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12897000000015

第15章 搜索的社区化之路(2)

百度的很多用户对于搜索技巧不是很熟悉,不能够把自己想要的关键字准确的表达和输入搜索栏,这一定程度上导致该用户很难找到所需要的搜索结果。即使该用户很会用搜索引擎,但也会有部分问题搜索不到满意的答案,这个时候,该用户就可能求助于贴吧,因为贴吧里有大量专业知识和吧友。但是,当贴吧也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时该怎么处理?百度需要开发新的产品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白。

这是李明远改进贴吧过程中产生的念头。因为贴吧固有的性质,一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在浩如烟海的贴吧里一些问题性的帖子很容易沉下去。一方面,发帖量巨大的时候,用户的求助帖就会很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假使用户的求助问题得到解决,但当别的用户遇到类似问题时,也未必能够顺利地找到之前已经解决的问题的帖子。

李明远设想通过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使其能够把用户的求助提炼出来,帮到更多人,让贴吧变得更有质量。为此,还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给注册用户积分奖励。最终,产品部门决定把这块业务从贴吧中剥离出来,另起炉灶建立百度知道。

只是让李明远意料不到是的,知道的建立颇费了一番周折。决定开发知道以后,李明远才发现身边没有充裕的人手。在和俞军商量后,李明远开始到处借人,俞军、边江、孙云丰、高少星(目前在合作部)、李石(现在的parspot产品经理)以及后来成为知道产品经理的田晓萌,组成了开发百度知道的“混合军”。

那个时候,百度还没有UE,一切都是从零做起,连网页都得自己设计。李明远负责知道后台逻辑的设计,孙云丰负责前台设计,包括页面交互,高少星负责基于用户模块的个人中心设计,产品设计好以后交给田晓萌汇总,把方案做出成一份产品需求说明书(MRD),交给技术工程师研究。

虽然,这个时候李明远还要负责贴吧的改进和发展,孙云丰还要做网页产品事情,但大家的效率都是很高,每天在下班后讨论知道的设计,一般都会持续到十点钟。由于大家观念不同,讨论会十分热烈,也会有很多争吵,但出发点都是如何把知道做得最好、最简单、用户最容易使用。当时的工作过程就是各自在前一天晚上回家熬夜设计方案,第二天把稿子拿出来说服大家,讨论会形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方案,这些一个个小方案沉淀下来变成产品设计需求说明书。

由于时间紧张,大家往往在公共电梯和餐厅里大声探讨某一环节的设计问题,即使旁边有别的IT公司的技术员工他们也毫不在意,因为他们相信真正的核心理念是不能被模仿的。设计过程在两个月后结束,然后进入正式开发。2005年6月21号百度发布知道的测试版本。

发布的前一天,也就是2005年6月20日,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这天,李明远在开会时接到田晓萌的电话。当时还是实习生的田晓萌神情紧张地对李明远说,某大型门户网站类似知道的产品刚刚发布了一个修改版本,令人意外的是,该大型门户网站类似知道的产品的新版本设计界面和操作模式,都与即将面世的知道颇为相像。田晓萌很担心由于界面风格和操作模式类同,百度的知道有可能会被网民指责抄袭自该大型门户网站。显然,百度知道的设计方案被泄露了。

李明远却没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在他看来,产品的风格和操作模式可以模仿,但两个产品内在设计理念是大相径庭的,知道内部具有百度独特的核心技术和理念,用户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于是,他宽慰田晓萌说,知道有一个大的基础平台,就是百度搜索的特点和功能,这个平台类似于一棵树的种子,知道是树木的地上部分。虽然一开始两棵树的样子差不多,但最终是否成材还是由种子和土壤来决定的。

最终,百度决定,对于该大型门户网站发布修改版本,百度不用理会,按照计划第二天正常发布知道的测试版本。

果然,百度知道发布后,有些网民怀疑百度知道的创新性,但也正如李明远所料,最终,用户检验出了知道的含金量。经过一年的发展,百度知道解决了一千多万个问题,每天都有十几万个新问题继续被提出,几万个问题被解答。

百度知道从2005年6月开始测试,11月正式推出。百度做了个内部统计,从知道开始上线测试,到2005年11月8号正式发布期间,设置在百度首页上的链接中,知道成为链接最多的产品。正式上线的第一天,知道就成为流量第一的产品,很多问题和答案是从其他检索工具转过来的。

有意思的是,那家大型门户网站的那个类似产品,在坚持了半年时间后,又悄然改回原来的界面和操作模式了。

在短短一年时间,“有问题,上百度知道”已成为中国千万网民的日常生活习惯。目前,百度知道每天有高达4万条问题获得成功回答,也就意味着每天有4万网民通过知道解决了工作生活的难题;而每天访问及使用百度知道的独立用户已达600万之多。

2006年12月4日晚上,第1000万个百度“知道”问题终于诞生。百度产品市场总监边江称:百度知道成全球最大中文互动问答平台。1000万个百度知道问达相当于100部《十万个为什么》。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编撰的《十万个为什么》,40年来,几度增删,完成了一部凝聚了数十位专家、学者的知识与智慧的大型知识读物。而百度知道,正式上线仅仅一年,在数百万网民的共同参与下,已成功解决的问题突破1000万个,相当于完成了100部《十万个为什么》的创作。百度“知道小组”其实很早就开始为第1000万个问题的到来做准备了,不过网友的热情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第1000万个问题比预期早来了2天左右。

百度知道不仅仅解决了百度用户的需求,更成为整个中文互联网的问答集群。百度的社区化搜索战略又迈出了一大步。

互联网没有秘密,模仿别人永远不能取得成功。在李明远看来,百度从来不是一家靠保密取得成功的公司。

李明远总结过知道成功的原因:一是百度作为一个搜索引擎平台,已经拥有了非常庞大的用户搜索量,百度搜索和知道搜索紧密结合,知道能够很好地借助百度这个超大流量的平台,这正是百度产品的天生优势;第二个是百度的团队,无论是研发团队,还是语言测试甚至包括UI,都能够深刻理解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重视这些需求就能使用户在搜索的时候感到很舒服。

百度的用户搜索体验团队发现,一定比例的用户使用百度搜索的目的不是寻找网站或者下载东西,而是想找关于某件事物的解释性网页,去弄明白这个词条的意思。但是,网页搜索有一定的排序规则。面对网友的这种需求,现有的搜索并不能把解释性网站放在搜索结果的前列,并且网站的解释也不一定准确,用户需要一个很好的知识平台满足他们的需求。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百度在社区化研发上积累了大量经验。2006年成为百度的社区化产品厚积薄发的一年,先后推出百度百科、百度空间、百度搜藏和博客搜索。这些产品都带有明显的特点——以人为本,这也就是百度创新的搜索社区化的产品概念。

知道是基于贴吧的一种升华,可以把大量问答式东西沉淀。百度一直坚持不帮用户选择答案,而是让用户自己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回答。这种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用户的真正需求,但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那些客观物质世界的知识,诸如一些百科问答,还是需要一定的标准答案的,且这种标准答案随着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如对冲基金,一开始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对冲基金,后来,对冲基金发生了很多变化,有很多新的操作方式出现,对冲基金的内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其解释也要不断丰富、修正。此时,百度就需要推出一个更严肃的知识平台、一部百科全书,同时又允许知识增长和添加,延续社区的思路。

百度百科就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

全民编写大百科

2005年7月,李明远出任百度高级产品经理,主要负责知道和百科两个产品的建设和发展。那个月他正式从北大毕业,这个任命就像他的毕业礼物一样。实际上,一直到这个时候,李明远才结束了实习生的身份,正式加入了百度。

这就是百度的独特文化,不会如很多公司那样,因为你是实习生就不重用,就压低你的成本。在百度,只要你做得好,就能得到晋升,就能获得好的报酬。

百度百科作为一个社区化产品和传统的百科全书有很大不同。传统的百科全书是找该知识领域的专家编辑,而百度百科的编者就是网友,任何网友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参加。传统百科的编写需要很长时间,出版周期长,修订过程缓慢,很难适应新的变化。基于互联网的百度百科能够便捷地编写新的词条,补充、修订原有的解释。

由于百度百科编者的身份没有传统百科那么专业、权威,一开始,李明远和他的团队也是有顾虑的,但很快他们打消了这种疑虑,因为他们相信百度社区的互动性,会使百科词条拥有源源不断来自网友的补充。百度百科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态的,随着专业性知识越来越多,百度百科的专业性会越来越强,用户也会越来越信任它。百度百科推出3年来,百科的流量已经占到百度搜索量的好几个百分点,依据百度计算,百度百科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多帮助几十万人。百度又一次很好的做到了满足用户需求。

百度的这些社区化产品给用户带去了很多搜索之外的体验和意义。以前,用户只是一个简单的搜索引擎使用者、索取者,他面对的搜索引擎是一台冷冰冰的服务器。贴吧、知道和百度百科出现后,用户就不单是一个使用者,而是内容的创造者。百度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小寓言: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一下,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如果我有一条知识,你有一条知识,我们合起来,每人就有了两条、甚至更多条知识。

对于知识性内容,用户由使用者变成创造者,然后通过交换、分享,让知识裂变,产生的价值就会更高,因为在这个交换过程中用户不会损失什么,反倒会获得更多价值。

令李明远感激的是,中国互联网上庞大的网友中,确实有相当数量的网友非常专业,同时非常乐于与他人分享知识。所以,不管是贴吧、知道,还是百科都发展得很快。

李明远认为百度的三个社区产品中,就知识性搜索而言,贴吧的特点是“多对多”,就是很多人在对某一个领域进行讨论,互相帮助创造内容的过程;百度知道是一个人创造,无数人回答,是“多对一”创造内容的过程;百度百科也是“多对一”,但面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某一词条,它的贡献在于帮助用户找到该词条所包含的知识,并逐步完善这一过程。

百度的这三个产品,对用户知识性搜索方面的满足是不错的。但用户需求是没有止境的,百度只有不断发现和了解用户需求,并积极满足。因此,只要发现用户的需求自然会有新产品出现。

百度产品的设计者发现,用户的搜索不是一次静态化、单纯搜索网页的过程,而是一种体验产品的过程。百度特别重视针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并把其分流到更加专业的产品中,达到用户的期望值。

俞军这样说道:“用什么样的新技术,或者什么样的新功能,或者做什么新产品,符合什么样的新概念,这些都不是百度做产品考虑的出发点。我们考虑的出发点仍然是基于用户,就是研究用户到底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想要的都给他,不想要的不给他。百度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去掉干扰。智能化代表的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产品,如果说引用了某些先进的工具,或是使用了某些方法后,对某些用户不合适,或者是造成干扰,那百度就会暂时不用,等待技术进一步完善。无论是产品创造的起点还是考核的最终标准,都只是看产品是不是满足用户需求,是不是更简单更快速。百度对于任何新技术都不排斥,但只会以用户的需求去考虑。”

出色的用户体验不仅能帮助百度不断修改、完善产品,甚至能够催生新的产品。百度空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让世界发现你的光彩

由于博客和空间的流行,人们逐渐喜欢以在网上写日志、发照片等方式来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并且从中得到很多快乐。但是,百度的产品反馈显示,人们也经常抱怨一些服务商的速度或者稳定问题。事实上,据百度调查,整个中文互联网上没有一家很稳定、很快速的服务商,各个服务商都存在诸如速度很慢、经常当机、维修之类大小不等的问题。

当百度发现他们的用户在需要搜索和百度其他服务的同时,也需要一个稳定、快速的空间产品后,百度就开始认真策划这个产品了。

百度空间的诞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随着百度社区的发展,用户的浏览量和发帖量都与日俱增,百度的社区已经深深植入网友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个以话题为主的虚拟社区的支撑力量不足。如果说贴吧是一条纵向的支撑线,那么社区还缺少一条横向的支撑线。百度需要做的是把整个社区中的用户关联起来,用纵线和横线把社区构造成为相互连接、高效沟通的网络。而百度空间恰恰是社区所需要的,它的出来也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