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办到位:名人处事秘笈
12897400000008

第8章 第二扇门 巧用契机:关注名人弹性迂回待机遇(1)

机遇来到你面前,最终能不能为你效力,能不能替你创造财富,这还要看你的选择能力。选择机遇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人如果有时间坐下来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时,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对当初选择的后悔。有人说:“人生的悲剧说穿了就是选择的悲剧。随便选择机遇将失去更好的机遇。”我们姑且不论前半句话是否事实,但就人生的机遇而言,后半句话值得重视。

在机遇面前,如果我们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就会失去机遇。因为机遇是不等人的。世间让人感到可惜的就是那些不能决断的人。事情对他有利时,他不敢拍板,前怕狼后怕虎,这也顾忌那也犹豫。

1.勾践&屈身隐忍为了等待契机

勾践:(约前496-前465),名菼执,越王允常之子,也是大禹后裔。他是春秋末期越国的国君,最终成为春秋时期最后的一个诸侯霸主。吴王阖闾曾于公元前496年被越军所败。阖闾受伤而死,阖闾之子夫差立志要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用范蠡的计策,向吴国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刻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谋臣,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公元前475年,勾践利用夫差外出称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一举成为春秋末期各诸侯的霸主。

公元前494年,即勾践三年,吴王夫差为了报杀父之仇,发动兵马,大举向越国进攻。吴军在梅山之战大获全胜,越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退守在会稽山。

越王勾践眼看着就要国破家亡,决定启用谋臣范蠡、文种等的主意:要求跟吴王讲和。吴王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要越王夫妇到吴国给自己当仆人。勾践与大臣文种和范蠡经过一番谋划之后,答应携着妻子心甘情愿侍奉夫差。

然而夫差的大臣伍子胥极力反对,并要求直接杀死勾践,以绝国家后患。当时夫差有心要羞辱勾践,拒绝了伍子胥的建议。夫差在先父阖间的墓旁建了一所简陋的石头房子,将勾践夫妇安置其中。里面没有床铺,他们就铺上干草;从此也换上了奴隶的服装。他们整日蓬头垢面,替夫差喂马、劈柴挑水、做饭洗衣,过着奴隶的生活。

为了麻痹夫差,争取早日回国,就要让夫差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勾践想方设法讨好夫差,博取他的信任,甚至还亲自舔尝夫差的粪便。

一次,夫差生病,腹泻不止,勾践三番五次地恳求让他探问病情。夫差正在腹泻,便令勾践暂时回避一下。勾践连忙说:“贱臣过去曾从师学医,了解一些医学上的基本知识,如果让我观察一下您的粪便,我就可以判断你病情的轻重。”

夫差从厕所出来后,侍从就将便桶抬出来,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在场的侍卫有的掩住鼻子,有的皱起眉头。勾践却径直走到便桶边,掀起桶盖,伸手取了一块大便。站在一旁的人无不惊诧,都瞪大了眼睛,夫差也颇为震动。

只见勾践把大便放入口中细细品尝,之后却面露喜色,高兴地对夫差说:“贱臣拜贺大王,您的病近日就会痊愈!不必担忧!”

夫差好奇地问:“你何以知道?”

勾践回答道:“贱臣曾听医师说:粪者,谷味也,体健其味重,体病其味轻。贱臣刚才尝过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苦,可见没有什么大碍!稍加调养就可以了。”

夫差感叹道:“勾践今日如此对我,这些是我宠信的大臣和儿子都做不到的啊!勾践对我的确忠心耿耿!”感动之余,吴王决定释放勾践夫妇回国。

勾践回国以后,发愤图强,对内笼络群臣,对下教养百姓。十年卧薪尝胆,他的国力大大增强,终于在公元前475年进攻吴国。五湖决战,他大败夫差,越军随后包围了夫差的王宫,杀死宰相,活捉夫差。吴王没想到昔日舔尝自己大便的人竟然就此倾覆了自己的国家,他请求世世代代为越国附庸。勾践一心想痛雪当年的耻辱,断然拒绝,夫差被迫自杀。

中国有句成语:忍辱负重。不忍受侮辱,怎么能够负重,又如何制造机会雪耻呢?这是对勾践脱离“虎口”,而不惜承受尝粪之辱的最好解释。

勾践在这件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忍辱的确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们不排除勾践是详尽一切办法回国,就其这种忍辱的行为的确让人自叹不如。纵观这一时期勾践的屈辱,是极其恭顺的屈辱。因为勾践很明白,这种为人奴仆的生活可能是茫茫无期,也可能近在咫尺。为什么呢?因为这完全取决于吴王,只要吴王高兴,对自己所做的事满意,那么自己很有可能会提前获得自由,回到越国,所以勾践及其恭顺屈忍得讨好吴王。

坚韧善忍的精神造就了春秋末代霸主。国王、奴仆、霸主把勾践的人生轨迹勾画的清清楚楚。

时至今日,当今的我们人生的关键时候,我们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必须需要扮演各种角色,包括众人认为是屈辱的行为,即便如此,我们也要积极地自在的为之,尤其是在人生的低谷时期。只有这样,也许不久,就会出现我们做事或事业新的转机。

忍耐不是一味的逆来顺受,不是茫然失措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收缩和战略调整。善忍耐者必然有着大智慧,大视野,大心胸。如何培养自己超人的忍耐力?

1.不要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的人不会等待;狭隘自私者不善等待。等待需要冷静的头脑,坚定的目标,宽广的胸怀。等待不是消极颓废,而是蓄势待发;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慎思密行,以便选取进取的最佳路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年轻才少了些慎重与平和,多了些气盛与浮躁;少了些等待与大度,多了些遗憾与无奈。

2.通过身体耐力培养精神耐力。

忍耐力包含精神耐力和身体耐力两方面的品质,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可以通过锻炼养成这种良好的品质。身体越是强健,精神越能够自律,能够整天辛苦劳作。情况恶化时,身体和精神都能够为忍耐做充足的准备。

如果身体健康,那么你就更容易下定决心做一些事情,比如在寒冷、雾气重重的清晨跑步。身体不健康的话,要想继续前进就需要更顽强的意志和更大的决心;“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涉及到一种理想状态,就是既注重身体,又注重精神,使两者能够相互协作,发挥出最佳水平。

3.积极的思考。

事实上,积极的思考能使周身充满活力,而消极的态度会使人精神消沉、萎靡不振。一旦形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就能够使你产生难以想象的忍耐力。持续的积极思想能够消除犹豫和疑虑,它与决心、坚定不移联系在一起,使你能够坚持更长一段时间。

在成大事人的眼里,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足以让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鼓舞士气,激发起一定办成事的欲望。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不和对手直接对抗,而是稍稍低一下头,避开强劲的疾风才是明智之举。请看一下几则关于忍耐的名人名言:

忍耐是一帖利于所有痛苦的膏药。

——(西班牙)塞万提斯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甜蜜的。

——(法国)卢梭

先苦后甜要比先甜后苦的味道迷人的多。

——(中国)王绍男

要是你无法避免,那你的职责就是忍受,如果你命运里注定需要忍受,那么说自己不能忍受就是犯傻。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古希腊)柏拉图

君子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

——(中国)马南邨

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需要忍耐的事情,借以历练自己的心智。只是希望这种情况不要成为一种定式,生命中出现的越少越好。希望这样的格言,对读者朋友们的做人做事有所帮助!

2.朱棣&储备力量,蓄势待发

朱棣:(1360年一1424年)明成祖,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封为燕王,镇守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出兵攻伐元残余势力乃儿不花获得全胜,得到太祖的嘉奖。太祖命他节制北部边境兵马,多次统率诸将出征,名声大震。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惠帝。惠帝下令削藩。朱棣于是韬光养晦,趁机借用“清君俺”除去齐泰、黄子澄为由,起兵“靖难”。自建文元年(1399年)起,经过4年内战,攻陷京师,夺取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乐。朱棣在内政方面也有许多建树。他完善内阁制度,整肃吏治,重用人才,组织编纂《永乐大典》等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文化的发展。但他重用宦官,设置东厂,开明代宦官于政之弊端,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不幸病死,终年65岁。死后葬于长陵,谥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皇帝时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死,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这个21岁的年轻皇帝接到手的,是一根根利刺编成的权杖,这些利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20多个辈尊位高的皇叔,他们一个个都被封为藩王,割地而据,坐拥大权,要想保住自己的帝位,必须削夺这些藩王。建文帝认为:这些藩王里边最使自己感到棘手的是燕王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生性坚毅沉稳,机智多谋,英勇善战,以诚待人,在创建大明王朝的斗争中屡立战功,深为朝野所推重,就连朱元璋也对他另眼看待。由于朱棣前面的三位兄长具己死去,如今诸王之中以他为长,若能先将这根利刺削掉,其他诸王自然会乖乖地听命。于是,一道削藩的诏书下到北平。

朱棣11岁被封为燕王,21岁就镇藩,至今已近20年。北平是元朝的故都,朱元璋建国之后,把国都定在长江之南的南京,这里便成了偏远的边睡,被驱赶的元蒙残部还不断地前来袭扰,朱元璋将他封到这里,是将保土安民的重任交给了朱棣。他果然不负所望,不但击退了元蒙的侵犯,还多次率部出征,深入沙漠腹地,将蒙古人赶到大漠之北,他的实力也因此而大大地增强。

朱棣满以为朱元璋会将帝位传给他,当年朱元璋也曾说要把帝位传给他,没想到最后却是朱允炆,更可气的是,朱允炆已经下诏书准备削弱藩王的势力,于是朱棣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对这个侄子称臣。

朱棣很清楚还不能公开同朱允炆抗衡,于是他便借口有病终日不出,而是在王府内秘密训练士卒。不料此事被人告发,朱允炆便派使臣前来查问。

使臣们到北平,却发现北平街头有一疯汉,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街上的闹市区,边走边狂吼乱叫;走到酒楼饭铺门前,直接闯了进去,夺了酒店的酒肉就吃,同时还疯疯癫癫地胡说八道;他吃饱了,喝足了,便倒在街头上呼呼大睡,有时从早睡到晚也不醒来。这个疯汉,便是燕王朱棣。

使臣命人将他护送回到王府,并亲自前去探视。那时已是六月盛夏,天气极为炎热,人们虽然赤膊摇扇,却依旧是挥汗如雨,朱棣却围炉而坐,一边烤着火,一边却嚷嚷叫道:“太冷了,太冷了!”

朱棣就这样装疯作傻,骗过了朝廷的使臣。

公元1399年7月7日,朱棣发动军事政变,此时,他的病态病容一扫而光,对众人宣布道:“我哪里有病,迫于奸臣陷害,不得不如此。”接着兴兵南下,经过三年内战,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朱棣称帝登基,成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明成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永乐黄帝”。

做大事要学会忍耐,要懂得明智的等待机遇,相机而动。该深藏不露的时候要保持沉默,蓄积暗藏的力量,做好充分的准备,等待时机成熟的一刻。这就是朱棣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如果朱棣当时像其他藩王一样,明着来硬抗,结果只会是头破血流,死路一条,沉稳的朱棣知道当时时机不成熟,敌我力量悬殊太大,所以假装疯病,韬光养晦,准备蓄积力量,蓄势待发。最后终于一名惊人,成功地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

在当代社会,竞争更是残酷,所以遭遇不测或是情形不妙的时候,不妨像朱棣一样藏锋显拙,保全自身又出奇制胜。当代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其实不但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骄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遭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适当的时候,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夹起你的尾巴,掩饰起你的才华。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危难或不得已的时候,只要你懂得装傻,降低自己,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

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巨子招致杀身之祸。

现实生活社交办事中,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

1.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

2.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

3.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傻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