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到美国上大学:常春藤布朗小子姜晓航
12545000000014

第14章 美国公立高中的生活(2)

二、午餐时间——霸王当为先

上完数学课就是午餐时间,走进餐厅人声鼎沸,接着要排很长的队买午餐。常有插队的人,虎背熊腰的橄榄球队员搂着他们啦啦队的女朋友默默地往你身边一站,便是无言的威慑,你哪敢不让路。有时老师也让他们三分,我当然退开让他们站在我前面。另一些街头小混混一样的小孩,不仅插了队,见我是中国人,还回头“Yao!Yao!”地跟我打招呼。队伍好不容易往前挪了一半,一群小姐肩上挎着小包,高跟鞋在地板上敲得响亮走过来,跟站在我前面的女同学打了声“Hello”,一阵拥抱后兴高采烈地聊起这一天学校的事儿,聊着聊着也成了队伍的一部分,我郁闷无语但没办法。

从开学到现在这么久了,我仍然还在摸索午饭应该怎么吃。食堂中间一个大沙拉吧(Salad Bar),里面的生菜五颜六色的,一些蔬菜在国内都没有见过。沙拉吧的两侧四个柜台卖四大种类的午餐。在比萨饼柜台隔壁,工作人员帮学生把切片的冷猪肉、牛肉、白鸡肉、咸火腿、鱼末拌芹菜等等夹进面包里就做成了冷三明治,非常“赛百味”风格。不过好像在点菜时、没有像“我要夹肉”,“我要夹鱼”那么简单,每种冷肉片都有自己的专有名词,在国内从来没学过。走到另一边,一个柜台经常卖炸鸡块。鸡块就鸡块呗,还要大大形容一番:“Juvenile strips of chicken special blended sauce with fresh carrots and celery,steamed white rice(配特色混合酱料的鸡肉嫩条加新鲜的胡萝卜、芹菜及煮白米饭)”。而最后一个柜台就是卖汉堡的。美国小孩吃的午餐两极分化地厉害。有的人已经完全“我吃我素”,全部都是生的菜叶片。有的人每天中午只吃比萨饼和炸薯条,完全不碰菜。

我通常还是会和我同班的Mike,Scott,Chick等坐一起。他们都是自带午餐。他们的老爸老妈一大早会在家里把自制的三明治和切好的几片水果放进真空打压的塑料袋里让他们带到学校里。他们应该是我在东海文最常接触的同学,可我似乎也没有多少主意,具体怎么和他们融合在一块儿。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具体跟我讲他们下午两点放学以后都干些什么,我便给自己施加压力和他们说英语。他们听着我有点儿差强人意地在学着他们的美式英语,语音、语调、语气、连音都奇怪,互相看看嘴巴都憋着笑,可他们从来不因为这而疏远我。

有时候感觉吃午饭如此折磨,我干脆跳过午餐,等下午三点钟到家再吃。我中午就去学校的图书室自习。我在上网的时候,经常几个一米八几的白人小孩看见我就“喜欢”走到我旁边,为首的还是跟我在同一个英语班的。我上新浪网看中文。他走到我面前,说:“Hung,你在干什么?”我一开始没起什么戒心,大方地向他介绍说那是我们中国最流行的网站。他笑着问,“这是什么?”,指指屏幕上的“新闻”两字。“It means News Headlines.”

“中文怎么念?”

“Xin Wen.”

“Shen Wai”他学着我说,哈哈大笑。

旁边的人也在“Shen Wai”“Shen Wai”起哄。

“Hung,你真聪明。你能不能把这两个字符写下来?”

我在纸上写下“新闻”。

“天啊,我真想收藏你写的,能在这上面给我写一个么?”

他朝我竖起他的中指,然后递给我,叫我在他的中指上写。

我不想理他,只希望他们早点离开,照他说的做了。

另外一个人问我:“SHIT用中文怎么说?”

我眼睛没看他,说:“走开。”

他们放声大肆边笑边喊:“CHOU KAI!”“CHOU KAI!”

“Fucking awesome,CHOU KAI!”

“HUNG,用‘SHEN WAI’和‘CHOU KAI!’唱一只歌给我们听。”

“come off it!”我想起自己在国内一本“美式英语”教材上学到的一句话,用了出来,意思是想说“好了,到此为止!”

“come off it?”他们听起来迷惑,更加重他们的放肆,“Hung,what the hell is‘come off it’?Explain to us.You speak funny language.”(航,‘come off it’到底是什么呀?快给我们解释解释。你说的语言很好笑。)

我站起来从他们中间走出来。

“Hey!That's not cool.Easy,Man!”(嘿!那可不酷哦。兄弟,可要放松点!)他们转向好像变成我在闹事,我深深地感觉到语言上的弱小会被别人欺负。

“Hung,回来!我们要你教中文。”

“哈哈!”直到关上图书馆的门,耳边还回响着他们的嘻闹声。

直到有一天差点发生了冲突。那天中午我赶时间把要上台演示的power point存储到学校给每个学生的区域网空间,又碰上那几个闲人,在我耳边像黄蜂一样嗡嗡叫,我很客气地跟他们说:“我今天有很多事。”

“唱支歌我们就走。”我不吭声,飞快地点着鼠标,看着屏幕着急想把power point搞好就撤。发现他们还站在我身边。突然觉得鼠标不走了,左右晃了晃还是没反应。

他们笑着问我:“怎么了,鼠标怎么了?”

“你做了什么吗?”

“我没做什么?”他笑得一脸痞气。

“What ever that is,could you restore what the computer was?”(不管你做了什么,你能不能把电脑恢复一下?)

“I swear to God I didn't touch anything.”(我发誓我没动任何东西。)

我挪到下一台电脑登陆(log on),他们也跟过来。鼠标没过一会儿又死了,我反应过来他们偷偷把机箱后面连接鼠标的接线给拔走了。

我摇摇头,“Can you plug it back in?Seriously,I am really running out of the time for my assignment,brother.”(你能不能把它插回去?兄弟,说真的,我交作业的时间不多了。)他们笑。

回到座位上刚坐下,有个男生笑嘿嘿地把我的鼠标高举了起来,胳膊晃来晃去让我去拿。

旁边人起哄:“Get it,Hung.Pin it down!”(航,来拿它呀。把它抓下来!)

我实在是火了,在夺过鼠标时肩膀也不小心撞了他一下。

他立刻上前把我两只领子拎起来,把我提到他喉结前,我也拎住他两个领子。很难讲再下去会发生什么,还好旁边很多人都过来了。我有点儿担心这些人会很暴力,因为我看过学校里的高中生在上校车时打架,一个男生把对方的脖子围在自己的肱二头肌上勒着真够狠的。坐在前台的图书女管理员过来了,警告我俩再不松手我们就要去见校长,我和他才松开来。

三、巴士遭遇(Clash In The Bus)

下午放学后依然是坐巴士回家,但那半个小时总是热闹得很。车子一开动,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帮人就叫嚷把音乐开到某某电台,开到最大声。车厢里便震荡起街头音乐,我都能清楚感觉我的耳膜在振动。我承认美国街头的小混混有的确实在音乐节奏感上很有天赋,不过他们真是把三教九流杂交成了极致,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不少下流的谩骂都夹杂在歌词里,像什么“Yo,sexy ladies are in the car with us and flex with us(性感的小姐在我们的汽车里,和我们缠在一起)。”他们还把任何东西都扔到Rap里面去,有西班牙语,有穆斯林乐器伴奏,听得我哭笑不得。但就是这些歌,每天下午只要是坐巴士回家我都得被动接受,听了整整一年。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晚上躺到床上脑子里就响起街头的音乐声,想叫它停都停不下来。

那么是谁那么喜欢听这种音乐呢?我望了一眼坐满车子后四排的学生。有的人眉毛上和舌头上打着环,有的人习惯将帽子歪向一边再向上翘起,有的人喜欢穿超特大号的NBA球衣,有的人裤子不穿紧,还露出里面的花花内裤。跟着这些男生的女生都比较bitchy(放荡)的感觉,穿着性感,在公众下举手投足都春满乾坤。他们这些人两句话不离脏字眼,shit可以当主语谓语宾语,形容词副词介词,即使是他们自己人之间也是骂个不停,似乎用脏话称呼对方才感觉亲切。有时候在车后边一个比一个人骂得声音高,一个比一个脏词搭配得花样多。我听了也会笑,可是天天如此也不是个滋味。

有几次几个学生坐在我附近,为首的是一个跟我在健康课同班的男孩。

“Can you sing a song for us?”(能给大家唱首歌不?)

我还以为这是一个能成为他们朋友的机会,即使丢丢脸也没什么。

“All right,what do you want me to sing?”(好啊,你想要我唱什么歌呢?)

“I am still,I am still Hung from China”我就跟着他唱,“我仍然是Hung,从中国来的Hung.”

“I used to have a small one……”(我从前有很小的一个……)”

我突然背过脸去,咬着牙一句话都不说。

他们笑得东倒西歪。

说实话,刚去美国中学那阵,觉得相当的孤独和无助。因为经常要面对一些美国同学带有“bullying(横行霸道)性质的恶意捉弄。冬天里有一天,刚下完大雪气温零下好几度,我上了校车坐在前排,里面即使有暖气,我也穿着大衣。因为我当时还不能像外国小孩那么强悍,一到室内马上就脱得只剩一件。车开的过程中突然一个雪球从后面砸到我的大衣上,我火得马上回过头去瞪着眼睛寻找谁干的。是某人手伸到窗户外,把巴士车盖上的积雪掏进来做的雪球。让我感到心里委屈的是很多人都看见了可是都不吭声。

“What is this all about?(何必弄成这样子呢?)”我声音很愤怒,但一句话像空房里的一声电话铃声,无人接应。

四、篮球场上尊严之战(Fight To Be A Man)

学校篮球队每逢11月都要从低年级招收新队员。我酷爱篮球,而且报考美国大学也需要课外运动这方面的活动记录。课外运动,尤其是竞技运动,在大学申请、甚至投资银行应聘时都很受重视,因为参加竞技运动往往培养一个人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你若有强壮的体质外表,就会给人留下你能抵抗压力、进行超负荷持续工作的印象。一些中国留学生因为读书太累而猝死的事,如果说给外国人听都觉得有点儿像笑话。我这么说外国人对体质的重视没有夸张,给大家说一个会让我们苦读生们气不打一处来的例子吧。常春藤大学录取的一些学生就是因为他们打橄榄球、赛艇很厉害。这些学生设法和学校校队的教练联系,教练到招生办钦点要某某,招生办再看看其成绩不算坏就让过了。

篮球队选人那天一下课,我就冲向男生更衣室,心情很激动。更衣室里站着些我经常在走廊上碰到的学生,他们都是来参选(try out)今年篮球队的。其中有一个墨西哥裔的小后卫,湖人队8号球衣套他身上跟大褂一样的,胸前挂着一大串银色链条,一看见我就打招呼:“What's up!Yao.”(姚明,怎么样啊!)“Same old.How about you?(还好。你呢?)”和小后卫在一起的一个皮肤黑得锃亮的小孩笑我“How about you”的回答很有趣。我抿抿嘴自己忍了,大步走过他们,上前推开更衣室后面一扇高大的门。哗的一下,整个明亮的gym(体育馆)让我不禁深呼吸了一口气。场地是用木头铺的,当然这不稀奇,在国内打球时我也去过拼木室内场地。不过国内的拼木场地是名副其实用一块块木头拼起来的,而我眼前的整个边长100米的面积仿佛只用一整块木头盖上去,也许是拼木地板痕迹根本辨认不出来。刚才我推开的门,慢慢在身后自动关上。就隔着这一扇门,更衣室里男生们闹翻天的噪音立即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