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雪球专刊第039期:我们的故事
11796600000002

第2章 创始人口述篇(2)

虽然从公司创始至今,我们都没有搬过办公室,但坐我身边的同事,却从内容编辑成了码农,连这都面目全非了。

雪球是怎样一步一步弄成这个样子的呢?如果你在使用雪球之余还有多余的兴趣,不妨听我扯一扯。

三年多前,也就是2010年年中,我离开原来就职的公司,创立了i美股。

这是一个专注于美股领域的资讯网站,我们的工作是搜集整理美股,主要是中国概念股的资讯,并且自己生产一些资讯,把它们陈列在网站上供用户浏览。我们还提供论坛给用户交流。

对于一个曾经就职于“门户网站”,并且对美股投资有兴趣的人来说,这工作太驾轻就熟了。

感谢天照应,i美股上线以后,碰上中概股上市潮,关注度剧增,中国国内的美股投资者,国外的中国概念股投资者,非常大的比例被网罗到i美股上。

但这并不足以让我们止步,在运营i美股的过程中,我们有下列发现:

1)投资美股的中国人普遍同时投资A股、港股,他们对A股、港股上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也并不满意,他们需要一个跨市场的服务。

2)i美股的网站信息呈列方式是1.0,也就是说大家看到的页面是完全一样的,需要在一个页面上做到信息到达的最大公约数,这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致命的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最后都不能让所有用户满意,因为用户的需求根本就是个性化的!

3)在“门户+论坛”模式下,信息获取与互动交流行为分离,站方发表内容与用户生产内容互相冲突。

所以,在i美股上线几个月以后,我们就开始了新产品的策划,主要的方向是:

1)投资品种跨市场。

2)个性化组织内容。

3)信息获取与互动交流一体化,交流为核心体验。

半年之后,my.imeigu.com上线了,初步实现了个性化组织内容和交流为核心体验,这就是雪球的前身。

在一段时间内,它作为i美股网站的一个模块运行,部分地验证了我们对用户需求的判断,my.imeigu.com上的用户活跃程度远超论坛。我们慢慢关掉了i美股论坛。

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模块的代码质量如果要承载更大用户量和数据量,会有很大的问题,我们此后花了较长的时间重构了my.imeigu.com的代码,为引进更多投资品种和用户作准备。

2011年11月,我们发表了完成重构的my.imeigu.com,给它配置了独立的域名xueqiu.com,纳入了A股、港股的投资品种,这就是雪球1.0。

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社区气质的把握,我们仍然战战兢兢,所以采取了逐步开放的运营办法,先官方邀请,再用户邀请。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我们逐步完善了雪球的功能,发表了从1.1到2.0的各个升级版本,到2012年11月,我们决定把雪球开放注册。

我们的运营工作也颇有成效,雪球用户在较小的基数上稳步增长,在职业投资者中和投资产业链上的影响与日俱增。2011-2013年A股、港股、美股领域的重大投资事件,雪球都是重要的发生场地。

在这个过程中,老的问题和新的问题仍然困扰我们:

1)我们是个资源有限的创业公司,却同时做着几件事情:i美股的媒体内容生产,雪球的互联网产品开发和运营;雪球里面就包括股票行情系统、用户SNS系统、新闻抓取系统等几个模块。这些事情本身可能还互相冲突,比如i美股的内容转载业务和雪球的新闻抓取系统的工作是重合的,i美股员工生产的内容被雪球用户生产的内容冲淡,员工生产的内容,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的相对价值都下降严重。

基于此,我们在2013年初决定关闭了i美股的内容业务,原来从事公司分析的员工,转行创业成立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很多用户和同行感到惋惜,我和同事们却如释重负。机器取代人,用户替代员工,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只能趁潮而动。

2)用户对投资产品的关注,超出了股票这个范围。年化回报率5-6%的银行理财产品,吸引了大量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资金;年化回报率8-10%的信托产品,吸引了中等风险偏好高净值投资者的资金;年化回报超过20%的小额贷款,吸引了部分高风险偏好投资者的资金。这些产品的投资者和股市投资者是高度交叉的,他们的资金在不同投资品种中流动。投资者需要跨更多产品的服务。

基于此,我们逐步把投资品种的品类扩展到股票外的产品:债券、基金、理财、信托,在4.0版本中,你可以看到这些产品:

3)公开页面上的交流,数量超过一定的规模,效率会降低。同时,公开交流对于很多用户,很多内容来说并不合适。点对点,特定对象的私下交流在投资中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此,我们从2013年年初,就开始雪球聊天、群组功能的研发。这是雪球上线以来投入人数最多、开发强度最高的产品。在这里本来可以讲一堆很励志、很乌龙、很“不容易”的故事,可是用户不care,我们只是按计划在4.0版发表了这个功能。我只讲一个故事,在产品上线的前一夜,我们的PM说,我们该做的事都做了,剩下的事情就靠命了。

往前看,雪球离通常意义上的“成功”还很远;回头看,在摸索用户需求,稳定产品型态方面,走过的路也不算短。

很遗憾我的能力有限,目光短浅,只能边走边看,这让我们付出了时间上的代价,唯一的欣慰大概是,我们每一步的探索都在为下一步的发展做积累,真正做的无用功不多。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资讯分享和互动交流,能够服务于用户的投资决策和交易,我相信这个目的可以达到。

探索并未结束,我们还在路上。也许等我们的产品真正大成,和今天相比,会更加面目全非。

这些本来都和用户无关,如果你看完了,那么,感谢你一路以来的同行。

雪球的价值在哪里?

作者:方三文,雪球创始人、CEO 发表于2014-9-12,原帖链接:http://xueqiu.com/1955602780/31491437

雪球又融资了。

很多朋友对我表示祝贺。其实,融资没有什么好祝贺的,融资都是没有办法的事,说明没有外部输血公司还活不下去,不融资而公司赚钱才是值得祝贺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投资人愿意拿几千万美元投资上线将近三年、还没有一分钱盈利的雪球,他们看中的价值会是什么呢?我说说我的理解。

首先来看行业。雪球是互联网在投资行业的一个应用。互联网产品都是互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比如QQ是互联网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微博是互联网在媒体领域的应用。

现在,特别基础的领域,比如通信、搜索,都被大公司占领了,现在新创业的公司,大部分都往更加细分垂直的领域发展。选择不同的领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互联网产品和互联网公司的商业价值。什么是好的领域呢?一般的规律是终身需求优于阶段性需求,比如交友是终身需求,结婚是阶段性需求;高频需求优于低频需求,比如商务出行是高频需求,休闲旅游是低频需求;高客单价需求优于低客单价需求,卖化妆品肯定比卖书好。

我觉得投资是为数不多的终身、高频、高客单价需求领域。

雪球选择投资领域之后,具体在这个领域做了什么呢?我们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做了一个投资者的社区(www.xueqiu.com)。跟我们同时期进入这个领域的同行,大部分都卖理财产品、p2p贷款去了,很快就做出了很靓丽的销售业绩。雪球做了一个百万用户,却还是一分钱不挣的社区,雪球是搞错了吗?我们回到原点来,互联网对于投资,到底可以做哪些事情?在做雪球之前,我有一个简单的分析,大概是三个事情:

交易。其实互联网最早的应用之一,就是证券交易。现在银行、券商的交易业务,已经全面互联网化,新创的互联网公司,在基础交易方面能创造的增加值不多。

数据。包括查询行情、数据、资讯,这过去是由鼓博、万得、门户网站等提供的,它的业务基础是人力。新创的互联网公司能创造的增加值也不够多。

除这些之外,还有哪些投资者的强需求是互联网可以更好地满足或者优化的呢?我认为是交流,这才是互联网能在投资领域创造最大价值的环节。

投资是一个需要极大信息量、极强的逻辑推演的事情。无论多么高明的投资者,在作出一个投资决策的时候,都面临着信息死角和思维盲区。不特定的投资之前的交流,能够有效地扫荡投资者的信息死角和思维盲区,减少投资者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惶恐。互联网社交产品使不特定的对象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而基于用户间follow关系的投资者社区,又能够帮投资者选择自己的交流对象,提高交流效率。雪球正是这样一个社区。社区的建设极其艰难,它不但需要互联网产品技术做支持,也需要定位清晰的运营。一旦社区形成规模和稳定的气质,它就很难被模仿和超越,所以是一个比交易和数据更可能形成护城河的业务。到目前为止,我不敢说雪球已经形成护城河,但要模仿它,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投资者之间的交流会产生后续产品:内容和社交关系。你在雪球点开每个投资产品的页面,都可以看到投资者围绕它产生的海量内容,这些内容能够把投资产品的收益、风险等特征提炼出来;你在雪球点开每个投资者的页面,都可以看到他关注哪些股票,喜欢讨论什么行业,交易风格是怎样的。如果投资产品的特征和投资者的偏好能够匹配,则交易有可能撮合成功。

频繁的交流会产生社交关系,社交关系会产生信用。传统的金融产品销售都是通过某种程度上的增信完成的,比如银行可以说是牌照增信最后担保人增信,线下的第三方销售靠的是人肉增信。线上社交产生的信用,在其他产品的销售上已经有很好的应用案例,它一定也可以应用在信用最为稀缺珍贵的金融交易上面。匹配和增信做到了,离交易就是一步之遥了。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做社区本身并不是目的,做交流也不是目的,让交流服务于交易才是最终目的。这是雪球已经做和正要做的事情,大概也是它的价值所在。