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学第二版
12527000000002

第2章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1)

培养孩子具有好的行为规范,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立教,万万不能一方面要求孩子有好的品行,另一方面自己却做反面教材。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父母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来培养孩子,决定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命运。

一天,妈妈领着6岁的玲玲去超市买东西,她们刚走到商店门口,玲玲不小心把一枚5角钱的硬币掉在了地上。妈妈要玲玲把钱捡起来,但玲玲却一脚把那枚硬币踢飞了。妈妈很生气,她问:“你在干什么?为什么不把钱捡起来呢?”

玲玲一副得意的表情,说:“我才不稀罕这点儿小钱呢,捡大钱才有本事呢!”

玲玲的一番话让妈妈感到吃惊,女儿为什么如此不爱惜钱币呢?后来妈妈才想起自己经常在孩子面前对丈夫开玩笑说:“我才不赚这点儿小钱,要赚我就要赚大钱!”没想到,自己无心的话语却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妈妈非常后悔。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每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的行为习惯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很快就会学会,并且效仿。因此,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该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格外留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不良信息传达给孩子。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常言道:“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拥有广博的知识,有聪明的才智,更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性。一个人怎样对人、对事物、是否有发展前途的决定因素在于他是否有爱心、有责任感。

父母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就对孩子进行关爱他人、友善待人等品质的教育。比如,爸爸妈妈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和孩子,就可以让孩子多体谅关心父母,倒杯水、拿拖鞋或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都可以让孩子去做;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当小朋友或其他人有困难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积极去询问,想办法帮助等。另外,父母在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待人友善的时候,不要让孩子因为自己的友善行为产生“好心没好报”“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积极肯定孩子的行为,并抓住时机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知道父母喜欢他这样做,使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同时,父母也可以奖励孩子。

这样,孩子在自己的行为中体验到积极行为的良好结果,他才会愿意坚持下去。总而言之,要做成功的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那么,父母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子能力,如何以身立教,建议如下:

(1)树立现代的教育观。父母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要明白孩子有着独立的人格,应该受到尊重和信任,明白孩子的成长需要符合身心发展规律。

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平等、尊重、信任地看待孩子,合理科学地教育孩子。

(2)父母要多阅读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书籍,多补充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家庭教育并不是唠叨打骂那么简单的,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父母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不同的需求。

父母要努力学一些关于孩子生理、心理及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科学教子的原则与方法,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3)以身作则。父母在家庭中要起表率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尤其是不能在孩子面前撒谎。

试着让孩子做主

父母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子女,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父母总想亲自出马为孩子扫除障碍,不遗余力地为孩子铺设人生的光明大道,恨不得替孩子承受人生的所有风雨。父母的爱子之心非常值得理解,但他们这么做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使孩子陷入被动,不仅让他无法安心生活,反而会造成内心的反叛。其实适度地让孩子自己做主,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1。不能强加干涉,越界做主

赵玲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决定怎么做。可是,母亲常常对她的行为横加指责、强行做主。这让赵玲与母亲的关系极为紧张。两个人的矛盾唯有让父亲出面调解才能得到化解,以至于忙碌的父亲出差在外也常被电话追回来调停母女之间的矛盾。尽管每每都能够让危机得到缓解,但是处在中间的父亲往往左右为难,以至于被弄得身心疲惫。赵玲不理解母亲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一些自由,而母亲又觉得让女儿自己做主会出错,母女缺乏良好的沟通。

父母爱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对孩子的爱不是越多越好,这种爱不能太过分。所谓只懂得物质上满足孩子的爱,严格地说已经有失现代水准了。理智的爱应该包括关心、理解、责任和尊重四个方面,父母不但要满足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到孩子精神世界的需求。

成长中的孩子会有很多不寻常的举动,跟父母说话时往往会让父母感觉到别扭、生气,有的父母会粗鲁地对孩子进行批评、训斥。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不会解决问题。在孩子逆反心理最为严重的时刻,他们是希望自己能够自主地做决定的,如果父母能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爱和理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和理解,而他们反馈给父母的也是爱和理解。当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父母就应该开始放手让孩子学会做主,他们需要被关爱的时候,自然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2。充分理解,让孩子适度自主

浩自从在学校寄宿后就不愿意回家,想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浩的父母并没有要求他放假一定回家,他们理解并且尊重浩的决定。由于父母的充分理解,他逐渐养成了自我安排生活的好习惯,同时他对父母的理解也非常感激。浩会因为父母的理解和尊重而给自己更加自律的生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浩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很伟大。

孩子长大了,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该尊重他。父母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以自己的意愿为准则教育孩子,忽视孩子的意见,这样会严重打击孩子探索的精神和主动性,如果你这样做,不但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会使孩子成为父母主观愿望的牺牲品。每个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自由空间去成长,每个孩子都有必要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局面。这时,母亲要做的只是为孩子提供条件,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予点拨和指导。

很多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溺爱过头,还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为孩子“张罗”人生。然而,谁都没有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是否愿意。家长要知道孩子将来的路和你曾经走过的路是不同的,你不能用曾经的眼光看待孩子将来的生活,不能用自己的想法来营造孩子的未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规划人生,父母只能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孩子分析和给出适当的指导。人生的意义在于开拓,如果你不给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孩子就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何况干涉孩子的生活往往会激发矛盾,对家庭关系的稳定不利。

孩子的未来是他自己的,父母不应该事事替孩子做主,更不能横加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的人生还是要靠他自己去规划、去开拓。

不拿他作比较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如果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优秀,做父母的也会觉得有面子。于是,在生活中就出现了父母们拿孩子攀比的现象,不少父母喜欢把孩子与别人做比较,以获得心理的满足感,但并不是每次比较都能够得到预想的结果,而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自己的孩子总有一些地方不如别人的孩子,这个时候有些父母心里就有了怨气,在父母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自己的孩子不行的观点,于是在教训孩子的时候就会出现类似“你看隔壁家的谁比你好多了”的话,殊不知,这样的话语只会让孩子压力增大,反抗心理增强。

随意做比较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利刚的妈妈最喜欢拿利刚和别的孩子做比较,她希望利刚向那些好孩子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可是现在却有点为了比较而比较,出口随意,动不动就说谁谁比利刚好。利刚心理压力非常大,虽然这种口头的攀比带来的伤害并不被妈妈放在眼中,但是利刚却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妈妈的话让利刚觉得自己根本不受妈妈重视,妈妈一点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拿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利刚觉得妈妈并不是真的爱他,觉得自己很孤独,从而也没有自信心。

有些妈妈认为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其实这是一种极端的观念。事实上确实有不少母亲是有意把自家孩子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孩子,这种做法是非常极端的。数落孩子并不合适,即便你说的都是事实,也不要总是拿孩子来比较。“人家回到家就复习功课,你就知道玩游戏!”“人家怎么能考满分,你怎么就不及格,不是一样在听课吗?”当被数落的时候,孩子也知道这些都是事实,因此也无力反驳和辩解,只会感到气馁,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慢慢地,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没用的”,觉得妈妈不爱自己了。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会有严重的自卑感,失去人生的斗志,对学习和生活失去热情。即使他有其他方面的天赋,也会由于自卑而变得自暴自弃,最终一事无成。

报纸上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有一个孩子的妈妈一直拿他跟隔壁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相比较,由于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导致孩子心理失去了平衡。他认为是隔壁的孩子反衬出了他的缺点,由此内心产生忌妒和憎恨,于是玩闹时故意将那个孩子推下扶梯。而他的理由就是:“他让我变成了妈妈眼里的坏孩子”。

如果说孩子是块玉石,父母就是识玉雕玉之人。这块玉石是否能够放出光芒,就得看父母如何去雕琢。如果方法不当,父母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虽然孩子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各有各的优势。父母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去看待孩子,应该全面地看待孩子的能力,发现孩子的优点。为什么要抓住孩子的缺点不放而不对他的优点多加肯定和赞扬呢?这样的激励难道不比那种令孩子难以接受的攀比来得更轻松吗?

优秀的家长会重在鼓励和支持孩子而不是比较,比较的结果是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对父母失去信任,而鼓励和支持孩子效果就完全不同了,这样做能够让孩子找到被信任的感觉,因而要鼓励孩子就要把握孩子的心理,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要盲目地刺激孩子。

说教和批评不是好方法

父母要善于和孩子沟通,避免批评和说教,那些想努力讲道理的父母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做法让人疲乏不堪。孩子之所以经常逃离或者拒绝和父母对话,是因为他们讨厌说教,讨厌喋喋不休和批评,他们觉得父母的话太多了。

来看一位研究者举的例子:他无意中听到一段父母和孩子的对话,他惊奇地发现,他们几乎都不听对方在说什么,他们的谈话更像是两段独白,一段充满了批评和命令,另一段则全是否认和争辩。这种沟通的悲剧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相互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技巧。

1。方式不同则效果迥异

10岁的杰克怒气冲冲地回到家里,他们班级成员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如果是以前,他的父亲就会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显而易见,父亲缺乏耐心和理解,这种处理方式只能使事情更加恶化,杰克对谁都会发脾气,搞得家里不得安宁。

这一次杰克的父亲决定采用一种新的办法。他心里想: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用怒气向爸爸表现他的这种失望,作为父亲应该帮助他,需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杰克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杰克说:“我当然很失望了。”父亲又说:“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天却下雨了。”杰克说:“是的,正是这样。”这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然后杰克说:“哦,不过以后也可以出去玩。”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余下的时间里,他都很平静。

为什么父亲的第二种方法会有如此好的效果呢?这个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在哪些地方产生了作用?其实,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绪波动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也接受不了任何意见或安慰,更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孩子只希望家长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家长也能够理解他们。他们的情绪只会向家长透露一点点,而家长则必须猜出剩下的部分。

2。控制情绪,避免批评和说教

当孩子的行为不当时,父母往往意识不到是因为波动的情绪导致错误的行为。因此,在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

约翰的妈妈在与朋友聊天时,回忆说:“昨天我下班回到家,还没来得及脱掉外衣,我的儿子约翰就从他的卧室里冲了出来,开始向我抱怨他的老师:‘她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多了,我一年也做不完,我怎么可能在明天早上之前写完这篇作文呢?我还有上个星期的一篇短文没有完成呢,她今天朝我高声嚷嚷,她一定恨死我了!’我马上失去冷静,冲他喊道:‘我的老板和你的老师一样可恶,但是你听到我抱怨了吗?怪不得老师冲你喊,你从来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你就是懒,不要再抱怨了,赶紧开始做作业,不然你一定会不及格。’”

“你发完火之后发生了什么?”朋友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