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懿荣传
12946600000007

第7章 科第绵绵(5)

王余英在湖南岳麓书院还主持讲学,提倡文章以朴素有物而著称。他在乡试中推荐人才,唯有真才实学者,享有慧眼房师之称。嘉庆二十四年(1819),因他长期不服水土,病逝于任上。他的儿子去长沙运灵柩时,善化百姓,岳麓学子,纷纷为他路祭送行,其场面感天动地。朝廷例授他六品儒林郎,后以外孙郝联薇贵,赠四品中宪大夫封典。著有《四书求是》、《镜山草堂四书文》、《镜山草堂诗集》等行世。

王武曾,王懿荣族十四世祖。字矩存,号迪甫,一号珊樵,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壬宾,卒于咸丰元年(1851)辛亥,享年71岁。

其父王庆长,字积元,号南陔,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三十七年(1772)会试中式,殿试落第,入内阁考试,授军机处章京,官至福建按察使。

嘉庆五年(1800),王武曾中副榜,拣选山东巨野县教谕。道光八年(1828)中举,十五年(1835)中进士,授浙江东阳县知县。又迁慈溪县知县。道光十七年(1837)、十九年(1839)两次出任浙江乡试同考官。

王武曾因晚年不服水土,请求辞官。返里后,热心公益事业,邑宰与乡民有口皆碑。逝后,朝廷例授正五品奉政大夫封典。

王厚庆,王懿荣族叔。字谷以,号幼海,生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卒于道光六年(1826)丙戌,享年54岁。

其父王余菖,字茂方,号夫,别号雪舫。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拔贡,五十四年(1789)顺天乡试解元。五十五年(1890)会试第二名,殿试落榜,拣选一等,授直隶武定府教授。官至香河县知县。为官“强项不阿,政声卓著”。诰封文林郎。

王厚庆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嘉庆三年(1798)26岁就中举人,嘉庆十年考取三甲七十七名进士,授内阁中书,军机处章京。

三年后,王厚庆调任宗人府经历主事。嘉庆十九年(1814)王厚庆擢刑部直隶司员外郎,旋又迁江西司郎中。

嘉庆二十五年(1820),王厚庆外放云南省澄江府知府。

王厚庆在澄江恪尽职守,勤政为民,俸满,又迁浙江台州府知府,宁绍台兵备道。王厚庆居官清介,善断狱,“凡事秉公而行,不稍假借。”

王厚庆晚年,因长期居住沿海,又加之水土不服,体力不支,感染岚瘴症,积劳成疾,久病难医,病逝于衙内。朝廷诰授正四品中宪大夫封典。云南澄江,浙江台州,宁波皆建有生祠纪念他的宦绩。王厚庆文惊翰苑,著有《蒉山房诗抄》多卷刊世。

王德瑛,王懿荣族叔。原名璠,字念池,一字玉堂,号莲墅,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享年58岁。

其父王介锡,字亦亭,号宝南,为人平和,以教蒙学为生,桃李满邑,蟾宫折桂。

王德瑛少年聪颖,《福山县志稿》载:“髫年采芹食饩。”以品学皆优补博士弟子,令福邑学子刮目相看。

嘉庆十二年(1807)中第六名举人,十九年(1814)考取进士,授河南扶沟县知县。三年后,又迁安阳县知县。

《福山县志稿》载:“历任河南扶沟、舞阳、安阳三县宰,临治宽大,理讼平允,拔俊才,恤孤贫,完国税无苛求。遇差遣无派累。三任知县,所至有政声。”

《王氏家谱》载:“官声为豫省第一,到处有颂碑。”

道光十一年(1831),王德瑛出任河南乡试同考官,为豫省选拔人才,不遗余力。第二年,朝廷擢他五品衔出任开封县知县,他在赴任期间,猝死于途中。当他的两个儿子扶柩返里时,当地百姓哭送四十余里,村民“迎以肩舆而行,近村哭声不绝于路……”。

王德瑛还为其母守孝期间,拿出家蓄千金,按亲疏分散,还手持乡党本家借贷簿约者,一把火将其烧毁,曰:“留次据使后人索债,是以助人之首窘之也。”他逝后,朝廷念他以身殉职,诰封他正五品奉直大夫封典。他的三个儿子,长启椷、次启、三启,皆为读书之人。真可谓忠厚传家久矣!

王麟瑞,王懿荣族叔。字崇洋,号振庵。

其父王茂锡,幼承家学,文章淹贯,不幸英年早逝,其母衣氏抚孤守节,含辛茹苦培养王麟瑞读书入仕,劳苦功高。

王麟瑞从小读书刻苦,童子试就崭露头角。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举,道光十三年(1833)中进士,授直隶武邑县知县。

王麟瑞在武邑县一干就是三年,因操守第一,与府州官员发生矛盾,后迁山东沂州府教授。他在沂州甚负盛名。修学宫,倡正气,培养士林人才辈出。晚年热爱公益事业,照顾孤寡老人如同父母,乡党族人对他莫不敬仰。福邑县令有难事必找他商量,倾听他的建议。朝廷例授七品文林郎。

王钟溎,王懿荣族叔。字洛源,号香海。

王钟溎,少年聪慧,读书用功。《福山县志稿》载:“幼读书慧,过目成诵。”

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授甘肃西河县知县。道光三十年(1850)又迁渭源县知县。他在渭源县时,正遇大旱,他带头捐俸,“鸠工筑堤”,分两年挖河筑堤,当地士绅称他“李冰再世”。

三年后,他在渭源任满,又迁宁远县知县。

王钟溎在宁远县时,因此地是“咽喉重地”,朝廷特拨兵千员“以备守御”。当时边塞蒙古兵时来侵扰百姓。他发动兵民团结一体,随时守边。有一次,蒙古兵3000余骑将宁远城围了个铁桶一般。王钟溎将兵民分成两班,日夜坚守城池50余日,蒙古兵久攻不下,援兵又至而败退。朝廷表彰他守城大功,擢他为甘肃直隶知州。他在去兰州途中病逝,以身殉职。他逝后,宁远百姓在城外路祭达几千人,其场面感动天地,可见其官声。逝后,朝廷例封六品承德郎。

王乘燮,王懿荣族叔。字季阳,号理堂、荔塘。祖父王钟泰,字瑞寿,号麟州,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会试中正榜,授文渊阁检阅,官至山西蒲州知州。其父王诚,字和民,号上沧,别号系天居士,福邑名士。

王乘燮光绪二年(1876)中举,六年(1880)中进士,入选庶吉士。与他同科考取进士的福山共有3人,那就是他的族侄王懿荣,下夼谢隽杭,而且同时入选翰林院,成为轰动朝野的一榜三翰林的科举佳话。

王乘燮在翰林院三年期满散馆大考二等,授安徽铜陵县知县。就在他赴任期间,突染重病而病逝。朝廷念他不幸病故而惋惜。例授他七品文林郎。

《福山县志稿》载:“劬学能文,一生存友,好义急公。”有老母九十,每日“必躬亲承欢”。居家十余载,以“薄田数亩”过着耕读诗书的俭朴生活。

王乘燮在家乡读书时,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他的故乡黄金河一到秋天,经常因山洪爆发而冲垮两岸土地,他向族中建议,在河两岸广植柳树护堤。他首先将自己的地,先植示范,河两岸人家纷纷响应,一时疏河固堤,将河床整修一新。数年后树茂堤固,水患顿息。乡人无不夸他“才德流芳”。

王乘燮擅长八法,他的书法集众家之长,行书以宋人笔锋,力透圆劲,生动鲜活,有呼之欲出之势,是胶东地区近代享有盛名的书法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