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本草纲目
12105800000275

第275章 水部(218)

走注气痛∶气痛之病,忽有一处如打扑之状,不可忍,走注不定,静时,其处冷如霜雪,此皆暴寒伤之也。以白酒煮杨柳白皮,暖熨之。有赤点处, 去血妙。凡诸猝肿急痛,熨之皆即止。(姚增坦《集验方》)。

风毒猝肿∶方同上。

阴猝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

(《集验方》)。

项下瘿气∶水涯露出柳根三十斤,水一斛,煮取五升,以糯米三斗,如常酿酒,日饮。

(《范汪方》)。

齿龈肿痛∶垂柳枝、槐白皮、桑白皮、白杨皮等分,煎水,热含冷吐。又方∶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风虫牙痛∶杨柳白皮卷如指大,含咀,以汁渍齿根,数过即愈。又方∶柳枝一握锉,入少盐花,浆水煎,含甚验。又方∶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熟,瓷器盛之,清酒三升,渍三日。频含漱涎,三日愈。(《古今录验》)。

耳痛有脓∶柳根,细切,熟捣封之,燥即易之。(《斗门方》)。

漏疮肿痛∶柳根红须,煎水日洗。《摘玄方》∶用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即效。

乳痈妒乳,初起坚紫,众疗不瘥∶柳根皮熟捣火温,帛裹熨之。冷更易,一宿消。(《肘后方》)。

反花恶疮,肉出如饭粒,根深脓溃∶柳枝叶三斤,水五升,煎汁二升,熬如饧。日三涂之。(《圣惠方》)。

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秘要》)。

汤火灼疮∶柳皮烧灰,涂之。亦可以根白皮煎猪脂,频敷之。(《肘后方》)。

痔疮如瓜,肿痛如火∶柳枝煎浓汤洗之,艾灸三、五壮。王及郎中病此,驿吏用此方灸之,觉热气入肠,大下血秽至痛,一顷遂消,驰马而去。(《本事方》)柳胶主治:恶疮,及结砂子(时珍)。

柳寄生见后寓木类。

柳耳见菜部木耳。

柳蠹见虫部。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柽柳

(音侦。宋《开宝》)释名:赤柽(《日华》)、赤杨(《古今注》)垂丝柳《纲目》、人柳(《纲目》)、三眠柳(《衍义》)、观音柳。

时珍曰∶按∶罗愿《尔雅翼》云∶天之将雨,柽先知之,起气以应,又负霜雪不乃木之圣者也。故字从圣,又名雨师。或曰∶得雨则垂垂如丝,当作雨丝。又《三辅故事》云∶汉武帝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则柽柳之圣,又不独知雨、负雪而已。今俗称长寿仙人柳,亦曰观音柳,谓观音用此洒水也。宗 曰∶今人谓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故名。

集解:志曰∶赤柽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色,细叶。

禹锡曰∶《尔雅》∶柽,河柳也。郭璞注云∶今河旁赤茎小杨也。陆机《诗疏》云∶生水旁,皮赤如绛,枝叶如松。

时珍曰∶柽柳小干弱枝,插之易生。赤皮,细叶如丝,婀娜可爱。一年三次作花,花穗长三、四寸,水红色如蓼花色。南齐时,益州献蜀柳,条长,状若丝缕者,即此柳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言∶凉州有赤白柽,大者为炭,其灰汁可以煮铜为银。故沈炯赋云∶柽似柏而香。王祯《农书》云∶山柳赤而脆,河柳白而明。则柽又有白色者也。宗 ∶汴京甚多。

河西戎人取滑枝为鞭。

木气味:甘、咸,温,无毒。

主治:剥驴马血入肉毒,取木片火炙熨之,并煮汁浸之。(《开宝》)。枝叶∶消痞,解酒毒,利小便(时珍)。

附方:新三。

腹中痞积∶观音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痞自消。(《卫生易简方》)一切诸风,不问远近∶柽叶半斤(切,枝亦可),荆芥半斤,水五升,煮二升,澄清,入白蜜五合,竹沥五合,新瓶盛之,油纸封,入重汤煮一伏时。每服一小盏,日三服。(《普济方》)柽乳(即脂汁)主治:合质汗药,治金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水杨

(《唐本草》)释名:青杨(《纲目》)、蒲柳(《尔雅》)、蒲杨(《古今注》)、蒲 (音移)、 柳(《古今注》)、时珍曰∶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多宜水 蒲萑之地,故有水杨、蒲柳、萑苻之名。

集解:恭曰∶水杨叶圆阔而尖,枝条短硬,与柳全别。柳叶狭长,枝条长软。

颂曰∶《尔雅》∶杨,蒲柳也。其枝劲韧,可为箭 。《左传》所谓苻。今河北沙地多生之。杨柳之类亦多。崔豹《古今注》云∶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柳叶长而细, 杨叶圆而弱。水理亦赤。然今人鲜能分别。

类。

尤多,花与柳同。

枝叶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久痢赤白,捣汁一升服,日二,大效(《唐本》)。

主痈肿痘毒(时珍)。

发明:时珍曰∶水杨根治痈肿,故近人用枝叶治痘疮。魏直《博爱心鉴》云∶痘疮数日陷顶,浆滞不行,或风寒所阻者。宜用水杨枝叶(无叶用枝)五斤,流水一大釜,煎汤温浴之。如冷添汤,良久照见累起有晕丝者,浆行也。如不满,再浴之。力弱者,只洗头、面、手、足。如屡浴不起者,气血败矣,不可再浴。始出及痒塌者,皆不可浴。

痘不行浆,乃气涩血滞,腠理固密,或风寒外阻而然。浴令暖气透达,和畅郁蒸,气血通彻,每随暖气而发,行浆贯满,功非浅也。若内服助气血药,借此升之,其效更速,风寒亦不得而阻之矣。直见一妪在村中用此有验,叩得其方,行之百发百中,慎勿易之,诚有燮理之妙也。盖黄钟一动而蛰虫启户,东风一吹而坚冰解释,同一春也。群书皆无此法,故详着之。

木白皮及根气味:同华。

主治:金疮痛楚,乳痈诸肿,痘疮(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李仲南《永类钤方》云∶有人治乳痈,持药一根,生擂贴疮,其热如火,再贴遂平。求其方,乃水杨柳根也。葛洪《肘后方》,治乳痈用柳根。则杨与柳性气不远,可通用也附方:新一。

金疮苦痛∶杨木白皮,熬燥碾末,水服方寸匕,仍敷之,日三次。(《千金方》)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白杨

(《唐本草》)释名:独摇。

宗 曰∶木身似杨微白,故曰白杨,非如粉之白也。

时珍曰∶郑樵《通志》言∶白杨,一名高飞,与 杨同名。今俗通呼 杨为白杨,且白杨亦因风独摇,故得同名也。

集解:恭曰∶白杨取叶圆大、蒂小,无风自动者。

藏器曰∶白杨,北土极多,人种墟墓间,树大皮白。其无风自动者,乃颂曰∶今处处有之,北土尤多。株甚高硕,叶圆如梨叶,皮白色,木似杨,采无时。崔豹《古今注》云∶“白杨叶圆,青杨叶长”,是也。

宗 曰∶陕西甚多,永、耀间居人修盖,多此木也。其根易生,斫木时碎札入土即生根,故易繁植,土地所宜尔。风才至,叶如大雨声。谓无风自动,则无此事。但风微时,其叶孤绝处,则往往独摇,以其蒂细长,叶重大,势使然也。

时珍曰∶白杨木高硕。叶圆似梨而肥大有尖,面青而光,背甚白色,有锯齿。木肌细白,性坚直,用为梁 ,终不挠曲。与 杨乃一类二种也,治病之功,大抵仿佛。嫩叶亦可救荒,老叶可作酒曲料。

木皮修治: 曰∶凡使,铜刀刮去粗皮蒸之,从巳至未。以布袋盛,挂屋东角,待干用。

气味:苦,寒,无毒。大明曰∶酸,冷。

主治:毒风香港脚肿,四肢缓弱不随,毒瓦斯游 在皮肤中,痰癖等,酒渍服之(《唐本》)。

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浸损处治扑损瘀血,并煎酒服。煎膏,可续筋骨(大明)。煎汤日饮,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煎水酿酒,消瘿气(时珍)。

附方:旧一,新一。

妊娠下痢∶白杨皮一斤,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方》)项下瘿气∶秫米三斗炊熟,取圆叶白杨皮十两,勿令见风,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渍曲末五两,如常酿酒。每旦一盏,日再服。

枝主治:消腹痛,治吻疮(时珍)。

附方:旧二,新一。

口吻烂疮∶白杨嫩枝,铁上烧灰,和脂敷之。(《外台秘要》)。

腹满癖坚如石,积年不损者∶《必效方》∶用白杨木东南枝(去粗皮,辟风细锉)五升。

熬黄,以酒五升淋讫,用绢袋盛滓,还纳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服。(《外台秘要》)。

面色不白∶白杨皮十八两,桃花一两,白瓜子仁三两,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五十日,面及手足皆白。(《圣济总录》)叶主治:龋齿,煎水含漱。又治骨疽久发,骨从中出,频捣敷之(时珍)。

木部第三十五卷

木之二

(音夫移。《拾遗》)释名: 杨(《古今注》)、时珍曰∶ 乃白杨同类,故得杨名。按∶《尔雅》∶唐棣, 也。崔豹曰∶ 杨,江东呼为夫 。圆叶弱蒂,微风则大摇,故名高飞,又曰独摇。陆机以唐棣为郁李者,误矣。郁李乃常棣,非唐棣也。

集解:藏器曰∶ 木生江南山谷。树大十数围,无风叶动,花反而后合,《诗》云∶“棠棣之华,偏其反而”,是也。时珍曰∶ 杨与白杨是同类二种,今南人通呼为白杨,故俚人有“白杨叶,有风掣,无风掣”之语。其入药之功大抵相近。

木皮气味:苦,平,有小毒。

主治:去风血香港脚疼痹, 损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汤,捋香港脚,杀瘃虫风瘙。烧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经时不败(藏器)。

发明:时珍曰∶白杨、 杨皮,并杂五木皮煮汤,浸捋损痹诸痛肿。所谓五木者,桑、槐、桃、楮、柳也。并去风和血。

附方:新一。

妇人白崩∶ 杨皮半斤,牡丹皮四两,升麻、牡蛎( )各一两。每用一两,酒二钟,煎一钟,食前服。(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松杨

(《拾遗》)校正:并入《唐本草》椋子木。

释名:椋子木(音凉)。

时珍曰∶其材如松,其身如杨,故名松杨。《尔雅》云∶椋即来也。其阴可荫凉,故曰椋木。

藏器曰∶江西人呼为凉木。松杨县以此得名。

集解:藏器曰∶松杨生江南林落间。大树,叶如梨。

志曰∶椋子木,叶似柿,两叶相当。子细圆如牛李,生青熟黑。其木坚重,煮汁色赤。

郭璞云∶椋材中车辋。八月、九月采木,晒干用。

木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折伤,破恶血,养好血,安胎止痛生肉(《唐本》)。

木皮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水痢不问冷热,浓煎令黑,服一升(藏器)。

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俞、由二音。《本经》上品)释名:零榆(《本经》),白者名时珍曰∶按∶王安石《字说》云∶榆沈俞柔,故谓之榆。其。其荚飘零,故曰零榆。

集解:《别录》曰∶榆皮生颖川山谷。二月采皮,取白曝干。八月采实。并勿令中湿,湿则伤人。弘景曰∶此即今之榆树,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性至滑利。初生荚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嵇康所谓“榆令人瞑”也。恭曰∶榆三月实熟,寻即落矣。今云八月采实,恐误也。藏器曰∶江东无大榆。有刺榆,秋实。故《经》云八月采者,误也。刺榆,皮不滑利。

颂曰∶榆,处处有之。三月生荚,古人采仁以为糜羹,今无复食者,惟用陈老实作酱耳。按∶《尔雅疏》云∶榆类有数十种,叶皆相似,但皮及木理有异耳。刺榆有针刺如柘,其叶如榆,瀹为蔬羹,滑于白榆,即《尔雅》所谓“枢、 ”,《诗经》所谓山有枢是也。白榆先生叶,却着荚,皮白色,二月剥皮,刮去粗 ,中极滑白,即《尔雅》所谓“榆,白 ”是也。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四月采实。宗 曰∶榆皮,初春先生荚者是也。

嫩时收贮为羹茹。嘉 中,丰沛人缺食多用之。时珍曰∶邢 《尔雅疏》云∶榆有数十种,今人不能尽别,惟知荚榆、白榆、刺榆、榔榆数者而已。荚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种。白者名 ,其木甚高硕。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后方生叶,似山茱萸叶而长,尖KT 润泽。嫩叶炸,浸淘过可食。故《内则》云∶堇、 、 、榆、免、 , 以滑之。三月采榆钱可作羹,亦可收至冬酿酒。瀹过晒干可为酱,即榆仁酱也。崔实与此相近,但味稍苦耳。诸榆性皆扇地,故其下五谷不植。古人春取榆火。今人采其白皮为榆面,水调和香剂,粘滑胜于胶漆。

承曰∶榆皮湿捣如糊,用粘瓦石极有力。汴洛人以石为碓嘴,用此胶之。

白皮气味:甘,平,滑利,无毒。

主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久服,断谷轻身不饥。其实尤良(《本经》)。疗肠胃邪热气,消肿,治小儿头疮痂 (《别录》)。通经脉。

捣涎,敷癣疮(大明)。滑胎,利五淋,治 喘,疗不眠(甄权)。

生皮捣,和三年醋滓,封暴患赤肿,女人妒乳肿,日六、七易,效(孟诜)。利窍,渗湿热,行津液发明:诜曰∶高昌人多捣白皮为末,和菜菹食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长服,服丹石人亦服之,取利关节故也。

时珍曰∶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手足太阳、手阳明经药也。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症宜之。本草十剂云∶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盖亦取其利窍渗湿热,消留着有形之物尔。气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虚者,久服渗利,恐泄真气。《附方:旧九,新九。

断谷不饥∶榆皮、檀皮为末,日服数合。(《救荒本草》)。

喘不止∶榆白皮,阴干,焙为末。每日旦夜用水五合,末二钱,煎如胶,服。(《药性论》)。

久嗽欲死∶许明有效方∶用浓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刻令如锯,长尺余,纳喉中频出入,当吐脓血而愈。(《古今录验》)。

虚劳白浊∶榆白皮二升,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千金方》)。

小便气淋∶榆枝、石燕子煎水,日服。(《普济方》)。

五淋涩痛∶榆白皮,阴干,焙研。每以二钱,水五合,煎如胶,日二服。(《普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