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文化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精编)
12539400000013

第13章 《聊斋志异》之谜

文情并茂的《聊斋志异》是我国17世纪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这部古典文学名著问世以来,不胫而走,盛行不衰,远播中外。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13种语言,61种版本,真所谓“海内山陬,雅俗共赏”,“风行天下,万口传诵”。

但关于《聊斋志异》究竟何年成书,至今却还是一个谜。而这一问题又是学术界研究、探讨蒲松龄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研究、探讨《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和该书的思想意义,时时碰到而又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60年前,鲁迅先生首先提出了《聊斋志异》成书年代的问题。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后记”中说:“小说初刻,多有序跋可藉知成书年代及其撰人……”鲁迅非常注意从书的序跋中了解成书年代。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时,他很重视《聊斋志异》书前列有的高衍、唐梦赉所作的序言,和蒲松龄自己的一篇《聊斋自志》,虽然这些序志中没有成书年代的记载,但在文末,分别署有“康熙己未春日谷旦”,“康熙己未春日”字样,鲁迅根据这两则资料,推断《聊斋志异》成书年代在“康熙十八年己未”。

鲁迅这一推断,在60年的漫长岁月里一直被一些学者专家所首肯,如杨柳《聊斋志异研究》,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编写的《中国小说史》,南开大学的《中国小说史简编》,路大荒的《蒲松龄年谱》等书,在研究蒲松龄及《聊斋志异》方面,凡涉及到成书问题,一般都沿用鲁迅这一推断的。

但近几年来,随着蒲松龄亲手写定的半部手稿的发现,济南张氏铸雪斋钞本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对60年前鲁迅《聊斋志异》成书在“康熙十八年己未”的推断,产生了怀疑,觉得这个推断“缺乏令人信服的佐证”。

郑云波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上著文说:“我们认为《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毕生‘殚精竭虑之作’,它是系列性、持续性创作全书,写成历时三、四十年方告藏,最后成书的年代当在康熙四十六年前后,也就是说在作家近70岁的暮年”。

《聊斋志异》成书于“康熙四十六年前后”,郑云波这一推断是根据蒲松龄的儿子蒲箬在《祭父文》中的一段话:“呜呼痛哉,我父少有才名,为海内所推重。……暮年著《聊斋志异》八卷,每卷数万言,高司寇、唐太史两先生序传于首,渔洋先生评跋于后……”蒲箬是蒲松龄的长子,对他父亲的创作生活,应该是十分了解的。而且这篇《祭父文》写于康熙五十四年三月间,距蒲松龄逝世仅几十天。这篇《祭父文》应该是了解《聊斋志异》成书的重要史料,但与《聊斋志异》序言中所署年月作为成书时限的推论,却十分矛盾。蒲松龄一生活了76岁,“暮年著《聊斋志异》八卷”,不管用什么解释,也不能说成40岁前后成书。

书前三篇序志是推定《聊斋志异》成书年代的主要支柱,郑云波对此作了详尽分析,最后得出,《高序》、《唐序》并不是全书写成后才作的序文,而是该书在写作过程中的师友题辞,是蒲松龄在后来或暮年定稿时,移他们题辞作序言的。郑云波并引证了王渔洋与蒲松龄的唱和诗,和王培荀《乡园忆旧录》中的记载,证明在康熙二十四年后至二十八年冬以前,蒲松龄50岁时《聊斋志异》“未尽脱稿”,创作仍在进行。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要确定《聊斋志异》成书在哪一年,事实上困难很大。因为蒲松龄在生前确实没有给人们留下关于《聊斋志异》写作过程,成书年份的具体明细纪录。他的几位关系密切、并且比较了解他的创作的师友,在他们为《聊斋志异》所作的题辞中,也没有为我们提供足以立即解开这一文坛之谜的钥匙。

幸而解放后发现了《聊斋志异》的四册手稿本,以之与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对校,发现原稿每一册内部的篇次却并未打乱,以现存手稿本与铸雪斋本相参照,尚可大致确定原来的册次。依照《聊斋志异》诸篇系按写作先后排列的原则,就进而可以寻找出该书诸册的写作年代。

这一重要发现,使一些学者确信,要正确寻求《聊斋志异》的成书时限,最可信的证据,首先要在该书自身内寻找。在这方面作了极大努力的,首推章培恒。他经过对《聊斋志异》原稿本与铸雪斋《聊斋志异》手钞本的对校,探讨了该书诸册的写作年代,然后对《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作了这样的推断:《聊斋志异》系于康熙十一、二年或稍后开始写作,至康熙二十一年秋天完成现存的手稿本第一册,其中十之三四为康熙十八年春天以前所作,十之六七为十八年春天以后所作,特别是康熙二十年秋天以后至二十一年秋天的这一阶段,以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半册。自康熙二十一年秋天至三十年的9年间,写了第二、三、四册,平均约三年写一册,但在实际上,也可能有的超过三年,有的不到三年;其中第三册《刘姓》以前诸篇,其写作时间大致不可能迟于康熙二十七年。自康熙三十年至大约三十二年秋间,写了第五册;自康熙三十二年秋冬至大约三十九年,写了第六册;自大约康熙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写了第七册,此后即开始写第八册,该册的写成大约在其逝世前不久。所以,此书的写作,前后共40年余。有些研究者因《聊斋志异》署康熙十八年,遂认为该年已基本成书,不是确论。

章培恒的这一推断,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认为这一推断引导人们探索一种新的境界,从《聊斋志异》自身中寻找成书年代,就有可能获得正确结论。而且还可以看出《聊斋志异》的内容,是由开始以搜奇志怪为主,逐步向剖析社会,揭露封建统治腐朽方面深入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还可以看到蒲松龄创作思想的发展和该书的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