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控制力
12954700000001

第1章 心理控制力,让你攻无不克(1)

社会就是竞技场,如果你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掌握一种秘密武器——心理控制力。在心理战中,如何出其不意,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要想看清一个人的本来面目,能否尝试激怒他,让他原形毕露?怎么才能套牢对方,让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你效劳?本章将为你揭示心理控制力的秘密。

第一节 扯虎皮,拉大旗,给予对方震慑

麦哲伦想要完成环球一周的壮举,在争取皇室支持上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于是,他邀请了当时着名的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陪他一起去劝说国王。西班牙当时最负盛名的地理学家就是帕雷伊洛,他也是当时人们公认的地理学界权威,更是国王最为敬佩的学者。帕雷伊洛向国王列出了麦哲伦航海的重要性与各种有益国家的好处,成功地说服了国王。得到国王支持的麦哲伦终于不负众望,完成了环球航行,也打破了当时人们一直秉持着天圆地方的观念。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看出:正是成功地利用了路易·帕雷伊洛在地理学界的权威以及他对国王的影响力,麦哲伦才会得到皇室的赞助,从而实现了他航海的意愿。

我们将这种成功法则称为“权威效应”,权威效应就是指一个人地位崇高,有威信,能得到很多人尊敬的时候,他所说的话和做的事都会引起别人的重视,更容易被周围的人相信其正确性。“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正表明了权威性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反过来说:如果对方将你纳入了权威这一行列里,你就有机会驾驭对方,让对方为你所用。很多有智慧的人都会巧妙地运用权威效应,来操纵他人的心理,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普遍都具有“安全心理”,也就是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认为那些权威人士所说、所做都是正确的,继而效仿他们,跟随他们,服从他们,以增加人们不会出现差错和导致失败的“保险系数”;还有另一种心理,就是“赞许心理”,是指大多数人总认为权威人士所说、所做的都合乎社会的规范,顺从他们也会得到更多的赞许和奖励。

很多人都会遇见这样的事,例如你感觉到身体有了异样,就会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的病,身边的人怎样安慰都不会让你放心,可是一旦经过医生的诊断,告诉你没病时,你就会把悬着的心放下来。这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也是一种常见的权威效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权威暗示效应”。

“权威暗示效应”具有迷信、轻信、盲从等特点。而人之所以成为权威,是因为这类人已经在某一方面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当人们作决定时,一般会选择相信这些权威人士的观点。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也可以利用“权威效应”来达到引导或改变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在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这种权威效应的应用。大多数人在买各种商品时,为了保证自己用的是最好的,而非劣质产品,一般都会选择具有较高权威和信誉度高的商家或产品,或是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望、地位、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人们会很自然地顺从这些权威人士的选择,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确保自己不会上当、吃亏。

既然巧妙运用权威效应能为自己服务,对于聪明的人,该如何建立自己权威呢?

首先,要经常磨炼自己的判断能力,一旦自己的判断得到了验证,就会对身边的人产生权威效应。

其次,要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社会的规范,以便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赞许,这样你说的话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

再次,就是取得权威人士的认可,这样你说出的话就带有一定的说服力。

当你被周围的人认为是具有权威的时候,你也就在无形中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感。在掌控他人的时候,他们也会在无形中为你身上的权威性所折服。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声音很小或总低着头,这样的言行就会让我们对他所说的事情产生不信任感。而有的人说话慷慨激昂,无论是语气、语速、神情、姿态都是在表明他无所畏惧的坚定,我们也会在无形中受到影响,对他的支持度也会提升。

这就表明:在增强权威性时,表达的强弱,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聪明的人在驾驭别人时,在表达上总是一副特别肯定与坚定的口吻,因为他们明白这能增强自身的权威性,而大多数人都具有信任和跟随权威的普遍性心理。

南北朝时期,刘勰在写出《文心雕龙》时,并没有得到别人的关注。于是,他邀请到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进行评阅,然而文学界的权威沈约并没有对这本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此种情形下,刘勰不得已装扮成读书人,将自己的作品转卖给了沈约,沈约在仔细阅读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而,《文心雕龙》后来成为了文学评论的名着。刘勰也自然成为了文学评论界的权威。

“扯虎皮,拉大旗”,在我们生活中能处处得到体现。如某位股评专家说哪只股将要上涨,有很多人立刻去买这只股票;再有,一个员工借着总经理的名义要你做什么,你也不得不屈从;还有很多人以反驳、批判着名学者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发挥“权威效应”。这样的手段,效果往往是非常不错的。

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也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权威效应”来增强自身的优势,让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度不断提升。比如,在辩论时多引用一些权威人士的言论作为论据,或是多举一些名人的范例解释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再如,在工作中让别人认为你的行为是得到上级指示等等。

“权威效应”虽然非常有效,但绝对不能滥用。一旦出现失误或失败,会逐渐削弱自身的威信,所以请谨慎使用。

第二节 出人意料,往往使别人陷入被动

这是关于天才喜剧家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的故事:

有一个歹徒夜晚潜进天才幽默大师卓别林的家中行窃,被卓别林发现后,歹徒就用枪指着他的头打劫。卓别林并没有激烈反抗,他按下内心的恐惧,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将自己的钱包放到了歹徒的手中。

他对歹徒说:“兄弟,这些钱是我老板的,都被你拿走了,我也不好交代。如果被老板认定我私吞公款,我就完了,要不咱俩商量一下,麻烦你在我帽子上开两枪,以证明我被打劫了。”

歹徒一时被他的要求惊到了,但想到反正钱已经到手了,这个小要求还是可以满足的,抬手向卓别林的帽子上开了两枪。

卓别林眼见这歹徒很好说话,就再次开口恳求,说:“兄弟,再在我裤子和上衣上也各补两枪吧,这样老板就绝对不会怀疑了。”

歹徒心想,这小子有点小心思,这样糊弄老板。他高兴地统统照办了。待枪里的子弹都打光后,这时的卓别林真心地笑了,在歹徒还没反应过来时,猛地一拳将其打倒在地,夺过歹徒手里的钱就报警了。

据心理学家分析,一般人遇见歹徒都会大喊大叫,或者是躲避、逃跑,这种情况也是歹徒事先预料到的。一旦受害人并没有出现害怕、恐惧的情形时,歹徒反而会出现不安心理。

就是说,一个人在作出判断之前,会在脑海里将正在发生的和事先预想的进行比较,如果反差很大,就会让人产生疑虑。

王宸赶着去厕所。刚走进去,就被一个男子捂住嘴,拉进了厕所的最里面,那男子要求与她发生关系,并威胁道,如果她敢喊叫,就杀死她。

王宸看见男子手里明晃晃的刀,立刻停止了挣扎,示意对方先松开手。那男子见她识时务,心花怒放。于是轻轻地松了手,但没完全放松戒备。

镇静下来的王宸,笑着说:“你长这么高大,还怕什么,如果你想与我做朋友,我们可以慢慢谈。”

那男子听了这话,果然神情有些松懈了。这个时候,王宸的手机猛地响起,两个人都紧张了起来,王宸趁机将手机扔到门口,那男子怕有人听到手机铃声进来,就赶紧弯腰去捡手机。

就在那男子弯腰的瞬间,王宸一脚将他踹倒在地,趁机夺门而出,并大声喊救命。

从心理上分析,我们认为:在遇见突发状况时,要尽力保持一颗平常心,冷静地判断形势。慌张、恐惧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反而让对方掌握着主动权;一旦出现对方没有预料到的情形,对方将陷入不安当中,心理的强势变弱,主动权就慢慢地回到我们的手中。教育孩子上也可以运用此方法,不妨看这样一则小故事:

伊美尔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父母对她的管教非常严厉,规定她每晚10点必须到家。

有一次,伊美尔因贪玩没有及时回家,到家时已经半夜12点了。焦急等待的母亲没有听她的解释,将她一顿大骂,然后让她去向她父亲道歉。怀着准备承受父亲暴怒责骂心理的伊美尔看着父亲,然而事情并没有按她预料的那样发展,她的父亲并没有责怪她,仅仅是看了她一眼,然后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就让她出去了。

这让伊美尔有些不知所措,没想到父亲没有像平时那样责骂自己,这种不安让伊美尔开始反省自己的过错。在以后的日子里,伊美尔每晚都准时回家。

对于孩子,父母经常以打骂的方式来管教,这并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母的唠叨、责骂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会选择逃避或远离父母,使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有时甚至会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情况。其实,对付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不妨使用让对方意想不到的方式,反而会更有效果。这样能使孩子陷入沉思,进行一番深刻的反省。

如果你熟悉历史的话,应该记得这样一则故事。秦朝末年,楚汉相争。从楚霸王项羽帐下出走的陈平准备投奔刘邦。他来到黄河渡口,看了看四周无人,于是急匆匆地沿着田间小路往黄河岸边赶去。

直到他所乘的船离开了岸边,陈平才把心放进肚子里,因为他始终怕楚霸王项羽带兵捉拿他回去。此时已脱离险境,心里轻松了许多。但是他敏锐地发现,船上有几个粗鲁的大汉,相貌狰狞。他们聚在一起私语,互相还打着眼色。

“看,这个官肯定是偷跑出来的。”

“他怀里肯定装了很多珠宝和银子,不如我们……嘿嘿!”

坐在船舱中的陈平听到他们的议论声,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暗道:“他们想谋财害命!我一人,一把剑,绝对不是他们的对手,怎样才能摆脱此险境?”

等船行到河中央时,速度缓慢起来。

知道他们要动手的陈平已想到一个策略。他走出船舱,道:“船舱闷热,我都出汗了。”

陈平边说边摘下腰间的宝剑,随后将大衣脱掉,放在船舷上,伸手帮他们摇船。船上的几人看着他的举动,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

过了一会儿,陈平又说:“看来这天是要下雨了。”又脱了一件衣服,放在大衣上。片刻后,他再次脱了一件,最后他竟光着上身帮他们摇船。

船上的几个人见他身上并没有钱财,也就将图财害命的心思打消了。

这则故事,从心理学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遇见困境或险境时,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畏惧心理,将自身恢复到冷静状态,静静思索解决办法;如果顺着对方的意愿行事,自己则越来越被动,甚至会进入绝境。不妨出其不意,先打乱对方的步骤,使对方的心理趋于弱势;然后通过自己的言行,扭转面临的困境,转而掌握主动。

第三节 故意气气对方,可识其本来面目

《三国演义》中有一幕精彩的诸葛亮智斗周瑜的场面,不妨大家一起看一看:

东汉末年,三足鼎立,曹操率领百万大军虎视眈眈,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在这之前,为了说服周瑜支持结盟,诸葛亮便跟随鲁肃去见周瑜。鲁肃见到周瑜便问:“对抗曹操百万大军,战还是降呢?”

周瑜内心也在犹豫,但还是倾向于降曹,而鲁肃却坚持主战,两人在不断地争论,都想说服对方。

诸葛亮在旁边冷静观察,并未插话,最后才发出一声冷笑。

周瑜扭头问诸葛亮:“为何发笑?”

诸葛亮答道:“我只是笑子敬(鲁肃)有些不识时务罢了。”

鲁肃疑惑地看着诸葛亮,诸葛亮看了鲁肃一眼,说道:“曾经吕布、袁绍、袁术、刘表皆与曹操大战,均被曹操所灭。故此天下皆知曹操善用兵,也只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勉力抗曹,最终被逼入江夏,前途堪虞。然周将军要降曹,不仅家室可保,又可得富贵安逸。天下之兴亡,冥冥皆在天意,子敬何必勉强呢?”

鲁肃怒道:“你这样说,是想让我主公屈辱于曹贼吗?”

周瑜听到此话脸上一红,却也没再多说。

诸葛亮眼见时机已到,便对两人道:“亮有一计,可退曹操百万雄兵。”

周瑜问道:“何计?”

诸葛亮答道:“只需奉送两人即可,这两人对于江东而言,无关紧要;对于曹操则如获至宝,如此,他便满意而归。”

周瑜:“何人?”

诸葛亮:“大小乔姐妹。曹操挥军南下,只为这两位美人罢了,如若将军将两人奉送,曹贼必急切班师而回。”

诸葛亮知道大小乔姐妹归属于何人,他这样做只为故意激怒周瑜,让周瑜现出本性,主动提议结盟抗曹,而此时的周瑜只差一步,就要掉进诸葛亮设计好的圈套了。

周、鲁两人脸色通红,诸葛亮则装作没看见,继续发表他的言论。

周瑜见他说完,怒道:“曹贼欲得二乔,你怎知?”

诸葛亮将曹植的《铜雀台赋》稍加修饰,便道出曹操必夺二乔之心。

果然,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开座位,手指着北方恨道:“老贼欺吾太甚!誓与老贼不死不休!”

周瑜便请诸葛亮与之合力,共诛曹操。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激起周瑜抗曹之心,诸葛亮便用了极其高明的心理战术,挑起周瑜的怒火,达成了诸葛亮想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