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会奖会罚做个好妈妈
12526900000003

第3章 溺爱是一把温柔刀(2)

8。无论是看电视的时间,还是上床睡觉的时间,都有规律可循。

9。需要做决定时,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不知所措。

10。做家务劳动的时候尽职尽责。

11。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2。遇到问题首先会想到自己解决,不会马上让父母协助。

13。见到别人会自然地打招呼。

14。善于反省自己的问题。

15。不会乱发脾气,生气有原因。

16。能够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嫉妒。

17。对父母的付出懂得感谢。

18。家里家外一个样。

19。能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用钱。

20。总是喜欢自己,欣赏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

21。容易亲近,善于与别人合作。

22。喜欢自己动手帮忙做家务,不懒散。

23。在环境及外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依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24。不会和人比较物质条件。

测试分析

37分以上:你不是特别宠爱孩子,你的孩子具备很好的社会化能力,能应付这个繁杂的社会。

36~25分:你有一点宠爱孩子,现在你要培养他与人交往的能力。

24~12分:你很宠爱孩子,有时过度保护,有时又太放任,这样会阻碍他发展相关能力的意愿,影响他的判断标准。

11分以下:你已经过度宠爱孩子,阻碍了他很多能力的发展,不可以再宠他了。

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当一个孩子什么时候知道有所放弃,他才真正长大了。

——佚名

原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总编卢勤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知心姐姐”,她深谙孩子的心理,对于教育孩子有很多真知灼见。

一次,知心姐姐卢勤去商场买东西,看到一个大约4岁的小女孩非要缠着妈妈给她买一个很贵的玩具,妈妈不同意买,小女孩便大哭大闹,到后来居然动了手,她先是对妈妈拳打脚踢,后来索性坐在地上“撒泼”,引来很多人扭头望着她们,弄得这位妈妈十分尴尬。这位妈妈怎么劝、怎么哄都不管用,最后只能叹口气,拿出钱包,准备“屈服”了。

这时,卢勤走上前去制止了她,卢勤说:“不能惯着她!不能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任何好处,不然你将一辈子受苦。”卢勤劝那位妈妈马上“离开”,不再理女儿。于是,妈妈走了,小女孩哭得更厉害了。

卢勤就对这个小女孩说:“你就坐在地上哭吧。你看,你的妈妈已经走了,她才不会给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买玩具呢!大家也不会理你的!”说完,卢勤摆摆手,让围观的人也都散开。

小女孩把抹眼泪的手指分开一道缝,看了看,大家真的都走了,妈妈也“走”了。她立刻停住了哭声,爬起来去追妈妈。当看到妈妈后,她又大哭起来。妈妈有点犹豫了。卢勤便冲小女孩的妈妈喊:“往前走,别回头!”看到妈妈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小女孩终于着急了,大声喊着:“妈妈,等等我!我不闹了!等等我!”

就这样,妈妈赢了,无理取闹的孩子输了。

试想,如果那位妈妈心一软,买了玩具,那个小女孩也就“没治了”,从此以后,妈妈将永远被孩子牵着走。

过于迁就孩子,对孩子的需求全部满足本身就是一个大错误,因为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随心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观念。就好像上例中的小女孩,她懂得用“大哭大闹”的手段来逼迫妈妈“就范”。如果妈妈总是迁就她,就会使她认为只要一发脾气、一哭闹,自己想要的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以后每每遇到类似的情况,她会变本加厉,愈闹愈凶,变得更任性和不可理喻,相信没有一个妈妈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

所以,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妈妈绝对不能迁就和顺从。但是,如果孩子提的是正当要求呢?比如,孩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希望妈妈给自己买一台名牌电脑作为奖励,这时妈妈也要慎重考虑,如果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无法满足,妈妈更要三思,决定之后,再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认真地告诉孩子,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

有一条新闻曾被炒得沸沸扬扬:中关村一家苹果产品的专卖店门前,有个女孩一脸愠色。离她不远处有一名中年妇女正蹲在墙角,手捏纸巾,低头抽泣。一问才知,原来这个女孩即将去外地上大学,拉着妈妈特意过来买数码产品,她上来就要妈妈给她买“苹果三件套”,即苹果数码产品iPhone、iPad和MacBook,而且还要求都得是高配置。但是超过2万元的支出实在让妈妈有些吃不消,女孩却不顾妈妈的难处,大喊一声:“不给我买,就让我在大学里丢脸去吧。”说完便扔下妈妈,扬长而去。

如今,很多孩子的要求确实越来越高,比如考个好成绩,就要求父母给予奖励,当然,这也是很多家长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的一项“法宝”。而精明的孩子也越来越懂得利用这个方法博得“奢侈品”。现在的孩子伸手要的奖励五花八门,且胃口越来越大,比如上千元的户外自行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还有出国游等,这些都已经成为常态。即使是一个初中生拥有苹果数码产品的奖励也已经不稀奇了。

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而家长也为了不让孩子在学校里、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费尽心血地满足他的要求,一位老师笑称:“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再这样奖励下去,以后就要变成买房、买车了。”

家长不愿苦了孩子,又不愿被当做提款机。但正是家长的溺爱与纵容撑大了孩子的胃口,使孩子形成了喜欢攀比、贪慕虚荣、自私冷酷的性格,完全依赖父母,永远都长不大。

有人说:“当一个孩子什么时候知道有所放弃,他才真正长大了。”孩子的欲望永远是最强烈的,他甚至想让妈妈把天上的月亮摘下来给他。作为妈妈,当孩子对你说他想拥有全世界时,你要做的就是告诉他:“没有人可以拥有世界,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拥有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并且还要付出足够大的代价才能拥有。”

妈妈必须要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他可以为所欲为的,人必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要对孩子施以理智的爱,学会对孩子说“不”,并且说了“不”就一定要坚持到底。要知道,一个不曾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是经受不住任何挫折考验的。

孩子的玩具箱里永远少一件玩具

让孩子最着迷的玩具,往往来自大自然。

——佚名

很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感触:看着孩子几大箱的玩具被堆在角落里摇头叹息。那些形形色色的玩具,有的刚买回来就被弄坏了,想扔掉觉得太可惜;有的还没来得及玩就被孩子束之高阁,落满灰尘。

就好比女人的衣橱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一样,孩子的玩具箱里似乎永远缺少一件玩具。

看看现在的孩子,几乎个个手上都有玩不完的玩具,很多小男孩虽然已经拥有了十几辆玩具汽车,可是每次到超市或玩具店还会央求妈妈再给他买新的玩具汽车。许多妈妈都为此感到头疼:“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在要玩具?”

在给孩子买玩具的事情上,很多妈妈都喜欢用买玩具当筹码,哄骗孩子照自己的话去做。比如,告诉孩子如果他能认真完成作业就给他买玩具,如果能乖乖上学也给他买玩具。于是孩子就会认为这样的奖励来得太容易。当孩子为买玩具哭闹的时候,妈妈也经常轻易地妥协,因为觉得孩子当场哭闹实在太丢脸了。

就这样,孩子不断地要玩具,妈妈不断地买玩具,新玩具不断地被孩子破坏,弄坏了又要求买新的,甚至是刚买的新玩具拿到家里后很快就被弃之一旁,这样不断循环,孩子仿佛永远都有“好理由”要求买玩具。

还有的年轻妈妈认为,给孩子越多的刺激,孩子的大脑就会越发达。所以,她们都愿意给孩子买各式各样的玩具,恨不得孩子一玩玩具就会瞬间变聪明。其实玩具太多反而更不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因为孩子的选择能力和控制能力都不够成熟,如果刺激过度、信息过杂,就容易使大脑形成的各种兴奋点之间互相干扰和制约,反而会阻碍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

所以,玩具虽然是孩子重要的玩伴,但玩具太多也不是好事。事实证明,玩具太多会促使孩子养成散漫的性格,会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样的孩子最容易见异思迁,兴趣爱好也会变幻无常。

一天,一个妈妈随手丢给年幼的孩子三个空饮料瓶玩,却不想孩子玩得很开心,只见他翻来覆去地“研究”着,又是咬,又是敲的——或许在孩子看来,一个瓶盖、一个空瓶子、一块小木头比那些买来的高档玩具更好玩。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让孩子最着迷的玩具,往往来自大自然。”

不信你可以留意观察,很多孩子都喜欢在雨天里踩水洼,并且非要溅一身水才高兴。不管妈妈在身后如何指责、阻挠,也非要看看水花是怎样往上溅的。若是下大雨,还非得要冲出屋子在雨中淋得浑身湿透。除了大雨,沙子和泥巴也是孩子的最爱,这些不受成人欢迎的东西,却可以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孩子在海边快乐地挖着沙子,做个“小山洞”,或者挖个“小河沟”,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作品”。

对此,妈妈其实不难理解,因为自己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玩耍中度过的。自然界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玩耍。比如水,孩子就可以随心所欲、变幻莫测地玩。水可以静静地流,也可以拍打着溅出水花;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一颗小石子就会溅起一个小旋涡;把水灌进瓶子里,还能再倒出来;水还可以用来玩水枪,打水仗;把小纸船放进水里,居然能漂在水面上等。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思考、探究、琢磨,奇思妙想也层出不穷。

妈妈只要善于观察,就会有同样的发现,自然界中的沙子、米、豆子、面粉、石头、冰、雪、小虫子、鸟的羽毛、花瓣、树叶等都是大自然制造的“玩具”,它们的千变万化和丰饶是任何人工玩具都不能比拟的。

甚至还有平时常用的扫帚、洒水壶、计算器等,这些大人看来很无趣的东西也能让孩子兴奋地玩上半天。

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到早期教育的发源地美国访问一所幼儿园。在那所被认为是丹佛市最好的幼儿园里,教育专家发现根本就找不到幼儿用的教具、教材一类的东西,甚至连一般幼儿园里经常可以见到的玩具汽车都没有。那里有什么呢?在那里,只有宽阔的草地、泥土和汽车轮胎之类的东西。那所幼儿园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孩子们如果想要什么东西的话,他们会自己研究并动手把它们做出来。”在那里的老师看来,成品玩具只会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所以他们是绝对不会使用的。

原来,最好玩的玩具不一定是那些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而是可以让孩子们动手创造的东西。

妈妈为孩子买玩具的目的不外乎是鼓励、培养孩子喜欢钻研、创意的精神和动手能力。从这一点看,或许一颗纽扣、一个瓶盖的价值会胜过一个电动玩具的价值。

也许你会说,谈了这么多,是不是在奉劝妈妈以后不要给孩子买玩具了?其实不然,玩具也有它存在的意义,玩具可以有,但如果对孩子太过溺爱,给孩子买太多的玩具则会失去购买玩具的意义。

玩具不在多,而在于让孩子专心致志地玩;玩具也不在贵,而在于让孩子动手去做。

所以,妈妈在给孩子买玩具前最好先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在选择玩具时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和兴趣来替孩子选择,更不要带有任何功利性,比如让孩子去互相攀比。同时,购买玩具也不要太过频繁,因为孩子对一种玩具的感知和探索是专注而持续的、是有所创新的,如果玩具添加得过于频繁,则会对孩子的探究造成干扰,使其兴趣不断转移,因而无法得到深刻的体验。

一句话,玩具不要太多,与其为孩子索要玩具的要求烦恼,不如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中的“天然玩具”。像那种今天买了玩具明天就扔掉的做法断不可取,要知道,每一个玩具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只有玩透、玩转一个玩具,孩子才能真正从中获益。

“小病大惊”要不得

在受到溺爱便会忘形这一点上,所有的人都和孩子一样。因此,不应当对人宽厚,也不应当对人太优柔。

——叔本华

如果妈妈留意观察就会发现,现在的孩子一提起吃药往往很高兴,这不仅是因为如今的儿童药大部分都是水果味的,关键是妈妈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吃药,常常会允诺:“快点把药吃完,吃完后我会奖励你一个好东西。”或者说:“既然感冒了,今天就不要去学校了,在家好好休息。”于是,这就在无形中让孩子产生了一个想法——把生病看做是自己的特权。

因为生病之后不仅可以博得妈妈的同情和怜悯,还可以不去学校,甚至做错事也不会被惩罚。

有位妈妈发了一篇名为“孩子生小病,要不要坚持上学?”的博文,立刻引起网上的一番大讨论。很多支持的妈妈们认为,孩子病了就该休息,因为身体永远是最重要的:“我的孩子在家学习比在学校学习的效率更高呢。”

但是反对者的声音大大压过了支持者:“这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其中却隐含着对孩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有一个孩子在吃过早餐后呕吐了,原因是他在饭后偷偷地喝了凉饮料。这个孩子的妈妈再三考虑,最后还是塞给孩子一个面包,然后把他送到学校,她这样做就是想让孩子知道随着性子喝凉饮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还有一个孩子“生病”在家,他只是对妈妈说觉得不太舒服,就不去上学了,妈妈认为孩子少上一天课也没有关系,便不再过问。事后才知道原来孩子选择了语文课最多的一天在家休息,他“生病”休息的目的是逃避学校大量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