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英模篇1
12969900000016

第16章 徐禾根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

徐禾根(1932.1—),江西人,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中航工业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洪都)钳工。1952年3月参加工作,在国营321厂(现中航工业洪都)5车间干钳工,后任车间副主任、劳动服务公司副科长。1953—1978年期间,他苦干加巧干,为改进加工工艺,满足军品生产和部队建设需求,解决生产关键问题近百项,改进大小工夹具40多项。他革新成功的设备有:护套绕制机、弯管机、万能铣床、回臂钻床、冷气瓶吹砂自动装置等,为工厂节约大量的原材料和加工工时。多次被评为航空工业部劳动模范、江西省劳动模范,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1977年被授予江西省劳动英雄称号。1990年10月退休。

徐禾根原是洪都厂五车间钳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时期中,由于他积极、创造性地劳动,在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进厂以来曾改进大小工具40多件,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徐禾根1952年刚进厂时,抱着很大的志愿要为航空工业贡献力量,可是一接触到实际工作时,就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一次,由于他技术不熟练,还报废了一些产品。这时他难过极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自此以后,他就日夜钻研技术,在生产中随时向老师傅和周围的同志学习,并把学到的东西用到生产中去,几年下来技术水平由练习生提高到六级钳工,并经常突破定额,超额完成任务。

徐禾根有很强的计划观念。每月按照行政计划,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个人保证计划,这个计划是很具体的,有目标、有关键、有措施和方法。在执行中,发挥创造性的劳动,想办法改进工具和操作方法。1954年7月26日,领导发下一批加工“托架”特急件,共70多件,每件定额两小时,按此计算,要完成它光靠加强劳动强度是不行的。于是他就开动脑筋,改进了弯曲的工具,结果提高效率8倍,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又如1955年5月,别的同志在加工节条零件时都欠额,徐禾根接到这个任务以后,分析欠额的原因是:操作时分散、零落,影响生产效率,于是他改进了操作方法,结果提高效率数倍。徐禾根具有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精神,这是他能够经常成功地改进操作方法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他改进托架模具时,起初无材料,他就自己去找废料,无时间做,他就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去做。这个问题解决后,还必须要其他工段帮助机械加工,可是别的工段不给加工,把它退了回来。但他坚持把这个模具做了改进。又如1955年10月有一批销子活,急需完成。这些销子规定用锯子锯,而5车间当时只有粗牙锯条,锯半天才能锯出一根,而锯两三根就要报废一根锯条。他不忍心,就建议工具室去南昌买细锯条来锯,但工具室却推诿说:“南昌买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他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用自己的钱买了18根细锯条,回厂后试验效果良好,锯了20几根销子还没损坏一根锯条,终于提前一天半完成了这项紧急任务。

徐禾根善于抓紧每一分钟的工作时间。每天提前上班,做好生产准备工作。如看清施工单,把工具、材料等安放得很有秩序,如发现问题,就即刻找有关人员解决,因此大大地减少了辅助时间。在生产中他全神贯注地干活,正如他所说的:“我干活时不想别的,只想如何干得好、干得快,决不让一分钟白白浪费掉。”例如:计划规定自然消耗时间为每日有效工时的3.12%,但他只有1%,这也是他能突破定额的原因之一。

由于徐禾根的努力,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90年10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