抓住这个宣而未战的有利时机组织备战。空军飞机更新换代速度严重滞后,新一代战斗机迟迟不能装备部队;部队的训练也没有跟上,少量装备部队的新式战斗机D.520,此时才刚刚投入使用,很多飞行员甚至来不及熟悉操作,严重制约了法国空军实力的提升,为后续作战留下了隐患。1940年5月10日,“法兰西战役”爆发。尽管法国空军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奋起抵抗德国纳粹空军,但终因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法军损失惨重。在法军损失的飞机中,七成是被德军击毁在地面。而主要原因是法国飞机多半采用水冷却发动机,一旦冷却器中弹,飞机就无法在短时间内修复。
战争爆发后,罗曼多次申请到前线去参加空中战斗。由于前线战事吃紧,阵亡飞行员较多,急需补充新员。因此,上级认为航校教员岗位更为重要,暂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但答应待情况有好转后,立即调他去前线参加空战。然而,法国的战局却在持续恶化。6月21日全国沦陷,罗曼上前线升空杀敌的愿望一时难以实现。
毅然赴英
法国沦陷后,北部由德国直接占领,南部由法亲德势力代表组成的傀儡政权管辖,首都设在中部城市维希。此时的法国形式上是独立的国家,与各国依然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仍然拥有众多海外殖民地。不过,沦陷后,法国陆海空三军被立刻解除武装、交出武器,所有军事设施转为在轴心国的监督下运行。法国空军被解除武装后,所有的飞机被勒令拆下发动机、螺旋桨和起落架。在法国本土,除了航空邮件运输和空中气象观测外,其他所有飞行都被禁止了。
6月17日上午,已经对采取投降政策的法国政府绝望的戴高乐将军,利用在巴黎机场送英国斯皮尔斯将军回伦敦的机会,机敏地在飞机舱门将要关闭的瞬间爬上了飞机,飞到了英国。次日18时,他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对法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首次广播:“我是戴高乐将军,我现在在伦敦。我向目前在英国土地上和将来可能来到英国土地上的持有武器或没有武器的法国官兵发出号召,我向目前在英国土地上和将来来到英国土地上的军火工厂的一切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发出号召,请你们与我取得联系。无论发生什么事,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也决不会熄灭!”第三天,他又一次在广播中发出号召:“一切仍有武器在手的法国人,继续抗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放下武器、撤离军事阵地,或同意把属于法国的任何一片领土交给敌人控制,都是对祖国的犯罪!”
听到广播的法国民众热血沸腾,群情振奋,纷纷响应戴高乐将军的号召,通过不同方式继续与纳粹德军战斗。此时,正在为自己未能参加对德军空战而懊恨的罗曼,听到来自正义的召唤,决定加入到对德战斗的行列。起初,他试图与几个同伴一起弄到一架战斗机,并把它飞到英国去。无奈当局对飞机看管太严,这个计划无法实施。后来,他在经过精心策划后,于6月底动身,绕道受德军和傀儡政权势力控制相对薄弱的法国北非殖民地,克服重重困难,用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在7月中旬来到了英国格拉斯哥。为表示抗击德国法西斯和为解放法国而战的决心,从此,他把自己的名字由具有浓郁俄罗斯色彩的罗曼·卡谢夫,改为纯法国的罗曼·加里。
戴高乐将军在动员、号召民众的基础上,在英国成立了“自由法国”军队和临时政府,并要求所领导的全体军民旗帜鲜明地站在盟军一边,继续与德军战斗。在他的呼吁下,逃出来的法国空军人员,在1940年8月成立了“自由法国”空军。起初,只有很少的飞行员。他们成立了第1战斗机团和第1轰炸机中队,共有22架飞机,基地设在英国的亚丁。刚刚来到英国的罗曼,正好赶上了“自由法国”空军的成立,很快就被编入了航空战斗部队。
此时,英国皇家军队的空中力量,正在全力以赴地投入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不列颠战役”,无暇顾及“自由法国”空军的事,尤其在飞机装备上难以给他们更多的帮助。所以,“自由法国”空军只能得到一些英军淘汰下来的落后战斗机。尽管如此,在英国前线战事吃紧的时候,罗曼和“自由法国”空军的其他飞行员,也投入了“不列颠战役”,与英军一起抗击德军的空中进攻。由于当时罗曼的总飞行时间还不足200小时,又没有任何空中作战经验,再加上缺乏必要的战前训练,对英军装备不熟悉,所以,在空战中交了白卷。同期参加作战的同伴,同样也没有任何战果。
随着加入“自由法国”空军飞行员人数的增加,以及“不列颠战役”战局发生了有利于英国方面的转变,英国对他们的支持、帮助逐步增多,“自由法国”空军也不断壮大。1940年10月,罗曼所在的第1轰炸机中队改编成第1轰炸机大队,后来单独编为英国皇家空军第340中队,并被调往北非战场;1941年8月,在第1战斗机团2个战斗机中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第1战斗机大队,装备较为先进的“飓风”式战斗机,后改装“喷火”式战斗机,单独编为英国皇家空军第341中队,并被调往北非西部沙漠地区作战;1941年11月16日,第2战斗机大队在特因豪斯成立,单独编为英国皇家空军第342中队。1941年12月,第2轰炸机中队成立,于1942年4月调到埃及,并编入英国皇家空军第223中队,与其并肩作战;1942年12月,第3战斗机大队在苏联的伊凡诺夫空军基地成立,也就是著名的“诺曼底-涅门”团,先后装备了雅克-1、雅克-9和优秀的雅克-3等战斗机,并于1943年3月24日在苏德战场上投入战斗。
转战南北
由于意大利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它能对东西地中海上的走廊地带在很大程度上加以控制和影响,而德国也想通过它来占领中东和地中海上的交通要道。所以,德、意两国一直把北非和地中海看作是战略要地。英国则以埃及为东、西交通枢纽。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意等国在北非都占有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更需要控制这些战略资源和兵源的主要供应地,以弥补战争中的巨大消耗。因此,北非和地中海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等国家在内,便成为英、美盟军和德、意轴心国之间势在必夺之地。伴随着陆地和海洋上的激烈战斗,双方空军在该地区也展开了激烈空战。
战争初期,英国皇家空军当时在北非仅有约29个中队,300多架第一线作战飞机。这支空中力量要担负不少于14个国家的空中作战任务,不仅显得数量不足,而且装备的飞机大部分比较陈旧。只有9个中队装备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小猎犬”I式飞机,2个中队装备了“生得伦”式飞机,5个中队装备了“斗牛”式飞机,2个中队装备了“立得”式飞机,其余的11个中队装备的飞机,几乎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并且,它们在部署上也十分分散。再加上驻扎在英国本岛的空中力量,需要全力应付“不列颠战役”。因此,北非战场开战后,英军很快就失去了战场制空权。
在“不列颠战役”结束后,英军便调整兵力部署,开始从本岛调集飞机和飞行员支援北非作战。1941年5月,“自由法国”空军的第1轰炸机大队,也就是英国皇家空军第340中队就被调到北非作战,罗曼也随队来到了北非前线。此时,他们的任务是驾驶“小猎犬”式轰炸机配合地面部队作战。罗曼先后参加了“十字军战士”、“阿莱曼”、“火炬行动”和“突尼斯”等重大战役,取得一批可喜的战果。为表彰他和战友们在北非空战中的突出表现,戴高乐将军亲自到前线为他们授予了“自由法国十字勋章”。
1943年5月,随着“突尼斯战役”的结束,以英、美为主的盟军空军,在北非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随即,盟军发动了征服西西岛的代号为“爱斯基摩人”的作战行动,罗曼也随队参加了空战。在作战中,他多次驾机升空飞临敌机场上空实施轰炸。不久,西西岛上敌军机场几乎全部瘫痪,为盟军夺取制空权创造了条件。当年底,盟军决定从北非战场抽调部分优秀飞行员返回英国本岛,参加“霸王作战”行动,为地面部队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做准备。由于罗曼在北非作战中表现出色,战功卓著,所以,他被抽调回了英国。“霸王作战”行动开始前,英国乔治六世国王和丘吉尔首相接见了罗曼等优秀飞行员代表,对他们前期英勇作战的表现大加赞赏。
罗曼经过了北非空中战场的实战锻炼,技术、战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支援诺曼底登陆作战行动中,无论是前期深入德军占领下的法国纵深区域,轰炸敌军重要目标和进行交通封锁,还是后来在轰炸德军海岸前沿防御阵地的作战中,都表现出了极高的作战能力和水平,取得了突出的战果,被誉为“轰炸能手”。
随着诺曼底登陆作战获得巨大成功,盟军在欧洲战场取得了战略主动,后续作战也就变得更加顺利。罗曼跟随盟军空军参加了“莱茵—鲁尔”战役,这是盟军对德军最后一次大的作战行动。罗曼发挥自己“轰炸能手”的特长,多次参加了轰炸德国大中城市和战略要地的作战,又取得了突出的战绩。
一心二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政府为表彰罗曼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突出贡献,授予他“解放勋章”。这项勋章是戴高乐将军在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立的,以表彰在战争中涌现的英雄,只颁给少数为国家解放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团体或城市。同时,罗曼还被晋升为空军少校军衔。
二战期间,法国获得“解放勋章”的飞行员,绝大多数都是驾驶驱逐机(也叫战斗机)参战的。并且,多数是击落敌机在10架以上的“双料王牌飞行员”。像头号王牌飞行员彼尔·克罗斯特曼,取得了击落23架敌机的战果。尽管轰炸机飞行员的空中对地轰炸战果,对取得二战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轰炸战果没有像驱逐机那样具体、直接,所以,在战争中往往轰炸机飞行员没有驱逐机飞行员那么抢眼。因此,罗曼作为轰炸机飞行员能够获得“解放勋章”实在是了不起。
他加入“自由法国”空军之前,仅有2年的军龄,曾被授予级别较低的中士军衔。二战期间,罗曼的军衔晋升到中尉。二战后,他在仅有7年军龄、通常只能授予上尉军衔的情况下,被直接晋升为校级军衔,这是对他的巨大褒奖。
二战后,法国军队和政府根据罗曼受教育背景和表现出来的才华、能力,安排他进入国家外交部工作。起初,他担任法国驻保加利亚和瑞士大使馆秘书。1952年,罗曼担任法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发言人。1955年,他回到国内在外交部欧洲局工作。一年后,被任命为法国驻美国洛杉矶总领事。
罗曼从小就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表现出了不一般的天赋。无论是在中学、大学读书期间,还是后来到空军航校、部队服役,他都积极参加各种业余演出。在庆祝“突尼斯战役”胜利的战地集会上,罗曼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博得了在场官兵的阵阵喝彩,也把在台下观看演出、一向以严肃著称的戴高乐将军逗得前仰后合。罗曼对文学一直都抱有坚定的追求,即使在作战任务很重、条件十分艰苦的大战期间,他也坚持利用战斗间隙从事文学创作。
1945年,在二战结束前夕,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欧洲教育》,由一家英国出版商翻译成英文出版。本书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在波兰维尔诺(今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附近森林中,进行抗德斗争的游击队员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扬内茨的父亲和兄弟被德军杀害,母亲被德军捉去做性奴。他找到了游击队,与战友们一起度过了饥寒交迫的日日夜夜;经受了战斗的洗礼,最后成长为波兰军队的一名军官,并在二战结束后考入了华沙音乐学院。
书以《欧洲教育》为名,看似是严肃的政论或学术类书籍,实际则不然。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患难中的骨肉同胞。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书名确实具有哲理意味:欧洲一直拥有世上最好、最美的大学,具有极其完整的教育体系,那是欧洲乃至全人类文明的摇篮,在那里产生了最美好的思想——给最伟大的作品带来灵感的思想——自由、尊严和博爱。然而,作者笔下的欧洲还有另外一种教育,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正在接受着这种教育:行刑队、奴役、酷刑、强暴——摧毁一切令生活美好的东西;有着悠久文明的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这看起来不可思议,却实在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深思。此书刚一出版,就受到普遍好评,并获得当年也是法国战后第一届文艺批评奖。后来,还被译成了27种文字。
罗曼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后,一发不可收。在繁忙的外交工作之余,笔耕不辍。1946年至1952年,他发表了小说《图利普》、《大衣帽间》、《时间的色彩》等作品,也普遍受到读者的追捧。1956年,罗曼出版的长篇小说《天根》(也译作《根深蒂固的天性》、《天之源》),更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生态小说。它讲述的是19世纪50年代发生在法属赤道非洲的猎象与反猎象的故事。小说通过主人公莫雷尔一群人的行动,直面急需善待自然、挽救物种、保持生态平衡的严峻课题;向人类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与动物和谐相处,爱护环境,保护天根,就是保护生命之树、人类赖以生存之根。《天根》这个书名的含义,在小说中曾多次提及。它不仅是上帝在大地植下的无数植物的根,也是上帝在人的灵魂深处植下的极其多样的根;其中一些深深扎在人们心中,如平等、博爱、尊严,而自由这条根最为坚韧。在小说中,出没于荒原和丛林的大象,成为人类之友,美的化身,自由的象征。
如今,《天根》问世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小说提出的问题更尖锐地摆在了世人面前。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洪水泛滥,土地荒漠化,人口大爆炸,生物大灭绝,生态环境恶化,生态难民涌现,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所以,即使今天,《天根》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教育与警示意义。
向来十分挑剔的龚古尔学院院士被罗曼的《天根》彻底征服了,一致决定把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授予它。这个奖项是1903年在法国设立的。早在1874年,法国作家埃德蒙·德·龚古尔(1822—1896),为了纪念他早逝的弟弟于勒·德·龚古尔(1830—1870),在遗嘱中规定用他们的遗产作为基金,成立龚古尔学院;由他们的生前好友10位著名作家担任院士,每年评选出一本当年出版的最佳小说,颁发龚古尔文学奖,并且规定同一名作家终身只能有一次获奖机会。别看该项奖金只有区区50法郎,但在法国文学界的影响却非同小可,它甚至超过法兰西学院的小说大奖。只要是获得此奖项的小说,法国人都情愿闭着眼睛掏腰包购买。例如1984年获奖的《情人》,在获奖前仅售出25万册,而获奖后销量一下就飙升到了100 万册。
一发难收
在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之后,罗曼的文学创作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多产,而且作品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1960年,他又出版了小说《童年的许诺》。这是一部带有浓厚自传意味的回忆作品。书中主人公回忆了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或美好、或艰辛的往事,塑造了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母亲形象。她曾在主人公童年时,对欺负他的人许诺“他将会接触到当代的所有大人物,也必将成为驻美国的大使和大艺术家”。然而,当这个童年的许诺变成现实后,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无法见证许诺成真。作品字里行间沉浸着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拳拳的眷恋,感人至深。作品出版后,很快就被译成多种语言,并在1970年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深受观众喜爱。罗曼也因此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童年的许诺》使他达到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顶峰,也成为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在创作《童年的许诺》和担任法国驻美国洛杉矶总领事期间,罗曼结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好莱坞女影星琼·塞贝格。1968年和1977年,罗曼先后自编、自导了电影《鸟儿将在秘鲁死去》、《屠杀》,两片中的女主角均由他的影星妻子担纲。
随着文学成就的日益增加,罗曼对文学的兴趣更加浓厚,而对做官和从事外交工作慢慢觉得有些乏味了。1961年,他便辞去外交官的职务和工作,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同时,他利用相当多的时间,与美丽的影星妻子一道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积累创作素材。后来,法国情报部门觉得罗曼有着强烈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并且有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便吸收他担任特派员工作。然而,一年半之后,罗曼在总是难以喜欢上这个新差事之后,又选择了辞去这一职务,继续他的文学生涯。
从1961年起,罗曼把文学创作的重点转向社会现实题材。发表了几套系列小说,如《美国的喜剧》、《奥塞昂兄弟》等,各自包含二、三部作品。后来,他又出版了小说《红海的宝藏》(1971)、《欧罗巴》(1972)、《巫师》(1973)等。1974年到1979年间,罗曼以真名发表了《黑夜将是宁静的》、《过了这条界线你的车票不再有效》、《抒情的小丑》等7部小说。这些作品同样受到了社会和文学界的关注与好评。
1980年12月2日,正当读者期待着他能再推出更多力作的时候,却传出了一则令世人震惊的不幸消息:文学生涯如日中天的罗曼,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法国数十家媒体对此事件做了连篇累牍的突出报道。一时间,疑云涌动,人们议论纷纷。
莫名隐身
正在人们对罗曼死因迷惑不解之时,他的遗作《埃米尔·阿雅尔的生与死》和他的表侄保罗·帕夫罗维奇所写的《人们信任的人》很快发表了,再一次在法国引起了轰动。
原来,在1974年到1979年间,罗曼在用真名发表作品的同时,也用化名“埃米尔·阿雅尔”发表作品。1974年,当“埃米尔·阿雅尔”的《温存的胖子》一出版,叫好声一片,整个法国文坛都在为又一名罗曼般的天才青年作家的诞生而欢欣鼓舞。后来,“埃米尔·阿雅尔”陆续推出了《如此人生》(1975)、《真假莫辨》(1976)、《所罗门王的苦闷》(1979)3部长篇小说。其中,《如此人生》一书,讲述一个老妓女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此书一发表便得到读者与评论界一致好评,在当年龚古尔文学奖的评选中一路领先并最终摘得桂冠。然而,罗曼深知龚古尔文学奖毕竟是一个严肃的奖项,以化名梅开二度难避欺骗之嫌。到了颁奖的时候,他感到这个玩笑开大了,便开始用各种理由拒绝参加颁奖典礼。后来,罗曼请他的表侄保罗·帕夫罗维奇出面,在出版合同上签字,声称“埃米尔·阿雅尔”这个笔名的真实身份是他,并声明自愿放弃领取该项奖金。在《如此人生》出版后的头两年里,发行量就突破380万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罗沙夫人》,获得了197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实际上,罗曼早在1958年就用“福斯科·西尼巴尔迪”的笔名,发表长篇小说《带着鸽子的人》;1974年又用“夏当·博加”这个笔名,发表长篇小说《斯泰法妮的各种面目》,这些都产生了比较好的影响。所以,在“埃米尔·阿雅尔”开始火爆文坛的时候,一个对罗曼作品有着深入研究的记者,就曾经提出过质疑:是不是罗曼又在和大家捉迷藏,换着名字写作?对此,罗曼做出了异常严肃的回答:“那不是我”。“埃米尔·阿雅尔”是谁?他(她)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问题成了当时法国文化圈最热闹的一个话题。
那么,罗曼为什么要用化名发表作品?后来又为什么自杀呢?在他留下的遗书中这样解释:《天根》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和《童年的许诺》获得成功之后,各种荣誉、奉承和约稿订单纷至沓来。之所以用不为人知的化名发表作品,是与当时竞相吹捧名作家的巴黎出版界开的玩笑;是想抛开已获名声,把自己作品交由社会检验与评价的尝试。由此,人们推测他的自杀原因是:用化名发表的作品获奖后,他内心一直不安。担心真相暴露后,不理解他初衷的广大读者会误解他为欺世盗名,对龚古尔文学奖的10位德高望重的评委的自尊心也会造成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理负担愈来愈重。要让社会明了自己的本意,让崇尚名气的陋风有所收敛,似乎只有一死最见诚意。
拒绝英雄
尽管罗曼在遗书中对事情做出了解释,但人们似乎并不完全认同。觉得作为参加过残酷的世界大战的飞行员,应该能够把名利、生死丢在一边;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的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经验的外交官,应该能够明察秋毫、洞明世事;作为一位著作等身的著名作家,应该能够经受住大喜大悲冲击的考验,他所说的不足以拨开疑云。不过,人们后来发现,一旦进入了罗曼的内心世界,便能找到揭开谜团的路径。
早在1946年,罗曼就得出结论:“战争胜利了,被解放的是战败者,不是胜利者。”根据这个道理,小说《图利普》的主人公图利普(“图利普”与“郁金香”一词谐音,也译作《郁金香》),一位集中营的幸存者、隐身于哈姆雷的年轻犹太人,决心发起一个叫作“为胜利者祈祷”的大规模的人道主义运动。几年后,另一个人物大卫·卢塞也在《分裂的社会》(1971年)里留下了这样的警句:“值得恐怖的东西是在胜利之中!”
战争中,罗曼的确是真正的英雄,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一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许诺》勉强可以说谈到了一点自己的经历,即使这点也是被他或真实、或虚拟的滑稽的、屈辱的事情占去了很多篇幅。
1976年至1977年间,法国“解放勋章”管理部门,请罗曼写一本介绍“解放勋章”获得者故事的书。罗曼制作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寄给所有的“解放勋章”获得者,大约回收到600封问卷。并且,他还对一些当事人进行了采访,也找好了出版商。但是,一年后,他自己承认这项工作已经失败,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他在给“解放勋章”管理部门和预约出版商的信中这样解释:“假设确实能总结出‘解放勋章’获得者战斗规律、经验,但我却不能发现这样的东西。”也许是对这件事的反思,后来他把有些材料放到了小说《风筝》里。这是一部为“解放勋章”获得者特别创作的作品。不过,后来的《风筝》也好,早期的《欧洲教育》也罢,只是关于抵抗运动的一些插曲,不是正面描写战争。并且,对于抵抗运动的英雄们,在文中一次也没有被描绘成超人的形象。他明确反对“将年轻人看作是最后的、牺牲的楷模,因为煽动英雄主义是对付无力者。”
罗曼拒绝塑造英雄,不是拒绝尊敬英雄,也不只是因为厌恶描写自己身边的人的痛苦或死亡,而是不想忘却胜利与勋章背面所蕴涵的东西。他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战争:为了与邪恶做斗争,必须使用敌人使用过的同样险恶的手段。他总也忘记不了自己曾杀害了无辜的人。在《伪装者》中通过第三者口气来叙述自己:“战争中,他是飞行员,在高空中残杀非参战的平民”。在罗曼1980年写的一篇短小文章中,对此却做了长长的说明:“1940年至1944年,我在对意大利和德国作战中扔下的炸弹,粗略地算起来,恐怕可以把里克尔、歌德和荷尔德林扼杀在摇篮里。当然,如果还需要这样做的话,我会再次上战场。这是希特勒的缘故,我们不得不杀人。但是,至高无上的正义决不是没有污点的!”
罗曼作为一位出生入死的战斗机飞行员,参加过争取国家解放的战争,知道胜利的代价多么沉重和来之不易。但战后社会状况,与曾经作为战斗者的他所期待的相去甚远。政客权贵挥金如土、不思进取,尔虞我诈、相互倾轧成为社会潜规则;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作为一位正直的作家,尽管他可以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对所处社会的弊病和痼疾进行深刻揭露、剖析与无情抨击,但他深知自己已经无力挽救这个灾难深重的社会,不如弃世而去,落得个干净。
◎ 相关链接
“小猎犬”式轰炸机简介
“小猎犬”式轰炸机(Blenhelm),又译作“伯伦翰”式轰炸机。英国中型轰炸机。1936 年6 月试飞,次年开始服役。为当时英国空军中速度最快的中程轰炸机,双引擎(发动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广泛用于西欧和北欧作战,后在北非和地中海战区担负近距离支援任务。战时共生产6260架。
翼展:17.19米
机长:13.07米
机高:2.77米
乘员:3 人
最大时速:426 千米/ 时
升限:5944米
最大载荷航程:2351千米
武器/ 弹药:装有8 挺7.69 毫米机枪(其中两挺为转动式),可携炸弹908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