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左手老子右手孙子:千古成大事之道
12951800000008

第8章

汤姆·莫纳根住在店里,自己亲自做各种事情——准备日用调味品和新鲜面团,准备饼上用的蔬菜和肉,连续花数小时把奶酪切成丁等等。哥哥杰姆在邮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花在生意上的时间就比较少了。当生意变得越来越糟糕后,他们的合作就面临解散了——杰姆将自己的那一半股份卖给了汤姆。

这对汤姆·莫纳根来说,是一个打击。

汤姆为了扩大自己的生意,他发现了一个经营比萨饼并且第一个提供免费家庭送餐服务的人。汤姆急切地希望与他合作,对方提出支付500美元的投资,但要取得平等的合伙人资格,汤姆不得已接受了。

后来,汤姆和他的新合伙人开了两家饼店,又增加了一个全方位服务的餐厅。可是汤姆·莫纳根始终没有得到合伙人许诺的那500美元,而且由于合作伙伴以前的破产,所有的费用支出仍是用汤姆的名义。

汤姆每星期工作100个小时,开着一辆破旧的汽车送餐,而且偶尔才从账目上兑现仅仅125美元的周薪,可是他的合伙人却纵情挥霍,买车买房,给房子进行豪华的装修。尽管汤姆的朋友们都警告他这个人只是在利用他,但汤姆认为这个人过去的经验是笔资产,自己需要他。汤姆继续在扩大着生意的规模,“我相信只要我公平待他,我是不会受到伤害的。”

几年后,汤姆·莫纳根的合伙人因病住进医院,并要求解除合作关系。

由于合作关系变得错综复杂,汤姆的律师建议他宣告破产然后重新开始。但汤姆坚决反对破产,并继续支付给他的合伙人2万美元的生意份额。汤姆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解除合约,如果他的合伙人再次负债的话,那些债务将落在汤姆名下。可是汤姆希望他康复,能保持健康并偿还他的债务,并且能回来继续和自己一同开比萨饼店。

汤姆为了发展生意可谓是绞尽脑汁,他对自己生产比萨饼的用料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所有的原料必须是最好的,而且每天所用的生面团必须是新鲜的。他的生意在不断地壮大,渐渐地他还清了合伙人带来的一些债务。为了更好地经营比萨店,汤姆·莫纳根同妻子一同参观了所有能够见到的比萨饼商店,好向他人学习先进的经营方式。

汤姆非常想把比萨店扩展到亚普斯兰迪市之外的周边地区去发展,并将自己的达美乐比萨饼推广到整个密歇根的大学城。可是,还没等他实现心愿,新的打击又来了。

汤姆的合伙人宣布了破产,汤姆则要承担7.5万美元的债务。他曾经那么努力地工作来建立他的生意,使它发展壮大,可是,这样一来,他失去了所有的东西,还背上了一身的债务。

这次打击仍没有使汤姆改变初衷,他又去做他的比萨饼了,而且他比以往更加下定决心要取得成功。

第二年,他就偿还了所有的债务,并获得了5万美元的纯利润。但是,厄运接着又来了,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饼店,损失了15万美元,保险公司根据投保的财产只支付给他1.3万美元。汤姆·莫纳根几乎又要破产了,但汤姆还是没有放弃,他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火灾造成的损失。

接下来,汤姆又一次开始了他的比萨饼生意。

一年半以后,汤姆的达美乐又重新崛起了,并发展到12家分店,还有12家正在建设中,可以说,此时的达美乐正在走向成熟。汤姆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异常兴奋。他十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成绩使汤姆放松了管理,这是导致打击再次来临的原因。不久,达美乐出现了资金短缺,整个达美乐陷入了财政危机。支票管理混乱,支票到处乱放,而且因为达美乐无法支付服务费,账目管理公司也退了出来。没有金融证明,汤姆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拥有多少财产,他很难相信账本上写的150万的资产。他又一次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失败使汤姆看清了自己在经营上的漏洞: “我们过度地扩张,在一些地区,当首批店铺还没有完全建设好之前,我就急于想增加新店。我们的另一个失误就是让没有经验、没有接受过训练的经理经营新店。同时,我们的办公室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汤姆·莫纳根很不情愿地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他将自己的部分股份交给了银行,将剩余的利息交给了一位合作的商人。他们签署了一项协议,他可以继续做总裁,但没有任何权力。

为别人工作是令汤姆感到痛苦的事,但这让他避免留下破产的档案记录。不久,那位商人想要退出,因为他判定达美乐没有任何前途。考虑到达美乐即被清盘,那位商人同意承担汤姆的—个授权店,并将汤姆的股份归还给汤姆作为回报。就这样,汤姆又重新掌管了达美乐。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汤姆努力经营着达美乐,使之生存下来,并偿还着一笔笔的债务。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打击后,汤姆变得精明了,他的坚持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最终达美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送货上门的商业机构,而汤姆本人也以占有公司百分之九十七股份的财产成为了全国最富有的企业家之一。

尽管汤姆经历了一次次足以吓退任何一个人的打击,但是,不断地坚持终于使他取得了最后的辉煌。

“强行者有志”——持之以恒才能成其志,这句话确实有着深刻的哲理。多少人的成功应了这个哲理,又有多少人的失败应了这个哲理。如果你想获得成功,那么,在选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后,就要持之以恒地去坚持、去实现它。

第三十四节

[译文]

大“道”是非常广泛的,到处都有它的存在。万物依靠它而诞生,它对万物毫不推辞,大功告成却不自以为有功,滋养万物却不主宰它们。它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这可以叫作小;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这可以叫作大。因此圣人之所以能达到浩大的境界,是由于他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真正成为大。

[评析]

本章阐述道的作用,专论“道”的功能、本性之博大,阐述“道”既是宇宙本性,又是普遍规律。它既体现大与小的普遍性,又综合了正与反、有与无的逻辑形式。

第三十五节

[译文]

如果谁执守大“道”的法象原则,天下的人就都会向他归顺。即使大家向它归顺也不会互相妨害,于是大家都平和安泰。动听的音乐和可口的美食,能使过路的行人停下脚步。而“道”要说出来,却显得平淡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又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完。

[评析]

本章继续阐述道的作用。老子歌颂“道”的伟大功能,再一次指出“道”的伟大。“道”虽然看不见,听不着,却化育万物,作用无穷。掌握住大道,天下人归顺,归顺道就可自然过和平安泰的美好生活。

第三十六节

[译文]

将要收敛的,必定暂且护张它;将要削弱的,必定暂且增强它;将要废弃的,必定暂且支持它;将要夺取的,必定暂且给予它。这是深沉的预见。柔弱的可以胜过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治国、治家的策略、制度不能随便让别人知道。

[评析]

本章阐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用辩证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阐明“道”的“柔弱胜刚强”的原理,阐明他所观察摸索到的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物极必反、势强必弱。

第三十七节

[译文]

“道”经常是没有什幺作为的,但是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作为。侯王如果能掌握它,万物就会自然归顺。万物归顺后有欲望发生,我就用“道”的来镇住他们。用“道”来镇住他们,贪欲就兴不起来。拒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宁静,天下自然太平安定。

[评析]

本章阐述“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老子阐述了“道”的二重性,就其无目的、无意识来说,它是宇宙本体,永恒不变,是“无为”的,但就其生长万物来所,它又是“无所不为”。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节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因此有德。品德低下的人,死守着形式上的“德”,往往却没有德。品德高尚的人任其自然,而不有意去作为。品德低下的人明明无作为,却有意去作为。最仁爱的人有所作为,但是不想为着什幺去作为。最正义的人有所作为,是想为着什幺去作为。最有礼节的人有所作为,可是人家都不理睬他,他就扬起胳膊,指引人们遵守礼节。所以,失去了道就讲德,失去了德,就讲仁,失去了仁就讲义,失去了义就讲礼。礼节这个东西,标志着忠信的不足,意味着祸乱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原来不正确的认识方法,吸取这个正确的认识方法。

[评析]

本章进一步阐述“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道”和“德”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德”是“道”的基本特征和体现。本章把德分为两类:上德和下德。“上德”能认识和掌握“道”的人,“下德”则相反。

第三十九节

[译文]

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这个“一”的——天得到“一”便清明;地得到“一”便稳定;神得到“一”便灵验;河谷得到“一”便充盈;万物得到“一”便生长;侯王得到“一”便能做天下的统治者。也就是说,天如果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要崩裂;地如果不能保持宁静,恐怕就要倾覆;神没有这种灵验,恐怕就要消失;河谷没有这种盈满,恐怕就要涸竭;万物没有这种滋生,恐怕就要灭绝;侯王不重视自己的高贵地位,恐怕就会亡国。所以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为这个道理,侯王才自己谦称为: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把低贱当做根本吗?所以,拥有许多车子,要如同没有车子;不要高贵得像美玉,坚更得如石头。

[评析]

本章讲道的作用并说明政治家应体认道的特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君王都来源于“道”。如果离开“道”,则不会有生存安宁。为政者——君王要能处下,坚忍,无为而最终做天下的首领。

[应用]

高以下为基——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三十九节)

《道德经》中的“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原意是:所以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万丈高楼平地起。

老子告诉世人,高的东西都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如果将这一道理应用到现实中,我们就可理解为:万丈高楼平地起。

崇高的人生目标往往是从很低的地方开始的,可以说很少有人生下来就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除非生于王公贵族之家。好多拥有成功的大事业的人,都是从最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也只有经历过底层生活磨练的人,才有恒心去成就大事业。而要成就大目标,就要从最低、最难处开始。

英国剑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广受尊重的权威勒格森·卡伊是从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境地一路奋斗过来的。

当初,勒格森·卡伊拉仅有够维持五天的食物,还有一本《圣经》和《天路历程》,再加一把用于防身的小斧头和一块毯子。带着这些,他离开了他的家乡尼亚萨兰,准备向北穿过东非荒原到达开罗,到那再乘船到美国,好开始他的大学教育。

对勒格森来说,他的旅途源于他的一个梦想——不管是多么遥远,这个梦想促使他决心要接受教育。他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英雄林肯那样——林肯虽然出身贫寒,却成为美国著名的总统,为解放黑人奴隶进行不懈的斗争;他想要像华盛顿那样——是华盛顿打碎奴隶制度的枷锁,成为一位伟大的改革者和教育家,为他自己和他的种族带来了希望和尊严。

勒格森希望能像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那样能改变世界,服务于全人类。不过,要实现他的目标,他需要受最好的教育,他知道只有在美国才能得到他需要的教育。

虽然勒格森身上毫无分文,也没有任何办法支付船票;虽然勒格森根本不知道他要上哪所大学,也不知他会不会被大学接收;虽然勒格森的旅途从开罗到华盛顿有3000英里之遥,途中要准备经过百个部落,说着50多种语言,而他对此一窍不通……有这么多的障碍,勒格森还是出发了。他的人生基础越是差,他向上的决心越是坚定。

在崎岖的非洲大地上,艰难跋涉了整整五天以后,勒格森仅仅前进了25英里。食物吃光了,水也快喝完了,而且他身无分文。要想继续完成后面的2975英里的路程似乎是不可能了,但勒格森清楚地知道回头就是放弃,就是重新回到贫穷和无知。

他对自己发誓:不到美国我誓不罢休,除非我死了!于是他继续前行。一次高烧使他病得很重。好心的陌生人用草药为他治疗,并给他提供了地方休息和养病。为了坚定信念,他翻开了两本随身携带的书,读着那熟悉的语句,这使他恢复了对自己的目标和信心,继续前行。他的这次旅行经历了15个月,艰难泼涉了近1000英里,到达了乌干首都坎帕拉。

后来,他勇敢的旅途事迹渐渐地广为人知,当他身无分文、筋疲力尽地到达喀土穆时,关于他的传说已经在非州大地和华盛顿佛农山区广为流传。斯卡吉特峡谷学院的学生们在当地市民的帮助下,寄给勒格森650美元,用以支付他来美国的小费用。当他得知这些人的慷慨帮助后,勒格森疲惫地跪在地上,满怀喜悦和感激。

当勒格森终于来到斯卡吉特峡谷学院时,已经经历了两年多的行程,他手持那两本宝贵的书,骄傲地跨进了学院高耸的大门。

毕业后,勒格森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并到达英国成为剑桥大学的一名政治学教授,同时还是广受尊重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