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公德,从孩子做起
8岁的金铭在妈妈的陪伴下去上学,当走在学校附近的路上时,看到一个小男孩随手就把香蕉皮扔到了地上。金铭的妈妈正要说什么的时候,只见在那个小男孩身后的一个小女孩走过去,捡起地上的香蕉皮,跑到垃圾桶旁边扔了进去。
妈妈问金铭:“你看刚才那两个小朋友,哪个比较好呢?”
金铭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后面那个小姑娘喽。”
妈妈接着问:“为什么啊?”
金铭回答道:“因为她像我们老师说的,是一个讲卫生的人,如果她不捡起来的话,肯定会有人不小心踩在上面摔跤的。”
听了女儿的回答,妈妈非常开心:“你说得很好,要做一个讲卫生的孩子,不可以随便扔垃圾,就算是别人扔掉的,自己也要学习那个小姑娘,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
身为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有着良好社会公德的人,而这也是父母们终生的责任和事业。
如果注意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场景:在公共场所,孩子无所顾忌地大喊大叫、乱发脾气,或者和同学大声谈笑;在游乐场所玩运动器械,不排队,硬加塞;
小区花园里,孩子见盛开的鲜花漂亮,随手就摘下一朵,然后把玩;七八岁的孩子坐在地铁里的座位上,而父母背着沉沉的背包站在一旁。
诸如这样的场景总会时不时跃入我们的视线,而当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也总是会摇摇头,甚至说一声:“真没教养。”更有甚者会把矛头指向孩子的父母:“这家长怎么当的,看把孩子给教坏了!”
没错,孩子之所以如此,的确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古语所说“养不教,父之过”也正是这个道理。
或许这些父母不知道,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它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如果孩子具备了公德意识,那他的事业成功概率也就加大了砝码。所以说,父母必须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1.父母遵守社会公德,为孩子树立榜样
妈妈和琦琦去超市,过马路的时候,突然红灯亮了,妈妈赶紧拉住了琦琦。这时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车辆不多,就快速穿过了马路。
琦琦对妈妈说:“妈妈,快点,那个叔叔都已经过去了呢。”
妈妈严肃地说道:“不可以闯红灯,那样很危险,而且很不道德。”
可是琦琦还是不服气地说道:“可是那个叔叔已经过去了,不是也没关系吗?”
妈妈说:“他做得不对,如果每个人都闯红灯,那两边的车辆就无法行驶了,路面上就乱套了,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听了妈妈的话,琦琦便不再说话,于是跟妈妈一起等绿灯亮了才过了马路。
父母永远是孩子行为的榜样,只有父母遵守社会公德,才能够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模板”,让孩子建立起公德意识。
2.从小教育孩子懂礼貌
有的孩子说话很刻薄,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样的孩子显然是缺乏良好的教育的。
婧婧和涔涔是好朋友,一次两人一起去公园玩耍,却因为争抢公园里的石子发生了争执。
起初两人各不相让,后来,婧婧想到自己既然和涔涔是好朋友,就应该妥协,于是她准备放弃。可是,涔涔却不领情,生气地说道:“你爸爸妈妈都离婚了,你还不老实点!”
听了涔涔这么说,婧婧的眼泪刷刷地落了下来。
我们都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哪怕对于一个小孩子,如果受到别人不礼貌的语言和行为的对待,也会异常难过。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懂礼貌,父母就必须将这样的道理渗透在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孩子口无遮拦,也不要让他恶语伤人。这样,你的孩子才会人见人爱,得到更多的友谊和尊重。
3.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
有的父母不注重小事情的引导和教育,只会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为了让孩子遵纪守法,恨不得把法律条文都搬过来念一念。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遵纪守法的概念和意识。
比如,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分庇护;当孩子破坏公物、随地扔垃圾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制止,并告诉他不可以那样做;当孩子过马路的时候,父母要时刻提醒孩子“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日积月累,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
总而言之,一个孩子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将直接影响到他未来能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获得良好的社会地位等。因此,父母们有必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一点点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意识的人。
■让美德之花在孩子身上绽放
10岁的楠楠放学后撅着嘴对妈妈说:“我们班今天转来了一位新同学,老师让她和我坐同桌。”妈妈看女儿不高兴的样子笑着说:“那多好啊,你又有一位新朋友了。”不料,楠楠说道:“什么啊,她那么寒酸,皮肤又黑又粗糙,我如果和她成好朋友,别的同学肯定会远离我的!”
楠楠的妈妈怎么也没有想到一直很优秀的女儿会说出这样的话,惊讶之余,她感到自己的家教有很大的缺失。于是,妈妈说:“楠楠,妈妈单位里比妈妈漂亮的人可多得是,照你这样说,妈妈岂不是要受人孤立了?”
楠楠调皮地笑一笑说:“哪有啊,妈妈,你想骗我啊!上周吴阿姨不是还约你逛街吗!昨天张阿姨不是还和你煲电话粥吗!”
“妈妈不是想骗你,妈妈想告诉你的是:看一个人不能光看外表,长得漂亮并不能代表一切,人最关键的是要有美丽的心灵。你记住,评价一个人,千万不能看外表!”妈妈说。
见妈妈有几分严肃的神情,楠楠吞吞吐吐地解释起来:“其实,我,哎呀,是因为别的同学觉得她特老土……我下午还借给她钢笔了呢!”看女儿着急的样子,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做人一定要有好的品质。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就好。”
晚饭后,楠楠陪妈妈一起出去散步。在楼下,楠楠竟然遇到了自己的新同桌和她的爸爸。原来,新同桌一家是从边疆部队刚回来的。当楠楠知道自己的新同桌就住在自家楼上时,便热情地邀请她去家里一起做习题。
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女孩竟然考了全年级第一名,这真是令全班同学刮目相看。
我们每个人对于美德都不会陌生,一提起美德,我们很容易想到尊重、宽容、诚信等许多美好的词汇。对于孩子而言,其美好品德的形成,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个具备美好品德的孩子不仅对自己的同学或玩伴,甚至对年长的朋友、父母、祖父母或其他人的品行都会有影响。
在上述事例中,楠楠妈妈及时有效地帮助女儿摒弃以貌取人的行为,为孩子内心美德之花的成长送来了温暖的阳光。
事实上,孩子对于美丑的判断,往往是取决于他所见到的事物的外表。所以说,父母及时告诉孩子不要以貌取人的道理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楠楠的妈妈对女儿说:“你的新同桌是这种样子啊,一看就不是城里长大的,不要和她玩耍了。”可以想象,楠楠听了这样的话,恐怕真的会讨厌起同桌,不再和同桌玩,与此同时,她也失去了同桌这个好朋友。
孩子一旦养成以貌取人的坏习惯,那么他将来可能会成为嫌贫爱富的人。显然,这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塑造是不利的。
那么,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美好品德方面,具体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1.强调同情心的培养
试图培养一个孩子的道德观念而不去培养他的同情心,就好比试图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种花一样,所以父母需要教你的孩子学会为他人着想。对于那些年龄较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一些目前发生的事件来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比如说,让你上小学的孩子看电视上地震或者龙卷风之后的救灾活动,并让他设想如果他失去了家园会怎么样。
2.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高贵的、有道德感的人,自己首先得以身作则。假如你为了少花乘车的钱而对司机撒谎隐瞒孩子的年纪,或者在你的邻居背后说他的坏话,你又怎么能期望你的孩子会变成一个和你不同的人?但是单单以身作则还不够,你必须清楚地告诉孩子对于这件事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比如:“我知道钢琴课我们可能要迟到一小会儿,如果我们超一点点速的话可能就能赶上了,但是妈妈不想这么做,因为那样就有可能出车祸并伤害其他的人。”
3.道德教育也需要艺术
当你的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比如你的女儿用你价格不菲的口红在墙上乱涂乱画;你的儿子“一不留神”把他同学抽屉里的变形金刚玩具带回了家,都会让你感到很失望。
其实大可不必,这时候反而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机会。关键在于:不要只限于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你还需要帮助他理解为什么他做错了。比如说,你女儿说她的同学穿的裙子难看而把同学弄哭了,你要告诉她:“是因为你这么说她才哭的,我们不应该对别人说刻薄的话,那很不友好。”
应该说,美德是心灵的健康剂,拥有了美德,孩子便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凭空与人起纷争,便不会为一丝小利而烦恼,让孩子成长为有教养的人。而且,美德本身就是报酬,它能给孩子带来最高尚而真实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