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到家,这位挨批的经理还是一肚子火,一个人闷声不吭地坐在饭桌上。吃饭的时候,妻子见丈夫一脸不开心,便特意夹菜给他,没想到丈夫非但不领情,还说道:“我自己没长手啊,夹什么菜,这菜做得越来越不像样了!”妻子见状笑容立马僵住了,坐在旁边的儿子小君看在眼里,想帮妈妈解围,便撒娇似地对妈妈说:“妈,给我夹,我要吃那个。”一边说着,一边将筷子指向离自己并不远的豆角。不料妻子回头就骂儿子一句:“自己没长手啊,要吃自己夹!”而这个时候,窝在儿子脚下的小猫似乎受惊了,便朝小主人叫了一声,不想竟被小君狠狠踢了一脚,小猫夹着尾巴就跑出去了。冲出门的小猫刚好迎面遇到马路上的一辆轿车,司机看见小猫,想调转车向避开,但没想到竟然撞到了路边的孩子。
一般来说,人的情绪是很容易受到环境及一些偶然因素影响的,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潜意识里就会选择身边比自己弱的人发泄,甚至是发起更加厉害的攻击,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坏情绪的传递链,最终受害的是作为弱者的“猫”。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踢猫效应”。
美国洛杉矶的一位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自己的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一个乐观开朗,生性活泼,另一个多愁善感,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郁郁寡欢,愁肠百结。一个小时后,当加利·斯梅尔加入他们的谈话的时候,竟然发现,那个乐观开朗的朋友已经开始唉声叹气起来了。由此可见,坏情绪的传递就像是一根永无休止的链条,如果我们一遇上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就不加选择地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发泄,不仅会将不好的情绪传递出去,给他们带来困扰与伤害,还会严重影响到彼此关系的和睦。
可见,坏情绪比好情绪更加容易传递。生活中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总是具有某种感染力,一个人情绪不好,周围的人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千万别做坏情绪的传递者,要做就做坏情绪的终结者,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真诚、友善地对待你身边的人,你周围的人眉开眼笑了,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愤怒向谁宣泄?
你了解愤怒吗?
相传在非洲原始草原上,有一种体形很小的飞行动物,专门靠吸取其他动物身上的鲜血为生,人称吸血蝙蝠。在整个大草原上,吸血蝙蝠是野马最大的天敌。每天都会有无数野马在吸血蝙蝠的袭击下丧生,这些在体形上占优势的野马之所以会被这些小小的蝙蝠制服,最大的原因并不是蝙蝠吸走了野马身上的血液,因为那么一点鲜血对野马来说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野马丧生呢?
后来,经过专家研究发现,蝙蝠在袭击野马的时候,首先是附在野马的大腿上,并用它们锋利的牙齿迅速咬噬野马的皮肤,接着就用尖尖的嘴巴缓缓地吸取血液。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野马敏锐的感知力,在一开始就发现了吸血蝙蝠的袭击,于是它们出于对外界攻击最本能的反抗意识,便疯狂地甩尾、蹦跳,甚至狂奔,但是这些动作是无法将蝙蝠摆脱掉的,它们会迅速地更换吸附的位置,从野马的大腿上到身上,到头部,一直到它们吸完想要离开了,才会飞走,野马的任何动作对摆脱蝙蝠来说都是徒劳。然而就是这些盛怒的动作使它们筋疲力竭,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这些野马被外界小小的刺激激怒,在发泄了情绪的同时也失去了生命。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野马结局”。而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野马”吗?一些小事总是能够触动其愤怒神经,使其顿时暴怒。日常生活琐事繁琐而复杂,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大发脾气,长此以往,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极为严重的危害。
美国心理学家雅克·希拉尔认为,愤怒是内心不愉快的一种反应,因感到不公或无法接受的挫折而产生,是坏情绪的红色警报,会警示我们说,有人对我们使坏或者我们内心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其实,不如意、不顺心就像是吸血蝙蝠的袭击,你反应越是强烈,对自己的危害就越大。而不管是瞬间爆发,还是一味压制,愤怒情绪的危害总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防止自己也掉进“野马结局”的泥淖,就要学会正确认识愤怒,在愤怒情绪即将来临时,用不伤及健康的方式加以排解。
研究发现,愤怒其实并非只是一种雄性情感,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愤怒的情绪,并且男人表达愤怒的次数也未必会多于女人。但不同的是,男人多半用攻击性较强的方式表达愤怒,而女人则换做口头的形式表达。因此,体现在男女恋人之间,争吵时女人的态度就较为激烈,甚至会比男人更倾向于语言上的暴力。
此外,男性和女性愤怒的动机也完全不同,男性往往是因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受到威胁,如想做的事情被禁止或限制,这时便会感到怒不可遏;而女性通常是因为他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意愿,比如感觉到自己被另一半忽视,或者遭到拒绝、产生妒忌时,愤怒就会油然而生。也就是说,女性的愤怒情绪是因为别人的言行举止与自己期待的有差距,她们想改变,但又无能为力,找不到出路时就会发怒。
当然,心理医生多丽丝·赫尔明发现,女性的发怒多数都是在家里,另一半的不守时或孩子的邋遢都会使其暴跳如雷,而一旦走进办公室,进入工作场合,她们就会立马变得顺从,甚至甘愿忍受上司的批评和无理要求。
在愤怒的爆发形式方面,社会规范对男女的限制似乎也存在某些偏见。比如,男性表现出攻击性的愤怒通常是被认可的,不管是男孩子还是成年男子,提高嗓门大声怒斥或者大打出手,往往被视为男子汉气概的体现,而女性如果如此表达愤怒情绪,便会被视为泼妇。
愤怒情绪有损人类身体健康,既然暴跳如雷的愤怒发泄方式并不可取,那么,愤怒情绪是不是越压制就越好呢?
让·保罗·奥斯特是着名心理治疗师,他认为,人们一直都有认识上的误区,以为不能任由怒火酿制苦果,那样既害人又害己。于是,很多人从小就被长辈教育不要乱发脾气,但那些被压制下去的怒火并不见得会消失,反而会反过来攻击当事人自身。当不满的情绪转化为一种狂躁时,神经便会饱受煎熬,甚至还会变得更加敏感和易怒,久而久之,身体就会被疾病包围。可见,压抑愤怒并不能真正做到“不害己”,反而还会增加自身无能的痛苦,最后只能由身体的病痛去慢慢消解那些坏情绪了。
不过,愤怒也并不总是坏情绪。心理学家詹尼弗·莱纳表示,在人感到害怕的情况下,愤怒就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情绪。有一项基于面部表情观察的心理研究证明,只要不是过分激动的情绪,愤怒对人的身心健康反而是有好处的。所以,当人们出现紧张情绪时,用短暂的愤怒做出回应的人会体验到一种控制与乐观的感觉。如果当事人的反应是恐惧,就无法体验到这样的感觉,因为恐惧对健康是不利的。可见,短暂的愤怒情绪并不完全是坏事,但如果愤怒情绪持续呈爆发性发泄,或者是对外界采用愤怒的敌对态度,对健康就不利了。
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愿表达自己的愤怒,更不愿承受别人的愤怒,但实际上,压抑愤怒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因为一味隐忍可能会造成更为强烈的爆发,甚至直接导致身心健康受损;而发泄愤怒也要讲究方式,方式对了,发泄就是最好的化解愤怒的途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愤怒了就要发怒
“野马结局”警示我们暴怒的危害,但这并不意味着愤怒就不能发泄。心理学家认为,只要方法对了,有愤怒就要发怒。下面是心理学家奥斯特给出的关于发怒的建议,他认为发怒可分为以下三步,简称“三部曲”:
第一步:分散注意力。愤怒有时候来得很突然,可能就是那么一瞬间便涌上心头,所以,当你感到愤怒袭来时,用犀利的言辞回击只会令愤怒情绪加剧,局面变得更加糟糕。因此,这个时候最好是保持冷静,可以尝试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在心里默默数数,或者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喊几声,或者用力摔打枕头、玩偶等,或者撕本子、撕纸片等,也可以找家中不吃的水果(最好是橘子),然后用力紧捏,诸如此类的方式既能够转移注意力,也帮助发泄了愤怒情绪。
第二步:理清思绪。应该意识到,有的时候仅仅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成功地将你激怒了,令你气急败坏地乱发脾气。顺利做好了第一步之后,说明现在的你算是恢复了些许理智。那么,此刻就好好想想吧,试着回答下面这些问题:究竟是什么使你一下子就变得怒不可遏了呢?对方是不是有意的?(你也许还是认为对方是故意的。)会不会是你过于敏感了呢?你确定对方一定就是故意的吗?即便真的如此,那情况是否真到了令人暴跳如雷的地步了呢?是否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发怒是否就不能解决问题?发怒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问题在愤怒的当时根本无法得到准确回答,而大多数人在恢复平静之后都能意识到,有时候对方并非完全有意,事情也没有如此严重,发怒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令情势加剧。更重要的是,发怒的最终目的基本上都是希望与对方沟通,让对方更了解自己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既然如此,接着就进入到第三步吧!
第三步:陈述不满。这一步主要是用来表达感受、陈述不满,你需要真诚,但也不要违背原则。心理学家托马斯·高登认为,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但首先不要急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也就是说,你要表达清楚对方的哪些行为令你感到内心不舒服和不满了,并陈述你当时的感受,也很有必要向对方表达一下你的期望及其原因。
这套“三部曲”是帮助有愤怒情绪的人更好地发怒,但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寻找彼此之间的平衡点的过程。所以,不要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要知道他(她)也有陈述自身感受的权利。当然,你的原则还是不能降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目标,彻底修复双方之间的关系,并且双方都保持完整性。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发怒并不只是发泄出你内心的一口“恶气”,而更重要的是重建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因而,更多的时候,允许自己发一次不大不小的脾气,也有助于修复双方之间的和谐关系。
愤怒情绪的分类及其管理方法
以下是心理学家对愤怒类别的划分,有助于人们及时发现愤怒的迹象,并有效消解愤怒的不良影响:
第一种是爆发型愤怒。爆发型愤怒并不是那种一触即发的愤怒情绪,而是积压已久的情绪一次性爆发。心理学家发现,越是对愤怒情绪忽略并不懂得如何有效处理的人,越是习惯于压抑怒气,直到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一次性爆发出来。爆发型愤怒的人经常会做出或说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或话语,以至于无法弥补,因为愤怒的人通常都是没有同情心的。
心理学家认为,愤怒情绪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12秒钟,所以,愤怒袭来时可以数到12,等待这段时间过去。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最初时那么气愤了。这个方式其实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三部曲”,你可以尝试按照以上方式进行练习。
第二种是隐忍型愤怒。这类愤怒者总是冠以“我没事”的幌子,摆出一张微笑的脸,但内心却有熊熊燃烧的怒火在乱窜,无处释放,外人却丝毫觉察不出来。这种不向外界发泄怒气而选择忍耐的做法,最终受害的人其实还是当事人自己。正如我们前文所说,怒气会反过来对自己的身心加以攻击,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不适,甚至是疾病。所以,隐忍型愤怒者有必要改变这类习惯。
心理学家建议,这类人要做好挑战自己的核心信仰的心理准备,比如,如果你明明对下属迟到早退的行为感到愤怒,就要适当表现出来,即便没有十分明显的表现,也可以发出恰到好处的警示;或者另一半要求你每次出门前都要向他(她)报告具体而详细的行踪,假如你对此感到不满,那你一定要说不。
试着把自己置于局外。想象一下某些事情并非是你在承受,而是你的某个朋友,他(她)总是忍受着长期的横眉冷对,总有那么一些人用指责的口吻和他(她)说话,或者被上司要求无休止地加班等等,那么,他(她)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然后把这些反应写在一张纸上。最后,看着这张纸问问自己,为什么别人会做出这些反应,而你却不能呢?有没有可能自己也尝试以上反应?
适当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你被批评或指责了,试着用一些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言语加以回应,以示反击,这个办法在朋友、亲人中间就比较适用,因为你的隐忍的愤怒往往会在无形中伤害到他们,而积极的回应方式就不会。
第三种是嘲弄型愤怒。如果一个人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得出结论,认为直接表达内心的一些负面情绪并不好,间接和隐晦的方式则比较安全,并且对方如果生气,那也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与自己毫无关系,因为自己只是在说玩笑话。那么,这个人在表达不满和愤怒时,就会采用嘲弄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