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巧教妙养
12525800000002

第2章 自我反思:家教最忌简单粗暴(1)

教育孩子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父母想要不花什么心思,不费什么力气就将孩子教育好,是不可能的。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并不是聪明的家教方法,它也许可以令孩子改掉一时的毛病,但是并不能真正、彻底地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问题。而且,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容易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中,最不应该对孩子使用的就是简单粗暴。教育孩子,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才是最正确的。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教育是一生的事情。这句话可以充分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到慢慢长大,期间经历的过程不可谓不漫长。世上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因此成了一件大事。

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起点是家庭,家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朋友,是孩子第一个老师,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引路人。父母的教育影响并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在孩子没有进入学校学习的时候,父母肩负着教育孩子的重任。父母的教育做得好,不仅仅是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对他们有帮助,即使在成年以后,在孩子经营自己人生的时候,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父母在孩子年幼时期教育的成功,会让孩子拥有成功的未来。

很多父母都知道,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竞争的可怕性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父母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逼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

很多优秀的学校在招生的时候,看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入学成绩,也要看孩子的各项特长:奥数竞赛有没有获全国或者是地区性的奖;作文有没有获过奖,或者刊登在某个知名杂志;钢琴是不是弹奏得很好,过了几级,等等。

当然学校的要求会让家长更加严格要求孩子,所以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学习的时候,自己也在学习。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学好英语甚至自己会去报名学习英语。

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成为一个天才,即使不是天才也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培养孩子要比培养任何一种生物都要复杂,不仅要花费力气,花费金钱,还要会动脑,懂得观察孩子,懂得聆听孩子的心声等。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孩子可能会从一个天才变成一个庸才。我国古代文学家王安石曾经为大家讲过一个叫仲永的孩子,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方法,从一个天才变成了庸才的故事。在今天,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地上演。

有些孩子,生来就在某些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但是,这些天赋要由细心的父母来发掘,并进行进一步的培养。然而,很多父母喜欢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想法去束缚孩子,管教孩子。有些父母的教育甚至是功利性的,不在乎孩子有什么样的兴趣和特长,也不在乎孩子有什么样的想法,从孩子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就把孩子当成是一个学习的工具,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永远是要考多少分,要读什么样的重点高中,甚至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

然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够上名校。也有很多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有着过人的天赋,因为父母一味地重视成绩的教育,最终让孩子成为碌碌无为的庸才。

其实,有很多孩子是某方面或者是某个领域内的天才,但是因为父母不懂得教育,把这样的孩子给埋没了,甚至毁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游先生的儿子自小就喜欢画画,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用线条传神地表达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比如奶奶在做饭时的样子和动作,爸爸在工作时的样子,妈妈在看书时的表情。

面对孩子一幅幅生动传神的画,游先生夫妇并不是不兴奋,但游先生夫妇都是实际的人,他们觉得儿子喜欢画画,并且比别的小孩画得好,并不代表儿子是一个绘画天才,他们希望儿子可以好好学习,可以有好成绩。

然而,游先生的儿子并不喜欢上学。在幼儿园的时候,这一点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上小学的时候,孩子反感上学的情绪就充分地释放出来了。每次妈妈送儿子去学校的时候,儿子先是哭闹,然后就是沉默不语。在学校一天都不和小朋友说话,上课也不回答老师的提问。游先生夫妇用尽了方法,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想法。

别人的父母每天都欢欢喜喜地送自己的孩子上学,而游先生夫妇一到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就愁眉苦脸。游先生夫妇知道,儿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画画。只要给他一个画板、一支蜡笔,这个孩子可以画各种各样的东西,家里能画的他都可以画。但是,光是喜欢画画有什么用处呢?

游先生夫妇对艺术细胞发达的人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他们都是受正统教育出身的人,觉得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站稳脚跟,还是应该进入学校学习,考上一个好学校,才能成就人生。

所以,游先生夫妇强迫孩子去上学。如果孩子流露出丝毫不想上学的情绪,游先生夫妇就会采取极端激烈的措施,大声地呵斥,或者是狠狠地把孩子打一顿。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当然不敢不去学校上学。但是,因为本身不喜欢学校,所以即使在学校里,这个孩子也不和同学交流沟通,性格变得异常孤僻。

游先生的一个亲戚发现了这个情况以后,建议他带着儿子去找儿童心理专家咨询一下。心理专家进行了各项测试以后,发现这个孩子不但智力正常,而且还有绘画天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天才。

然而,让游先生夫妇不明白的是:天才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

专家指出,天才也分类型,而且天才有着比正常人敏感的心,更加需要细心的呵护和培养。听完专家的话以后,游先生夫妇才有所顿悟,从此以后不再逼迫孩子去上学,而是专门请了老师在家里教育孩子,除此以外,还给孩子报了专门的绘画课程。在教育方法改变以后,孩子的性格也渐渐由内向变得开朗起来。不仅如此,因为孩子在绘画上面有着过人的天赋,不但学得快,领悟快,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当然,家长培养孩子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孩子能够立足社会,所以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寄托于学校,希望孩子能够上名校,由名师教导。然而,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务必要视自己孩子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

要注意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接受不同的教育,注意孩子的个性,针对孩子的性格、爱好、特长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来进行教育和培养。不能按照家长的主观意见教育孩子,不能急功近利,要量力而行。

家长要明白的是,就像孩子长大这件事情一样,教育也是需要时间的。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不仅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懂得教育孩子的好父母,一定是懂得科学教育方法的人。不要因为过度的教育或是不适当的教育把孩子变成一个高分低能或一无是处的人。

好父母还要知道,天底下没有教育孩子一试就灵的方法,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所以要用到的方法也不同。别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所以,家长要明确,教育孩子还是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制定一些相对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使孩子有成就。

抛弃固有的“家长心态”

在孩子面前,家长的阅历可谓是又深又厚。家长在没有成为家长之前,也曾经讨厌过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但是,一旦变为家长的身份以后,就毫不犹豫地变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样,用父母原来那种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份的变化,影响了心态的变化。

家长觉得自己是成年人,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对事情的看法都要比孩子成熟,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孩子说话,孩子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会觉得幼稚、不懂事。所以,家长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很多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说的话就是:“你懂什么,我吃的饭比你吃的盐还要多,照着我说的去做。”

诚然,家长让孩子照着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并不是教孩子学坏,可以说每个家长的初衷都是为孩子好,都希望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但是,希望归希望,怎么能让这样的希望变成现实又是另一回事情。因为家长如果一直端着架子,始终站在家长的角度教育孩子的话,一般很难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一般中国家庭里,教育观念都比较正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般是不能动摇的。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除了身份明确以外,地位的划分也比较清楚。家长往往都是高高在上的,自己的话孩子不听,家长的心里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权威被侵犯了的感觉。有的时候,还会遇到孩子顶撞自己的情况,这时有些家长难免对孩子非打即骂。此后,孩子虽然对这样的权威惧怕了,但是和大人也慢慢疏远了。

杨先生是一位企业的老总,平时对自己的下属都是用领导的口吻说话。在家里,杨先生也不能改变这样的一种态度。在下属的面前自己是一个领导,在儿子的面前,自己是一个父亲。杨先生本来就是一个严厉的人,对自己的下属要求严格,对儿子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

所以,在很多时候,杨先生和儿子说话都是以居高临下的口吻,用命令的语气,儿子哪怕犯一点点小错误,杨先生也要给儿子上一节“政治课”。

在自己的教育下,儿子虽然变得懂事、听话、成绩也不错,但是杨先生渐渐地发现,儿子根本不愿意和自己亲近。有一次,杨先生看见儿子在书房里看书,就进入书房,想和儿子说点什么。儿子看见杨先生,赶紧站起来说:“爸爸,你工作吧,我出去了。”

杨先生叫住儿子说:“最近都在看什么书呢?”

儿子告诉父亲自己阅读的情况。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机械的汇报过程,根本没有任何温情可言。儿子走出书房的时候,杨先生心里难过起来。

有一次,儿子的老师家访的时候,杨先生和老师说起这个情况。老师肯定地说:“这个孩子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平时和同学的相处中表现都非常好。这和您使用正确方法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教育孩子不但要有好方法,还得有好态度。”

杨先生知道,自己对儿子的态度始终如一:我要求的目标你一定要达到,我要求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父亲的尊严不容置疑,就像在教育下属的过程中领导的尊严不容置疑一样。然而,这样的态度却造成了孩子和自己渐渐疏远。在孩子的眼里,父亲只是一个严肃的代名词,根本没有任何温情可言。

家长这种高高在上的心态不仅影响了孩子和自己的沟通,而且还可能影响孩子对一些事情的认识。

5岁的点点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学了一句话,晚上吃饭的时候,当妈妈把饭碗端到儿子面前的时候,点点毫不犹豫地把这句话说了出来。因为妈妈盛饭的时候把饭弄撒了一些,点点说:“妈妈,你真笨啊。”

点点的妈妈听到了这句话,对着孩子的脑袋就是一巴掌。她生气地看着点点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妈妈,你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孩子当时就大声地哭起来。

几天以后,点点的妈妈去幼儿园接他放学的时候,听到老师和她说,点点今天在幼儿园里和别的小朋友打架了。回到家里,妈妈很生气地问点点:“你为什么和别的小朋友打架?”

点点看着妈妈说:“因为那个小朋友说我笨。”

“说你笨你就和人家打架啦?”

点点委屈地看着妈妈说:“妈妈,你上次不是因为我说你笨就打了我吗?”

此刻,这位母亲才知道,原来自己误导了孩子。

孩子童言无忌,根本不知道“笨”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当然也不知道这个字在长辈面前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当时,孩子对自己说不礼貌话语的时候,很多家长的选择都是打孩子或是训斥孩子,因为孩子触犯了自己的家长权威。家长忙着去维护自己的权威,根本没有及时引导孩子,甚至还误导了孩子。

如果点点的妈妈在听到孩子说自己笨的时候,这样和点点说:“妈妈不小心把饭给弄撒了,是妈妈做事情不仔细。点点不能学妈妈,而且以后在长辈、老师面前也不能随便说笨这个字,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而且也不能用这个词说别的小朋友,否则小朋友会很伤心的。”

虽然5岁的孩子可能无法理解大人话语中的一些深刻的含义,但是表面意思,孩子是可以领会的,他以后就不会再轻易说这样的话了。

尊重孩子,也是尊重自己。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在孩子面前摆家长的权威,丝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很可能给孩子造成错误的影响。

当然,家长无论是学识还是经历都比孩子要丰富得多,而且在孩子面前很多家长也很喜欢用这样的经历来装点自己的权威性。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无所适从,甚至有时会对家长这种做法和态度产生反感。

所以,在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耐心、温和是极其重要的。不要总是和孩子说:“我是你爸爸(你妈妈),我的话你竟然敢不听?”这样教育孩子的话,不仅仅会给孩子造成压迫感,还会让孩子反感。而且家长说得对孩子应该听,如果家长说错了或是做错了,为了维护自己家长的权威,还硬让孩子听的话,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误导,势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

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大家公认的错误方式有唠叨式、溺爱式、监控式、打骂式。这些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同时对孩子的心理认知能力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