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人要比钱跑得快
12521900000003

第3章 独树一帜,做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事

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倡导的未必就是真理。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富人深谙此理,所以他们常做的是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事。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墨守成规,无异于求败。大凡成为富人的人都能够准确地审视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做出明确的决策。而他们所做的决策往往又是独树一帜,与大多数人截然不同的。

其实,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倡导的未必就是真理。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一代“股神”巴菲特对此深信不疑。他在投资时总是表现得与众不同,但这种与众不同,并不是他为了炫耀自己而故弄玄虚。他在投资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殊”总是建立在仔细斟酌、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并与他的价值投资、安全边际等投资理念交相辉映、自成一体。

股票市场流传着7∶2∶1的说法,意思是10个人炒股,7个人赔,2个人不赚不赔,只有1个人赚钱。听起来似乎有些残酷,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因为在股市运行中,头部放量,底部缩量几乎是一个铁定的规律。底部缩量,意味着只有少数人在能够赚钱的底部区域买入股票;头部放量表明,多数人都是抬轿者,这多数人当然就成了最终获利的那少部分人的牺牲品。所以,投资股票,人们要想使自己成为少数智者,必须做到从多数人的思维惯性中解脱出来。用美国投资分析家布克·怀特的话说就是:“如果你是一个投资高手,那么你在华尔街挣钱的最佳方式就是先考虑普通人会怎么做,然后反其道而行之。”

巴非特就是一个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典范。

1968年,美国陷入一场政治动荡中,受此影响,经济的起伏也比较大,股票的交易也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疯狂。纽约证券交易所里的“大屏幕”显示的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惊人的1300万股,比1967年的纪录还高出30%。1968年6月13日那天,成交量更是暴增至2100万股。行情机飞快发出哐哐的声音,似乎随着每一次反战游行者和荷枪实弹的士兵之间的交锋显得越来越响亮,就好像逐渐升高的政治温度在华尔街引起了高烧。在那个充满着暴力和暗杀带来的动荡不安的夏天,整个股票交易所忙碌得让人窒息,大量的买卖单据忙得工作人员喘不过气来,这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这般持续了许多天。人们可以在寂静中听到求救的呼喊,但是,市场上大量的买盘还在不断地聚集,就像一个醉汉想贪婪地喝完最后一瓶酒一样,连天已经大亮都全然不顾。

巴菲特曾一度鄙视过自己的竞争对手的懈怠,但是他们现在也表现出了“严重的高血压”。巴菲特注意到有个基金的管理人员宣称,单从每周或每小时股价做出研究是不够的,证券必须以分钟间隔来进行研究,他的这一理论,更是激起了人们的疯狂。巴菲特这样说道:“这种人使我觉得出去取一趟百事可乐都有负罪感。”

市场的过度疯狂使巴菲特敏锐地察觉到牛市的尽头就要到来,巴菲特的耳畔似乎已经听到牛市断断续续发出的死亡前的呻吟声。1968年下半年巴菲特果断地停止购买,并开始大举减仓。更有意思的是,由于担心自己抵挡不了市场的诱惑而陷入灾难,1969年5月在牛市运行依然处在高峰之时,巴菲特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宣布隐退,同时清算了他的合伙人企业。巴菲特的这一举动让合伙人有些手足无措,但见巴菲特去意已决,不得不接受现实。

正因为巴菲特的这种理智,他的合伙人企业在1968年锁住了4000万元的利润,当年的盈利率高达59%,巴菲特个人的资产增长到一亿多美元。

要想成为富人,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树一帜,不人云亦云。巴菲特常用他的老师格雷姆讲过的一则寓言来说明大多数人投资时的非理性行为。

有一位石油勘探者,在上天堂的时候,圣·彼得(耶稣最喜爱的门徒)告诉了他一个不好的消息。圣·彼得说:“你的确有资格进入天堂,可是目前分配给石油业者居住的地方已经客满了。我也没有办法再把你给安插进去。”这位石油勘探者听到这话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想了一会儿后,对圣·被得说:“我是否可以跟那些现住在天堂里的人们讲一句话?”圣·彼得觉得让他讲—句话也无关紧要,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那个石油探勘者就大声喊道:“地狱中发现石油了!”话音刚落,突然间大门冲开,天堂里的人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这使圣·彼得大为惊讶,平静后圣·彼得邀请勘探者搬进天堂。可是,最后那位勘探者犹豫了许久,说:“不,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起去好了。”

这则寓言启迪人们,要想成为富人,在股市中有所收获,绝对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大流,像旅鼠那样漫无目的。

旅鼠是生长在苔原地区的一种小型动物,以集体游向大海的举动而闻名。春天是旅鼠迁移的季节,它们四处移动,寻找食物和新的住所。然而每隔三四年,都会有奇怪的现象发生。由于旅鼠这种动物繁殖率高而死亡率低,所以数量增长得十分快。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旅鼠们开始在夜里表现出一些不寻常的举动。更让人费解的是,在不久后它们还会公然开始在白天出来行动。一旦遇到障碍,它们就越聚越多,直至惊慌失措的反应迫使它们强行越过障碍。当这样的行为能力增强后,旅鼠们就开始向一些它们平常敬而远之的动物发出挑战,并向大海迁移。虽然有许多旅鼠在迁移的半途中饿死,或被其他动物吃掉,但大多数的旅鼠还是能够最终到达海边的。到达海边后,旅鼠们争先恐后地往大海里游去,直到力竭而被淹死为止。

动物学家对旅鼠的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是,旅鼠大批量的迁移是因为食物供应情况发生了改变,以及存在某种压力使旅鼠之间出现了互相的排挤和竞争,最后可能引起了荷尔蒙的变化,进而导致行为的异常。

结合股市与旅鼠情况,有人指出:“股价的大幅度波动,与投资人旅鼠般的盲目行动有直接关联。”

巴菲特深谙此理,所以实践中他总是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根据他的投资实践,当市场出现极度兴奋状态时,往往也是股票价格大幅度超出其内在价值之时。相反,在市场处在极度恐惧,许多投资者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时候,不计成本的非理性的抛售经常会使股价跌进巴菲特事先设定的安全边际以内。这样就形成了当众人如旅鼠般争先恐后买入股票的时候,巴菲特却果断卖出,落袋为安;而当投资大众因过度悲观大肆抛空之际,巴菲特却为买入股票忙得不亦乐乎。

巴菲特独树一帜,异于常人的做法在其50多年的股海生涯中远非一两次。

1994年,美国股票市场的报酬率突然低了下来,当人心惶惶之际,巴菲特又一次忙得不亦乐乎。这似乎成了他的习惯性行动,每当市场不景气,大多数人开始逃离股市时,也就是巴菲特大张旗鼓买进之时。巴菲特的公司在1994年下半年,进行了4项重要而特别的收购,其中一项是对甘尼特公司的收购。当时,其他人都认为传媒业前景不妙,因而大量抛售报业公司的股票,巴菲特却入市购进,大家对巴菲特逆流而上的举动感到不可理解。

甘尼特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多元化经营的传媒集团公司。市场价值当时约为77亿美元,经营业务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室外广告,其中拥有82种日报、50种出版物,包括流行刊物《今日美国》、《美国周末》等。该集团旗下的《今日美国》是全国性日报。1994年,甘尼特公司出版的报纸日销量超过630万份。

甘尼特公司还在费城、丹佛、华盛顿、亚特兰大等城市拥有并经营10家电视台,并在洛杉矶、圣地亚哥、芝加哥等6个城市经营6个调频电台和5个调幅电台。甘尼特公司还是美国最大的室外广告公司,业务不但覆盖美国11个州,而且在加拿大也有子公司。

这么大一个集团可以称得上是传媒领域中的一艘航母,尽管公司规模不小,但广大投资者普遍认为传媒业竞争过于激烈,该集团未来的发展前景不会太乐观。

巴菲特却不这么认为,他一直比较看好传媒行业,因为他非常了解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业的业务特性。他持有华盛顿邮报公司和布法罗新闻报的股票长达20余年。1985年以来,巴菲特又投资ABC(美国广播公司)。可以说,巴菲特一旦持有甘尼特公司相当的股份,那他在传媒业公司的投资与持股经验将会使他成为甘尼特公司中为数不多的懂业务的股东之一,争取尽可能多的发言权是顺理成章的事。

巴菲特还了解到,自1985年以来,甘尼特公司的股东收益(净收益加折旧减去投资)每年增长12%。1993年末,甘尼特公司的股东收益为474亿美元。巴菲特用当年30年国债收益率对甘尼特公司的股东收益进行贴现,希望以此来作为自己判断的依据。通常认为,在长期国债收益率处于周期性的低谷时,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才能作为股票估价的贴现率。例如,1994年第四季度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在75%~80%之间徘徊,所以巴菲特为此做了适当调整。

假如用更为保守的10%来贴现,并且假设甘尼特公司今后10年内的股东收益年均增长率为12%,10年以后降为5%,则甘尼特公司股票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即股票的内在价值)约为170亿美元,即相当于每股122美元。假设其股东收益今后10年内每年增长10%,10年以后每年增长5%,则股票内在价值为146亿美元,即每股104美元。

经过这么一番对比,巴菲特发现,1994年下半年,甘尼特公司的股票价格只是在45~50美元之间徘徊。他大量买入该公司的股票成本平均不会超出每股48美元,假设增长率为12%,巴菲特买入价为甘尼特公司股票内在价值的60%;若增长率为10%,则为内在价值的54%。这样算下来,无论如何,这笔投资都会有不小的收益空间。

从巴菲特的成功例子中,不难看出“独树一帜”是事业走向成功的法宝,非常值得投资理财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