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今年16岁了。正是准备迎战中考的时候,小可却患上了一种怪病—一看见书,就忍不住想要吐口水。这对一个正在上学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怪症,因为她每天都在接触书籍。
刚开始的时候,小可总是戴着口罩上学,在拿起课本的时候也戴着口罩。因为在自己忍不住要吐口水的时候若被同学们看见,同学们一定会嘲笑自己。可是,她的怪病的程度好像变得越来越严重了,现在已经发展成不看书,也忍不住要吐口水的程度。小可的妈妈带着小可去了很多医院看病,可是医生都说小可的身体没有问题。但小可的这种怪病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学习和生活了。
小可妈妈的同事建议她带着小可去做一次心理咨询。小可的妈妈想,去那么多的医院进行检查,都检查不出来什么,可能真的是心理问题。小可的妈妈带着最后一丝希望,陪女儿来做心理咨询。
可是,在咨询师对小可进行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发现引起小可吐口水的真正原因。心理咨询师决定对小可进行一次催眠,让小可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对着书本吐口水的经历。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自然形成心理防御机制,对外界的一切保持着警惕,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或者陌生的环境时,警惕性会更高,同时也会封闭自己的内心。
在心理学中,通常把这些屏障称作“逻辑防御、道德防御和情感防御”。所以,在进行催眠的时候,必须突破这三道防线,否则催眠就无法进行,也就无法发现问题的根源了。
刚开始的时候,小可对催眠术表示了质疑的态度。因为小可认为,催眠术就是从西方一种古老巫术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歪门邪道和不科学的东西。催眠师对小可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告诉小可,催眠术是一门挖掘人们已经遗忘的记忆的科学以及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怎样来实施催眠。
催眠师为此花了好长的时间,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小可不仅消除了对催眠术的误解,还在多次的交流中对催眠师产生了一种信任感。渐渐的,小可的警惕性降低了。被催眠者对催眠师的信任决定着催眠是否可以顺利进行。
即便如此,也并不能确定小可就可以接受催眠。催眠师对小可进行了一个敏感度的测试。因为被催眠者的催眠感受性,对催眠是否可以正常进行,是至关重要的。
催眠师首先让小可将手掌相对平举到胸前,让手掌保持相距30厘米左右的姿势。等到小可的手放平之后。催眠师就开始慢慢地对小可进行暗示:“你的手逐渐地向内收,收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能再收进去了,你双手之间好像有一个皮球的感觉。你的两只手永远都碰不着。而且,你的两只手慢慢地固定好之后,就再也分不开了。”
小可在做这项敏感性测试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双手不能够接触,但是双手之间的距离并不明显。而且,小可在越用力的情况下,并不能感觉到越无法接触的状态,或者越分越分不开的状态。
这就说明,小可的催眠感受性并不敏感,也就意味着在对小可实施催眠的过程中,随时有失败的可能。而且,小可还很难进入到深度催眠的状态。所以,在催眠的过程中可能无法发现引起小可吐口水的心理问题到底是什么。
经过再三的考虑之后,催眠师决定在对小可的催眠中使用一种道具——水晶球。
我们经常在许多影视剧中看到,当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眼前晃动一个球状的物体时,那个人就会变得目光呆滞,并听从这个人发出的指令。其实,这是一个有些扭曲实际的运用道具催眠的过程。
较早的时候,英国的一位医生布雷德对催眠术的鼻祖麦斯麦尔运用催眠术治疗人们疾病的方法非常怀疑。后来,布雷德就决定亲往瑞士看看麦斯麦尔式的骗术。
由于布雷德认为麦斯麦尔催眠术是一种骗术,所以当布雷德观看一个瑞士的医生对患者实施麦斯麦尔催眠术的时候,他就想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来揭穿这个谎言。
在布雷德非常专注地观察这名瑞士医生对患者进行催眠的过程中,他变得非常沮丧和失望。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布雷德没有发现一点儿破绽。但是,患者的病症就是奇迹般地好了。这对布雷德的触动非常大,所以他决定好好研究研究麦斯麦尔催眠术。
在布雷德进行研究的时候,他做过一个关于亮点注视的实验。通过反复几次的实验证明,人们在长期注视亮点之后,居然会丧失身体上的痛感,进入一种类似于睡眠的状态——也就是催眠状态。
而催眠过程中使用的道具——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就是根据布雷德的这个亮点理论而来的。
实际上,晶莹剔透的水晶球散发的光泽会对我们的视网膜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使我们的视觉产生疲劳。另外,在人们凝视的过程中,有一些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时在水晶球里面就会出现一些与人们想象的情景类似的画面或者内容。
在催眠师使用水晶球作为催眠凝视物的时候,一般会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让水晶球在被催眠者的眼前由高到低地移动,或者由远到近地慢慢接近。这样的话,会让被催眠者产生一种自然的上眼皮下垂的感觉。
催眠师这时要注意观察,在催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被催眠者的面部肌肉已经开始松弛,眼睛已经不能睁开,手已经无法动弹,而且呼吸呈现很平稳的状态,那就说明被催眠者已经进入了催眠的状态。这个时候,被催眠者会有一种很轻松和舒服的感觉。但是,被催眠者只是进入了浅催眠的状态。
尽管进入了浅催眠状态,人一旦被催眠之后,首先还是会无法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活动,这就是催眠状态下的动作支配期。比如,我们看过许多的舞台催眠秀,那些被催眠的人们在催眠师的指令下经常会做一些搞笑的动作。
但是,这也是一个比较浅度的催眠期。随着催眠的进一步加深,被催眠的人将会进入一个知觉支配期。比如,在有些催眠舞台秀的表演中,催眠师会让一个被催眠的人脱下自己的鞋子,放在自己的鼻子前,并告诉他说,这是一朵散发着清香的鲜花。我们会发现,这个人不由自主地地闻起自己臭烘烘的鞋子来,这就是典型的处于催眠知觉支配期的表现。
小可在水晶球的移动之下,逐渐产生了一种很放松的感觉。催眠师发现,小可的眼皮在渐渐地下垂,脸部肌肉也开始放松,双手无力地垂在了沙发上,呼吸非常平稳。催眠师知道,小可已经进入了催眠的状态。
催眠师:“现在,时光倒流,你正在慢慢回到自己的童年时期。你现在在花丛中,花丛里的花散发出清香。”
小可:“嗯,是有许多的花。花的味道好香,一种清香。”
催眠师:“很好。你再感觉一下,现在灿烂的阳光照射在你的脑袋上。你的心情很平稳,你感到非常地轻松,有一种轻飘飘的好像羽毛一样的感觉。你正在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这时,催眠师发现,小可几乎快要瘫坐在宽大的沙发里了。催眠师知道小可已经进入更加轻松的状态了。
这个时候,在催眠师的引导下,小可的催眠很快就进入了知觉支配期。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在催眠师的指引下闻到了不同的味道,那只是被催眠者过去经历当中的一些感受或者记忆。催眠师可以通过催眠让被催眠者的这些记忆和感受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改变。然后,让被催眠者进入一个由自己想象的时间或者空间当中,催眠师就可以调取他过去的已经被遗忘的记忆。
一般情况下,在催眠动作支配期和知觉支配期结束以后,如果使被催眠者的催眠深度进一步加深的话,就会进入一种记忆支配期。所谓记忆支配期,就是催眠师可以把被催眠者以前被意识遗忘而保留在潜意识里面的记忆调取出来。
可是,令催眠师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小可在进入催眠记忆支配期的时候,再也无法前进。在小可回忆的过程中,她出现了一种痛苦的状态,这就使得小可潜意识记忆的调取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催眠师觉得小可心理问题的症结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暴露出来的,中间需要一个逐渐探究的过程。于是,他结束了对小可的催眠,希望通过后续的催眠来继续探究小可的症结所在。
其实,这也是在催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记忆的提取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果真的无法发现引起来访者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心理咨询师一般会建议来访者接受催眠。因为,引起来访者心理问题的一些记忆可能连来访者自己都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些记忆却被隐藏在潜意识里,催眠师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记忆提取出来。
但是,如果被催眠者无法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的话,那么潜意识里的记忆工作提取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催眠师也就无法发现引起被催眠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就无从下手了。
延伸阅读:适合催眠的人群
(一)容易被催眠的人的基本特征:
1.本人的主观自愿,相信催眠并愿意配合催眠师。如果是在他人的逼迫下或者对催眠存在质疑的人,是不可能接受催眠的。
2.心智正常的人,即可以明确接受、理解并回应语言交流者。比如,脑瘫患者就无法接受催眠。
3.有明确目标的人,即有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如果只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接受催眠,你在催眠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催眠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而不是关注“我的问题怎么解决?”因而也就不容易被催眠。
(二)哪些人不会被催眠?
1.人格分裂患者。因为人格分裂患者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重意识,在接受催眠的时候,他的多重意识会阻挠他对潜意识的接触,而催眠正是对潜意识的一种接触。
2.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3.中度以上生理性精神病患者。
4.理解与语言表达方面有障碍的人。
5.脑部受到过严重创伤、损坏或者脑细胞组织已经坏死、病变的人。
6.偏执狂,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或怀疑一切的人。
7. 6岁以下的儿童。
8.好奇心太强的人。
9.恐怖心太重的人。
(三)催眠与年龄的关系。
1. 6岁以下,不适合被催眠。
2. 7~18岁,比较容易接受催眠。
3. 18~36岁,接受催眠的黄金阶段,催眠接受度绝佳。
4. 36~55岁,比较容易接受催眠,催眠感受性开始减低。
5. 55岁以上,不适合接受催眠。
(四)从事哪些职业的人比较容易被催眠?
1.不容易被催眠的人群:喜欢分析问题的人、思考者,比如数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会计师等。
2.一般可催眠的人群:白领、单一环境工作者,因为其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
3.比较容易被催眠的人群:打工族、军人、高智商者,因为其接受语言命令的能力较强。
4.很容易被催眠的人群:迷信者、宗教信仰者、气功师、瑜伽师、禅修师等。
5.特别容易被催眠的人群:高情商者、特异功能者、高僧、艺术家、幻想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