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力胜过学历
12533200000004

第4章 别太把学历当回事儿(3)

看学历不能不看含金量

说到学历,就不能不提学历的含金量问题。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盲目地上学拿学位,却对自己所读学校以及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认识。其实,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的学历,其含金量是不一样的。

学历一:国家统招本科及研究生文凭

本科生

国家统招本科生可以分为两种:公办大学统招和民办大学统招。虽然两者在办学主体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都是需要报考人参加国家在每年夏季举办的高考,而且只有全职学生才能参加。

所谓公办大学统招,就是指通过参加高考进入的国立大学,这些大学不是直属于教育部,就是直属于省、市政府管辖,相对来说,是国内最正规的大学。这些大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进去难,出来容易。

这类国立大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往往是非常高的,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从这些学校毕业后拿到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也是国内含金量最高的文凭。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些大学基本上呈逐年扩招的形式,其含金量也因此大打折扣。

虽然现在本科生依旧被称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更多人认为本科生已经失去了之前的光环。在21世纪的中国,本科生就如同上个世纪的高中生或中专生一样,已经成了社会中的最普通的劳动者。

研究生

现在,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本科学历含金量的下降,因此许多即将毕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然而,继续升学是否能够真正让这些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从跨入新千年之后,研究生逐渐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从前,只有那些立志从事科研的人,或想要留在学校工作的人,才会想考硕士或博士,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这条路。

与此同时,由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学历水平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如今更多的企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重视学历了,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应聘者的实际能力。

从各大媒体的报道来看,硕士和博士生的职业前景不容乐观。有时候,硕士生的就业率还不如同期的本科生或专科生。从考研热到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寒冬已经降临,而它究竟会持续多长时间,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清楚。

学历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

对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说自学考试含金量高,另外一种则说自学考试根本没有什么含金量。

人们之所以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主要是和目前自考的分类有关。自考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为国家统一出题,又被称为大自考;另外一类是由院校出题,被称为小自考。相比之下,大自考的含金量要远远高于小自考。现在,大自考的学历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除国内之外,目前还有二十多个国家认可中国的大自考学历。

大自考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含金量,主要是因为大自考很注重考生的自学能力。通常,一个专业要求学生自学的课程是16到20门,如果想坚持将这些课程自学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相比全日制本科生,通过自考得到文凭的人基础知识往往更扎实。

学历三:党校函授学历

党校函授是中国最早创办的成人教育的一种。党校函授学校设立的最初,是为了满足政府部门大量无文凭的党政干部的需要。党校函授学历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党校函授学历的含金量很低。

近些年来,党校函授逐渐放开成了社会人士也可报名的成人教育。对非党政系统的社会人士来说,在党校函授学校取得的文凭往往含金量很低,是很难得到非政府部门的认可的。同时,党校函授学历也不属于国家正式认可的文凭。

学历四:成人高考文凭

成人高考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国家承认学历,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

成人高考与党校函授不同,经考试合格后取得学历属国家承认的文凭。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三种:专科起点升本科,简称专升本;高中起点升本科,简称高起本;高中起点升高职,简称高职、高专。但和自考比较起来,由于成考的教学质量不高,文凭的含金量较低,社会对成考文凭的认可程度也不如全日制教育和自考的文凭。

学历五:民办大学毕业证书

民办大学又叫“民办高校”,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高等教育”。好的民办大学就其办学质量而言,某些学科甚至胜过知名大学。

但中国是比较讲究出身的,因此便让这种文凭显得低人一头。上了这样的学校,如果能够珍惜机会,借助于学校灵活的用人机制,学生便可以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要想长久地将这种学校办下去,校长就要具有卓越的领导素质。

学历六: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证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中央电大”,是属于国家教育部的,主要是运用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和网络等多种媒体,面向全国开展远程开放教育。这是中国最早的再教育和成人教育。

但是,参加这种考试的学生,很多人都会作弊,现在,已经出现了考试时监考老师帮助学生作弊的地步。这种学历处在挣扎的边缘,虽然依然在继续创收,但与广播电视的关系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远了。对于这样的大学,现在已经失去了正确的定义,很多人已经不好给其界定,究竟是属于函授、电大,还是夜校、职大。

学历七:各类职业学校文凭

对国家来说,这种文凭其实是考大专和本科之前的一个跳板和过渡。在就业市场上,这种职业学校的文凭基本上一点竞争力都没有。发放这种文凭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用人机制不健全等多种原因,并没有培养出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才。

如果个人素质不高,在这样的学校里上学,很可能会让自己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变成“温水青蛙”。

学历八:海外留学获得的文凭

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人选择了出国留学,然后再回到中国就业。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这种方式。不可否认的是,“海归”的就业形势相对在国内取得文凭的人来说,要更乐观一点。

但“海归”的优势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情况下,回到中国就业的“海归”,自身并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同时对国内的环境也没有在国内取得文凭的人熟悉,因此在人才市场上也并非占有绝对优势。

由于海外留学的成本要比在国内接受教育的成本高,因此,很多海归在找工作的时候挑三拣四,容易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了解了各种学历的含金量,有助于人们有选择性地择校、拿学历,进而对职业的定位也有一定的帮助。

经典故事张竹君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末,张竹君在上海一家工厂做工人,一天由于操作不小心,他几乎失去了左手,因此丢失了工作。

作为一个在山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张竹君的家庭要比别人困难得多。张竹君有6个兄弟,家里很穷,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维持,一家八口都挤在一个破烂的大瓦房中。冬天,他们兄弟几个没有能够过冬的衣服,为了保暖,张竹君只能套上地方民政部门救济的棉衣。

由于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张竹君没有选择。为了能够尽快让家里脱贫,他尝试了种稻谷,可是由于赶上了粮价的低谷期,不但没怎么赚钱,还赔进去不少。

这时候,已经成家的张竹君成熟了。他和妻子、家人商量了对策,又通过几个不眠之夜的思考,最后在家人的帮助下,他终于决定“进军”养殖业!

2001年,张竹君引进了15头优质种猪,创办了一家养猪场。他知道,家人的支持就是要他重拾生活的信心,他绝不能让大家失望。

于是,张竹君便把身心都扑在了自己的事业上。可喜的是,从2001年下半年到现在为止,他的养猪场已经初具规模。最多的时候,年出栏高达6000余头,同时他还兼顾着珍珠、淡水鱼养殖40亩,苗木种植20亩。在利用猪粪种植、养殖的同时,形成了生产、管理、防疫、销售一条龙体系。

2008年下半年,随着猪肉价格的下降,再加上自己对种植业前景的看好,张竹君又萌发了新的想法——种植香榧。

可是,张竹君寻觅了一个多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山,不是已经被承包,就是因为山上种满了树不能砍,再不然就是面积不够。也许是张竹君的坚持赢得了上天的眷顾,一个多月后,当张竹君几乎想放弃时,传来了好消息:有一片山林刚砍完树,正好符合他的要求。

张竹君二话没说,便赶过去签了70年的承包合同。

山有了,张竹君心头的大石头落下了。在2009年4月前,他在山上种下了3000多棵老榧树。因为张竹君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知识,3000多棵老榧树当年就开花了。如今,累累的果实已经挂满枝头。2010年9月,张竹君迎来了香榧基地的第一批果实。

牛亚丽的故事

1998年初,服装市场遭遇寒流,许多服装厂纷纷破产,牛亚丽所在的纺织厂也破产重组。牛亚丽在国企工作了将近20年,先后担任过销售处处长、厂长助理等职务,这时候却成了一名大龄下岗女工。

下岗后,牛亚丽没有了收入,面对家庭的重重困境,牛亚丽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不能让困难压垮。

1998年当年,牛亚丽开始下海经商。刚开始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在纺织服装业干了20多年,还在国企担任过领导职务,搞个小缝纫点太丢面子,要干就得干大的。

牛亚丽便将全部的家底8万元都拿了出来,又借了几万元外债,租了个150多平方米的门市。然后,买了缝纫机等设备,又招了十几名工人,办起了一个小型服装加工厂。

牛亚丽吸取其他厂家的经验教训,不是盲目加工成衣出售,而是根据客户的要求为客户量身定做服装。当时,牛亚丽还经销各种面料,兼营冷饮和花卉。

经营没多长时间,牛亚丽便发现:现实不是自己计划的那回事,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手头仅有的钱只见出不见进,资金周转很困难。

牛亚丽的服装加工厂开门不久就赶上了各类服装大降价,生意冷清,面料经销也在降价潮中艰难进行。刚购进的面料还没等卖出,厂家就降价了,到最后导致她的进价比市场价还高。

同时,牛亚丽一个人打理所有的业务,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对花卉和冷饮项目经营无暇顾及,根本不赚钱。

随之而来的是债主们追债,把牛亚丽逼近了死胡同。她为了把资金回笼,硬着头皮再次花大价钱在一些大商场里设了专柜和精品专卖店。但是,销售业绩还是不理想,投出去的资金很快变成了积压服装成品。再加上商场结账期过长,资金链也被卡死了。

创业半年,牛亚丽所有的业务都是亏损经营,几十万的外债还不上,牛亚丽不得不选择关门。

牛亚丽东挪西凑给工人发完最后一次工资后,准备关闭服装厂。这时候,厂里几名员工自发拿出刚发的工资和以往的积蓄,共筹了几万元,主动借给牛亚丽。

这些员工都不愿意厂子倒闭了,主动帮她照顾生意,并动员其他人一起帮助她渡过难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企业经历了生死变故后,员工的全力相助让牛亚丽重新燃起了创业激情。牛亚丽对市场和自己的实力作了客观分析,砍掉了面料经销、花卉、冷饮等枝节业务,用员工筹集的几万元钱集中力量经营服装加工。

专心经营服装加工的牛亚丽,开始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管理优势,从小缝纫开始,逐渐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公司的订单慢慢多起来。2000年,牛亚丽先后谈了几笔大订单,但是因为生产能力不足,怕保证不了工期和质量而没谈成。眼看即将到手的订单一次次失去,她又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扩大生产规模。贷款买房建工厂,生意逐渐红火起来。

当年,一家外资超市进入当地,对工作服的设计、加工,先后考察了好几家服装加工厂都不满意。超市要开业,工作服还没有着落,他们找到了牛亚丽的公司。牛亚丽熬了三天两夜,完成了工作服的设计、制作。当样板送到客户手上时,对方非常满意。

这笔生意的成功,让牛亚丽公司的名气扩大了很多,为她带来了许多业务。近几年,牛亚丽的公司先后为国内外几百家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加工制作过各式各样的职业装,产品还远销到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等国家。

现在,牛亚丽面临的难题不再是订单,而是生产速度跟不上客户的需求。如今,牛亚丽正着手进行第三次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