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12971400000003

第3章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还是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起到极大的影响。而各种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除了老师的辛勤培育之外,家长的努力和付出也是至关重要的。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西方人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细节能够决定事业的成败。成功的教育往往是由教会孩子做对每件小事开始的,而不是告诉孩子们一个抽象的道理。关注孩子细微之处,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孩子受用终生。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个金字塔,那么构成金字塔塔基的,恰恰是他们所做的每件小事以及做事的细节,因此,就让我们从关注细节入手,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的健全人格构筑坚固的基础吧!

5.目标期望法──司马迁的成长历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87),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写的《史记》,共计130篇,约50万字,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约300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总结,也是光耀千古的文学著作。

司马迁幼年是在陕西韩城龙门度过的。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峦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奋刻苦的习惯。他的父亲做过汉朝的太史令(撰写历史的官),很有学问。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10岁就开始阅读古代的书籍。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由于他格外勤奋和绝顶聪明,很早就把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因此中国3000年的古代历史在他头脑中也有了大致的轮廓。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后来,司马迁担任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在他35岁那年,父亲病逝了。父亲生前想写一部史书,刚开始写,就病倒了。临终前,他对司马迁说:“当今天子英明,国家兴盛,我身为太史令没有将明主贤臣的业绩记录下来,死不瞑目啊。我死之后,你要继承父业,完成我生前一直想写的史书啊!”司马迁流着泪说:“我虽愚笨,但一定根据父亲保留下来的史料,写好这部书。”

3年后,司马迁接替父职,做了太史令,准备着手写父亲没有写完的书。这时,一场灾难降临了。

那一年,汉武帝派他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带兵3万,去攻打匈奴,却吃了败仗。李广利落荒而逃,他的部属骑都尉李陵陷入了重围。李陵率领5000名步兵,孤军深入,遭到匈奴3万骑兵的围攻。李陵带领汉军,血战10余日,斩杀匈奴兵1万余人。最后,他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

消息传来,汉武帝很生气,大臣们也同声谴责李陵。司马迁与李陵相识多年,因而替他辩解道:“李陵深入敌境,还杀了那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他被俘后没有立刻自尽,可能是想日后有机会报效朝廷。”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替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一怒之下,就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审讯的官员为了迎合皇帝,判处司马迁死罪。

按照当时的法律,犯了死罪的人只要出50万钱就可赎罪;或者接受“腐刑”,也能免于一死。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又想到了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所以就决心忍辱苟活,坦然接受“腐刑”。

在监狱里的那段日子,司马迁很痛苦。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他述说了蒙受耻辱的悲愤。他说,最终让他忍辱不死的,是古人圣贤的事例:“从前,周文王被商纣关押起来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周游列国被困在陈、蔡时,编了《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后,写下《离骚》;孙膑被人剜掉膝盖骨,写出《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司马迁决心效法他们,出狱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中。在53岁时,终于完成了这部通史性质的空前巨著──《史记》。它起自黄帝,迄至汉王朝的建立,全书130篇,被后世誉为是千古绝唱的史学巨著。

写完《史记》后,司马迁如释重负,生命对于他已不重要了。几年之后,他就离开了人世。

教子感悟:

在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是在走夜路:周围很多东西都模糊不清,前途也没有定数。一些朋友时不时感到心慌,多半是因为看不清路在何方。《西游记》中所唱的“路在脚下”,对有方向的人来说是鼓励,对没有方向的人而言毫无意义。人需要方向。恰如其分的期望,正是孩子夜行时的一盏明灯。它总是存在于孩子的视线范围内,并一点点地延伸至远方,让他清晰地看到努力的方向。

提出期望,实质上就是设立目标。并非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或他人设定恰如其分的目标。很多人在现实中迷茫,正是因为生活没有目标,或者目标太过缥缈。尝试为孩子设定有效目标,也是父母自身对目标设定能力的良好练习。

任何一个人,当心中目标有所接近的时候,无一不迸发出真正纯粹的快乐。孩子需要成就感,需要体验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自然愉悦。期望是神奇的魔法,是冥冥中牵引孩子成长的力量。孩子是误入歧途,还是在大道上快乐驰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亲爱的魔法师,准备好了么?你打算送给孩子一件怎样的礼物呢?

6.重视早期教育──林则徐少年时代所受的家教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早年虽家境贫寒,却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林则徐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与他自小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一名教员。他看到官府腐败,民不聊生,心情非常沉重。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林则徐在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读书报国的远大志向。林宾日常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品学问,需自幼奠基。”因此,在林则徐4岁时,父亲把他领进了私塾旁听。林宾日善于运用讲故事、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教育小林则徐,使得小林则徐经常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他的父亲总是耐心地解答。比如,儿子问:“人为什么要念书呢?”父亲说:“只有念书,才能明理;只有明理,才能做好人。”“为什么要学诗呢?”父亲说:“中国的大圣人孔夫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书里面包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学诗可以增长知识,提高才能。”有一次小林则徐给父亲背诵《诗经》中的《硕鼠》一诗,刚背完,就仰起脸严肃地向父亲发问:“爹,硕鼠是什么东西呢?”“硕鼠就是大老鼠。”“那写大老鼠干什么呀?”林宾日觉得这正是对儿子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便深入浅出地给儿子解答:“这种大老鼠不劳而获。农民辛勤耕作,它却坐享其成,你说可恨不可恨?”“该除掉这些不劳而获的大老鼠!”父亲进一步教育儿子:“一些贪官污吏巧取豪夺,鱼肉百姓,就像这些大老鼠。”“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治治这些大老鼠!”儿子大声说道。

林宾日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在言行方面注意给儿子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林宾日很节俭,但亲朋、邻居有困难时,他却总是解囊相助。父亲经常告诫儿子:“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一次,一个土豪用重金想走父亲的“后门”,为其保送文童,被父亲严词拒绝。父亲说,花自己劳动挣的钱踏实,花不干不净的钱可耻。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林则徐幼小的心灵里转化成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后来,林则徐做了官,仍像他父亲一样清廉、耿直、作风正派,公正无私,了解民情、同情百姓疾苦,保持着不屑与贪官污吏、谗佞小人为伍的气节。

教子感悟:

从林则徐少年时代所受的家庭教育中可以看出,早期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递减规律的。人在来到这个世界的前6年中,已经获得他一生中60%的智力,因而,这个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最快和最佳时期。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蒙泰梭利在《吸收性的心智》一书中明确指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人生最早期,从出生到6岁,因为它是智力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而且,不仅是智力,还有其他的心智潜能……在这个阶段里,小孩需要智能方面的帮助,而且任何会阻碍其创造性活动的障碍,都会降低他达到成熟的可能性。”这句话道出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任何“天才”和“神童”都不是偶然之间形成的。先天素质固然是形成才能的条件之一,但决定因素,还在于后天的教育与本人的勤奋。儿童自然素质的优异,只是为培养“神童”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是“神童”生长的基础。任何成功人士,他们成功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家庭和老师的辛勤培育。真正的早慧,要从早期教育开始。儿童心理学实验研究说明,幼儿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是2~3岁,而4岁左右的儿童,正是形象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早期进行良好有益的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才”是由教育培养出来的,尤其是早期教育。

7.启蒙培养法──孔母重视对孔子音乐兴趣的培养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他的母亲颜征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她认为:人如一棵树,幼小时候容易调直扶正,管理得当,长大后必成栋梁之材;如小时候不注意调理,等到长成歪歪扭扭的大树后再进行修剪,就非常不容易了。为了避免这个多子女、多妻妾的家庭矛盾,孔母毅然离开孔家,带着小仲尼卜居曲阜城内,后称阈里。曲阜,是鲁国首府,是一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周公受封于此,其子伯禽赴国,带来了许多西周礼乐文献,素有礼仪之邦的美名。晋国大夫韩宣子曾观礼于鲁,深有感触地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所以王也。”孔母卜居曲阜,其用意也许还在于利用其文化氛围以便教育孔子。小时候,孔子对音乐有特殊的爱好,有很强的感悟能力。颜征发现了孩子的这一天赋,于是在孔子还不懂事时,就买来许多乐器,有时亲自教儿子吹奏,有时让儿子自己演奏。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认为:礼器最讲礼仪规矩,无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一点懂得礼仪、音律、等级,对他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孔母这种用弹奏乐器来使孩子明理、修身进而成才的方法,我们把它称之为音乐养成法。想到孔丘有成,孔门有后,一股欣慰的甘泉滋润着她那久已枯竭的心田。然而,她同样未能看到儿子大有作为,便带着一个年轻寡妇固有的哀思和悲凉,离开了这个对她来说是苦多于乐的世界。

教子感悟: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母,在教子方面孔母确实是有先见的。孔母这种音乐养成教子法,在孔子身上是十分成功的。可以说孔母的教育方法先进了2000年。孔子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懂得了礼仪规矩,孔子还从音律中得到了启示:音律调节好,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人际关系调整好,才能安守本分,克己复礼。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使他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可见孔子的成功与孔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早期教育是教育系统的基础工程,早期教育的动力来源于孩子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好奇心。这种原动力直接影响早期教育的成果。把早期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融会在日常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游戏当中。使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和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父母要从小开始积极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比如孔母发现孩子对音乐很感兴趣,就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才能。父母在培养孩子某方面的才能时,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只会欲速则不达。更不要强迫孩子培养兴趣,这样孩子不但不会接受,反而会适得其反。父母应该让孩子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自发地产生兴趣、感受乐趣。

父母应该知道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或让孩子去做不感兴趣的事,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对某种事物的兴趣,继而激发孩子的热情,从而把孩子培养成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在发现和培养孩子兴趣时,要当好伯乐。

8.开发孩子的智力──比尔·盖茨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