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慧女人一定要懂得的舍与得
12533800000003

第3章 慈悲喜舍,利益一切有情众(2)

山里人家淳朴善良,听说对方有大用途,便很爽快地答应了。但古董商这时候却觉得自己吃了亏:看对方答应的这么爽快,也许根本就用不着五十文,三十文就够了,这一下子白白地浪费了二十文。古董商有些心疼,呲牙咧嘴地笑道:“五十文当柴烧,真不知道有没有用呢!”山里人家不好意思地说:“要不,你就别给了。”

古董商脸色一正,故作大度地说:“嘿,那怎么行?说话算话,这样吧,你家还有其他的老旧家什没有,多送我两件。”说着,在房前屋后转了又转,还真巧,居然又让他找到了一把脏兮兮的红木椅子:“干脆把那把椅子也送给我得了!”山里人家点头答应。

第二天一大早,古董商就兴冲冲地驾着马车往山村赶,当他来到山村装运柜子和椅子的时候,却看到那山里人门前堆着一堆柴。山里人对他说:“我琢磨着你这么大老远地搬运这些柴火也不方便,就替你把柴都劈好了。”

古董商人的遭遇,可谓悭吝小气之人应得的报应。商人逐利,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无可厚非,但也不能悭吝小气,而不给他人留下丝毫的利益。俗话说,你吃了肉,好歹也要让别人有一口汤喝。但古董商人做得太过分了,竟然想要便宜占尽,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修善自身的福德呢?弘一法师说得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想着占便宜。便宜,天下人都争相拥有。如果我一个人占有便宜,则他人皆与我结怨;我不占便宜,则别人对我的怨气便消除了。正所谓:“寡欲足以修心,轻利足以聚众。”你如果为人太小气,恐怕很难受到他人的欢迎。

悭吝小气要不得,但大方也不是随意的,否则很容易造成浪费。佛家讲求的是一种中道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提倡一种恰到好处的行事准则。有的人怕被别人批评为小气,总希望让人觉得自己很慷慨,所以请客的时候,明明五道菜就可以吃饱了,却一定要准备十二道菜,彷佛这样才不算小气,结果每道菜都剩下很多,造成浪费。这不是真大方、真舍得,而是一种恶习。

因此,做人要大方一些,不要太吝啬、寒酸,但也不要过分浪费。不及就是悭,超过就是浪费,能以智慧来分辨如何做是刚好,做到恰到好处,这才是佛的教导。

领悟佛的无私精神,福慧双修成就人生之梦

佛的精神是伟大无私的,特别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更加讲求救度世人。因此,佛家的法门是度人的,不能度人的法算不得佛法。若你一心只想到自己的安乐,而没有看到世间众生的苦难,没有慈悲喜舍、普度众生的心,将无法领会佛的智慧,更不可能增修自身福缘,以至于经年学习佛法却毫无所得,实在可叹。

中国禅宗是佛学的一枝奇葩,但到了近代已经没落,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注意普度众生,增修自身福德。禅,可以译为“思维修”,禅宗开宗明义,以定慧立宗门,是希望通过禅定的法门,明心见性,开启般若智慧。也就是说,禅宗主要是以修智慧为主,却并没有特别提出修福缘。结果后来的弟子不明佛法的真义,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便走进了钻牛角尖的脑筋急转弯里,如此禅法又怎么能不走向没落呢?

禅宗后学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因为人们以为修禅,便不用讲施舍、修福缘。这样一来,很多人都陷入死胡同里。自有佛法开始,佛法便已经注定是一门救度世人的学问。如果你非要将之放到高山禅院里,不度世间人,那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禅宗的先贤们修炼智慧,但并没有忽视福缘的修炼,他们虽然有一颗超尘脱俗之心,但从来就没有忘记普度世人的事业。禅门六祖若没有救度世人的情怀,禅宗又怎么会有一花开五叶,自然而成的结果呢?如果禅门没有普度世人的情怀,世间也不会流传济公和尚、布袋和尚等禅门高僧游戏风尘的故事。可惜后来的禅修者忘记了自家这些本分事业,只一味地想着智慧的开发,以至于参禅变成了枯坐。

弘法利生,救度世人,这就是每个学习佛法之人的本分,即使以智慧修炼为主的禅门弟子也不例外,更不必说其他的修学之人。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若没有弘法利生、救度世人的事业心,那就很难有所成就。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不仅会提升自身的智慧,以便自度,还能怀着慈悲喜舍的心,以自身的智慧和佛法度化人心,唤醒迷途众生,将世人从苦海、孽海中救拔而出。

良宽禅师是彻底的自然主义者,善于草书,又善于诗歌而闻名。他的生活,天然无为,悠悠自适,只有一个擂钵,可以研米、洗面、洗手洗脚,他作了一首诗自喻:“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谁问迷悟迹,何知名利尘。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他身无长物,托钵维生,一生行脚,四处为家,或混身鱼樵,或游戏三昧,人称“变态的旅行僧”。

有一次,良宽禅师行脚到某山,见那里景色优美,便打算在那里修行。又见山中有一废弃的茅草屋,正好安身,禅师更加欢喜。白天他便在茅草屋中静坐思考问题,到了晚上他就会到树林中散步,欣赏皎洁的月色。

这天深夜,良宽禅师散步归来,突然发现屋门大开,屋内还有响动。他有些奇怪:“如此荒凉的地方,而且是深夜,怎么也会有人来呢?”尽管有此疑问,但良宽禅师并没有进屋,也没有出声惊动屋内之人,而是一直站在门口等待。

原来屋内的人是一个小偷,怎奈禅师清贫,身边无俗物牵绊。小偷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任何财务。小偷十分气馁,转身就打算离开,可一出门便遇见了禅师。小偷吓了一跳,转身就要跑。

良宽禅师轻轻一手拉住他,说道:“你不要害怕,我也不是此间茅屋的主人,只是暂时借居这里。这里荒凉,没有其他的人,难得你走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良宽禅师便将僧衣脱下,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良宽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怀着对世人的悲悯之情,赤着身子的禅师回到茅屋打坐,在月色朦胧之中,渐渐入定。

第二天,阳光普照,茅草屋中一片光明,良宽禅师在融融暖意中睁开眼睛,然后他一眼就看到了门口台阶上被叠得整整齐齐的僧衣。良宽禅师双手合十,倍感欣慰道:“阿弥陀佛,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慈悲心和喜舍心是每个学习佛法之人都应有的心念。良宽禅师以慈悲喜舍的心,救度一个沉溺于迷途的人,这比帮助一个善良的人更值得称赞。在世人看来,这个小偷是坏人,不能对他好,但在良宽禅师看来,这个小偷就是自己修行的福缘。有慈悲心肠而无分别念的佛家弟子则认为,世间众生无论好坏,都是需要救度的对象。如果没有这种伟大、无私的慈悲心,何来佛法?何来禅?更不必说自度、度人的佛法事业。

《成实论》中云:“若能于一切众生中深行慈心,如人见子遭急苦恼,尔时慈心转名为悲。见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欢喜心,如己无异,是名为喜。于亲舍亲,于怨舍怨,然后于一切众生慈心平等,悲喜亦尔。故经中说为断憎爱修习舍心。”修习舍心,就要不能有爱憎分别。但可惜世间之人没有明心见性,深陷无明,即便心怀善念也要分亲疏远近、善恶是非。

有位法门禅师,曾广收天下门徒,聚有百余人。每天禅师都教他们修身养性,习文练武。弟子们珍惜难得的教育机会,大多刻苦研习,虚心请教。只有一个弟子不服管教,只知道吃喝玩乐。几年之后,其他的弟子几乎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声名远播。

只有那个冥顽不灵的弟子,依旧浑浑噩噩,整日里招惹是非,搅扰他人的学业。于是弟子们一起来找禅师:“师父啊,请您赶走那个坏蛋吧!那样的人能有什么成就呢?俗话说,一滴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如果任由他这样的人待在这里,未免污染师父的声名,也会拖累我们啊。”

然而没想到的是,法门禅师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众弟子的要求:“不行,我要收留他!”众弟子却不能理解,觉得法门禅师的做法实在不通情理,于是有些愤怒的弟子便对禅师说:“您要是仍然把那个坏蛋留在这里,我们可要集体离开了。”但法门禅师仍坚持自己的态度。几天之后,弟子们果然纷纷离去。

十几年后,那个最顽劣的弟子终于修成正果,成为大德高僧,继承了法门禅师的衣钵,继续普度众生的事业。

世俗的智慧是有分别的智慧,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黑与白,这一切都分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爱憎分明的世人似乎都有这样的观念:坏的就永远坏,恶的就永远恶。即便有些人知道好坏可以改变,又因为做起来太困难,而不愿意去费心费力。

但佛的看法却不同,世间一切众生都在迷途之中,都需要救度。无论好人与坏人,若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扫荡尽无明,没有生出般若智慧,就没有分别。因此,佛不仅不会因为对方是恶人就不去救度,反而对他们更加倾心竭力。这种慈悲之心,从法门禅师的做法就可以看出:他没有世俗地分别好人与坏人,而只是努力去帮助了那个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一百只羊走失了一只,主人急忙到处寻找的不正是那走失的一只吗?

至此,我们便知道了佛的精神是伟大、无私而无分别的,施舍就是这种无私精神的体现,更是修行和成就的方法。施舍的目的就在于消除贪欲、执著,提升自身的智慧和福缘。禅宗虽然以修炼般若智慧为主,但并不忽视福缘的修炼。本焕禅师说:“成佛要福德具足,智慧具足,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福德在众生之中。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都不能成佛。所以我们要结众生缘,结众生缘做什么?培福。”

善生言:“世尊,身为菩萨,如何庄严自身,同时又庄严他人?”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既能庄严自身,又能庄严他人:具足福德,具足智慧。”记住,此佛所开示之法中,智慧庄严及福德庄严。学人应福慧双修,才能成就正觉。

掌握分享的智慧,彼此的幸福才会加倍

佛说慈悲喜舍,利益有情,提倡布施,普度众生,用现代的话来说,其实也就是提倡奉献和分享的精神。在佛祖看来,自私自利只会带来隔阂、矛盾、冲突和争斗,但是争斗并不能带来利益,相反,只会给人烦恼。而且,争斗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

有种上古生物叫做毗舍阇鬼,常以人的精气血肉为食。有一次,有两个毗舍阇鬼一起出外觅食的时候,找到了三件宝贝:一个箱子、一根木杖和一双鞋子。宝贝有三样,没办法分成两份。两个毗舍阇鬼都不愿意让对方多得一件,因此便争论起来。

正好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人。这个人看见两个毗舍阇鬼,吓得魂不附体,担心自己会被一口吞掉。但是让他惊诧的事情发生了,两个毗舍阇鬼对他这个自己送上门的食物似乎毫不关心,一直都在争论着如何分配三件物品。

这个人胆子壮了起来,他努力让自己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然后询问两个毗舍阇鬼说:“这三件物品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两位争得面红耳赤?”

其中一个毗舍阇鬼哼了一声说:“愚蠢的人类,肉眼凡胎,懂得什么,这三件物品是不可多得的至宝。这个箱子能生出衣服、饮食、床褥、卧具等一切赖以生存的物品。这根木杖有能使所有的怨敌全都归顺降伏的大法力。而如果能够穿上这双鞋子,那么想到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完全没有障碍。”

这个人一听,心中突然生出一个主意,便对两个毗舍阇鬼说:“原来是这样啊,我想到一个好主意,也许可以帮助二位,请你们稍微离远一点儿,我马上就可以为你们平分这三件宝贝了。”

两个毗舍阇鬼听了这人的话,对视一眼。其中一个毗舍阇鬼说:“早就听说人类身体柔弱,但很有智慧,就让他来分吧,有我们两个在这里,想必他也不敢耍诈。”另一个毗舍阇鬼想了想,也同意了。

于是两个鬼听从了人类的话,都稍稍远避,等着分宝。谁料到,两个鬼刚一走开,那个人便迅速地抱起箱子,拿起手杖,蹬上鞋子飞上了高空,然后笑着对他们说:“我带走让你们争论不休的东西,从今以后你们再也不会为它们争吵,这岂不是最好的主意吗?”

看着在天边迅速消逝的黑点,两个毗舍阇鬼十分惊愕,良久他们才反应过来,自己竟然什么都没得到。

故事中的毗舍阇鬼若能够放下自私的念头,不起争执,那么两个人就能共同拥有三件宝物。但是很可惜,他们自私自利,都想要多得一件宝贝,以至于争论不休,引得第三者乘虚而入,结果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这个出自《百喻经》的故事告诉我们,分享是重要的。现在很多人为了获得财富不择手段,强求果报,不知修诸因缘,不懂得分享,结果不能得到更多,却因为自私,反而将已经到手的丢失殆尽。

寒冷的冬天,一个卖包子的人和一个卖被子的人同到一座破庙中躲避风雪。天色已经很晚了,卖包子的人感到很冷,卖被子的人觉得很饿。但是他们都想着对方主动提出请求,却都不想主动开口求对方,更不想主动施恩于对方。

过了一会儿,卖包子的人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便想诱惑对方开口,于是拿起一个包子,放到自己的口中说:“吃一个包子。”卖被子的人见了,自然知道对方的意思,但他不愿放下自己的矜持,便拿出一条被子,抖了抖说:“盖一条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