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架柩西征大帅左宗棠(西域烽燧系列小说)
12541900000008

第8章 杀人灭口(2)

赖文光中弹后落下马来, 依然用刀砍死十多个围捉他的敌军,最后,他因伤势过重倒地不起,被左宗棠的马队活捉了。但他宁死不屈,最后趁机夺过敌人的马刀,自刎身亡了。

捷报传到慈禧手中,慈禧看后认为左宗棠能征惯战,指挥有方,剿灭捻军非他莫属,又传令让他继续剿西捻。

左宗棠仍然采用围攻炮轰的战术, 将零散的西捻起义军打败后,集中兵力围攻以张总愚为首的西捻主力军。张总愚被打得无立足之地,奔向宜川抢渡过河逃向山西。

张总愚的捻子起义军并不骚扰百姓,深得百姓的支持。他在渡河时百姓支援船只,使其顺利过河。他的目的在于冲破防守薄弱的山西、河北而直接打进北京,挟持清廷专权的慈禧以令清兵归顺。

看来他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帅才,他的军事谋略十分厉害。

当他挥军即将杀入河北时, 慈禧接到左宗棠要求调动淮军和山西、河北的地方军立即保卫京畿,阻止西捻攻入河北的奏折。

慈禧得知防守山西河防的将领吴守德不听左宗棠的警告,放松戒备,造成张总愚顺利渡河,非常愤怒,立即责令李鸿章严厉惩处吴守德。

慈禧急忙传令恭亲王奕诉督师李鸿章, 堵截张总愚的骑兵大队。然而,他们哪里是张总愚的对手,一经交战,便被张总愚的骑兵冲杀得夺路而逃。

张总愚年富力强,骑术高明,刀法出众,骁勇善战,很有智谋。他打垮了李鸿章等人的阻截,驰骋河北,所向无敌,直逼京城。眼看计划就要实现,急得慈禧及其皇室权贵们坐立不安,好比热锅上的蚂蚁。

那时满族的八旗子弟兵和绿营早已腐朽得不堪一击, 哪有能力阻挡势如破竹的西捻起义军呢?

正因为如此,清廷才决定起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将帅镇压太平军和捻子起义军以及陕甘的回民起义。

正当京城处于危机之中, 左宗棠率骑兵以神勇之态奔入保定,截杀长驱直入的西捻起义军。两军交战,杀得天昏地暗,难分胜负。

眼看捻子军个个骑术精湛,刀法娴熟,以一当十,杀伐果决,锐不可当,就要冲破防线而直奔京城了。

左宗棠急红了眼,亲自骑马奋勇冲杀,身先士卒,并命令枪手队向西捻军开枪射击。

猝不及防的西捻军被冷枪射杀得人仰马翻,伤亡惨重。张总愚急忙指挥大队人马冲破网阵,向山东的方向狂奔而去。

慈禧传令山东巡抚带兵阻击,不准张总愚深入腹地。左宗棠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奕诉的监督下,向山东追去。

慈禧得知恭亲王奕诉督师不利,缺乏指挥能力,当即任命左宗棠为前线总指挥,统帅各军,追杀张总愚的部队。

左宗棠派快马探子传令山东巡抚无论如何不得让张总愚的马队渡过运河,并令他们沿河筑起高墙,阻挡捻军过河。山东巡抚不敢怠慢,立即照办。

左宗棠命令李鸿章率大军防守在山东境内通向河北的咽喉地带雁关县一带, 防止西捻军复进河北。李鸿章迫于慈禧的威严,不得不奉命照办。

部署好之后,左宗棠指挥骑兵猛追狠打,以三路骑兵包抄过去,围住张总愚的人马,使其无法脱身。

左宗棠知道西捻军英勇善战,正面冲杀难能取胜。他命令随后赶来的枪手开枪,炮手开炮。霎时,张总愚的骑兵乱作一窝蜂,东冲西杀,争相逃命,然而,他们的骑兵跑得再快,也躲不过飞射的枪子和炮弹,大都死于轰炸中。

张总愚眼看在炮弹和枪子的攻击下无法后退, 只好渡河向对岸逃去。然而,对岸是高墙坚壁,人马无法过去,只好在河水中苦苦挣扎。

左宗棠命令枪手们向河水里挣扎的人马开枪射击, 可怜张总愚和他的手下部将统统被打死在河水中。即使侥幸躲过枪子的,也被河水淹死了。一时间,被炸得血肉模糊的人和马的尸体堆满了长长的河岸,运河变成了血河,把死去的人和马的浮尸不停地冲向下游。其惨景令人毛骨悚然。

李鸿章收兵来到河北保定驻防, 慈禧下旨要他追查吴守德失职于山西河防的罪责。李鸿章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左宗棠是通过李鸿章要吴守德严防张总愚带领人马偷渡过河的。而李鸿章当时根本不买左宗棠的账,认为他是有意指挥自己,便没有向吴守德传令加强河防,所以,吴守德糊里糊涂地犯了失职的大错。

李鸿章想否认左宗棠向他传递严守河防的战报。然而富有经验的左宗棠害怕李鸿章说胡话, 又怕自己送战报的快马探子偷懒而不把战报送给李鸿章,所以,他让李鸿章在战报的回执上签了名。

李鸿章估计那份战报的回执肯定在左宗棠的手中,所以,他不敢在慈禧面前否认这件事。为了开脱罪责,他只能在吴守德的身上做文章。他传来吴守德,以十分和善的态度说:“你是我的忠实爱将,我不忍心看着你受罚。我想保护你,跟你商量,采取一个两全其美的良策,你看如何? ”

吴守德早已听说慈禧要李鸿章处置他, 一直把希望寄托在李鸿章的身上,切盼李鸿章能够设法保护自己,所以,他以恳求的态度说:“希望李总督设法为我开脱责任, 我将永世感激李总督,誓死效忠李总督。”

李鸿章也以中肯的口气说:“我知道你是忠于我的爱将。我会全力保你过关。这都是左宗棠在作怪,是他跟我们过不去,他在慈禧太后面前诬告了你和我。”

吴守德疑惑地说:“这是我的失职,他为何诬告大人你呢? ”

“因为,你是我的部下。他要依你的失职为借口陷害我。”

“他如何陷害大人? ”

“他说我没有向你传令严守河防。”

“我偏说大人及时向我传令严守河防。”

“你不愧为我忠诚的爱将,我不仅全力以赴保你过关,而且等此事过去, 我会提升你为我的大将, 晋升职衔, 奖你黄金万两。”

吴守德听后连忙跪在地上连声道谢, 诚恳地说:“大人的知遇之恩,我永世不忘。一切全靠大人决定了。”

李鸿章听说把他的命运交给自己了,心里不由踏实了许多。

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他,让他按自己的口径说话。

李鸿章故作稳妥地说:“为了粉碎左宗棠陷害我们的阴谋,你不妨写一个奏折由我呈送太后。”

“奏折写些什么? ”

“你可以这样写:当你接到我要你严守河防的传令后,你立即在河岸修筑高墙阻止西捻渡河。左宗棠追击捻军时,用大炮轰击过猛, 炮弹越过河面把对岸的高墙炸毁了, 贼寇趁机渡河而逃,你奋力阻杀,没有阻住。如果高墙不毁,贼寇无论如何不会过河而来的。这样一来,可将责任推给他,你就不存在他所说的失职之罪。”

“这样写有无把握? ”

“万无一失。我在太后面前以同样的说法为你辩护。太后她会相信我的话的。”

“太后会不会派人去实地调查? ”

“不会的。不过,为了防备万一,你回去火速筑起残破不堪的土石墙,伪装成被炸毁的样子,那就更加万无一失了。”

“好! 我会做得毫无破绽。”

“这样一来,我们在太后面前反告他个诬陷罪,让他受罚去吧! ”

“大人计高一筹。我立即照办。”

李鸿章把吴守德的奏折转呈慈禧, 并理直气壮地说左宗棠故意诬陷人。慈禧看过奏折, 又听李鸿章巧言令色地辩解了一番,便怀疑左宗棠节外生枝,嫁祸于人,便立即传令左宗棠谈话。

李鸿章得意洋洋地离去了。左宗棠又怀着心知肚明的心情入宫了。

慈禧太后虽然怀疑左宗棠诬陷好人, 但由于左宗棠战功显赫,便以偏爱的心情对待他,并没有发怒责备,而以温和的态度问他:“左总督, 吴守德呈来奏折说, 是你用炮误炸了对岸的高墙,使贼寇渡河侵扰河北,你怎么反说他犯了渎职罪呢? ”

左宗棠早有准备,冷笑一声,说:“那是他们做下的圈套。反诬为臣。请太后明查。河岸根本没有筑墙。这是谎报军情,犯有欺君之罪。如果诸军都仿效此人以假充真,纵敌为患,不思悔罪,反而谎报军情,诬陷功臣,这大清的江山还有保障吗? ”

慈禧被左宗棠问得一时愣住了,心想也许他说得对。如果不查清此案的话,将会后患无穷。这可不是一般的渎职,而是纵敌直逼京城,几乎造成危害朝廷的大祸,我要一查到底,搞他个水落石出。

她严肃而又认真地说:“左总督所说可是事实? ”

左宗棠依然面不改色地说:“据为臣所知, 李鸿章接到为臣敦促的战报后,他根本就没有传令吴守德严查河防,以致造成危害京城的祸乱。”

慈禧半信半疑地说:“你怎知他没有传令呢? ”

“为臣不仅有物证,还有人证。”

“左总督不妨明言。”

左宗棠当即出示了战报回执,其上有李鸿章的签名,证实自己曾亲手催促李鸿章传令吴守德严查河防。

慈禧看完回执,以猜疑的眼光望着冷静的左宗棠,心想你的回执又怎能证实李鸿章没有向吴守德传令呢?

左宗棠从慈禧的眼光里看出她怀疑的心思, 于是便直言不讳地说:“我已带来两名证人,候在宫外,请太后查问。”

“什么人? ”

“他们原是负责河防的监军和副将,都是吴守德的手下。”

“怎会在你手中? 吴守德曾在奏折中说,他为了堵截过河贼寇,亲自率兵抵抗,差点送了命,说这二人不幸战死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左宗棠气愤地说:“吴守德一派胡言! 他成天沉迷于酒色,不思防范。这二人曾督催他加强河防,他说不必小题大作。又说李鸿章没有传令说要防守河岸,你们急什么? 等到贼寇渡河上岸,吴守德命这二人带兵去堵截,他却按兵不动,保存势力。”

“这二人堵截了没有? ”

“这二人拼命堵截,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倒在防地。当我挥师登岸,追击贼寇时,发现了他们气息奄奄,我将他们抬入营帐,命军医救活,留在我营中调养。我让他们仍回原地,他们不愿回去,执意要留在我军,愿为臣效力。”

“既然如此,传他们进宫回话。”

“遵命! ”

左宗棠辞别慈禧,来到宫外,把这两个证人传入慈禧的议事宫。经过仔细审问,这两个人把关于河防失守的经过情形一五一十回答得清清楚楚,连每个细节都说得合情合理,比左宗棠说得更详细更全面更具体,使慈禧如梦方醒似的明白了一切。

她把这两个人留在宫内,又派人去河防查看情况。同时传李鸿章进宫谈事。当慈禧当着李鸿章的面传出这两个人时,李鸿章不由惊讶地说:“啊! 你二人还活着,不是说你们战死了吗? ”

这两个人依然不动声色地说:“回李总督,我们势孤力单,杀贼不过,失职了,请大人恕罪。”

李鸿章被这两个人弄糊涂了, 但他装出一副关心部下的样子说:“你们杀贼有功,应当奖赏,何出恕罪二字呢? ”

慈禧平静地问:“李总督,你认识他们? ”

“认识。他们是吴守德的部下。”他用手指着高挑个头的于勇力和粗壮略矮的杨开武,显得很亲热地说:“他是河防的监军,那位是吴守德的副将。他们可都是功臣啊! 请太后重赏他们。”

慈禧对李鸿章关切地说:“李总督为有这样的爱将而感到幸运啊!请你回去好好嘉奖他们。不过,吴守德可没为你增光呀!你回去立刻把他押来见我。”

“为臣遵旨! ”

李鸿章饱读经史,久经沙场,什么样的场面没有见过。当他看到这两个人时,心中便明白了一切。但他为了拉拢这两个人,便说出那番恭维他们的话。他平时从吴守德的口若悬河中多少也听出这两个人与他不和。今日在宫中突然见到这两个人,他断定这两个人肯定参奏了吴守德。他此时已经明白慈禧不会放过吴守德了。

慈禧最后的两句话已经充分说明吴守德凶多吉少, 难能活命。他考虑慈禧也在有意给他递话:他可不要连累你,否则,我难以宽容你。

慈禧真的让我把吴守德押来见她吗?我看未必。她是故意说给那两个对头听。事情很明白了,我不能让吴守德在太后面前咬我一口,否则,我将有欺君之罪。太后想不治我的罪也不行。因为,左宗棠不会答应的。我将如何办?他一路往回走,一边思考该如何办好这件棘手的事。等他回到驻地时,他已想好了解决这件事情的办法。

他的办法很干脆——杀人灭口。

当夜幕低垂,倦鸟归林,难见人影之时,李鸿章把吴守德传入他的密室,以在慈禧面前为他开脱罪责成功为幌子,请他喝酒以示庆贺。李鸿章面带笑意地说:“守德啊! 你的福气真不小。太后看过你的奏折,大骂左宗棠是奸臣,说你是大功臣。”

吴守德听后大喜过望地说:“这全靠大人的决策啊! ”

李鸿章兴奋地说:“太后听了我对你的夸奖, 说再不追究这件事了。不管左宗棠再如何纠缠,也不理不睬了。说就此罢手,不提此事了。”

吴守德早已听说慈禧太后很宠幸李鸿章, 在曾国藩与李鸿章闹矛盾时,太后有意偏袒李鸿章,所以,对他的话深信不疑。他以无比崇敬的心情说:“大人的恩德在下没齿不忘。士为知己者死。今后,只要大人一句话,即使赴汤蹈火,我也万死不辞。”

李鸿章心想不需要万死,只要你一死就行了。于是,他举起酒杯,对吴守德高兴地说:“来! 为我们的胜利而干杯! ”

吴守德赶忙站起来,举起桌上早已斟好的酒杯,恭敬地说:“好,为大人的神机妙算而干杯! ”说完后,他一仰脖颈,喝下了满杯酒。李鸿章还不时夸奖他如何忠实如何命大。他也不断地表示自己将如何报答李鸿章的大恩大德。然而,过了片刻,吴守德感到腹中绞痛不止,气血猛然上涌,嘴里流出了血,他意识到自己中毒了,立刻指着李鸿章大骂,但舌头发硬,身子瘫软,说不出一句话来。随即他七窍流血,倒地而死了。

李鸿章望着地上的死尸,忽然又为难起来,如果慈禧太后得知他杀人灭口岂不又要问罪于自己吗? 他面对死人又陷入久久的深思中,到底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