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缺失的心理课
12954200000005

第5章 认知课——不识庐山真面目(1)

当我们对外界的刺激进行接受、转换、合成、储存、提取后,一个认知过程就完成了。虽然认知的过程大体相同,但是个体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看到了他人的伪装,看到了大多数的盲从,看到了或者混乱、或者无序的梦境。这些是真实的世界,还是我们眼中的“真实”的世界?谁知道呢?

来自人格的互动——内倾or外倾

按照人和环境的不同互动模式,荣格将人分成了外倾型和内倾型,同时,他还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情感、思维、直觉和感觉四种机能。

其中,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种东西,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令人满意,直觉则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和去向何方。于是,这两个分类,四个维度,就成为八类人格。

那么,外倾型的人具有什么特点,内倾型又是何种行事风格呢?

由于荣格是根据人的心理能量指向来分的,我们可以按照能量的流向来具体地理解外倾与内倾之间的区别。外倾型的人将心理能量指向外界,因此,他在认识世界时,更看重客观存在的事物,与外界的会互动更多一些。

相反,内倾型的人将心理能量指向内部,于是当他认识世界的时候,更看重内在的自我感受,倾向于将内心的感觉、观点投放到外界。

当然,无论是外倾还是内倾,都会遇到个人风格和外界现实冲突的时候。外倾型的人最容易忽略内心,从而迷失自我;内倾型的人则过分强调内在感受,因此,时常需要在自我观念和客观现实之间做选择。

外倾型与内倾型并非水火不容,但是难以互相理解。在外倾型人眼里,内倾型人不是独裁者就是神经病;在内倾型人眼中,外倾型人则是内心空洞的野心家,自不量力地想要成为世界之王。然而,在21世纪的社会文化中,外倾型人的科学、务实和注重规范的精神让他们成为社会主流,因此,内倾型人的思想、感受、心灵就处于劣势,变得更加虚幻。

外倾型人喜欢和外界的一切打交道,他们热衷于建立社会规范,改变大多数人的命运,为企业或者机构的建立呕心沥血。在他们看来,只有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成文的条例才是王道,内倾型人坚持的内心感受、平和心态和思想的巨大支撑对他们来说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头脑运动产生的幻觉。

为此,荣格曾经提出过自己的观点,他说:“只有病态的心灵才会忘记认识必须要有主体,倘若不是因为我知,便没有任何认识可言,便也没有世界可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内倾型人强调的自我、主观因素,人们根本无法超越自身去认识外部世界。可惜,外倾型人相信的永远是科学的统计数据和摆在眼前的证据,即使主观存在的重要性是一个毫无争议的事实,也无法通过外倾型人接受的方式得到证明。

当然,我们要说,外倾型人和内倾型人原本处于平等的地位,是社会的发展让内倾型人处在了劣势地位,并且越来越有一种苍凉无奈的感受。毕竟,在追求效率和强调产出的社会,有哪个企业能够接受思想丰富,但是行动力差,有一颗聪慧的心灵却无法解决自身温饱的人呢?

实际上,一个杰出的内倾型人往往能够在物质繁杂的世界里找到真理。他们是精神世界的建造者,也是美好情感的守护者,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内倾型人往往能取得无人能及的科研成就。然而,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也让他们成为自身的束缚者。一旦他们在外部世界受挫后,本能的处理方式就是封闭自己。为了躲避外界的伤害,尽量减少和外界接触的机会,或者说减少投入的热情。

在生活中,那些见面时和蔼可亲,给人温暖随和感受的人,一旦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他内心中那个自成一体的世界是别人无法涉足的地带。他不仅对一个人封闭,对所有人都是如此,只不过,论交情浅薄,封闭的程度会稍有不同。当人们明白了这不过是内倾型人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或许能够给予他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荣格也提出了内倾型人中最极端的一种情况,即过分强调感受和理念的内倾型人。当这种人遭受生活的失败时,他会躲避外界的干扰,将心理能量投向自身,进行反思和检讨。当他检讨的是自己的欲望而非做事的原则时,他会消减欲望的能量,强化坚持的做事原则,反之亦然。那些遇到失败不质疑自己,反而更加强烈地坚持到底的人是最可怕的,比如希特勒。

在遭遇挫败时,外倾型人的极端类型并不会比内倾型人温和。因为外倾型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少反思和检讨,他们会因为熟悉世界运行的规则而生,也会因为规则的变更而死。一旦他所熟悉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现实和自我发生矛盾时,他们的内心会如同孤儿一般,变得无所依傍。这时,外倾型人会抱怨社会的不公,谴责垄断企业压缩了人才的生存空间。严重时,他们会酗酒、吸毒、人格分裂,甚至用暴力报复社会。

其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是这么极端的外倾型或内倾型,就像每个人的气质类型都不是典型的多血质或粘液质一样,每个人都处在一种模糊的中间状态中,或者说,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外倾和内倾的一部分基因。

情感、思维、直觉和感觉这四种心理机能也是如此。理论上,一个人看见大海后,说出“海真蓝”或“我喜欢风中的海腥味”的人是感觉型的人,说出“深沉”和“海纳百川”的人是直觉型的人。实际上,一个人可能将两种类型的感受同时说出来,只不过侧重点会有不同。

外倾型和内倾型的分类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在生活中能从容地接纳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行为,对自己说“对呀,这样的人就是我!”无论是外倾还是内倾,都不会影响你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比如李白和杜甫。

雌雄同体——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在动物王国,存在一种奇特的雌雄同体的现象,有的动物雌性和雄性共生,在身体中间被一分为二,分成雌性和雄性两半。也有的动物雌雄寄生,比如大西洋扁贝。雄性扁贝会在寻找到配偶之后伏在雌性扁贝的背上,当雄性扁贝失去生殖器后,就会完全变成雌性扁贝。

没过多久,还会有另外一只雄性扁贝过来,从而形成一种“雌雄同体”的现象。

在人类中,性染色体的不同决定了新生儿的性别,不过,当基因发生突变,或者胎儿在孕育的过程中出现了特殊的变化,也会发育成雌雄同体的胎儿。在心理学上,“雌雄同体”并非像生物学所讲的那样雌雄共生,而是一种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共存的人格原型。

古代人类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希腊神话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最早的人类是球形的,有四条胳膊、四条腿、一个头、两张脸。

两张脸朝着相反的方向看。这些球形人类有着非凡的力量和智慧,他们与诸神战斗,结果被嫉妒之神砍成了两半。

于是,人类从球形变成了两半,一半是女性的,一半是男性的。

从此以后,这被分成两半的人类一直在寻找对方,渴望重逢。当他们中的一个遇到了另一半时,就会融化在爱、友谊和亲密当中,他们片刻都不能分离,并且一起度过一生。

或许有人觉得神话故事不过是无稽之谈,是人类在面对无法解释的现象时编造出的答案。当人类文明发展到19世纪,心理学家荣格通过观察,发现了人格中雌雄同体的现象。荣格认为,在男人的身体中,存在着一个女性的原型,叫做阿尼玛;在女人的身体中,存在着一个男性的原型,叫做阿尼姆斯。荣格用这两种原型解释了男人身上阴柔的气质和女人身上阳刚的气质,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会一见钟情?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

由于阿尼玛的作用,一个看起来阳刚硬朗的男人,做事豪爽、不拘小节,他内在的自我却可能胆小而软弱;同样,由于阿尼姆斯的作用,外表小鸟依人的女子可能铁骨铮铮,一身硬气。

在男人身上,阿尼玛的原型通常和母亲或者意中人联系起来。荣格说:“每一个母亲和每一个被爱的人,都被迫成为这一无处不在的、超越年龄的意象的承载者和体现者,与男性最深层的心灵现实相呼应。”因此,男人往往在看到女性第一眼时,就会感觉“这个人对了”,其实,是对方符合了男人无意识中的阿尼玛形象。

在女人身上,阿尼姆斯则是深藏在女性的无意识中,以男性的方式表现的一种人格。父亲是女人最早接触到的男性,因此,女人的阿尼姆斯基本是受父亲的影响。女人在孩童时代就会在无意识中形成一个模糊的男性气质,直到成年后,才会从恋爱对象的选择上表现出来。

如果父亲的影响是正面的,女儿的阿尼姆斯就会内化为一个“白马王子”的形象,当她在寻找恋爱对象时,也会按照“白马王子”的标准来找。当然,这些都是不自觉的。

不过,囿于时代的限制,身在一个父权制社会的荣格将阿尼姆斯作为女性的精神引导,在今天看来,尽管他提出了女人身上存在的男性气质,却大大忽略了女人本身的独立意识,很可能成为女权主义者口诛笔伐的对象。

实际上,荣格在提出这一概念时,并不是以“性别”作为出发点,而是以“灵魂”之名。因为拉丁文是分阴阳属性的,于是同样意思的两个词,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便成了男女两性心灵中隐藏的人格原型。

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男人必须作为男人而存在,女人必须作为女人而存在,因此这两种人格原型的表现只能通过投射来完成。比如,一个一本正经、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会受到妖冶女郎的诱惑,上演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一个品行端正的良家妇女会不可救药地爱上一个浪荡子,甚至为了他抛弃家族名声,选择私奔。在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这些近乎疯狂的爱恋不仅仅是因为恋人的魅力势不可挡,更是因为恋人身上流露出了潜藏在无意识中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见时,黛玉一见宝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过黛玉,也笑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他胡说后,宝玉又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由此可见,黛玉便是宝玉心中的阿尼玛,宝玉则成了黛玉的阿尼姆斯。

此外,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存在也为同性恋者找到了理由。社会文化让男人隐藏起自己身上的女子气,也让女人隐藏起了男子气,于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变成了被压抑的性别原型。当阿尼玛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时,就会让男人成为女性化的男人,如人们常说的“娘娘腔”,更严重的情况下,男人会成为带着女子气的同性恋者。反之,女性无意识中的阿尼姆斯原型如果极端表现的话,女人就会变成带着男人气的同性恋者。

非常不完美——美好和丑恶共存

一直以来,钱乐对自己都不满意。小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讨人厌、最不懂得交朋友、最不受欢迎的孩子。长大后,他则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没有魅力、最无能、最孤独的男人。

为此,钱乐从一个城市搬到另外一个城市,希望躲开过去的自己,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重新开始生活。在陌生的城市,没有人知道他高中时糟糕的成绩,也没有人知道他连续被三个女朋友劈腿,没有人知道他灰暗的内心,也没有人知道他永远改不掉的爱吹牛的毛病。

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无论他搬到哪里,即使时间在变、环境在变、身边的人从熟悉到陌生,唯一没变的还是原来的那个他。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钱乐拿到了新城市的第一个offer。工作的第一天,钱乐在为同事做模拟讲座时,再次犯了吹牛的毛病。他越讲越兴奋,结果把原本一段中规中矩的职场演讲变成了个人脱口秀。

因为台下的听众没有人认识他,于是他更加肆无忌惮,不停地为过去的自己增加功劳和业绩,好像只要这样,他的过去就真的会变成一部充满冒险和激情的励志片。

回到家后,钱乐为自己失态的行为感到懊恼。他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讨厌你,你为什么如此丑陋?”他对自己毫无控制能力的软弱感到悲哀,也为自己身上众多的阴暗面苦恼。他几乎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了,每天厌恶地看着“非常不完美”的自己。

到了第二个星期,钱乐参加了一位公司元老的培训讲座,主讲者在谈到每个人的不完美时,说:“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或许你从来不知道,那些你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往往会成为你人生中的财富。比如,你讨厌自己夸夸其谈时,脸上那副浮夸的表情。然而,很多人正在为了这样一副好口才死命读书,拼命练习,希望能够像你一样流利而动人地演讲。实际上,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面对自己的缺点,或者说,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个人特质,你需要做的只是坦然地接受它的存在。”

讲座过后,钱乐倍感震惊。他甚至觉得,这位主讲人好像是研究了他的材料,专门讲给他听的。钱乐心想:“如果真的像主讲人说的那样,我的‘吹牛’应该是我过度自信的表现,我的失态只是我放弃了一本正经的说教。这些缺点,在别人眼里都是优点,那么,我的毛病就都不是毛病了!”

自我安慰了一番后,钱乐回家写了一篇两小时的演讲稿。他将多年来的内心挣扎都写了出来,其中的酸楚、痛苦以及从这场讲座中得到的新启发倾注于笔下。在关灯睡觉前,他喃喃自语道:“明天起床时,你就变成了一个新的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