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12548300000030

第30章 新闻哲学的诞生(4)

就像鱼需要水的世界一样,人作为一种意识性和精神性的动物,当然也就需要一个意识性和精神性的世界。这个世界当然可以是主观性的,也可以是通过科学技术虚拟化和模拟化了的世界。可以预言:人类未来将会同时在物理空间和精神与理念空间两个方向上齐头并进,为人类开拓、创造或构建更多的生存领域、生存形式和生存世界。而且那种理念化、信息化、电子化和主体化了的空间形态、次国家地带、新的中心地区,以及那包罗万象的“全球环境”将越来越在新的“领土领空”和相关的“工作场所”“人文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张之沧,闾国年,刘晓艳著《第四世界:一种新时空的创造和探索》,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自20世纪50年代,人类率先在发达国家进入信息社会之后,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虚拟技术的推动下,一个极富魅力的虚拟世界就与日俱增地显现在人类面前。时至今日,虚拟的宇宙、地球、城市、社区、银行、企业、工厂、大学、博物馆、剧场,以及虚拟的恋爱、婚姻、家庭、婴儿、人体等,现实世界上有的,虚拟世界中有;现实世界上没有的,虚拟世界中也有。其虚拟性可以使人类精神尽情地心驰神往;其现实性,可以使每个人都投身其中。它源于物质,却又不同于物质;它源于精神,却又有别于知识和科学描绘的理论实体。

除此之外,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电脑网络,几乎把全世界都浓缩为一个无距离的“抽象”实体,在那里,人可以跨越物理时空,进行各种信息交流、人际交往以及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此,《第四世界——一种新时空的创造和探索》一书的作者把这个新生世界,即由信息社会、虚拟现实和网络世界构成的复合体,称作“第四世界”或“世界4”。

发现这个崭新的世界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着同样的意义,但是,这个崭新的世界,却完全是人创造出来的——它与“新大陆”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个崭新的世界

“第四世界”是一种全新的哲学世界观,甚至,它彻底打破了以往主客观世界、物质精神世界的界限与区分,形成一种对以往世界观的颠覆。

传统哲学,完全将现实世界限于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唯物和唯心的二元对立中。尽管波普尔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一个第三世界,但是依然没有摆脱客观性的窠臼。而现代时空观,如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观,虽然扬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张时空可以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认为时间的脚步依赖于引力场的强度,接近中子星表面的时间流会变慢;空间会在引力场的作用下变得弯曲。但是,这种时空观依然沉陷于自然科学的泥沼,将时间和空间一如物质世界仅看做一种客观存在,既没有认识到时间与人类的生存经验、现代生成以及人之生命的时间整体性之间的紧密关系,也没有能够将时空上升到哲学、人文科学和人的主观性与创造性活动的高度。

因此,持有这些传统时空观的人既不理解也不赞同毕达哥拉斯所谓的“数元世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世界”,更没有认识到通过第四次科技革命,也即电子信息革命、电脑网络革命和虚拟技术革命所发明创造的这种新时空、新事物;没有认识到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和日常生活的追求中,科技人员能够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信息资源和想象力将前人的观念世界搬上现实舞台,演绎、创造和构建一个奇特、美妙、极具吸引力的新世界。

人的思维和世界演变之间,总难免会产生一种历史性的断裂和脱节,这也是两者之间互动的一种动力机制。“以新思维生活在旧世界里”和“以旧思维生活在新世界里”都是人的一种现实的生活状态。

事实上,今天的大多数人,依然以旧世界的思维方式生活在这个新的世界里。《第四世界》一书的作者,以其敏锐性担当了“理论先觉者”的使命。他们看到了,这个新世界是人类史上从古希腊神话到卡尔纳普的虚拟结构,再到今天的“乌托邦时空”“异托邦时空”“乌托邦游戏”和虚拟现实,完成的一次巨大飞跃。

第四世界的出现,体现了当代科技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体现了以往各种乌托邦向幻想和虚拟领域的发展以及将乌托邦和“理想国”向现实社会变化过程的渗进。它是信息网络和虚拟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有关时间和空间的无穷构想。在这里,各种模拟实体、虚拟现实,包括虚拟时空、虚拟历史,应有尽有。从几乎只能利用数学方程式和运动轨迹表达的最微小的基本粒子,到完全可以利用图像、模型、蒙太奇、语音表达的无限的宇宙。

显然,人类一直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中,多出了一个过去人们不可感知和触摸的新世界。它就像一种神秘的存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类似于《星球大战》中的各种场景,更类似于《橱窗中的女人》的肖像走上大街与所爱之人比翼双飞。

这个新世界,它模糊了图像、符号和现实的界面,将认识和实践之手伸向现实世界之外的想象空间和那由虚拟现实的无穷序列构成的未知彼岸,使之成为现实世界“真正存在”的“大对体”。在这个“大对体”中,没有实在的客体,人类也能够进行各种竞技、比赛、探索和游戏,也能够穿越幻想,延续“俄狄浦斯情结”,借助赛博空间的“力比多”,从事各种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

2.1.4 第四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第四世界,本质上就是信息世界,就是人类借助信息、数字、理念和丰富的想象力构造的虚拟世界。”《第四世界——一种新时空的创造和探索》一书告诉我们,第四世界的实质是:

一是虚,虚而不实,空而无物,但绝不是纯粹的虚空和虚无,即便是一幅视频图像,在信息、秩序、流程、运作、光学和粒子物理学等层面,也是一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体。

二是拟,拟而有形,模而有据。既有模拟的对象和实体,也有模拟的目标和设想,更包含着虚拟主体从事某种虚构和模拟的目的、情感与兴趣。

这个世界是最智慧、最活跃的主体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潜能推到极致的结果,其虚拟和构造过程,也就是马克思早就称谓的一种“废除事物现存状态的真正的运动”。

第四世界,是宇宙演化在地球上创造出的又一个新事物,表现出的又一个新阶段,它基本上拥有如下特性:

第一,它首先是一个人造的世界、自为的世界,它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参与者和被参与者、创造者和被创造者、构造者和被构造者、解读者和被解读者、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理论实体和实践实体,既对立又统一的世界。

第二,它是利用现代高科技虚拟和模拟的世界。

第三,它是一个超时空和跨时空的世界。

第四,第四世界作为人类高级阶段的产物,真正体现了主客观的结合、有无的结合、虚实的结合以及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

第五,从信息的角度上讲,构成第四世界的信息,也不同于构成其他三个世界的信息,它是不同于言语和文字的又一类信息,即编码(code),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最高层次或最高一类的信息。(张之沧,闾国年,刘晓艳著《第四世界:一种新时空的创造和探索》,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第四世界作为人类构建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信息空间、图像空间和流动的空间,极大地鼓舞和提升了人类的想象能力、虚构能力、模拟能力、构型能力、发明创造能力、能动性的思维和构造能力。

它克服了传统形而上学一直主张的本体论、客观论、实体论以及普遍具有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二元对立论和真理观上的一元论,使得人类在认识和实践外部对象的过程中,超越几千年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经验传统和实证主义,抬升非理性思维、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神话思维和后现代思维。

它突出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和多元方法论,强调感觉、知觉、兴趣、爱好、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直观、直觉、日常性和游戏规则在人类认识和实践中的决定性作用。它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视野,开拓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摆脱了传统时空观对人类认识的限制,打破了旧有的权威、原则、规则和标准,激发了人类实践的活力与潜能。

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建构的过程中,人们主要是利用信息、概念、符号和编码等语言、媒介和通信手段来创建新事物,塑造新世界,使其具有现象描述、直觉模仿以及理论引导、主观假设等方法论特征。

与此同时,也培养和锤炼了人类意识的自觉性、积极性、自由性和灵活性,导致人类在智力发展和文化进化的新阶段,将艺术变为科学和技术,将梦幻变为可观感和可操作的现实,将精神、心理、审美和欲求相互融合为一个符合的主体性存在,将形而上学的推理变为人类可以预测和实现的美好未来。

新闻本质的回归

从一开始,新闻就是人们借以认识世界的方式。

人们通过新闻,认识与自己有关的真实的世界图景。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的功能发生了分叉:一方面,民间新闻沿着千万年的道路一直走到今天;另一方面,职业化的新闻从农业社会起步,成为被特定利益团体控制的政治工具、经济工具或文化工具。

“现有的研究已经说明,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在其演变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同时也是根据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新闻活动是信息交流需要的直接产物。这样的活动与人类同生,并且相伴人类永远。新闻信息需要,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必然的、基本的需要之一。”(杨保军《新闻理论研究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杨保军在《新闻理论研究引论》一书中提出,新闻是伴随人类一起诞生的。但同时他认为,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类从一开始就有新闻意识。新闻活动现象,像人类的任何一种活动一样,在其最初和随后相当长的历史时代,都是自在自然的现象。把一定的活动叫做这样那样的活动,只有在人类具有一定的分类意识和对一定的活动具有相对比较明确的对象意识之后才是可能的。

2.2.1新闻是一种认识活动

随着人类诞生,人类在原本一片混沌的世界上,从无到有开辟出一条又一条认识世界、思考世界、改造世界的道路。

人类有多少种活动,就有多少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不论生产、科学、哲学、艺术还是新闻,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一定方面的独特需要。每一种方式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

人类把握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可以说,也是一定活动逐步专门化的过程。只有自在自然的某种活动达到一定的水平,人们才有可能自觉到它的个性特征和特殊价值,才有可能以反思性的自觉意识、自觉行为去进一步塑造某种活动的方式,确立其相对独立的目标。

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之一,新闻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

被我们现在称为新闻的活动,是伴随人类而生、而演变、而发展的一种认知活动。它在历史流变过程中,一步一步确立了自己的主要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活动对象。也就是说,在新闻活动演变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人类在整体上知道确定了要通过新闻活动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新闻意识、新闻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社会演变发展过程的跌宕起伏。

“对于已经发展到职业化、专业化水平的新闻活动来说,其基本活动目的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监测环境、守望社会、服务大众,反映和报道人类所在的事实世界中有意义的最新变动情况,而其他进一步的目的和追求,则必须以此目的为前提。”(杨保军《新闻理论研究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杨保军《新闻理论研究引论》一书指出,如果否认新闻传播活动的这一基本目的,所进行的活动实质上就不再是新闻传播活动,或者说是名义上的新闻活动。新闻本体就是客观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进一步说,新闻传播活动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新闻式认识方式)反映事实世界的面目的,因而,新闻本体就是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事实信息,或者说新闻本体就是表征新闻事实的信息。

杨保军先生认为,新闻不是把客观事实直接摆在人们面前,而是把能够反映和表征新闻事实的信息传递给人们。

“一言以蔽之,在事实论视野中,我们可以说新闻本体就是客观事实,就是新闻事实;在信息论视野中,我们可以说新闻本体就是事实信息。这两种解释是完全统一的、一致的,本质上是一回事。”杨保军先生的新闻观,立足点为“新闻本体是一元的”,但同时,他根据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为我们提供的事实,得出的结论是:

“新闻传播活动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它的最突出的个性特征就是:真实、客观、全面、及时地把新近正在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这样的事实被称为新闻事实)反映、再现给人们。”(杨保军《新闻理论研究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