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云龙舞
12948400000011

第11章 十年奋争辉煌时

1991年,文登绣品厂进入了稳定健康发展时期。这一年是企业进入“八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企业第二轮承包期的第一年。决策者李国贤,自始至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驾驭着企业稳步前进。在1989年和1990年企业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了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的坚实基础上,根据国家“质量、品种、效益”年的新形势和企业新一轮承包的规划和设想,李国贤不失时机地拟定了1991年企业第三次腾飞的战略决策。

1991年一开始,首先对技术、生产、经营、政工四大系统分别实行了副厂长分工承包责任制,2月份,李国贤带领部分厂领导和技术设计人员奔赴新疆考察,与新疆博乐市签订了技术合作项目,为建立西部边陲贸易基地打下基础。3月份,与加拿大国际贸易咨询公司签订了合资经营意向书。4月份,根据扩大电脑微机生产能力技改计划,与北京机械研究所、上海中国标准缝纫机总公司合作开发,增加配套设施扩大“雕玉龙”国优出口产品生产能力重大技改项目开始实施,已有两组电脑微机设备、250台万能机械设备先后进厂,并于上半年全部投入生产,由285人组成的“雕玉龙”万能机生产线正式运转,2800平方米的扩建厂房正在施工之中。有数字显示,截止到1991年6月30日,6个月(上半年)已实现产值1976.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1.2%,实现了自1988年以来产值增长速度最快的半年。

在生产战线突飞猛进的同时,新产品开发也是硕果累累。绣品厂又成功地研制出“万龙目”和“多多目”两个新产品,使绣品厂新产品总数达到12个,并创造了刺绣新产品开发史上速度最快的神话,产值增长速度和新产品开发速度两个最快,向世人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登绣品厂已经步入了向现代化高技术高效率发展的快车道。

从1981年,白手起家建厂,到1991年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文登绣品厂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礼记》中说“人生十年曰幼”。

10年对一个人而言,只能从幼儿长成一名少年,而10年对一个企业来说却能长成一棵大树。

文登绣品厂在领路人李国贤带领下,十年风雨,十年发展,十年艰辛,十年辉煌。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实,文登绣品厂在文登绣品人共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自强之路,奋斗之路,成功之路。

文登绣品厂的强大、成功,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而是有事实基础的,让我们看看以下的数字。

到1991年,文登绣品厂仍隶属于文登市二轻系统机绣品专业生产经营中型(二)集体企业。厂址位于文登市龙山路8号,大门口并排挂着山东省文登市绣品厂、中国抽纱进出口公司山东分公司烟台支公司工贸联营山东文登绣品厂。厂区占地面积31018平方米,已有建筑面积18116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10000平方米。2800平方米的综合办公大楼正在施工之中,拥有大小机动车辆17辆,主要生产设备1060台,其中,多头电脑微机刺绣设备7组,进口万能机687台,缝纫机283台,平缝机194台。拥有固定资产11509万元,拥有绣工8330余人。分布在文登、乳山、荣成、临沂、泰安、蒙阴、高密7个县市区的13处分厂和厂点。总厂下设云龙绣花分厂、云龙抽纱分厂、云龙绣印花分厂、深圳东昌绣品加工分厂等四处分厂。现行6大组织体系,4大行管体系,7大办公室,12个科室,直属6大车间。

全部生产过程分前加工和后加工两大部分的21个工序,75道工艺流程。拥有全部职工1739人,其中厂级干部6人,中层干部33人,行管人员108人,固定职工113人,合同制工人452人,合同工1084人,季节工120人,女工1462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大师1人,工程师1人,经济师2人,助理经济师9人,技术员9人,专业工艺、技术设计人员120人,中专以上文化程度12人。

研制成功的新产品有“人丝绒”“云龙绣”“涤丝映贴”“云龙印花”“美特丽”“飞龙纱”“回龙锁”“雕玉龙”“万龙目”“多多目”“玉龙边”“锁得丽”等12种新产品,产品类别有家具饰品、床上饰品、墙上饰品、家电饰品、服装饰品和日用饰品等10大产品系列,产品品种有台布、床罩、被套、床单、枕套、沙发巾、盘垫、门窗帘、绣衣等48种产品品种,产品花样达5951个,其中,外销花样5050个,内销花样907个,产品常规规格达50多种,产品内销覆盖面已达除西藏、海南、台湾以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234个经销单位,外销覆盖面已达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澳门等51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荣获国家级荣誉16项,省级荣誉31项,地级荣誉70余项,其中国家最高质量金杯奖两项。

在管理战线上,企业决策者正在运筹着“八五”规划中的上等级、上规模、上技术、上质量、上效益的企业第三次腾飞的战略决策,积极地实施人才知识化、管理现代化、设备电脑化、生产技术化、经营效益化全面转变,争创国家二级企业,集团公司经营水平和部级质量管理奖的目标已经全面展开。

在生产战线上,乡下绣工掌握着40余种工艺针法进行“回龙锁”“雕玉龙”为主要生产品种的大批量生产,厂内285人组成了“雕玉龙”万能机生产线,生产已经进入旺盛期的“雕玉龙”产品,为企业的再次腾飞发挥着巨大地推动作用,其中出口产量占销售总量的72.6%。

1991年,文登绣品厂按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状况排位于二轻工业系统第三位,文登市十大骨干企业之一,威海市十大明星企业之一,山东省三大机绣厂家之一,全国轻工业重点骨干企业之一。在1991年度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评介中,位于工艺美术行业50家最大经营规模第三十四位,最佳经济效益第十九位。

在文登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文登绣品厂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我国先秦的《考工记》认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白居易的《缭绫》也有一吟,“天上取样人间织”。这些说法都把工艺品说神了,而文登绣品厂确是黄土地上的企业,这里没有圣人,这里有的只是一批敢于挑战圣人制造神话的实实在在的劳动者。

乔迁新址,九层高楼耸云天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古老的文登焕发出勃勃生机,文登人民在文登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发有为图新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美好的家园,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呈万马奔腾之势,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也日新月异,人们欣喜地看到,古老的县城不断有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为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时代的气息。

1992年,他们惊奇地发现,在文登市区南北通道的龙山路东侧一座漂亮的大楼,高高地耸立起来了,像一个巨人一样挺立于大道旁边,过往行人尽情地观赏这座新建的大楼,这就是文登绣品厂刚刚落成的生产办公综合大楼,这座综合大楼高九层,占地面积18116平方米,它以其漂亮的外表和潇洒的身姿成为文登城市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再看这座大楼,依然美丽壮观,风采不减当年。

这座大楼所处的区域,在市区北郊、三里河以北、九里水头以南,当年这里有一个奇特的名字“貔子窝”。貔子是文登当地一种颇有神秘色彩的动物,也就是狐狸的一种。长期以来,被人们赋予了迷信的色彩,使人们谈貔色变。我曾有一部中篇小说《土枪王》,就是讲述了一个乡间土枪手常年与貔子周旋的传奇故事。貔子一般居于偏僻闲塞之处,那个地方被称为“貔子窝”,说明那里荒凉与偏僻。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续在那里建工厂,才慢慢有了一点生气,但那个时候在那里绝对见不到一座楼房,新建的楼房大部分集中在市区内,文登绣品厂综合大楼的建起,彻底改变了那里的建筑格局,使那里不再显得寂寞冷清,有了城市的气息,现在“貔子窝”地区早已是高楼耸立,气象万千,但是历史不会忘记的是文登绣品厂综合大楼引领了这一区域的建筑时尚。

这座综合大楼,对文登城市建设是重要的,而对文登绣品厂的发展更为重要。

这座大楼,同样凝聚着李国贤的战略思考。可以说,是李国贤的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一枚棋子。李国贤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中学生,在学校毕业回到家里,因失恋要死要活的,他的母亲没批评他,只是说:“女孩子离你而去,不是女孩子的错,而是你不强大,一个男人只有强大了,女孩子才会给你爱情”。男孩听了母亲的话,从此奋发图强,终于长大成才。这个故事给李国贤很大启发,一个男孩是这样,一个企业不也是这样吗?长期靠别人的同情和施舍而生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自身努力发展、强大,只有自身强大了,独立了,才能赢得自尊,赢得朋友,赢得支持,赢得合作。尤其绣品厂做的是国际国内的生意,对外的形象极端重要,起步阶段在一个简陋的厂房里办公生产是可以理解的,绣品厂十年创业就是在这样的简陋环境里完成的,但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是不行的。如今绣品厂发展了,壮大了,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应该改变一下生产和办公的条件了,但这并不是追求派场、阔气,更不是放弃艰苦奋斗,这完全是两回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永远不能丢,不但不能丢,还要更好地予以发扬,但是企业的形象必须树立,这是企业对外的脸面。应该建一座大楼了,将绣品厂崭新的形象展示给世界,让世界拥抱绣品厂,也让绣品厂拥抱世界。于是绣品厂的领导班子产生了这样一个大胆的决策,而当时敢于斥巨资建这样一座办公楼的企业没有几家,因为他们的领导人不是李国贤,一时还没有李国贤这样的远见卓识和超人的胆量,也没有绣品厂当时雄厚的资金支撑。

1992年11月28日,对文登云龙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节日,这一天他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天喜地迁入新居

随着绣品厂综合办公大楼的启用,绣品厂的事业也呈现出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绣品厂自从有了“雕玉龙”产品以后,尽管一个劲地扩大生产规模,但还是远远赶不上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量。到了1992年,绣品厂面临的最突出矛盾自然是市场需求与生产能力的矛盾。为此,迅速扩大生产规模自然是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在这一年里,绣品厂的生产规模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壮大,就像春天里生长旺盛的植物得到充足的养分一样,根生干、干生枝、枝生叉。车间变成了分厂,一个分厂又变成了两个分厂,先后成立了绗缝厂、手绣厂和下水厂三个紧密层企业,在此基础上,又将原来的抽纱分厂分为抽纱一厂和抽纱二厂,使当年的紧密层企业达到8个,其中,抽纱一厂、抽纱二厂、印花厂、服装厂、绗缝厂5个主办企业分别实行了二级法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在厂内生产经营机制改革的同时,厂领导还采取了充分发挥挖掘社会潜在的机绣技术和生产加工能力,把利用社会劳动力和技术纳入企业规模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先后建立了城北艺美绣品厂、九里加工厂、林村加工厂、汪疃加工厂、北床加工厂以及临沂、蒙阴、泰安等省内各地的非紧密型联营加工厂,到1992年来,所属松散型加工基地遍布全省20多处,县市共计30多处,绣工总数已近2万人。

文登绣品厂大楼的建起、使用,标志着文登绣品厂从内涵到外延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标志着文登绣品厂真正强大起来了。他们告别了以往贫穷落后的历史,昂首挺胸向着现代企业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