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二刻拍案惊奇
12105700000005

第5章 进香客莽看金刚经 出狱僧巧完法会分(3)

太守在私衙,见说取得《金刚经》到,道是宝物到了。合衙人眷,多来争看。打开包时,太守是个粗人,本不在行,只道千金之物,必是怎地庄严,看见零零落落,纸色晦黑,先不像意。揭开细看字迹,见无个起首,没头没脑。看了一会,认有细字号数,仔细再看,却原来是第二叶起的。太守大笑道:“凡事不可虚慕名。虽是古迹,也须得完全才好。今是不全之书,头一板就无了,成得甚用?说什么千金百金,多被这些酸子传闻误了,空费了许多心机!难为这个和尚,坐了这几日监,岂不冤枉?”内眷们见这经卷既没什么好看,又听得说和尚坐监,一齐撺掇,叫还了经卷,放了和尚。太守也想道:“没甚紧要。”仍旧发与原差,给还本主。

衙中传出去,说少了头一张,用不着,故此发了出来。辨悟只认还要补头张,怀着鬼胎道:“这却是死了!”正在心慌,只见连监的住持多放了出来。原差来讨赏道:“已此没事了。”住持不知缘故,原差道:“老爷起心要你这经,故生这风波。今见经不完全,没有什么头一张,不中他意,有些懊悔了。他原无怪你之心,经也还了,事也罢了。恭喜,恭喜。”

住持谢了原差,回到下处。与辨悟道:“那里说起,遭此一场横祸!今幸得无事,还算好了。只是适才听见说经上没了头张,不完全,故此肯还。我想此经怎的不完全?”辨悟才把前日太湖中众人索看,风卷去头张之事,说了一遍。住持道:“此天意也。若是风不吹去首张,此经今日必然被留,非复我山门所有了。如今虽是缺了一张,后边名迹还在,仍旧归吾寺宝藏。此皆佛天之力。”喜喜欢欢,算还了房钱、饭钱。师徒与道人三众雇了一个船,同回苏州来。

过了浒墅关数里,将到枫桥,天已昏黑。忽然风雨大作,不辨路径。远远望去,一道火光烛天。叫船家对着亮处,只管摇去。其时风雨也息了,看看至近,却是草舍内一盏灯火明亮,听得有木鱼声。船到岸边,叫船家缆好了。辨悟踱上去,叩门讨火。门还未关,推将进去,却是一个老者,靠着桌子诵经。见是个僧家,忙起身叙了礼。辨悟求点灯,老者打个纸捻儿,蘸蘸油,点着了,递与辨悟。辨悟接了纸捻,照得满屋明亮。偶然抬头带眼,见壁间一幅字纸粘着。无心一看,吃了一惊,大叫道:“怪哉!怪哉!”老者问道:“师父见此纸,为何大惊小怪?”辨悟道:“此话甚长。小舟中还有师父在内,待小僧拿火去照了,然后再来奉告还有话讲。”老者道:“老汉是奉佛弟子,何不连尊师接了起来?”老者就叫小厮祖寿出来,同了辨悟,到舟中来接那一位师父。辨悟未到船上,先叫住持道:“师父快起来。不但投着主人,且有奇事了。”住持道:“有何奇事?”辨悟道:“师父且到里面,见了主人,请看一件物事。”

住持同了辨悟,走进门来。与主人相见了。辨悟拿了灯,拽了住持的手,走到壁间,指着那一幅字纸道:“师父可认认看。”住持抬眼一看,只见首一行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第二行是“法会因由分第一”,正是白香山所书,乃经中之首叶,在湖中飘失的。拍手道:“好像是吾家经上的,何缘得在此处?”老者道:“贤师徒惊怪此纸,必有缘故。”辨悟道:“老丈肯把得此纸的根由一说,愚师徒也剖心相告。”老者摆着椅子道:“请坐了献茶,容老汉慢讲。”师徒领命,分次坐了。

奉茶已毕,老者道:“老汉姓姚,是此间渔人。幼年不曾读书,从不识字,只靠着鱼虾为生。后来中年,家事尽可度日了。听得长老们说因果,自悔作业太多,有心修行。只为不识一字,难以念经,因此自恨。凡见字纸,必加爱惜,不敢作践。如此多年。前年某月某日晚间,忽然风飘什么物件下来,到于门首。老汉望去,只看见一道火光落地。拾将起来,却是一张字纸。老汉惊异,料道多年宝惜字纸,今日见此光怪,必有奇处。不敢亵渎,将来粘在壁间,时常顶礼。后来有个道人到此,见了,对老汉道:‘此《金刚经》首叶。若是要念全经,我当教汝。’遂手出一卷,教老汉念诵一遍。老汉随口念过,心中豁然。就把经中字一一认得。以后日渐增加,今颇能遍历诸经了。记得道人临别时,指着此纸道:‘善守此幅,必有后果。’老汉一发不敢怠慢,每念诵时,必先顶礼。今两位一见,共相惊异,必是晓得此纸的来历了。”

住持与辨悟同声道:“适间迷路,忽见火光冲天。随亮到此,却只是灯火微明,正是怪异。方才见老丈见教,得此纸时,也见火光,乃知是此纸显灵,数当会合。老丈若肯见还,功德更大了。”老者道:“非师等之物,何云见还?”辨悟道:“好教老丈得知:此纸非凡笔,乃唐朝侍郎白香山手迹也。全经一卷,在吾寺中,海内知名。吾师为此,近日,被一个狠官人拿去,强逼要献,几丧性命。没奈何,只得献出。还亏得前年某月某日,湖中遇风,飘去首叶。那官人嫌他不全,方得重还。今日正奉归寺中供养,岂知却遇着所失首叶在老丈处,重得瞻礼。前日若非此纸失去,此经已落他人之手;今日若非此纸重逢,此经遂成不全之文。一失一得,不先不后,两番火光,岂非韦驮尊天有灵,显此护法手段出来么?”老者似信不信的答应。

辨悟走到船内,急取经包上来,解与老者看。乃是第二叶起的。将来对着壁间字法纸色,果然一样无差。老者叹异,念佛不已。将手去壁间揭下来,合在上面,长短阔狭无不相同,一卷经完完全全了。三人尽皆欢喜。

老者吩咐治斋相款,就留师徒两人同榻过夜。住持私对辨悟道:“起初我们恨柳太守,如今想起来,也是天意。你失去首叶,寺中无一人知道,珍藏到今。若非此一番跋涉,也无从遇着原纸来完全了。”辨悟道:“上天晓得柳太守起了不良之心,怕夺了全卷去,故先吹掉了一纸。今全卷重归,仍旧还了此一纸。实是天公之巧,此卷之灵。想此老亦是会中人。所云道人,安知不是白侍郎托化来的?”住持道:“有理,有理。”

是夜姚老者梦见韦驮尊天来对他道:“汝幼年作业深重,亏得中年回首,爱惜字纸。已命香山居士,启汝天聪。又加守护经文,完成全卷,阴功更大,罪业尽消。来生在文字中受报,福禄非凡。今生且赐延寿一纪,正果而终。”老者醒来,明明记得。

次日对师徒二人道:“老汉爱护此纸经年,今见全经,无量欢喜。虽将此纸奉还,老汉不能忘情。愿随老师父同行,出钱请个裱匠,到寺中重新装好,使老汉展诵几遍,方为称怀。”师徒二人道:“难得檀越如此信心,实是美事。便请下船,同往敝寺随喜一番。”

老者吩咐了家里,带了盘缠,唤小厮祖寿跟着。又在城里接了一个高手的裱匠,买了作料,一同到寺里来。盘桓了几日。等裱匠完工,果然裱得焕然一新。便出衬钱,请了数众,展念《金刚经》一昼夜,与师徒珍重而别。

后来每年逢诞日或佛生日,便到寺中瞻礼白香山手迹一遍,即行持念一日,岁以为常。年过八十,到寺中沐浴坐化而终。寺中宝藏此卷,闻说至今犹存。有诗为证:

一纸飞空大有缘,反因失去得周全。拾来宝惜生多福,故纸何当浪弃捐?

小子不敢明说寺名,只怕有第二个像柳太守的寻踪问迹,又生出事头来。再有一诗笑那太守道:

伧父何知风雅缘!贪看古迹只因钱。若教一卷都将去,宁不冤他白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